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竺家荣、陆求实、岳远坤、姜建强、毛丹青|六大译者谈村上
本次村上春树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请了六位译者来进行翻译,目的是想用国内顶尖的日语文学译者阵容来还原村上这本书,同时也是想通过不同的译者,来体现村上春树每一篇故事的不同韵味。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对林少华、竺家荣、陆求实、岳远坤、姜建强、毛丹青六位老师以及设计师任凌云的专访。看看几位老师对村上春树,对这本新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评语:
我个人的感觉,村上文学的出发点就在于他的个人偏见,或者说个人性,同日本整体国民性之间的错位,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是他文学出发的地方。而我的翻译也有类似的情况。村上原作、原著文体同我翻译出来的翻译文体之间也会有一点点错位,这个错位正是译者或者翻译家施展身手的地方,同样也是我施展身手的地方,出发的地方。
村上有种一以贯之的东西,在不动声色中说出来的话,含有一种微妙的、生动的哲理意味和现实意味。总会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击中我们心灵的隐秘部位,心里的隐秘部位。所以村上文学,用哈佛大学教授鲁宾的话说,村上文学的一个出色之处,就是传达出了市井小民生活当中的某种玄秘,某种隐秘的心理感受。
村上一直对那种前苏联式的,斯大林式的东西怀有警觉。这某种意义上就是他《高墙与鸡蛋》演讲中的高墙,他说当今世界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精神囚笼或者思想囚笼,囚禁人的思想的。他对奥姆真理教的发掘,在《地下》中是纪实,而《1Q84》就是文艺化了。他触及的都是日本邪教,日本叫新兴宗教了,这种体制,实际上是一个集权体制的缩影,他始终对这个东西怀有警惕,所以要写这个玩意儿。
我觉得《恋爱的萨姆沙》不是最精彩的,尤其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布拉格之春是怎么回事,除非有特殊的历史特殊兴趣的,不大容易入境,所以对我来说也同样,我不觉得这篇是最有趣的,可能是最富深意,但不是最有趣的。第一篇《驾驶我的车》,从情节设计有陌生化的感觉,你想,妻子去世之后同妻子生前若干个情人中的一个交上朋友,甚至还真的从内心对他怀有好感了,这种情节设计本身这种场景描述本身就有一种陌生美,就是审美中的陌生化感觉,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哎,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婆红杏出墙这倒是个常见的话题,红杏出墙的老婆和红杏出墙的对象,丈夫和老婆红杏出墙的对象成了朋友,这玩意儿有意思,吸引人。
评语:
虽是有幸初次翻译村上,但对他的文体并不太生疏。感觉一如以往的精致、凝练、伤感、悲凉。引人入胜的情节,风趣幽默对白,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开放式结局都在诉说着村上式的人生感悟。如同许多作者一样,文学既是人生,村上这本短篇集虽是一蹴而就,亦不无多年的生活沉淀与艺术冥想的沧桑之感。这种圆熟之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螺旋式的回归原点。
村上文学的出现,不但在上世纪80年代激活了日本文学,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为日本文学增添活力,足见其生命力。他的确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但是,不等于不是个了不起的日本作家。他的文学虽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却折射了他所生存的日本社会,是时代发展与大众接受的产物,因此,对于其文学的批评,丝毫不影响他在国内国际上的感召力。
从日本文学奖多如牛毛来看,在日本不能说文学被边缘化。近年来的文学奖已经说明,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层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只是,轻文学或大众文学所占的比重较大,读者更多些。如渡边淳一、村上春树这样的畅销书作家占了很大市场份额,而“严肃文学”,如大江键三郎则只是村上春树的百分之一,从这个角度说,似乎被边缘化吧。这涉及文学的内涵与外延,无法一概而论。
评语:
日本当代作家之中,村上的地位是不可挑战的。他的地位不可挑战,这与他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分不开,日本当代其他一些作家所做不到、也难以做到的一些东西,他能做到。在这一点上,我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在阅读《海边的卡夫卡》以及《1Q84》时,深刻感受到他构思那种宽广的视野,以及用他独特的、村上的文体表现他的思想。这些东西,当代日本作家中,很少有人用他这样一种思考模式进行小说创作的。
《木野》这篇小说里面最后的结局,我认为在我们这种地方是很难浮现的。这个很难浮现是有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就是岛国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人生无常的哲学大背景,什么都是短暂的、即逝的,就像樱花一样,三天以后就谢了,没有可追求、可依恋的东西,什么都会消失,哪怕妻子也是这样,情人也是这样。那么他就处理得很淡定,处理得很老道。
