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视上的小战场——Eurovision又一年
今天一早起来就被Eurovision的各种帖子刷了个满堂彩。最高兴的当然是今年的冠军乡亲——斯岛人民。我有位瑞典朋友,金发高冷,不苟言笑,但昨晚也发了一条很不淡定的状态:Sweden defeats Russia! All we do is win! 足见欧洲人对EVSC的狂热程度。
Eurovision song contest,中文译名“欧洲电视歌曲大赛”。近年来国人也开始从各种渠道收看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歌唱选秀,上到火爆的 the Voice、X Factor, 下到已经略显过气的 American Idol,再到以各种牛鬼蛇神著称的XX got Talent,按说涉猎不少。但Eurovision这样一档堪称初夏收视王牌的节目,在中国,以及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英国人也基本不怎么鸟)却鲜有人知。于是每次看着一群欧洲人兴冲冲地看决赛,我们这群“局外人”只好在一边云山雾罩,默默地去给大家做吃的。
在选秀横行的当下,这种家里家外冰火两重的礼遇还真是有点奇特。我这人有个坏毛病,对不关己的事反倒好奇心重,不问清楚就辗转反侧心痒难耐。于是去年Eurovision的热播时段,我每天跟进一期不落,决赛当日还跟一群同班同学买了一堆酒水瞎起哄,成为当天凑热闹的唯一一个亚洲人。但毕竟先天不足,即便后天努力地恶补,依然只是看热闹,不能看门道。
参赛的歌手们大多不太出名,或者是各国花瓶型二线歌手,或者是曾经辉煌过但已成明日黄花的老歌手(比如英国某砂纸嗓老奶奶)。曲子虽不能说糟烂,但绝对跟一流不沾边。
也就是说,形式上和排场上,堪比奥运会。但实际内容干货太少。
我就更糊涂了。
后来有人讲:“Eurovision可不是歌曲比赛哦,其实,悄悄跟你讲,这就是一场欧洲内战。”我才大概猜出欧歌赛的门道。你不能把它当成选秀,而应该按一场欧洲人相爱相杀的半政治事件来看。
Eurovision自诞生伊始,就是奥运路线,是中国青歌赛路线,不是真人选秀路线,而且也十分傲娇地不肯走真人选秀路线。
Eurovision之不同,首当其冲在于它的老派。二战之后没几年,欧洲人为了平复战火后遗症,以增进友谊为名设立了这么一项歌唱比赛。从它的举办国每年轮换就能看出这种政治意味,音乐性反倒成了次要的。而这种政治性也决定了比赛氛围,它更像是春节联欢晚会,正经有余而热闹不足。
Eurovision近年来歌曲质量愈发下滑,几乎已成不争的事实。Celine Dion都羞于提及自己曾经参加过欧歌赛。然而人们热情不减,究其原因,一是欧洲人留恋传统的性格作祟,二是像这样奥林匹克式的歌曲比赛,大概独此一家,这让它带有一层“主权”色彩。就像奥威尔说的,如果比赛上升到国家性层面,那么就不是选手在比赛,而是选手身后,两个国家国民的抗衡。欧洲各国向来处于一种紧密联系又相互看不顺眼的状态,平和表象下暗流汹涌,有如女人的友谊。在这点上,欧歌赛跟电视选秀又有了共通点——台上和气,台下撕逼。
最后说一句,我很高兴今年冠军回归瑞典。但这个节目,我大概也不会再看了。
这文章也烂尾了。
Eurovision song contest,中文译名“欧洲电视歌曲大赛”。近年来国人也开始从各种渠道收看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歌唱选秀,上到火爆的 the Voice、X Factor, 下到已经略显过气的 American Idol,再到以各种牛鬼蛇神著称的XX got Talent,按说涉猎不少。但Eurovision这样一档堪称初夏收视王牌的节目,在中国,以及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英国人也基本不怎么鸟)却鲜有人知。于是每次看着一群欧洲人兴冲冲地看决赛,我们这群“局外人”只好在一边云山雾罩,默默地去给大家做吃的。
在选秀横行的当下,这种家里家外冰火两重的礼遇还真是有点奇特。我这人有个坏毛病,对不关己的事反倒好奇心重,不问清楚就辗转反侧心痒难耐。于是去年Eurovision的热播时段,我每天跟进一期不落,决赛当日还跟一群同班同学买了一堆酒水瞎起哄,成为当天凑热闹的唯一一个亚洲人。但毕竟先天不足,即便后天努力地恶补,依然只是看热闹,不能看门道。
参赛的歌手们大多不太出名,或者是各国花瓶型二线歌手,或者是曾经辉煌过但已成明日黄花的老歌手(比如英国某砂纸嗓老奶奶)。曲子虽不能说糟烂,但绝对跟一流不沾边。
也就是说,形式上和排场上,堪比奥运会。但实际内容干货太少。
我就更糊涂了。
后来有人讲:“Eurovision可不是歌曲比赛哦,其实,悄悄跟你讲,这就是一场欧洲内战。”我才大概猜出欧歌赛的门道。你不能把它当成选秀,而应该按一场欧洲人相爱相杀的半政治事件来看。
Eurovision自诞生伊始,就是奥运路线,是中国青歌赛路线,不是真人选秀路线,而且也十分傲娇地不肯走真人选秀路线。
Eurovision之不同,首当其冲在于它的老派。二战之后没几年,欧洲人为了平复战火后遗症,以增进友谊为名设立了这么一项歌唱比赛。从它的举办国每年轮换就能看出这种政治意味,音乐性反倒成了次要的。而这种政治性也决定了比赛氛围,它更像是春节联欢晚会,正经有余而热闹不足。
Eurovision近年来歌曲质量愈发下滑,几乎已成不争的事实。Celine Dion都羞于提及自己曾经参加过欧歌赛。然而人们热情不减,究其原因,一是欧洲人留恋传统的性格作祟,二是像这样奥林匹克式的歌曲比赛,大概独此一家,这让它带有一层“主权”色彩。就像奥威尔说的,如果比赛上升到国家性层面,那么就不是选手在比赛,而是选手身后,两个国家国民的抗衡。欧洲各国向来处于一种紧密联系又相互看不顺眼的状态,平和表象下暗流汹涌,有如女人的友谊。在这点上,欧歌赛跟电视选秀又有了共通点——台上和气,台下撕逼。
最后说一句,我很高兴今年冠军回归瑞典。但这个节目,我大概也不会再看了。
这文章也烂尾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