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立夏} 案头花不绝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闲居,案头花不绝。”
文人清雅,案几总少不了这瓶花。今人办公桌上的绿植,大抵也是这个意思。简单一点的养多肉、仙人掌、绿萝。稍有深意的用小瓷瓶插着鲜切花,每每更换。我见过的最体面的案头花是一盆水仙,盆子是汝窑的梅花阔口浅盆,衬着几方古书和棱窗里筛进来的冬日暖晖,剪影如淡墨迹子。
若论将大千风景纳入一方书斋,折枝瓶插着实是修园造景之外的便宜之法。袁公宏道在《瓶史》中坦言仅有栽花莳竹一事,可以自乐,无奈邸居湫隘,迁徙无常,只好将京师人家名卉作为案头物,“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戏题黄道元瓶花斋》中袁中郎写道:“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
春天的花多是先开花后生叶子的。尤其是玉兰,毛茸茸的银亮花苞在头一年冬天便早早结下了,单薄地挨过苦寒,绽放时却惊天动地。今年四月访大觉寺,终于见到清代的古玉兰,恹恹的,很瘦,不似想象中遒劲耸立。寺内有多株“二乔”玉兰,是城里不多见的品种。
玉兰过后是桃花,开得最热闹,最放肆,挤挤压压,可以斫下很大的一枝插在瓶子里。瓶身要素净的才不添乱。而后是海棠、梨花、重樱、紫叶李,拣过于繁茂、抢夺养分的花枝斜斜地剪下,亦无害于这一树灼灼。压轴的是丁香和荼蘼,一片香雪海。待这些花树长出叶子,重归寂静,春也差不多过完了。
初夏,最令人企盼的要数那些半水生植物。水竹、鸢尾、马蔺、蒲棒,只看它们亭亭水中的样子,便觉无上清凉。采之入盘,用剑山固定,做成错落水景,盘内铺洁白石米,穿堂风吹过,漾起密密的涟漪,像有鱼儿戏水间。
鸢尾在日本叫燕子花,是艺花人的心头好。
旅德艺术家王小慧在追悼亡夫的文章中写道:“地上的这盆水竹也是他所珍爱的,可惜无论怎样悉心护理,那水竹终于落光了枯叶随他而去。所以我越来越相信草木皆有灵。”
东方人终归钟情细腻修长的植物,即便身处西国,审美习惯恐如味蕾一般顽固。这一点上日本较中国尤甚,就连中国人喜爱的玉兰、荷花、梅、海棠,他们也会惧怕过于繁茂,而广植更为纤弱的桔梗、女郎花、牵牛、胡枝子、玉簪。
《枕草子》有“月稍升高。胡枝子原先看起来是挺沉重的样子,待露晞之后,径自枝动,也无人触摸,竟会忽然向上弹起,有趣得很。
我这儿说:有趣得很;可是别人却认为:毫无趣味;那才又有趣哩。”
五月的燕园,紫藤架下安住了太多心事,细雨打湿的流光。静园东西两侧的四合院,门檐下大多垂着紫藤花。四合院一一分属历史学系之类的文史系所,朱漆的院门,门楣上绘着祥瑞图景。紫藤花序软塌塌的,瓶插不易,若有胖墩墩的朴拙陶瓶,嵌在瓶口,耷拉下来,倒是有趣。燕园北面的鸣鹤园去的人不多,池塘一隅的凉亭常是英语角的活动场地。白色绣线菊围拢池边开得极为壮观,枝条坠得垂下来,花瓣簌簌扑洒在水面。绣线菊姿态窈窕,与细高的铜瓶相宜。
蔷薇冉冉,榴花照眼,杜鹃绮靡,茉莉梵静,书案从不寂寞。
古人绘瓶花之作数不胜数,我最爱陈道复的《瓶莲图》,菡萏、莲花、壮年的荷叶、残荷集于一瓶,让人望见生命的不同阶段。不过很少有人在案头插荷花,荷花还是远远地看开满水塘比较好。曾有友人知我喜欢干枯的莲蓬,涉水塘采得幼莲蓬相赠,我嗫嚅。将其阴干,插于青花瓶中,置于书架上,常怀感念。
秋日莳菊、芒、荻、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提到宝玉将自己园里新开的桂花折了两枝,插在联珠瓶里,送与贾母和王夫人。
