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顿“达尔与弗里德里希”特展观感
近日欣闻德累斯顿新大师画廊办的"达尔与弗里德里希"特展会延期到世界博物馆日,遂约朋友沙发,噔噔前往了。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带头大哥,达尔是小弟,两人均长期驻扎在德累斯顿美院,甚至同居于…一栋楼。达尔是挪威人,大部分作品都在奥斯陆,而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主要在柏林和德累斯顿。此次特展,把两地的馆藏汇于一处展览,让观众清楚的看到达尔是怎么一点一点被影xi响nao的,实在是有趣的很。两人经常一起作画,通过对比他们对同一对象的处理,弗里德里希的许多意图得以彰显。
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弗里德里希和达尔相识后不久互赠的两幅画。
弗里德里希赠给达尔的画想必很多人都见过,就是这幅“基友观月图”:
德国人最喜欢三样东西:自然,晚霞和月夜,这三个主题,充斥着德国的诗歌。但因为古典风格的影响,这些主题并未在德国绘画中大放其彩,尤其是后两个。而弗里德里希作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大大的发扬了这个德国人的喜好。这幅画就是画的弗里德里希和达尔月夜去山上观察夜色的场景。画的左侧有两个人正在看月亮,月亮和一颗明星和左边的两个人物形成对应,这是弗里德里希惯用的用自然表达绘画意图的做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让自然说话”。我们还可以看到,山丘,树木和人物的轮廓成一圆弧,月亮和明星被圆弧拢在中央,这样的构图很有安全感,传递出温馨的友情,这种圆弧包围的构图,还出现在他和新婚妻子蜜月的画中。温暖的色调也加强了这种温暖。
刚结识弗里德里希的达尔画风高度写实,达尔明显继承于尼德兰地区绘画的写实风格,他的这幅森林风景画类似于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
虽然我一向欣赏不来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但在达尔这幅画前,我真切的感觉到了溪水潺潺的森林里清新的湿气。虽然这么说未免装逼,但确实,图片根本无法体现原作的气韵。森林里木石,溪水和藤蔓非常复杂,色彩对比微妙,画幅大小适中,这些都很难再现。达尔对细节有偏执的热爱,这种题材很适合他,唯一想吐槽的是他画的水真是不忍直视,细节过于丰富了。后面我们也会看到,对细节刻画过于重视阻碍了他对深层次理念的表达,这和弗里德里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一个主题:自然的形象
开篇两人互赠的礼物作为开篇主题真是再适合不过了。接下来的主题是两个人对自然的刻画,这一块展出了一些他们外出写生的速写稿,这没啥可看的,但其中有两幅成品引人注目。这两幅作品是他们画的树。
弗里德里希的雪中橡树:
观众能感觉到这幅画有话要说,树的姿态挺拔,在冰冷的雪中矗立,这是顽强生命的赞歌。画的前方还有几根枯枝,暗示了这棵橡树的命运,整幅画于是有了悲壮感。树的姿态调动人的感情,人又将情感投射于树,树仿佛成了带感情的人了,据7这种审美移情正是弗里德里希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品打动人的关键。简单的说,就是气氛渲染的好,当然怎么个好法那就有讲究了。微妙,难为人察觉的表达比较高端,乍一看觉得是普通的风景,但每一景无不是各居其位,绝非随意放置。
而达尔的这棵树,显然也是有表达欲的:
选择悬崖上的大树在狂风中屹立的场景,绝不是炫技。我们还可以看到阴暗背景中的树正在狂风暴雨中飘摇,而画中的主角已经沐浴了乌云中漏下来的阳光。可以想见,乌云就要挪开,彩虹即将出现。这种绘画语言是达尔常用的,我在前面的日记中提到的他在慕尼黑新美术馆中的画,跟此画的绘画语言一致。和那幅画一样,我仍然觉得他在画中太注重细节,树的枝叶画的这么细,很容易让人盯着枝叶看,影响了背景对气氛的渲染。虽如此,这仍然不失为佳作。
