|当代艺术与公众|第二期系列活动 - 对话 II——雨岑、达莱
KCAA当代艺术与公众第一期的主题为“地下文化”,我们邀请众多艺术家通过复古集市、改装机车、纹身、穿孔、巫术、涂鸦、绘画、实验音乐、讲座等呈现方式与公众共同分享了不同类型的“地下文化”。
第二期《当代艺术与公众-民族艺术》展览将于2015年6月20日,21日举办,本期将是艺术家围绕民族特色,通过特别的、跨界融合的、有趣的、神秘的艺术的形式让公众们参与进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各个民族经典的艺术。
为了能够让公众提前了解第二期展览主题,KCAA由今年4月份开始将陆续推出本次“当代艺术与公众”之参展艺术家的对话活动,形式将以采访、研讨会及讲座展开。
对话艺术家达莱,雨岑(名字不分先后)
KCAA:对于民族文化有哪些记忆是让两位老师印象深刻?
雨岑:对我而言,最直接的莫过于汉语和汉字。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这二者。在文字形成前,语言无疑是凝聚或分化一个民族的核心。各位应该都有在异国他乡听闻自己母语的经验吧?那种血浓于水的亲切感,会让你瞬间感到踏实。会去侧目会去回头。就像交异族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他的母语,语言是不同民族有效交流的基础。再说汉字,首先拿汉字既表音也表意字这点来说,是世界上很多表音文字不具备的。这也是华夏民族能在经历过数次文化浩劫、更迭后,仍然能对出土文献作出相对准确解读的基础。简化字其实很难让人们意识到汉字的美感。书法就像西画里的素描 ,是骨架是结构。练过的,作画时气韵都不一样。
汉文化在历朝历代的覆灭中其实已经缺失了很多,汉字和汉语确实算是保留下来较完整的民族文化了。
达莱:我觉得环境对于民族音乐、民族艺术还是很重要的。就像雨岑说的,文字和语言是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KCAA:“全球化浪潮下,在人类中心之全权资本主导的大工业时代,我们的家园地理每天都会有变化,”包括民族之间的同化,民族意识的逐渐消退,怎样看待民族文化的觉知和唤醒?
达莱:我觉得同化是大趋势,以后会越来越明显。现在很多民族音乐人对待艺术,看到新鲜的东西,就会觉得自己的不够好。当他在另一种文化当中迷失后,会觉得他自身的文化是不能轻易忘记的。你看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教育都是汉授的,但是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是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
雨岑:我觉得首先是自知。即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保留各自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民族甚至已不再使用自己本民族的姓氏。
其次应该有一种求同存异的相互尊重,尊重各自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同管中窥豹,既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事情的全部。就更不用谈文化的觉知和唤醒了。
达莱:我在创作、编曲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儿时的一些经历,一些关于我与我父亲的经历。
KCAA:HorseRadio以卫拉特蒙古方言为表达 ,蒙古调式为基调使用呼麦、冒顿潮儿、口弦琴、图布秀尔琴等民族乐器,民族的特点特别鲜明, 也是创新性,实验性的另类蒙古音乐,不仅是民族文化得到的传承,更多的是保护的发扬,请达莱老师谈一下有关于民族文化创新?
达莱:我觉得音乐跟人的性格是一样的。一个乐队五个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以前不太懂的时候,还没开始就在定位自己要做什么音乐,我觉得现在是看五个人能做什么,是更自然的表达。我的音乐谈不上传承,传承的使命太大。有一年我想做一些更贴近民族的作品,就回家去拜访那些普普通通的牧民,但他们绝对是优秀的音乐家。我记录下来他们给我唱了一些很好听的音乐,回北京以后我就在学,可是怎么学都学不会。因为它不像现代音乐,它里面蕴含着很多不规律的东西,我想尽量模仿,但最后失败了。我觉得是因为牧民生活在那个环境,每天风吹日晒,他在那个环境下唱出来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已经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音乐其实就是自己的角度理解世间万物。
雨岑:对,让我想到一个词,文质彬彬。文是一种形式化的、术层面的东西,质才是本质化的、道层面的东西。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意境。民族文化里自古对意境的追求已经潜移默化的根置于我的内心。这种感受无论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还是音乐语言皆有。拿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句子「天光云影共徘徊」来说,结合原文前意本是天光和云影倒映在那半亩方塘中的景象,但某日当我偶然抬头看见天边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云层照射下来的光束随着风的走向而变化,那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便突然蹦了出來。刚好旁边就有空鼓,就用它把这种感受给记录下来了。
KCAA:雨岑老师的“音药”我个人的理解是音乐为药之源,音乐是有治愈功能的。雨岑引用皇帝内经中「五音療疾」之說,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智慧,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讲一下您音乐的创作理念?