冬月,蜡梅、松枝、寒椿十分合宜。明人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有《瓶花三说》录:“冬时插梅必须龙泉大瓶、象窑敞瓶、厚铜汉壶,高三四尺以上,投以硫磺五六钱,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张德谦却颇不以为然,《瓶花谱》中讲:“宁瘦毋过壮,宁小毋过大。极高者不可过一尺,得六七寸,四五寸瓶插贮,佳。”
张德谦又言:“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曾经玩笑地想到唐代以前室内光线幽暗,白日里靠自然光,入夜全赖火烛,铜瓶的光泽倒与烛光相得益彰。及宋,瓷瓶多见汝窑天青釉、龙泉青瓷或钧窑月白釉,釉色光亮,无彩绘。后来读到《阴翳礼赞》中的一段:
“一提到漆器,就觉得俗气,缺少雅趣。这种感觉也许是采光和照明设备所带来的 ‘明朗感’引起的。事实上,可以说,没有 ‘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呈现漆器之美……绘有漂亮泥金画的光亮的涂蜡首饰盒、文几、搁板等,有的看上去花里胡哨,俗恶不堪。假如使这些器物周围的空白充满黑暗,再用一盏灯光或一根烛火代替日光或电灯映照过去,那你看吧,原来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会立即变得深沉而凝重起来。”
谷崎润一郎始发觉,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想来是一个道理。清代中后期珐琅器的流行不知是否与照明技术更加进步有关。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鸟尚且恋,何况人矣。新桐覆井,樱笋饯春,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
幸而岁时更迭,总不至所盼落空。
文人清雅,案几总少不了这瓶花。今人办公桌上的绿植,大抵也是这个意思。简单一点的养多肉、仙人掌、绿萝。稍有深意的用小瓷瓶插着鲜切花,每每更换。我见过的最体面的案头花是一盆水仙,盆子是汝窑的梅花阔口浅盆,衬着几方古书和棱窗里筛进来的冬日暖晖,剪影如淡墨迹子。
若论将大千风景纳入一方书斋,折枝瓶插着实是修园造景之外的便宜之法。袁公宏道在《瓶史》中坦言仅有栽花莳竹一事,可以自乐,无奈邸居湫隘,迁徙无常,只好将京师人家名卉作为案头物,“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戏题黄道元瓶花斋》中袁中郎写道:“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
春天的花多是先开花后生叶子的。尤其是玉兰,毛茸茸的银亮花苞在头一年冬天便早早结下了,单薄地挨过苦寒,绽放时却惊天动地。今年四月访大觉寺,终于见到清代的古玉兰,恹恹的,很瘦,不似想象中遒劲耸立。寺内有多株“二乔”玉兰,是城里不多见的品种。
玉兰过后是桃花,开得最热闹,最放肆,挤挤压压,可以斫下很大的一枝插在瓶子里。瓶身要素净的才不添乱。而后是海棠、梨花、重樱、紫叶李,拣过于繁茂、抢夺养分的花枝斜斜地剪下,亦无害于这一树灼灼。压轴的是丁香和荼蘼,一片香雪海。待这些花树长出叶子,重归寂静,春也差不多过完了。
初夏,最令人企盼的要数那些半水生植物。水竹、鸢尾、马蔺、蒲棒,只看它们亭亭水中的样子,便觉无上清凉。采之入盘,用剑山固定,做成错落水景,盘内铺洁白石米,穿堂风吹过,漾起密密的涟漪,像有鱼儿戏水间。
鸢尾在日本叫燕子花,是艺花人的心头好。
旅德艺术家王小慧在追悼亡夫的文章中写道:“地上的这盆水竹也是他所珍爱的,可惜无论怎样悉心护理,那水竹终于落光了枯叶随他而去。所以我越来越相信草木皆有灵。”
