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
上一篇关于历险的日记,写的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惊醒了沉睡中的英雄——即将投入历险的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现代社会的历险更多的指的是心理状态的历险、身体健康状况的历险、重大生命变故的历险、创造个人价值的历险,归根结底都是对灵魂召唤的响应。
“一个错误”可以是突然发生的大错,可以是累积了很久的诸多小错最终因找不到出口而形成的糟糕境遇。这个错误现在已经存在,情况很糟糕,英雄感受到的是在荒江之上乱夜席卷而来的冷风,冷风想要吹醒他、想要带他启程。这次的主题是——召唤。
面对召唤的阶段开始了。
多数英雄拥有的正常生活是静态却不稳定的,催生改变和成长的种子已经种下,只要一点点新的能量就能让这颗种子发芽。召唤可以仅仅是英雄心中一次微妙的心理搅动。一个来自无意识的信使带来了信号——改变的时候到了,这些信号有的时候会以梦境、幻想、幻觉的形式出现,在《第三类接触》里的罗伊·尼亚里收到的召唤是从他的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挥之不去的魔塔画面,我在上一篇日记里有提到个人的灵魂会在很深的层面试图与自己沟通,幻觉和脑海里出现的画面也是沟通方式之一。令人不安的梦境有时预示着我们的情感改变和精神改变即将到来,我们要为新的成长做好心理准备。
英雄可能已经受够了周遭的事物,不舒服的感觉日积月累,总有把英雄推上冒险的那一天。《午夜牛郎》里的乔·巴克在餐馆里刷盘子刷得腻歪了,感觉到了来自体内的召唤让他上路冒险,在更深的层面上说,是人类共通的需求在驱使他,那个餐馆里痛苦的最后一天终于把他推了出去。
英雄的冒险召唤有可能是一连串的意外或者巧合,荣格在他的研究里把这一神秘的状况称为“同步性”,恰巧出现的言辞、思想、事件或人物会产生意义,同时产生采取行动做出改变的需求。用乔布斯教主的话来说就是“有一天我过去的很多经历连成了一条线”,不知道他后面那句是怎么说的,用我的话来讲就是“这条线因为某一个转折或是遇见而被赋予了生命力,它成了一个活物,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产生着能量与动力,深刻地影响并改造着自己”。 这条线的产生需要经验与阅历。
很多英雄看不到自己正常世界里的问题,也感觉不到自我改变的需要,他们可能处在于一种否认的状态。他们给自己找来一堆精神寄托、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消化机制、嗜好——这个嗜好有时会伪装成兴趣爱好的模样来麻痹着寻求改变的神经,来得过且过。在这种情况下,召唤的任务就是把英雄的这一层“心理支撑”拆卸掉,让英雄冷静清醒,并向他宣布:“你的世界是不稳固的,只有通过行动、改变、冒险和旅程才能够让你的世界恢复健康与平衡”。
在《绿野仙踪》里,当古勒克小姐不怀好意地带走了小狗托托时,多萝西心里的忐忑不安达到了顶点,多萝西的内心分裂成两派并展开冲突。自我压抑在此刻是一种黑暗而又惯性强大的能量,而她本身纯真善良的直觉与内心的声音召唤她该出发了。幸好托托丢掉了,多萝西也终于出发了。
这一切都是隐喻。
面对召唤是一个面对选择的过程,当不稳定状况出现时,问题需要被解决,迟疑的英雄会回避问题、回避对自我需求的负责,躲闪的英雄需要被反复地召唤才会启程。主动的英雄回应着内心的召唤,他们不需要外界因素的催促,他们是自己的冒险家,但这种具有和自己合作的精神的英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英雄还是需要拿鞭子抽着、拿话哄着、拿东西诱惑着,甚至拿棒子敲晕拖走才会开始冒险。英雄对改变表现出的极度不情愿,叫做“拒斥召唤”。
英雄要进入的下一个阶段是“拒斥召唤”。
有一幅著名的油画叫《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结束之后,耶稣及其门徒到客西马尼园,耶稣开始祈祷:“求你让这苦杯离开我”,他想知道是否有回避试炼的可能,他在拒斥召唤。罗马士兵到了耶稣祈祷的地方,并抓获耶稣,这就是耶稣受难前夜。