第二个主题:大自然与历史
大自然与历史的主题展出了他们画的石冢。石冢这个主题,仿佛是专门为弗里德里希定制的。石冢是以前欧洲北部的人们表达永恒而搭设的…装置艺术。石冢多用几块大石头做基底,上面驾着一块巨石。庞大的体量使之有了纪念碑的意义,他们或立于旷野,或立于山间,他们是人力在自然界留下的痕迹,不随历史变化,如同人类安放的大自然观察者一般。真实的石冢长这样:
这幅雪中石冢很有名,虽然以前看过多次,但原作仍然给了我冲击。三棵树以对称的排布,不远不近的距离围着山头的石冢,极具仪式感。图上看得不算很明显,原作右边的树刻画的最为清晰,几乎要凸出画面了,我一度还以为是颜料堆出来的,当然这种梵高才会干的事弗里德里希还是干不出来的。左边的树细节刻画次之,最后面那棵再次之。画家为了表达他想要的效果,真是操碎了心,这三棵树目测都是从速写本里搬过来的,当然石头也是。三棵树稳定的包围中间的石冢,表达了一种永恒感,这里面的情感很是复杂,可以各种解读,石冢的永恒和大自然变换的对比也好,石冢跨越千年,目视四季变换,自然轮回也好,脑洞可以有很多种开法,大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姿势。
达尔的雪中石冢亦非俗品:
三棵树和中间的石冢靠得更加紧密,弗里德里希画中的那种仪式感就消失了大半,很显然靠旁边的一圈石头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达尔在这幅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显然和弗里德里希不同,他把石冢和树让到一旁,给背景安排了更大的画幅。更加清晰,一望无际的远景是达尔在这幅画中想要强调的元素。弗里德里希的画中,石冢这个主体的永恒存在是画面的主题,而达尔的画则更侧重石冢和大自然的关系,看达尔的画,你会觉得石冢在守望自然。
第三个主题:山
第三个主题是山,弗里德里希喜欢利用群山的绵延不绝之势,给人以崇高感。这幅《修道院废墟和群山》是艺术家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
他往往在作品中植入宗教元素,而诸多宗教元素中他最喜欢使用的就是这个废弃的修道院。修道院前是人和小屋,我们的注意力肯定会被正中间的修道院吸引,随后目光会投往落日下苍茫的群山,大自然的崇高,也就是造物主的荣耀,宗教和大自然一同唤起观者的情感,同时昏暗的前景中的人物和房屋,则被修道院和群山反衬的相当渺小,加强了观者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共振,是弗里德里希特色的浪漫主义,并被后继者继承。
风景对他而言就是他艺术语言的词汇,可以为了表达语意随意的搬来搬去,这和达尔偏写实的风格全然不同。前文的雪中石冢,这幅废弃修道院和群山,甚至那棵树,都是经过修改和布置的自然风景,弗里德里希显然不在乎风景真实的样子。
而达尔的山是这样的:
达尔的山受到弗里德里希的影响,有了浪漫主义的构图,重重的群山,山间雾气蒸腾,山上牧羊人和羊群如豆,以此烘托自然之伟大,人类之渺小。
特展还特意展出了两幅画给观众做对比之用,一幅为两人相识之前达尔的作品,一幅为两人相识之后达尔的作品。两幅画画的是一模一样的场景。达尔之前明显受到荷兰风景画的影响,画日常生活场景,写实。后一幅则突出了远景,从而使近处的废墟有了纪念碑的性质,这和前文提到的达尔雪中石冢境界类似,弗里德里希洗脑很是成功。
第四个主题和第五个主题分别是海景和德累斯顿城市夜景,就不展开了,随便看看
第六个主题是其他后继者们的画,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Ernst Ferdinand Oehme,一个是Carl Gustav Carus,后者尤其牛逼,读他的维基能把人读的长跪不起…
Ernst Ferdinand Oehme:
Carl Gustav Carus:
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弗里德里希和达尔相识后不久互赠的两幅画。
弗里德里希赠给达尔的画想必很多人都见过,就是这幅“基友观月图”:
![]() |
弗里德里希:两个男人看月亮 |
德国人最喜欢三样东西:自然,晚霞和月夜,这三个主题,充斥着德国的诗歌。但因为古典风格的影响,这些主题并未在德国绘画中大放其彩,尤其是后两个。而弗里德里希作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大大的发扬了这个德国人的喜好。这幅画就是画的弗里德里希和达尔月夜去山上观察夜色的场景。画的左侧有两个人正在看月亮,月亮和一颗明星和左边的两个人物形成对应,这是弗里德里希惯用的用自然表达绘画意图的做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让自然说话”。我们还可以看到,山丘,树木和人物的轮廓成一圆弧,月亮和明星被圆弧拢在中央,这样的构图很有安全感,传递出温馨的友情,这种圆弧包围的构图,还出现在他和新婚妻子蜜月的画中。温暖的色调也加强了这种温暖。
刚结识弗里德里希的达尔画风高度写实,达尔明显继承于尼德兰地区绘画的写实风格,他的这幅森林风景画类似于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
![]() |
达尔:风景 |
虽然我一向欣赏不来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但在达尔这幅画前,我真切的感觉到了溪水潺潺的森林里清新的湿气。虽然这么说未免装逼,但确实,图片根本无法体现原作的气韵。森林里木石,溪水和藤蔓非常复杂,色彩对比微妙,画幅大小适中,这些都很难再现。达尔对细节有偏执的热爱,这种题材很适合他,唯一想吐槽的是他画的水真是不忍直视,细节过于丰富了。后面我们也会看到,对细节刻画过于重视阻碍了他对深层次理念的表达,这和弗里德里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一个主题:自然的形象
开篇两人互赠的礼物作为开篇主题真是再适合不过了。接下来的主题是两个人对自然的刻画,这一块展出了一些他们外出写生的速写稿,这没啥可看的,但其中有两幅成品引人注目。这两幅作品是他们画的树。
弗里德里希的雪中橡树:
![]() |
弗里德里希:雪中橡树 |
观众能感觉到这幅画有话要说,树的姿态挺拔,在冰冷的雪中矗立,这是顽强生命的赞歌。画的前方还有几根枯枝,暗示了这棵橡树的命运,整幅画于是有了悲壮感。树的姿态调动人的感情,人又将情感投射于树,树仿佛成了带感情的人了,据7这种审美移情正是弗里德里希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品打动人的关键。简单的说,就是气氛渲染的好,当然怎么个好法那就有讲究了。微妙,难为人察觉的表达比较高端,乍一看觉得是普通的风景,但每一景无不是各居其位,绝非随意放置。
而达尔的这棵树,显然也是有表达欲的:
![]() |
达尔:风暴中的树 |
选择悬崖上的大树在狂风中屹立的场景,绝不是炫技。我们还可以看到阴暗背景中的树正在狂风暴雨中飘摇,而画中的主角已经沐浴了乌云中漏下来的阳光。可以想见,乌云就要挪开,彩虹即将出现。这种绘画语言是达尔常用的,我在前面的日记中提到的他在慕尼黑新美术馆中的画,跟此画的绘画语言一致。和那幅画一样,我仍然觉得他在画中太注重细节,树的枝叶画的这么细,很容易让人盯着枝叶看,影响了背景对气氛的渲染。虽如此,这仍然不失为佳作。
第二个主题:大自然与历史
大自然与历史的主题展出了他们画的石冢。石冢这个主题,仿佛是专门为弗里德里希定制的。石冢是以前欧洲北部的人们表达永恒而搭设的…装置艺术。石冢多用几块大石头做基底,上面驾着一块巨石。庞大的体量使之有了纪念碑的意义,他们或立于旷野,或立于山间,他们是人力在自然界留下的痕迹,不随历史变化,如同人类安放的大自然观察者一般。真实的石冢长这样:
![]() |
网图相片:雪中石冢 |
![]() |
弗里德里希:雪中石冢 |
