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Strange Stones: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by Peter Hessler
作为媒体人的何伟的作品,读起来当然已经和《江城》有着不小的区别。这本书里的文章来自《纽约客》,每个故事的篇幅都决定了内容的丰富程度,题材上的涉及也很广,是“来自东西方的报道”。除了这中国,也涉及了几个来自国外的话题。在不同的故事里,具体的叙述方式也相应地有变化,在几个国外的故事里,讲和平队,讲铀矿小镇,甚至是日本黑帮,基本上都是将所收集到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组合,有的时候事件本身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上可能会有几乎相反的观点,作者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倾向或侧重于哪一方,而是用叙述上的安排来引导读者的思考。
而中国的故事,不知是否由于我作为读者的角度的一些原因,觉得其中很多都带有熟悉的幽默感,有可能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作者的写作方式,而是我们的奇幻国度所特有的内容,作者只是巧妙地注意到了这些材料并叙述出来。但无论是在广东吃老鼠,还是在路边店遭碰瓷,他的外国人形象和文字的组织方式都把这些事件的本身放大传递给读者,同时由于他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几乎像是回到了《江城》的独特写作角度,只是此时的作者在叙事里的形象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到中国,对这个国家可能发生的事和应对方式一无所知的青年了。
全书里我最喜欢也感受到最大的冲击是长城的那一篇,从小就不陌生的这个属于中国的符号,在当代更是被赋予了足够多的精神意义,以至于根本察觉不到其中的荒谬所在。更可怕的事实是在一个如此被重视的符号上,竟然真的缺乏详实可信的关于长城的科学研究。而这篇文章里提到的那个自行执着于研究长城却始终不肯动笔的外国人形象,和作者采访到的种种现状,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奇怪的令人挥之不去的画面。另外非常有趣的一篇是讲他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经历的,像是很随意地记录下种种细节,有些还很逗,但实际上最终也是一个很有功夫的描述和内容的文章。
20150520
by Peter Hessler
作为媒体人的何伟的作品,读起来当然已经和《江城》有着不小的区别。这本书里的文章来自《纽约客》,每个故事的篇幅都决定了内容的丰富程度,题材上的涉及也很广,是“来自东西方的报道”。除了这中国,也涉及了几个来自国外的话题。在不同的故事里,具体的叙述方式也相应地有变化,在几个国外的故事里,讲和平队,讲铀矿小镇,甚至是日本黑帮,基本上都是将所收集到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组合,有的时候事件本身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上可能会有几乎相反的观点,作者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倾向或侧重于哪一方,而是用叙述上的安排来引导读者的思考。
而中国的故事,不知是否由于我作为读者的角度的一些原因,觉得其中很多都带有熟悉的幽默感,有可能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作者的写作方式,而是我们的奇幻国度所特有的内容,作者只是巧妙地注意到了这些材料并叙述出来。但无论是在广东吃老鼠,还是在路边店遭碰瓷,他的外国人形象和文字的组织方式都把这些事件的本身放大传递给读者,同时由于他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几乎像是回到了《江城》的独特写作角度,只是此时的作者在叙事里的形象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到中国,对这个国家可能发生的事和应对方式一无所知的青年了。
全书里我最喜欢也感受到最大的冲击是长城的那一篇,从小就不陌生的这个属于中国的符号,在当代更是被赋予了足够多的精神意义,以至于根本察觉不到其中的荒谬所在。更可怕的事实是在一个如此被重视的符号上,竟然真的缺乏详实可信的关于长城的科学研究。而这篇文章里提到的那个自行执着于研究长城却始终不肯动笔的外国人形象,和作者采访到的种种现状,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奇怪的令人挥之不去的画面。另外非常有趣的一篇是讲他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经历的,像是很随意地记录下种种细节,有些还很逗,但实际上最终也是一个很有功夫的描述和内容的文章。
20150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