一般而言,英雄对历险试炼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躲避,这是合乎情理的。拒斥召唤的一个通用借口是“过去的经历”,英雄会放大自己过去丰富的经历,并以此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历险行动实在是蠢呆了,他们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了。英雄的抵制情绪会一直延续,直到外界力量不可抗拒。
坚持拒斥召唤可能会导致巨大灾难,在《圣经》中,罗德的妻子因为不听上帝的召唤,在离开索多玛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而变成了一根盐柱。回头看、陷在过去、否认现状,都是不同形式的拒斥。持续地拒斥重要的召唤是悲剧英雄的标志之一,在《红河》的开始阶段,汤姆·邓森拒斥了心灵冒险的召唤,而开始滑向毁灭的命运,他一直拒斥着打开心灵的召唤,走在了悲剧英雄的路上。直到他在第三幕里接受了召唤,他才免于承受悲剧英雄的悲惨命运。
对于英雄的发展历程而言,拒斥召唤代表的是负面和危险,因为英雄之旅有可能就此破产或者导上歧途。然而,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之下,拒斥召唤对英雄而言是智慧而正面的,如果召唤是恶魔的诱惑或是灾祸的传票,那拒绝显然是聪明之举。比如三只小猪无视大灰狼的口若悬河,明智地拒绝把门打开。
当你为了冒险而准备就绪的时候,正常世界多少已经对你有所察觉了,它会缠住你。它会对你唱好听的,不停地唱,就像海妖塞壬要把奥德修斯和他的船员引诱到礁石上一样。奥德修斯不得不用蜡把船员的耳朵统统堵住,这样他们才不会被塞壬迷人的歌声诱向死亡。奥德修斯还得让船员把他自己绑到桅杆上,这样他才不会把船引向危险。
艺术家有些时候就像是绑在桅杆上的奥德修斯,一边深切地感受着来自生活的诱惑歌声,一边自愿地将自己限制在了自己的艺术之舟里。艺术家拒斥着来自社会的强大召唤,是为了响应来自艺术表达自由的召唤。
《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离家出走之后,遇见了神奇教授的狂欢节马车,教授是个智慧的长者,试图在危险旅程的边界上阻止多萝西前进,这时的多萝西是个情愿去历险的英雄。而在一点萨满魔法的帮助下,教授说服了多萝西,让她暂时拒斥冒险、拒斥召唤。之所以要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是因为神奇教授其实是发出了回家召唤,这种柔性召唤让多萝西和自己的女性能量讲和,再次接受艾姆婶婶的爱,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这个时候的多萝西转身往回走,往家里走,暂时拒斥召唤。但是,她生命中的强大动力已经启动了。
她发现,具有恐怖力量的龙卷风已经把她的亲人和小伙伴都吹到了地底下看不见的地方,那龙卷风象征她心里激起的情绪。没有人能够听到她说话,她现在独自一人,身边只有小狗托托——她的直觉。跟很多的原型一样,她只要踏上了冒险的旅程,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
最终,拒斥召唤是没有意义的,她已经破釜沉舟,必须接受后果,迈出冒险的第一步。
多萝西在空房子里暂时躲避,空房子在梦境里普遍象征着旧有的人格结构,然后,由她自己引发的飓风般的变化力量径直向她扫来,没有任何结构能够挡住它的强大力量。
文终。
下一篇的主题是“见导师”,见导师意味着注入新的能量与智慧,然后自我跟新。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好几火车皮的人败下阵来,很多阶段都可以让英雄叫苦不迭,好的吧,人艰不拆。但是没事儿,总会有人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而这些人正是我们要讨论的英雄 。
按我这速度,估计得明年才能把这套理论的每一个阶段码完。这些文字带有神话隐喻,神话可以调和个人意志与宇宙意志。但是,从日常生活的立场来看,从灵魂最深处引出来的智慧与哲理,与现实尘世中的有效明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从超越深渊带回来的真理,会被日常生活消化为无形的潜意识,这个阶段叫做“回归”,历险的最终目的就是达成“回归”。世界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爱人还是原来的那些爱人们,生活的秩序还是一如既往,但内心已经经历了洗礼,他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已经不一样。