这幅雪中石冢很有名,虽然以前看过多次,但原作仍然给了我冲击。三棵树以对称的排布,不远不近的距离围着山头的石冢,极具仪式感。图上看得不算很明显,原作右边的树刻画的最为清晰,几乎要凸出画面了,我一度还以为是颜料堆出来的,当然这种梵高才会干的事弗里德里希还是干不出来的。左边的树细节刻画次之,最后面那棵再次之。画家为了表达他想要的效果,真是操碎了心,这三棵树目测都是从速写本里搬过来的,当然石头也是。三棵树稳定的包围中间的石冢,表达了一种永恒感,这里面的情感很是复杂,可以各种解读,石冢的永恒和大自然变换的对比也好,石冢跨越千年,目视四季变换,自然轮回也好,脑洞可以有很多种开法,大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姿势。
达尔的雪中石冢亦非俗品:
![]() |
达尔:雪中石冢 |
三棵树和中间的石冢靠得更加紧密,弗里德里希画中的那种仪式感就消失了大半,很显然靠旁边的一圈石头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达尔在这幅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显然和弗里德里希不同,他把石冢和树让到一旁,给背景安排了更大的画幅。更加清晰,一望无际的远景是达尔在这幅画中想要强调的元素。弗里德里希的画中,石冢这个主体的永恒存在是画面的主题,而达尔的画则更侧重石冢和大自然的关系,看达尔的画,你会觉得石冢在守望自然。
第三个主题:山
第三个主题是山,弗里德里希喜欢利用群山的绵延不绝之势,给人以崇高感。这幅《修道院废墟和群山》是艺术家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
![]() |
弗里德里希:群山中的修道院废墟 |
他往往在作品中植入宗教元素,而诸多宗教元素中他最喜欢使用的就是这个废弃的修道院。修道院前是人和小屋,我们的注意力肯定会被正中间的修道院吸引,随后目光会投往落日下苍茫的群山,大自然的崇高,也就是造物主的荣耀,宗教和大自然一同唤起观者的情感,同时昏暗的前景中的人物和房屋,则被修道院和群山反衬的相当渺小,加强了观者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共振,是弗里德里希特色的浪漫主义,并被后继者继承。
风景对他而言就是他艺术语言的词汇,可以为了表达语意随意的搬来搬去,这和达尔偏写实的风格全然不同。前文的雪中石冢,这幅废弃修道院和群山,甚至那棵树,都是经过修改和布置的自然风景,弗里德里希显然不在乎风景真实的样子。
而达尔的山是这样的:
![]() |
达尔:群山 |
达尔的山受到弗里德里希的影响,有了浪漫主义的构图,重重的群山,山间雾气蒸腾,山上牧羊人和羊群如豆,以此烘托自然之伟大,人类之渺小。
特展还特意展出了两幅画给观众做对比之用,一幅为两人相识之前达尔的作品,一幅为两人相识之后达尔的作品。两幅画画的是一模一样的场景。达尔之前明显受到荷兰风景画的影响,画日常生活场景,写实。后一幅则突出了远景,从而使近处的废墟有了纪念碑的性质,这和前文提到的达尔雪中石冢境界类似,弗里德里希洗脑很是成功。
第四个主题和第五个主题分别是海景和德累斯顿城市夜景,就不展开了,随便看看
![]() |
弗里德里希:基友观海图 |
![]() |
达尔:暴风雨中的大海 |
![]() |
达尔:德累斯顿夜景 |
![]() |
弗里德里希:晚星(远处为德累斯顿) |
第六个主题是其他后继者们的画,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Ernst Ferdinand Oehme,一个是Carl Gustav Carus,后者尤其牛逼,读他的维基能把人读的长跪不起…
Ernst Ferdinand Oehme:
![]() |
Oehme:雾中的游行 |
Carl Gustav Carus:
![]() |
Carus:从布吕尔平台远眺德累斯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