我认为村上这部短篇小说的出版,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一个显著的转向。他以前的长篇小说,包括《1Q84》《海边的卡夫卡》,宏大的叙事中大都包含了很广阔的对体制、对意识形态、对日本国家意识的总体的反思、总体的批判或者总体的表态,在以前的那些小说里都有所反应。他现在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我认为他有一个回归。回归什么呢?回归到人性的本体上去了。回归到人究竟为何物上面去了。从外转向了内,从体制转向了自己,那么这个转向我认为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里表现得比较充分。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生存生活的现代人,如果要是自己摆脱那么一种苦恼,那么一种精神上的困顿,那么一种精神上的孤独,那么你就必须读一下村上这部新的小说集子。这部小说集子它会教会、暗示你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下的现代人你究竟以一种怎样的生存方式面对各种挑战,而且这些挑战有的是来自于内在的、自身的,那么你怎样战胜它,也就是说你怎样战胜自己。
评语:
这本小说虽然从表面上构造了一种比较诡秘,比较玄幻的色彩,但是其实里面它碰触了人性最本真、男人和女人最本真的一个部分。在翻译中我基本还是按照一般翻译原则,忠实地按照原文的行文去翻译。比如说能够直译的就不过度地去发挥,能够使用异化翻译的地方,尽量不把它归化到本国语言当中来,不加译能明白的地方尽量不加译,通过这种翻译方式就能够比较忠实体现出原文他所营造的那种气氛。
《山鲁佐德》从感性上来说,我觉得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用了一个非常诡秘的外壳、非常玄妙的外壳来包裹了一个人性中、对男人和女人性格的追求。男人和女人最真实的一面,就是从男人和女人秉性的不同,导致了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永远无法沟通的这一点。
《山鲁佐德》是我最喜欢的,因为翻译这一篇,所以这篇我看的最多,然后我理解的也是最深刻。除了感情因素之外,还有就是他的小说技巧,无论从小说技巧来说还是从故事内容来说它在这本小说集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如果让我推荐这本小说的话,那就是村上春树其实还没有老。比如山鲁佐德,她说她心中还住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村上春树本人心中也住着一个年轻的人,只是他现在似乎更加深刻。
最欣赏村上春树的努力。搞创作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是他坚持做翻译。像他这样的作家,说实话,如果现在我能写小说的话,可能就写小说了,做翻译比写小说更辛苦。因为你要去理解别人的故事然后再把它写出来,这其实是费力的事情。但村上春树他一直到现在还坚持在做翻译。
他肯定不是为了赚钱,在日本翻译的价格并不高,他其实也不缺钱。他之所以翻译我觉得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创作灵感,不管是哪个作家、哪国文学,你想让自己有进步必须要吸取外国文学所给你带来的新鲜的刺激,哪个作家哪国文学都是一样。
一般都说村上春树比较接近美国文学,因为他翻译的多,但这其实并不妨碍他的小说和日本传统的连接。他曾经在提到自己阅读的时候,基本上他所说的、举例的都是美国作家,但是他唯一提到的一个日本作家是上田秋成,他们两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村上春树一直在翻译美国文学,然后素材基本都来自古代,他是一个古代的作家。而上田秋成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古代的白话小说和传奇,我觉得这是他之所以写成这样的一个原因。
除了《山鲁佐德》之外我最喜欢的是《木野》,从小说的创作技巧上来说它是不亚于《山鲁佐德》山鲁佐德的一篇。它里面用了很多的意象、符号,它给了读者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然后从内容上来说和《山鲁佐德》是衔接的,这是我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
如果单看《山鲁佐德》的话我们可能更本不理解羽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读了这篇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会去这样一个地方,那里面写他是被送进去的,当然他也可能是主动去的,还有里面所提到的他挥之不去的痛苦的回忆,能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评语: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这本短篇集当中,我理解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和林少华老师说的理解比较近,就是不是说真的没有、原本就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因为它这个作品中表现都是失去女人的男人,或者即将失去女人,表现得岌岌可危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如果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肯定也或多或少碰到过这样的人。但是看下来作品当中的这些没有女人的男人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失去女人的男人来比的话还是有些差别,包括里面可能有国民性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等。
在翻译这篇作品之前,基本我的感觉是村上春树主要描写一种现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当中的一种丧失啊、孤独啊这类主题。我觉得身边读过村上作品的一些人,基本上也是这样的感觉。但是翻译这篇《木野》之后,我对他的看法还是有一点变化。一方面可能是我翻译这个作品之前,跟之后有一个比较,另一方面也是村上春树本人可能也是在力图进行一些变化。除了他一贯的丧失、孤独的感觉之外,以我翻译的这篇《木野》来说,他隐隐透露了想找出一种跳出孤独、跳出丧失感的路径。当然他没有给读者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一个解脱的方法。但还是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有一种救赎方面的探求。