东方人终归钟情细腻修长的植物,即便身处西国,审美习惯恐如味蕾一般顽固。这一点上日本较中国尤甚,就连中国人喜爱的玉兰、荷花、梅、海棠,他们也会惧怕过于繁茂,而广植更为纤弱的桔梗、女郎花、牵牛、胡枝子、玉簪。
《枕草子》有“月稍升高。胡枝子原先看起来是挺沉重的样子,待露晞之后,径自枝动,也无人触摸,竟会忽然向上弹起,有趣得很。
我这儿说:有趣得很;可是别人却认为:毫无趣味;那才又有趣哩。”
五月的燕园,紫藤架下安住了太多心事,细雨打湿的流光。静园东西两侧的四合院,门檐下大多垂着紫藤花。四合院一一分属历史学系之类的文史系所,朱漆的院门,门楣上绘着祥瑞图景。紫藤花序软塌塌的,瓶插不易,若有胖墩墩的朴拙陶瓶,嵌在瓶口,耷拉下来,倒是有趣。燕园北面的鸣鹤园去的人不多,池塘一隅的凉亭常是英语角的活动场地。白色绣线菊围拢池边开得极为壮观,枝条坠得垂下来,花瓣簌簌扑洒在水面。绣线菊姿态窈窕,与细高的铜瓶相宜。
蔷薇冉冉,榴花照眼,杜鹃绮靡,茉莉梵静,书案从不寂寞。
古人绘瓶花之作数不胜数,我最爱陈道复的《瓶莲图》,菡萏、莲花、壮年的荷叶、残荷集于一瓶,让人望见生命的不同阶段。不过很少有人在案头插荷花,荷花还是远远地看开满水塘比较好。曾有友人知我喜欢干枯的莲蓬,涉水塘采得幼莲蓬相赠,我嗫嚅。将其阴干,插于青花瓶中,置于书架上,常怀感念。
秋日莳菊、芒、荻、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提到宝玉将自己园里新开的桂花折了两枝,插在联珠瓶里,送与贾母和王夫人。
冬月,蜡梅、松枝、寒椿十分合宜。明人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有《瓶花三说》录:“冬时插梅必须龙泉大瓶、象窑敞瓶、厚铜汉壶,高三四尺以上,投以硫磺五六钱,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张德谦却颇不以为然,《瓶花谱》中讲:“宁瘦毋过壮,宁小毋过大。极高者不可过一尺,得六七寸,四五寸瓶插贮,佳。”
张德谦又言:“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曾经玩笑地想到唐代以前室内光线幽暗,白日里靠自然光,入夜全赖火烛,铜瓶的光泽倒与烛光相得益彰。及宋,瓷瓶多见汝窑天青釉、龙泉青瓷或钧窑月白釉,釉色光亮,无彩绘。后来读到《阴翳礼赞》中的一段:
“一提到漆器,就觉得俗气,缺少雅趣。这种感觉也许是采光和照明设备所带来的 ‘明朗感’引起的。事实上,可以说,没有 ‘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呈现漆器之美……绘有漂亮泥金画的光亮的涂蜡首饰盒、文几、搁板等,有的看上去花里胡哨,俗恶不堪。假如使这些器物周围的空白充满黑暗,再用一盏灯光或一根烛火代替日光或电灯映照过去,那你看吧,原来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会立即变得深沉而凝重起来。”
谷崎润一郎始发觉,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想来是一个道理。清代中后期珐琅器的流行不知是否与照明技术更加进步有关。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鸟尚且恋,何况人矣。新桐覆井,樱笋饯春,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
幸而岁时更迭,总不至所盼落空。
![]() |
燕子花 杯型新样器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