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39级台阶》
时间:2009年11月6月
地点:艺术剧院
人物:样
『定个调』
如果要找一个词形容这部戏,我会说“够十三”。这个“十三”,既不是骂人,也不是表扬,而是有点“坏坏”的感觉。“男人不坏,女人不坏”的“坏”。哈哈,自己领悟精神吧。打四星,其实有点高,可能是看首演的关系,所以有加分。
『演之前』
电影没看过,这导演我也没听说过。会买这票,纯粹是冲着首演、演员还有宣传语去的。“4个人演150个角色。”相当牛叉,那要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
照例买的学生票,只不过因为对这戏没抱什么期望,所以只买了120的价位(60RMB)。7排32座,就在左侧边门旁,视线有点受影响。(唉,早知道《鹿鼎记》就应该买这个位置。便宜15块,还可以近距离一睹陈总舵主的风采。剧透!)
『其他戏』
进剧场前,有一可爱的女生在路上发《寻找MJ》的宣传单(话说上一次看《黑衣女人》时,《嫁给经济适用男》也采用了相同的宣传策略)。刚好想起周二大家的共同疑问,就问她这戏为什么叫《壹光年》?可惜她也解释不清,作羞愧状,分外可人,哈哈。
之后又碰到了王晶老师,猛然想起《情书》正在D6热演。有点小后悔,应该买学生票支持一下周可老师的。唉~可当代,加油!
『在中心』
问cd,国际戏剧节今年哪几场会有赠票?她说不知,还建议俺们学生朋友尽量自己解决,把宝贵的机会让给更有需要的同志……好吧,听人劝,吃饱饭。(其实我并没有“很勉强”的意思,相反如果我真的当了志愿者,肯定会非常“较真”,弄不好一半人,包括我的朋友,会被我给弄到“小黑屋”里去。Helen确实很累,这我是早就看出来了。俺也想帮忙,只是一方面时间关系,另一方面,我有些固执,可能会弄巧成拙。跑题!)看中了一场木偶秀跟肢体剧,去售票处买。先问木偶秀那场,查系统,说还没出票。问她哪几场出票了,她说《漂流红楼》出了。好吧,狠狠心决定看周日那场。查系统,又帮我说没出票。真是多变的女人,这才两分钟都不到呢……
早到,又看见有观众用闪光灯对着舞台拍照,还有的则是拿着票根自拍……第一回上剧院看戏,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但是那些乱坐位子、进进出出跟不分单双号的观众,就让我有些小怨言了。
『小细节』
这戏有中场休息,大概13分钟左右的样子吧。剧场顿时好像下了课的操场,熙熙攘攘,走进走出。拜托能不能像音乐会那样,说下休息多长时间啊?让人心里有个底,不然我这厕所,是上呢,还是上呢,还是上呢,还是上呢?
『说正题』
◎在演出,求你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求求侬了呀?(沪语)
◎安福路288号~
◎我忘词了。
◎这戏还怎么演啊?
◎安福路门口堵车。
◎沈磊同志,你又不时主角,死了还赖在台上干吗?
◎一,二,三,四,五?……这戏不是只有四个演员吗?好吧,好吧,我死,我死,我死……
(以上皆为剧中台词,根据笔记及记忆默写,可能有出入)
票根上写着“悬疑话剧”,可能是昨日童鞋在哪篇剧评里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说“悬疑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故事缜密,逻辑上没有明显的漏洞。”从这点上来说,《39》其实是不及格的。最明显就是中场休息之前,男主被抢打中;中场休息回来,男主已经坐在警察局跟警察聊天了。书挡子弹,我能接受。但问题是,难道德国间谍一点警惕性都没有吗?不知道要毁尸灭迹?就算他老兄大意了,男主要从书房出来,走到警察局,似乎也有些过于轻松了吧(他进去时,可是费了老半天功夫,出来时,人就隐形了?)!
