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宇宙学前沿讲座的课程感想
课程感想
听了宇宙学前沿讲座,感觉受益良多。对于小孩来说,浩瀚的天空,以及不知道是什么的宇宙总是很吸引人,我小的时候也对此很着迷,看过一些科普读物,长大后也都忘了。后来选择的专业和宇宙学差的比较远,对于宇宙学的了解很少,但兴趣仍然有。这次夏季学期,学校提供了宇宙学前沿讲座这门课,我很高兴的选了这门课,希望能对我儿时的梦想提供一点理论基础。
第一讲是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郭宗宽研究员主讲,题目为宇宙微波背景和早期宇宙物理。第二讲是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蔡荣根研究员主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现代宇宙学机遇与挑战,我对这两位所讲的宇宙背景辐射非常感兴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特征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频率属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三十万年。大爆炸宇宙学说认为,发生大爆炸时,宇宙的温度是极高的,之后慢慢降温,到现在(约150亿年后)大约还残留着3K左右的热辐射。宇宙背景辐射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一定依据。此外在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过程中,宇宙微波辐射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发射太空探测装置时,都要考虑到宇宙微波辐射。
第三讲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蔡一夫博士主讲,题目是宇宙奇点问题,大反弹与宇宙微波背景。前三个演讲都提到了宇宙背景辐射问题,可见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当前宇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除了介绍科学知识,蔡博士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对工作,生活的看法。将科学模型引申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比如将大反弹与股市中的触底反弹类比。还有蔡博士学物理的同学,学了很多模型后在华尔街拼杀等等,这都让我们很开眼界。
第四讲将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黄庆国研究员主讲,题目是普朗克卫星的科学结果。在课程介绍中就提到了这次课程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介绍普朗克卫星的科学结果。普朗克卫星(Planck)又叫普朗克巡天者,是欧洲航天局(ESA)在视野2000年的第三个中型的科学计划。他被设计来以史无前例的高灵敏的角解析力获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整个天空的的各向异性图。普朗克巡天者将提供几个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主要讯息,例如,测试早期宇宙的理论和宇宙结构的起源。在计划获准之前的企画案名称为宇宙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卫星和背景各向异性测量在任务被核准后,更改为现在的名称以尊崇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普朗克巡天者已于2009年5月14日由亚利安五号火箭和赫歇尔太空天文台(Herschel)一起发射升空。这是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的计划,将补全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测量大尺度连漪的不足之处。 欧航局专家扬·托贝在发布会上表示,“普朗克”的一大成就是收集了数千个宇宙天体的数据,使得该机构能够建立一份详细的目录,供天文研究者参考。此外,卫星还发现了不少星簇和隐藏在尘埃中的星系。与寻常观测卫星不同,“普朗克”的视野十分广阔,可以对宇宙进行全景“扫描”。欧航局表示,要完成对宇宙的4次全景“扫描”任务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届时,科学家就可以掌握更加完整的数据。“普朗克”实际上是一个宇宙微波辐射探测器。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普朗克”的探测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宇宙起源的奥秘。希望第四次讲座可以让我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听了宇宙学前沿讲座,感觉受益良多。对于小孩来说,浩瀚的天空,以及不知道是什么的宇宙总是很吸引人,我小的时候也对此很着迷,看过一些科普读物,长大后也都忘了。后来选择的专业和宇宙学差的比较远,对于宇宙学的了解很少,但兴趣仍然有。这次夏季学期,学校提供了宇宙学前沿讲座这门课,我很高兴的选了这门课,希望能对我儿时的梦想提供一点理论基础。
第一讲是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郭宗宽研究员主讲,题目为宇宙微波背景和早期宇宙物理。第二讲是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蔡荣根研究员主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现代宇宙学机遇与挑战,我对这两位所讲的宇宙背景辐射非常感兴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特征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频率属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三十万年。大爆炸宇宙学说认为,发生大爆炸时,宇宙的温度是极高的,之后慢慢降温,到现在(约150亿年后)大约还残留着3K左右的热辐射。宇宙背景辐射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一定依据。此外在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过程中,宇宙微波辐射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发射太空探测装置时,都要考虑到宇宙微波辐射。
第三讲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蔡一夫博士主讲,题目是宇宙奇点问题,大反弹与宇宙微波背景。前三个演讲都提到了宇宙背景辐射问题,可见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当前宇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除了介绍科学知识,蔡博士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对工作,生活的看法。将科学模型引申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比如将大反弹与股市中的触底反弹类比。还有蔡博士学物理的同学,学了很多模型后在华尔街拼杀等等,这都让我们很开眼界。
第四讲将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黄庆国研究员主讲,题目是普朗克卫星的科学结果。在课程介绍中就提到了这次课程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介绍普朗克卫星的科学结果。普朗克卫星(Planck)又叫普朗克巡天者,是欧洲航天局(ESA)在视野2000年的第三个中型的科学计划。他被设计来以史无前例的高灵敏的角解析力获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整个天空的的各向异性图。普朗克巡天者将提供几个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主要讯息,例如,测试早期宇宙的理论和宇宙结构的起源。在计划获准之前的企画案名称为宇宙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卫星和背景各向异性测量在任务被核准后,更改为现在的名称以尊崇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普朗克巡天者已于2009年5月14日由亚利安五号火箭和赫歇尔太空天文台(Herschel)一起发射升空。这是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的计划,将补全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测量大尺度连漪的不足之处。 欧航局专家扬·托贝在发布会上表示,“普朗克”的一大成就是收集了数千个宇宙天体的数据,使得该机构能够建立一份详细的目录,供天文研究者参考。此外,卫星还发现了不少星簇和隐藏在尘埃中的星系。与寻常观测卫星不同,“普朗克”的视野十分广阔,可以对宇宙进行全景“扫描”。欧航局表示,要完成对宇宙的4次全景“扫描”任务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届时,科学家就可以掌握更加完整的数据。“普朗克”实际上是一个宇宙微波辐射探测器。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普朗克”的探测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宇宙起源的奥秘。希望第四次讲座可以让我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
越过星夜的眼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9 16: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