雨岑:就像画画,汉文化其实也是讲究平衡的美感的,但这种平衡是一种非绝对的,动态的平衡。当人体内部器官失衡时,各种病兆就开始相应显现。五音疗疾也并不是用五音中的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其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物极必反嘛,就像水可结冰可化气,这是它不同的存在方式,只有在达到某种平衡的状态下它才会是以水的状态出现。 我说的感性先行理性架构指的是先对自身、对周遭环境的一种感知进行收集,然后根据乐理整合成自己的语言。
我清楚的记得当我处于婴幼儿时期,虽然混沌未开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却是能够感觉到与世界万物是一体的这种联系,这种记忆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的条条框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都会不断的塑造我们,离我们原本的觉知渐行渐远。要打开自己的觉知,忘掉这些固有概念就好。
KCAA: 请两位老师介绍一下为什么使用的这种民族乐器?达莱: 伊克勒(双弦乐器类似马头琴)托布秀尔; 雨岑: 空鼓(鋼舌鼓)
达莱:民族乐器更容易带动我的情绪融入音乐。但民族乐器在舞台演出比较困难,像伊克勒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它没有很鲜明的音阶。新疆西部的蒙古族叫“伊克勒”,蒙古族一般叫“朝尔”。我们首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就是用伊克勒录制的。
雨岑:空鼓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汉族的传统乐器,属于世界音乐乐器的范畴。只是它的音色加上民族传统音阶一组合,出来的意境能把人拉回两千多年前。使之从当下这种大数据、信息空前爆炸的时代暂时抽离出来,进入一个相对慢节奏的、带着觉知感受世界美好的空间。这是唤醒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我选择它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某种固有概念的认知层面。
KCAA:让我们共同期待2015年6月20、21号《KCAA当代艺术与公众—民族艺术》的展览,谢谢两位老师的到来。
策展人张扬、艺术家达莱、艺术家雨岑、主持人慧玉(左至右)
KCAA(空当代艺术机构)
《当代艺术与公众》展览时间:
2015.06.20 - 06.21 | 11:00-17:30(周一休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C4
邮箱:info@kongspace.net
第二期《当代艺术与公众-民族艺术》展览将于2015年6月20日,21日举办,本期将是艺术家围绕民族特色,通过特别的、跨界融合的、有趣的、神秘的艺术的形式让公众们参与进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各个民族经典的艺术。
为了能够让公众提前了解第二期展览主题,KCAA由今年4月份开始将陆续推出本次“当代艺术与公众”之参展艺术家的对话活动,形式将以采访、研讨会及讲座展开。
对话艺术家达莱,雨岑(名字不分先后)
KCAA:对于民族文化有哪些记忆是让两位老师印象深刻?
雨岑:对我而言,最直接的莫过于汉语和汉字。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这二者。在文字形成前,语言无疑是凝聚或分化一个民族的核心。各位应该都有在异国他乡听闻自己母语的经验吧?那种血浓于水的亲切感,会让你瞬间感到踏实。会去侧目会去回头。就像交异族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他的母语,语言是不同民族有效交流的基础。再说汉字,首先拿汉字既表音也表意字这点来说,是世界上很多表音文字不具备的。这也是华夏民族能在经历过数次文化浩劫、更迭后,仍然能对出土文献作出相对准确解读的基础。简化字其实很难让人们意识到汉字的美感。书法就像西画里的素描 ,是骨架是结构。练过的,作画时气韵都不一样。
汉文化在历朝历代的覆灭中其实已经缺失了很多,汉字和汉语确实算是保留下来较完整的民族文化了。
![]() |
达莱:我觉得环境对于民族音乐、民族艺术还是很重要的。就像雨岑说的,文字和语言是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 |
KCAA:“全球化浪潮下,在人类中心之全权资本主导的大工业时代,我们的家园地理每天都会有变化,”包括民族之间的同化,民族意识的逐渐消退,怎样看待民族文化的觉知和唤醒?