阅读跟翻译《木野》这篇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作品中的隐喻非常多,几乎可以说它里面描写出来的任何一个东西,哪怕是一个小动物,都可以想到隐喻这个东西。至于他到底是隐喻什么,比喻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阅读之后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找到的点也不一样,但就是因为这样,阅读之后可解读的空间非常非常大,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篇作品。
我觉得最欣赏村上春树的,可能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概念来讲就是“定”,定力的定。按照一般人来讲他已经这么出名了,几乎年年都是诺贝尔奖榜上的常客,而且大家呼声非常高,如果没有一点定力的话可能已经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到底怎么回事。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尽量追求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不去卷入那种喧嚣的社会也好、文坛方面各种纷争也好,尽量过一种比较普通、平淡的生活,保持普通人的身份,这样的话,实际上也使得他能够以更加冷静更加平静同时也更加深刻的目光去捕捉社会当中、人性当中的现象,从而为他的下面的一部作品积累更好的素材。这一点我是非常佩服的。
评语: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这部小说实际上写的是水,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村上的小说永远是写在自己的世界。我反对一种说法说他的小说对社会有很多隐喻,有很多启蒙性的、歧视性的思想,我觉得都是扯淡,不对的。他只是写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实际上从《且听风吟》也好,《羊男的圣诞节》也好,很多的符号可以看到.
他的小说有很大的特点,会把此岸的事写成彼岸的事,同时也会把彼岸的事写成此岸的事。
作为翻译来说,做这个小说一个很重要的译点就是保持忠实。我反对一种演绎的做法,因为小说这东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你可以把它作很大范围的解释、扩散,但是作为译者,你是一个工匠,应该要零距离地去面对你的原作者,对他的理解应该源于他文学的本身,而不是他文学之外的任何元素。这是我自己主张的。所以为什么我当时强调我愿意来翻,或者我一定要翻这篇小说,因为我看透了他写的很多的东西和他的少年是有关系的。
文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不是特别大的对社会对什么东西怎样,我觉得文学应该是一种技巧,一种非常私人的东西。所以我在翻译的时候一直在把握如何去很贴切他。
我觉得文学评论都是有很强的私人色彩的。如果十年前我不是在他住过的城市住的话,我可能不会有这么深刻的体验。我们现在说他的小说有很强的思想性,对世界、对社会都有预言,我觉得不过分,可以这样去解释。但是作为一个爱好他文学的人,作为一个译者,我是想说出自己原本的想法。
我认为这本小说始终是在他内部循环的事件。因为村上是一个小说工匠,不是小说思想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他的作息非常规律,甚至有点像哲学家康德。他早上起来,该干什么干什么,从来不愿跟你什么派对、酒吧去混啊,包括媒体他都不愿搭理。他曾说过这一句话:我要写小说首先要锻炼身体。所以他去跑马拉松,他去搞铁人三项。你想这么一个人,他的这种技术成分相当高,他是一个工匠,小说能成为工匠基本上是神级的人物。要知道你要为它献身的,要为它牺牲很多你想干的事情。这个是很关键的,所以我觉得他个人色彩超强,就在这个地方。
我认为村上小说的很大一部分,80%甚至是90%是公路小说。什么叫公路小说?就是一直在旅途上发生的事情。你看《多崎作》是这样,《1Q84》也是这样。
这个公路有两条,心灵的历程是一条,物理上的是一条。你看这篇《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它完全是一个心灵公路。他自己回叙,从14岁开始时怎样和一个连名字都不能确定的人,发生了非常细腻的感情,最后追叙到他自己变成了感叹:原来我们这种在实际上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应该是怎样一种孤独的感叹。
他所有的描写都是在拉开距离。一个好的小说家应该是和他所描写的对象保持一个温暖的距离,你不能贴得太近,你走得太近,读者就会不喜欢你。你又不能离的太远。鲁迅好像有这样一句话表达了小说家最高的境界,鲁迅说:“我没有想到阿Q会死”。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精彩。为什么?因为写小说的时候主人公是活的,这时候作家和小说主人公之间会发生一场恶斗,这个作品跃然纸上,它是活的,你作家想让他死,他不死,不想让他死,他偏死,伟大的作品就会诞生了。所以我觉得村上在创作中一直在找一个极致,他一直在找一个自己的对立面,这个东西怎么通过一种文学的演绎把它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孤独可能是他永恒的载体,因为孤独它波及面很大,也有我也有你,甚至包括这整个世界。而且他自己最近这多少年来,就是95年以后,对社会从出世变成一种入世的态度,他一直讲究物语的力量。物语就是故事嘛,这个故事的力量是什么呢?它主要是来源于对自己心思的扩大,而且始终维持在孤独的状态当中。
推荐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村上春树最新短篇小说集
一张最妙的“概念专辑”
返回原点,再出发!
