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咖啡酥油茶 李碧華
牛油咖啡近來在英美大熱。大家以為這是噱頭,而且似乎不合常理,味道又怪,所以不大理會。
牛油咖啡(Butter coffee),又名防彈咖啡(Bulletproof coffee),由美國人Dave Asprey創辦,先在美流行,未幾,倫敦不少咖啡店亦出售,售價每杯約三鎊,一時話題而已?不,近日在歐洲各國,甚至韓國,已成新寵。
尤其是韓國,他們喜歡「蜂蜜」與「牛油」的組合,很多蜂蜜牛油味的產品大受歡迎,被搶購一空,如蜂蜜牛油薯片、麥當勞的蜂蜜牛油薯條……還有蛋糕、雪糕、餅乾,連面膜也有這種味道才怪。
韓國咖啡店最先推出牛油咖啡試試水溫,誰知吸引不少人嘗鮮,還口耳相傳、電視台採訪,竟成為人氣飲品。
這飲品顧名思義,十分簡單,就是在黑咖啡中加入一粒牛油(最好是無鹽的)。加不加蜂蜜隨你意思,為了徹底遵循流行守則,當然把「甜」忘掉了。
咖啡的熱力,令牛油一加入馬上融化,攪拌一下便可飲用——但黑啡濃如地獄,牛油又是地獄幫兇,這杯浮上一層厚厚油脂的苦澀咖啡,難道不是大都會中所有減肥者的無間地獄嗎?那麼油,那麼膩,我試過,有點牛油香味,不算難喝,但也談不上好喝。
人們每日早起,上班之前來客早餐,牛奶咖啡(奶茶)加一份中或西式點心,提供足夠熱量又提神醒腦,開始一天的拼搏。但牛油如此「過份」,不知基於什麼原理?「牛油是高熱量全脂肪,黑咖啡中的咖啡因令脂肪分解——透過低碳水化合物的高脂飲食,強迫人體燃燒脂肪而達減肥纖體效果……」,又「因已有飽足感,所以追食其他甜包或點心的意慾會降低……」專家有這樣的理論。
你相信嗎?
據說牛油咖啡最早源於埃塞俄比亞,這倒不意外,飢餓的地區人們根本不必減肥,反而飽足感更重要。
而美國人Dave說,他之所以「靈機一觸」,因為到西藏旅遊時,發現當地人的磚茶加入氂牛黃油製成「酥油茶」,作為攀山者的能量補給飲料。由於磚茶較濃,本質化滯,能加速腸胃蠕動同時令人容易有飢餓感,加入酥油,其脂肪含量高,使人體即時具充足熱量支撐日常活動甚至消耗體力的活動,且減少吸取碳水化合物(因酥油茶中沒有)。
我也到過西藏,酥油茶沒這麼「神」,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飲品,亦以此款客,平常不過,只是到了老外手中,加上一些科學醫學上的理論,一與「減肥」掛鈎,馬上紅火。
眾所周知,咖啡是全球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貿易產品,這飲品具悠久歷史,若非一千多年前,一名埃塞俄比亞牧羊人,發現山羊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後,變得興奮,充滿活力,也就沒有咖啡的發明和研究了。咖啡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提神劑,可平可貴可精緻,還有奇特口味(例如貓屎咖啡),不過與茶是兩回事,世上只有香港人才那麼鍾愛大牌檔和茶餐廳的「鴛鴦」,茶啡兩溝是集體回憶。
西藏人鍾愛的「磚茶」,又稱青磚茶、蒸壓茶,就是被緊壓得外形像磚塊一樣的茶,每以黑茶的茶葉、茶莖、茶末等壓製,原始、粗糙,耐放。他們煮水做茶時,得敲打或用砍柴刀劈出一兩塊來,茶味濃、醇、厚、重,能幫助消化,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作用,更可保健防病,這樣說來,似不似涼茶苦茶廿四味?