达莱:我觉得同化是大趋势,以后会越来越明显。现在很多民族音乐人对待艺术,看到新鲜的东西,就会觉得自己的不够好。当他在另一种文化当中迷失后,会觉得他自身的文化是不能轻易忘记的。你看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教育都是汉授的,但是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是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
雨岑:我觉得首先是自知。即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保留各自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民族甚至已不再使用自己本民族的姓氏。
其次应该有一种求同存异的相互尊重,尊重各自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同管中窥豹,既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事情的全部。就更不用谈文化的觉知和唤醒了。
达莱:我在创作、编曲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儿时的一些经历,一些关于我与我父亲的经历。
KCAA:HorseRadio以卫拉特蒙古方言为表达 ,蒙古调式为基调使用呼麦、冒顿潮儿、口弦琴、图布秀尔琴等民族乐器,民族的特点特别鲜明, 也是创新性,实验性的另类蒙古音乐,不仅是民族文化得到的传承,更多的是保护的发扬,请达莱老师谈一下有关于民族文化创新?
达莱:我觉得音乐跟人的性格是一样的。一个乐队五个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以前不太懂的时候,还没开始就在定位自己要做什么音乐,我觉得现在是看五个人能做什么,是更自然的表达。我的音乐谈不上传承,传承的使命太大。有一年我想做一些更贴近民族的作品,就回家去拜访那些普普通通的牧民,但他们绝对是优秀的音乐家。我记录下来他们给我唱了一些很好听的音乐,回北京以后我就在学,可是怎么学都学不会。因为它不像现代音乐,它里面蕴含着很多不规律的东西,我想尽量模仿,但最后失败了。我觉得是因为牧民生活在那个环境,每天风吹日晒,他在那个环境下唱出来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已经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音乐其实就是自己的角度理解世间万物。
![]() |
雨岑:对,让我想到一个词,文质彬彬。文是一种形式化的、术层面的东西,质才是本质化的、道层面的东西。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意境。民族文化里自古对意境的追求已经潜移默化的根置于我的内心。这种感受无论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还是音乐语言皆有。拿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句子「天光云影共徘徊」来说,结合原文前意本是天光和云影倒映在那半亩方塘中的景象,但某日当我偶然抬头看见天边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云层照射下来的光束随着风的走向而变化,那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便突然蹦了出來。刚好旁边就有空鼓,就用它把这种感受给记录下来了。
KCAA:雨岑老师的“音药”我个人的理解是音乐为药之源,音乐是有治愈功能的。雨岑引用皇帝内经中「五音療疾」之說,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智慧,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讲一下您音乐的创作理念?
雨岑:就像画画,汉文化其实也是讲究平衡的美感的,但这种平衡是一种非绝对的,动态的平衡。当人体内部器官失衡时,各种病兆就开始相应显现。五音疗疾也并不是用五音中的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其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物极必反嘛,就像水可结冰可化气,这是它不同的存在方式,只有在达到某种平衡的状态下它才会是以水的状态出现。 我说的感性先行理性架构指的是先对自身、对周遭环境的一种感知进行收集,然后根据乐理整合成自己的语言。
我清楚的记得当我处于婴幼儿时期,虽然混沌未开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却是能够感觉到与世界万物是一体的这种联系,这种记忆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的条条框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都会不断的塑造我们,离我们原本的觉知渐行渐远。要打开自己的觉知,忘掉这些固有概念就好。
![]() |
KCAA: 请两位老师介绍一下为什么使用的这种民族乐器?达莱: 伊克勒(双弦乐器类似马头琴)托布秀尔; 雨岑: 空鼓(鋼舌鼓)
达莱:民族乐器更容易带动我的情绪融入音乐。但民族乐器在舞台演出比较困难,像伊克勒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它没有很鲜明的音阶。新疆西部的蒙古族叫“伊克勒”,蒙古族一般叫“朝尔”。我们首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就是用伊克勒录制的。
雨岑:空鼓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汉族的传统乐器,属于世界音乐乐器的范畴。只是它的音色加上民族传统音阶一组合,出来的意境能把人拉回两千多年前。使之从当下这种大数据、信息空前爆炸的时代暂时抽离出来,进入一个相对慢节奏的、带着觉知感受世界美好的空间。这是唤醒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我选择它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某种固有概念的认知层面。
KCAA:让我们共同期待2015年6月20、21号《KCAA当代艺术与公众—民族艺术》的展览,谢谢两位老师的到来。
![]() |
策展人张扬、艺术家达莱、艺术家雨岑、主持人慧玉(左至右)
KCAA(空当代艺术机构)
![]() |
《当代艺术与公众》展览时间:
2015.06.20 - 06.21 | 11:00-17:30(周一休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C4
邮箱:info@kongspa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