对于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来说,
世界是广阔而痛切的混合,
一如月亮的背面。
篇目:
1. 《驾驶我的车》 译|林少华
舞台剧演员家福明明知道同为演员的妻子和同剧男演员定期幽会,却假装不知,在世人面前扮演着恩爱夫妻。妻子去世后,他雇佣了一位女性司机渡利。相处中,他开始逐渐和渡利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追问是否去世的妻子非和“那个男人”保持关系不可。
2. 《昨天》 译|竺家荣
木樽和我是同年级,他出身于东京都大田区田园调布,却能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关西腔,我们俩在打工时相识,从此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交流”。木樽有个小学起就青梅竹马的女友,却只因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始终无法将这段深沉真挚的感情更进一步。16年后,两人天各一方,各自孤单,走不到一起,又彼此无法忘怀。
3. 《独立器官》 译|姜建强
我的朋友美容整形医生渡会信奉独身主义,他在失去生命时还在叩问自己到底算什么。他一世风流不羁,却也在52岁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场热恋,爱上一个已婚女子,结果这个女人不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抛弃了他,最终和第三个男人不知所踪,渡会得知后万念俱灰,郁郁而终。也许,男女在交往恋爱时,使用的都是不同于自己本人的独立的器官,用的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另一张面孔。
4. 《山鲁佐德》 译|岳远坤
羽原被关在远离大陆的一个孤岛“house”上,在和女联络员产生恋情之后,每次发生关系,女联络员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王妃一样,会为他讲述一个意味深长、妖娆魅惑的故事,羽原为此神魂颠倒,时刻处于害怕失去她和她讲述的故事的不安中。
5. 《木野》 译|陆求实
木野(40岁左右)遭遇妻子背叛,亲眼目睹妻子与一位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同事睡在自家床上,静静地离家出走,辞掉工作,开始经营一家酒吧当了调酒师。从那时起,店里总是被一种奇怪的氛围所包围。
6.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译|毛丹青
某天半夜,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自己14岁时爱上的女人的丈夫打来的,告知她自杀去世了。
7. 《恋爱的萨姆沙》 译|林少华
睁眼醒来,他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格里高尔•萨姆沙。这里是哪里?往下该做什么?萨姆沙全然摸不着头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人们去哪里?一无所知。门铃不经意间响起,一个个子小小的佝偻女孩出现在门外…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
评语:
我个人的感觉,村上文学的出发点就在于他的个人偏见,或者说个人性,同日本整体国民性之间的错位,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是他文学出发的地方。而我的翻译也有类似的情况。村上原作、原著文体同我翻译出来的翻译文体之间也会有一点点错位,这个错位正是译者或者翻译家施展身手的地方,同样也是我施展身手的地方,出发的地方。
村上有种一以贯之的东西,在不动声色中说出来的话,含有一种微妙的、生动的哲理意味和现实意味。总会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击中我们心灵的隐秘部位,心里的隐秘部位。所以村上文学,用哈佛大学教授鲁宾的话说,村上文学的一个出色之处,就是传达出了市井小民生活当中的某种玄秘,某种隐秘的心理感受。
村上一直对那种前苏联式的,斯大林式的东西怀有警觉。这某种意义上就是他《高墙与鸡蛋》演讲中的高墙,他说当今世界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精神囚笼或者思想囚笼,囚禁人的思想的。他对奥姆真理教的发掘,在《地下》中是纪实,而《1Q84》就是文艺化了。他触及的都是日本邪教,日本叫新兴宗教了,这种体制,实际上是一个集权体制的缩影,他始终对这个东西怀有警惕,所以要写这个玩意儿。