终于写完了,写得这么正经,感觉自己萌萌的 ( ⊙ _ ⊙ )
“一个错误”可以是突然发生的大错,可以是累积了很久的诸多小错最终因找不到出口而形成的糟糕境遇。这个错误现在已经存在,情况很糟糕,英雄感受到的是在荒江之上乱夜席卷而来的冷风,冷风想要吹醒他、想要带他启程。这次的主题是——召唤。
面对召唤的阶段开始了。
多数英雄拥有的正常生活是静态却不稳定的,催生改变和成长的种子已经种下,只要一点点新的能量就能让这颗种子发芽。召唤可以仅仅是英雄心中一次微妙的心理搅动。一个来自无意识的信使带来了信号——改变的时候到了,这些信号有的时候会以梦境、幻想、幻觉的形式出现,在《第三类接触》里的罗伊·尼亚里收到的召唤是从他的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挥之不去的魔塔画面,我在上一篇日记里有提到个人的灵魂会在很深的层面试图与自己沟通,幻觉和脑海里出现的画面也是沟通方式之一。令人不安的梦境有时预示着我们的情感改变和精神改变即将到来,我们要为新的成长做好心理准备。
英雄可能已经受够了周遭的事物,不舒服的感觉日积月累,总有把英雄推上冒险的那一天。《午夜牛郎》里的乔·巴克在餐馆里刷盘子刷得腻歪了,感觉到了来自体内的召唤让他上路冒险,在更深的层面上说,是人类共通的需求在驱使他,那个餐馆里痛苦的最后一天终于把他推了出去。
英雄的冒险召唤有可能是一连串的意外或者巧合,荣格在他的研究里把这一神秘的状况称为“同步性”,恰巧出现的言辞、思想、事件或人物会产生意义,同时产生采取行动做出改变的需求。用乔布斯教主的话来说就是“有一天我过去的很多经历连成了一条线”,不知道他后面那句是怎么说的,用我的话来讲就是“这条线因为某一个转折或是遇见而被赋予了生命力,它成了一个活物,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产生着能量与动力,深刻地影响并改造着自己”。 这条线的产生需要经验与阅历。
很多英雄看不到自己正常世界里的问题,也感觉不到自我改变的需要,他们可能处在于一种否认的状态。他们给自己找来一堆精神寄托、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消化机制、嗜好——这个嗜好有时会伪装成兴趣爱好的模样来麻痹着寻求改变的神经,来得过且过。在这种情况下,召唤的任务就是把英雄的这一层“心理支撑”拆卸掉,让英雄冷静清醒,并向他宣布:“你的世界是不稳固的,只有通过行动、改变、冒险和旅程才能够让你的世界恢复健康与平衡”。
在《绿野仙踪》里,当古勒克小姐不怀好意地带走了小狗托托时,多萝西心里的忐忑不安达到了顶点,多萝西的内心分裂成两派并展开冲突。自我压抑在此刻是一种黑暗而又惯性强大的能量,而她本身纯真善良的直觉与内心的声音召唤她该出发了。幸好托托丢掉了,多萝西也终于出发了。
这一切都是隐喻。
面对召唤是一个面对选择的过程,当不稳定状况出现时,问题需要被解决,迟疑的英雄会回避问题、回避对自我需求的负责,躲闪的英雄需要被反复地召唤才会启程。主动的英雄回应着内心的召唤,他们不需要外界因素的催促,他们是自己的冒险家,但这种具有和自己合作的精神的英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英雄还是需要拿鞭子抽着、拿话哄着、拿东西诱惑着,甚至拿棒子敲晕拖走才会开始冒险。英雄对改变表现出的极度不情愿,叫做“拒斥召唤”。
英雄要进入的下一个阶段是“拒斥召唤”。
有一幅著名的油画叫《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结束之后,耶稣及其门徒到客西马尼园,耶稣开始祈祷:“求你让这苦杯离开我”,他想知道是否有回避试炼的可能,他在拒斥召唤。罗马士兵到了耶稣祈祷的地方,并抓获耶稣,这就是耶稣受难前夜。
一般而言,英雄对历险试炼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躲避,这是合乎情理的。拒斥召唤的一个通用借口是“过去的经历”,英雄会放大自己过去丰富的经历,并以此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历险行动实在是蠢呆了,他们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了。英雄的抵制情绪会一直延续,直到外界力量不可抗拒。