不過加入酥油就不同了。
酥油是西藏人的寶貝,藏族食品精華,高原人離不了它。酥油是由牛奶或羊奶提煉出的脂肪,類似黃油的一種乳製品,其中氂牛(青藏高原珍貴的長毛牛屬動物)奶製作的最好,煮沸後用杓大力攪動數百次,冷卻後凝結在上面的一層酥油,色澤鮮黃,味道香濃,口感極佳。
藏人酥油茶也是要「打」的。真是個勇武的民族呀。
記得當年初嘗酥油茶,是在西藏人家中,他們把酥油放入一個特製的桶中,加入食鹽,再注入熬煮過那些茶磚的濃汁,然後以木棍反覆搗拌,頗花點力氣,酥油與茶汁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呈乳狀濁液。熱飲奉客為上,但初喝者一定不習慣,因為它是鹹的,也帶點臊味,還得吹開浮油,但身為客人,不好意思不喝,可能多喝一口,便感受到重口味別有淳香了。沒喝過酥油茶,不算到過西藏高原。打好後的酥油茶,有加入糌粑調和着吃的,糌粑是用青稞或豌豆等炒熟後磨成的麵粉,攪拌後更糊了,幾乎呈粥狀呢,冬天喝,還可驅寒生暖。
藏族喝酥油茶有一定的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加,不能一口喝乾,客人的茶碗或茶杯,總是常滿的,躲也躲不過。
這些極具特色的飲食,離開了土地和人情,就失去了滋味,不管在哪也吃不上,吃得上也找不到當時感覺了。說來很懷念。
其實加糖也好喝,為什麼要加鹽呢?
這又關乎藏族的民間愛情故事了:——
傳說中,藏區有兩個部落,轄部落和怒部落,歷史上結下冤仇,經常發生械鬥,誓不兩立。轄部落土司的女兒美梅措,與怒部落土司的兒子文頓巴,在一次勞動中偶遇,一見鍾情,二人相愛,不容於族人。結果轄部落的土司派人殺害了文頓巴,當舉行火葬儀式時,美梅措推開所有人,奮勇跳入火海殉情……
二人死後遭詛咒,女的變成茶樹上的葉,男的變成湖裡的鹽,本來天各一方永生永世不能重逢——但,每當藏人打酥油茶時,就給他們良機,茶和鹽再度相遇,交融一體不會分離。
雖是傳說,亦無根據,但淒美的愛情故事總有動人感染力,人人都樂於成全愛火重燃,也成全了鹹的酥油茶了。
牛油咖啡(Butter coffee),又名防彈咖啡(Bulletproof coffee),由美國人Dave Asprey創辦,先在美流行,未幾,倫敦不少咖啡店亦出售,售價每杯約三鎊,一時話題而已?不,近日在歐洲各國,甚至韓國,已成新寵。
尤其是韓國,他們喜歡「蜂蜜」與「牛油」的組合,很多蜂蜜牛油味的產品大受歡迎,被搶購一空,如蜂蜜牛油薯片、麥當勞的蜂蜜牛油薯條……還有蛋糕、雪糕、餅乾,連面膜也有這種味道才怪。
韓國咖啡店最先推出牛油咖啡試試水溫,誰知吸引不少人嘗鮮,還口耳相傳、電視台採訪,竟成為人氣飲品。
這飲品顧名思義,十分簡單,就是在黑咖啡中加入一粒牛油(最好是無鹽的)。加不加蜂蜜隨你意思,為了徹底遵循流行守則,當然把「甜」忘掉了。
咖啡的熱力,令牛油一加入馬上融化,攪拌一下便可飲用——但黑啡濃如地獄,牛油又是地獄幫兇,這杯浮上一層厚厚油脂的苦澀咖啡,難道不是大都會中所有減肥者的無間地獄嗎?那麼油,那麼膩,我試過,有點牛油香味,不算難喝,但也談不上好喝。
人們每日早起,上班之前來客早餐,牛奶咖啡(奶茶)加一份中或西式點心,提供足夠熱量又提神醒腦,開始一天的拼搏。但牛油如此「過份」,不知基於什麼原理?「牛油是高熱量全脂肪,黑咖啡中的咖啡因令脂肪分解——透過低碳水化合物的高脂飲食,強迫人體燃燒脂肪而達減肥纖體效果……」,又「因已有飽足感,所以追食其他甜包或點心的意慾會降低……」專家有這樣的理論。
你相信嗎?