仔细想想,其实也好正常。因为伦敦《39》本身就改编自电影《39》,而电影《39》又改编自小说《39》,杨导在翻译伦敦《39》剧本时,又做了一定的改写。这样说来,上海版这“三道贩子”,自然会有些基因突变,水土不服了。发生在英国的故事,生搬硬套上这些雷人台词,看上去“笑”果不错,其实是有些得不偿失。
『做比较』
《黑衣女人》、《寻找MJ》和《39》,我都打了四星,而且有相似的地方。《黑》的戏中戏虽然没有《39》那么多,但是整个故事更说得通。《39》就有点过了,“换帽大法”之流,虽然很搞笑,但是让人有人出戏。而论无实物肢体表演,《MJ》要比《39》更多、更精彩,也更有想象力一些。所以同样的价格,我更推荐《黑》或者《MJ》。毕竟前者在伦敦西区演了那么多年,后者则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剧。
『聊演员』
谢近看,超瘦,但远看,就很女人。配合演技,在舞台上,超有魅力。一个字,嗲,不愧是中心的花旦。导演本来是让沈磊演男主的,但他没要。我觉得他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演“搞笑二人组”更加过瘾,也更适合他,他确实不够帅,哈哈。“记忆先生”跟几个反串的女角,都相当出彩。不愧是“配音界的大牌”,声音的控制跟转换做得相当好,非常适合一人多角。“搞笑二人组”另一位的新疆口音,着实让人印象深刻。至于王勇童鞋,很有腔调,但有点被抢戏。
『聊其他』
皮影戏的设计,勘称本剧最大的亮点。而开头的“电线根”、快结束时的“死好几次”跟最后的撒雪,则最让人捧腹。道具依旧保持了上话的高水准,音效也非常好的烘托了气氛。“炮兵”跟“充血”的笑话,有点恶趣味。
“我最喜欢跟坐前排的有钱观众聊天……”,《两只狗》???当看到王从上空靠绳子爬到舞台,当时我就震惊了。
谢幕时,导演上台,说这戏在国外演时,要150美金的门票。还说上海演这戏的同时,国外也在演,这在华人话剧圈里,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我想说,关我P事啊。我只在乎这戏好还是好看,至于背后的故事,你告诉记者去吧。我不care。
9.11.7晚写于外公家
地点:艺术剧院
人物:样
『定个调』
如果要找一个词形容这部戏,我会说“够十三”。这个“十三”,既不是骂人,也不是表扬,而是有点“坏坏”的感觉。“男人不坏,女人不坏”的“坏”。哈哈,自己领悟精神吧。打四星,其实有点高,可能是看首演的关系,所以有加分。
『演之前』
电影没看过,这导演我也没听说过。会买这票,纯粹是冲着首演、演员还有宣传语去的。“4个人演150个角色。”相当牛叉,那要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
照例买的学生票,只不过因为对这戏没抱什么期望,所以只买了120的价位(60RMB)。7排32座,就在左侧边门旁,视线有点受影响。(唉,早知道《鹿鼎记》就应该买这个位置。便宜15块,还可以近距离一睹陈总舵主的风采。剧透!)
『其他戏』
进剧场前,有一可爱的女生在路上发《寻找MJ》的宣传单(话说上一次看《黑衣女人》时,《嫁给经济适用男》也采用了相同的宣传策略)。刚好想起周二大家的共同疑问,就问她这戏为什么叫《壹光年》?可惜她也解释不清,作羞愧状,分外可人,哈哈。
之后又碰到了王晶老师,猛然想起《情书》正在D6热演。有点小后悔,应该买学生票支持一下周可老师的。唉~可当代,加油!