坚持拒斥召唤可能会导致巨大灾难,在《圣经》中,罗德的妻子因为不听上帝的召唤,在离开索多玛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而变成了一根盐柱。回头看、陷在过去、否认现状,都是不同形式的拒斥。持续地拒斥重要的召唤是悲剧英雄的标志之一,在《红河》的开始阶段,汤姆·邓森拒斥了心灵冒险的召唤,而开始滑向毁灭的命运,他一直拒斥着打开心灵的召唤,走在了悲剧英雄的路上。直到他在第三幕里接受了召唤,他才免于承受悲剧英雄的悲惨命运。
对于英雄的发展历程而言,拒斥召唤代表的是负面和危险,因为英雄之旅有可能就此破产或者导上歧途。然而,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之下,拒斥召唤对英雄而言是智慧而正面的,如果召唤是恶魔的诱惑或是灾祸的传票,那拒绝显然是聪明之举。比如三只小猪无视大灰狼的口若悬河,明智地拒绝把门打开。
当你为了冒险而准备就绪的时候,正常世界多少已经对你有所察觉了,它会缠住你。它会对你唱好听的,不停地唱,就像海妖塞壬要把奥德修斯和他的船员引诱到礁石上一样。奥德修斯不得不用蜡把船员的耳朵统统堵住,这样他们才不会被塞壬迷人的歌声诱向死亡。奥德修斯还得让船员把他自己绑到桅杆上,这样他才不会把船引向危险。
艺术家有些时候就像是绑在桅杆上的奥德修斯,一边深切地感受着来自生活的诱惑歌声,一边自愿地将自己限制在了自己的艺术之舟里。艺术家拒斥着来自社会的强大召唤,是为了响应来自艺术表达自由的召唤。
《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离家出走之后,遇见了神奇教授的狂欢节马车,教授是个智慧的长者,试图在危险旅程的边界上阻止多萝西前进,这时的多萝西是个情愿去历险的英雄。而在一点萨满魔法的帮助下,教授说服了多萝西,让她暂时拒斥冒险、拒斥召唤。之所以要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是因为神奇教授其实是发出了回家召唤,这种柔性召唤让多萝西和自己的女性能量讲和,再次接受艾姆婶婶的爱,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这个时候的多萝西转身往回走,往家里走,暂时拒斥召唤。但是,她生命中的强大动力已经启动了。
她发现,具有恐怖力量的龙卷风已经把她的亲人和小伙伴都吹到了地底下看不见的地方,那龙卷风象征她心里激起的情绪。没有人能够听到她说话,她现在独自一人,身边只有小狗托托——她的直觉。跟很多的原型一样,她只要踏上了冒险的旅程,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
最终,拒斥召唤是没有意义的,她已经破釜沉舟,必须接受后果,迈出冒险的第一步。
多萝西在空房子里暂时躲避,空房子在梦境里普遍象征着旧有的人格结构,然后,由她自己引发的飓风般的变化力量径直向她扫来,没有任何结构能够挡住它的强大力量。
文终。
下一篇的主题是“见导师”,见导师意味着注入新的能量与智慧,然后自我跟新。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好几火车皮的人败下阵来,很多阶段都可以让英雄叫苦不迭,好的吧,人艰不拆。但是没事儿,总会有人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而这些人正是我们要讨论的英雄 。
按我这速度,估计得明年才能把这套理论的每一个阶段码完。这些文字带有神话隐喻,神话可以调和个人意志与宇宙意志。但是,从日常生活的立场来看,从灵魂最深处引出来的智慧与哲理,与现实尘世中的有效明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从超越深渊带回来的真理,会被日常生活消化为无形的潜意识,这个阶段叫做“回归”,历险的最终目的就是达成“回归”。世界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爱人还是原来的那些爱人们,生活的秩序还是一如既往,但内心已经经历了洗礼,他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已经不一样。
终于写完了,写得这么正经,感觉自己萌萌的 ( ⊙ _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