據說牛油咖啡最早源於埃塞俄比亞,這倒不意外,飢餓的地區人們根本不必減肥,反而飽足感更重要。
而美國人Dave說,他之所以「靈機一觸」,因為到西藏旅遊時,發現當地人的磚茶加入氂牛黃油製成「酥油茶」,作為攀山者的能量補給飲料。由於磚茶較濃,本質化滯,能加速腸胃蠕動同時令人容易有飢餓感,加入酥油,其脂肪含量高,使人體即時具充足熱量支撐日常活動甚至消耗體力的活動,且減少吸取碳水化合物(因酥油茶中沒有)。
我也到過西藏,酥油茶沒這麼「神」,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飲品,亦以此款客,平常不過,只是到了老外手中,加上一些科學醫學上的理論,一與「減肥」掛鈎,馬上紅火。
眾所周知,咖啡是全球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貿易產品,這飲品具悠久歷史,若非一千多年前,一名埃塞俄比亞牧羊人,發現山羊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後,變得興奮,充滿活力,也就沒有咖啡的發明和研究了。咖啡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提神劑,可平可貴可精緻,還有奇特口味(例如貓屎咖啡),不過與茶是兩回事,世上只有香港人才那麼鍾愛大牌檔和茶餐廳的「鴛鴦」,茶啡兩溝是集體回憶。
西藏人鍾愛的「磚茶」,又稱青磚茶、蒸壓茶,就是被緊壓得外形像磚塊一樣的茶,每以黑茶的茶葉、茶莖、茶末等壓製,原始、粗糙,耐放。他們煮水做茶時,得敲打或用砍柴刀劈出一兩塊來,茶味濃、醇、厚、重,能幫助消化,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作用,更可保健防病,這樣說來,似不似涼茶苦茶廿四味?
不過加入酥油就不同了。
酥油是西藏人的寶貝,藏族食品精華,高原人離不了它。酥油是由牛奶或羊奶提煉出的脂肪,類似黃油的一種乳製品,其中氂牛(青藏高原珍貴的長毛牛屬動物)奶製作的最好,煮沸後用杓大力攪動數百次,冷卻後凝結在上面的一層酥油,色澤鮮黃,味道香濃,口感極佳。
藏人酥油茶也是要「打」的。真是個勇武的民族呀。
記得當年初嘗酥油茶,是在西藏人家中,他們把酥油放入一個特製的桶中,加入食鹽,再注入熬煮過那些茶磚的濃汁,然後以木棍反覆搗拌,頗花點力氣,酥油與茶汁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呈乳狀濁液。熱飲奉客為上,但初喝者一定不習慣,因為它是鹹的,也帶點臊味,還得吹開浮油,但身為客人,不好意思不喝,可能多喝一口,便感受到重口味別有淳香了。沒喝過酥油茶,不算到過西藏高原。打好後的酥油茶,有加入糌粑調和着吃的,糌粑是用青稞或豌豆等炒熟後磨成的麵粉,攪拌後更糊了,幾乎呈粥狀呢,冬天喝,還可驅寒生暖。
藏族喝酥油茶有一定的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加,不能一口喝乾,客人的茶碗或茶杯,總是常滿的,躲也躲不過。
這些極具特色的飲食,離開了土地和人情,就失去了滋味,不管在哪也吃不上,吃得上也找不到當時感覺了。說來很懷念。
其實加糖也好喝,為什麼要加鹽呢?
這又關乎藏族的民間愛情故事了:——
傳說中,藏區有兩個部落,轄部落和怒部落,歷史上結下冤仇,經常發生械鬥,誓不兩立。轄部落土司的女兒美梅措,與怒部落土司的兒子文頓巴,在一次勞動中偶遇,一見鍾情,二人相愛,不容於族人。結果轄部落的土司派人殺害了文頓巴,當舉行火葬儀式時,美梅措推開所有人,奮勇跳入火海殉情……
二人死後遭詛咒,女的變成茶樹上的葉,男的變成湖裡的鹽,本來天各一方永生永世不能重逢——但,每當藏人打酥油茶時,就給他們良機,茶和鹽再度相遇,交融一體不會分離。
雖是傳說,亦無根據,但淒美的愛情故事總有動人感染力,人人都樂於成全愛火重燃,也成全了鹹的酥油茶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