『在中心』
问cd,国际戏剧节今年哪几场会有赠票?她说不知,还建议俺们学生朋友尽量自己解决,把宝贵的机会让给更有需要的同志……好吧,听人劝,吃饱饭。(其实我并没有“很勉强”的意思,相反如果我真的当了志愿者,肯定会非常“较真”,弄不好一半人,包括我的朋友,会被我给弄到“小黑屋”里去。Helen确实很累,这我是早就看出来了。俺也想帮忙,只是一方面时间关系,另一方面,我有些固执,可能会弄巧成拙。跑题!)看中了一场木偶秀跟肢体剧,去售票处买。先问木偶秀那场,查系统,说还没出票。问她哪几场出票了,她说《漂流红楼》出了。好吧,狠狠心决定看周日那场。查系统,又帮我说没出票。真是多变的女人,这才两分钟都不到呢……
早到,又看见有观众用闪光灯对着舞台拍照,还有的则是拿着票根自拍……第一回上剧院看戏,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但是那些乱坐位子、进进出出跟不分单双号的观众,就让我有些小怨言了。
『小细节』
这戏有中场休息,大概13分钟左右的样子吧。剧场顿时好像下了课的操场,熙熙攘攘,走进走出。拜托能不能像音乐会那样,说下休息多长时间啊?让人心里有个底,不然我这厕所,是上呢,还是上呢,还是上呢,还是上呢?
『说正题』
◎在演出,求你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求求侬了呀?(沪语)
◎安福路288号~
◎我忘词了。
◎这戏还怎么演啊?
◎安福路门口堵车。
◎沈磊同志,你又不时主角,死了还赖在台上干吗?
◎一,二,三,四,五?……这戏不是只有四个演员吗?好吧,好吧,我死,我死,我死……
(以上皆为剧中台词,根据笔记及记忆默写,可能有出入)
票根上写着“悬疑话剧”,可能是昨日童鞋在哪篇剧评里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说“悬疑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故事缜密,逻辑上没有明显的漏洞。”从这点上来说,《39》其实是不及格的。最明显就是中场休息之前,男主被抢打中;中场休息回来,男主已经坐在警察局跟警察聊天了。书挡子弹,我能接受。但问题是,难道德国间谍一点警惕性都没有吗?不知道要毁尸灭迹?就算他老兄大意了,男主要从书房出来,走到警察局,似乎也有些过于轻松了吧(他进去时,可是费了老半天功夫,出来时,人就隐形了?)!
仔细想想,其实也好正常。因为伦敦《39》本身就改编自电影《39》,而电影《39》又改编自小说《39》,杨导在翻译伦敦《39》剧本时,又做了一定的改写。这样说来,上海版这“三道贩子”,自然会有些基因突变,水土不服了。发生在英国的故事,生搬硬套上这些雷人台词,看上去“笑”果不错,其实是有些得不偿失。
『做比较』
《黑衣女人》、《寻找MJ》和《39》,我都打了四星,而且有相似的地方。《黑》的戏中戏虽然没有《39》那么多,但是整个故事更说得通。《39》就有点过了,“换帽大法”之流,虽然很搞笑,但是让人有人出戏。而论无实物肢体表演,《MJ》要比《39》更多、更精彩,也更有想象力一些。所以同样的价格,我更推荐《黑》或者《MJ》。毕竟前者在伦敦西区演了那么多年,后者则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剧。
『聊演员』
谢近看,超瘦,但远看,就很女人。配合演技,在舞台上,超有魅力。一个字,嗲,不愧是中心的花旦。导演本来是让沈磊演男主的,但他没要。我觉得他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演“搞笑二人组”更加过瘾,也更适合他,他确实不够帅,哈哈。“记忆先生”跟几个反串的女角,都相当出彩。不愧是“配音界的大牌”,声音的控制跟转换做得相当好,非常适合一人多角。“搞笑二人组”另一位的新疆口音,着实让人印象深刻。至于王勇童鞋,很有腔调,但有点被抢戏。
『聊其他』
皮影戏的设计,勘称本剧最大的亮点。而开头的“电线根”、快结束时的“死好几次”跟最后的撒雪,则最让人捧腹。道具依旧保持了上话的高水准,音效也非常好的烘托了气氛。“炮兵”跟“充血”的笑话,有点恶趣味。
“我最喜欢跟坐前排的有钱观众聊天……”,《两只狗》???当看到王从上空靠绳子爬到舞台,当时我就震惊了。
谢幕时,导演上台,说这戏在国外演时,要150美金的门票。还说上海演这戏的同时,国外也在演,这在华人话剧圈里,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我想说,关我P事啊。我只在乎这戏好还是好看,至于背后的故事,你告诉记者去吧。我不care。
9.11.7晚写于外公家
![]() |
步步惊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