我觉得《恋爱的萨姆沙》不是最精彩的,尤其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布拉格之春是怎么回事,除非有特殊的历史特殊兴趣的,不大容易入境,所以对我来说也同样,我不觉得这篇是最有趣的,可能是最富深意,但不是最有趣的。第一篇《驾驶我的车》,从情节设计有陌生化的感觉,你想,妻子去世之后同妻子生前若干个情人中的一个交上朋友,甚至还真的从内心对他怀有好感了,这种情节设计本身这种场景描述本身就有一种陌生美,就是审美中的陌生化感觉,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哎,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婆红杏出墙这倒是个常见的话题,红杏出墙的老婆和红杏出墙的对象,丈夫和老婆红杏出墙的对象成了朋友,这玩意儿有意思,吸引人。
![]() |
评语:
虽是有幸初次翻译村上,但对他的文体并不太生疏。感觉一如以往的精致、凝练、伤感、悲凉。引人入胜的情节,风趣幽默对白,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开放式结局都在诉说着村上式的人生感悟。如同许多作者一样,文学既是人生,村上这本短篇集虽是一蹴而就,亦不无多年的生活沉淀与艺术冥想的沧桑之感。这种圆熟之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螺旋式的回归原点。
村上文学的出现,不但在上世纪80年代激活了日本文学,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为日本文学增添活力,足见其生命力。他的确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但是,不等于不是个了不起的日本作家。他的文学虽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却折射了他所生存的日本社会,是时代发展与大众接受的产物,因此,对于其文学的批评,丝毫不影响他在国内国际上的感召力。
从日本文学奖多如牛毛来看,在日本不能说文学被边缘化。近年来的文学奖已经说明,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层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只是,轻文学或大众文学所占的比重较大,读者更多些。如渡边淳一、村上春树这样的畅销书作家占了很大市场份额,而“严肃文学”,如大江键三郎则只是村上春树的百分之一,从这个角度说,似乎被边缘化吧。这涉及文学的内涵与外延,无法一概而论。
![]() |
评语:
日本当代作家之中,村上的地位是不可挑战的。他的地位不可挑战,这与他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分不开,日本当代其他一些作家所做不到、也难以做到的一些东西,他能做到。在这一点上,我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在阅读《海边的卡夫卡》以及《1Q84》时,深刻感受到他构思那种宽广的视野,以及用他独特的、村上的文体表现他的思想。这些东西,当代日本作家中,很少有人用他这样一种思考模式进行小说创作的。
《木野》这篇小说里面最后的结局,我认为在我们这种地方是很难浮现的。这个很难浮现是有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就是岛国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人生无常的哲学大背景,什么都是短暂的、即逝的,就像樱花一样,三天以后就谢了,没有可追求、可依恋的东西,什么都会消失,哪怕妻子也是这样,情人也是这样。那么他就处理得很淡定,处理得很老道。
我认为村上这部短篇小说的出版,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一个显著的转向。他以前的长篇小说,包括《1Q84》《海边的卡夫卡》,宏大的叙事中大都包含了很广阔的对体制、对意识形态、对日本国家意识的总体的反思、总体的批判或者总体的表态,在以前的那些小说里都有所反应。他现在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我认为他有一个回归。回归什么呢?回归到人性的本体上去了。回归到人究竟为何物上面去了。从外转向了内,从体制转向了自己,那么这个转向我认为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里表现得比较充分。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生存生活的现代人,如果要是自己摆脱那么一种苦恼,那么一种精神上的困顿,那么一种精神上的孤独,那么你就必须读一下村上这部新的小说集子。这部小说集子它会教会、暗示你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下的现代人你究竟以一种怎样的生存方式面对各种挑战,而且这些挑战有的是来自于内在的、自身的,那么你怎样战胜它,也就是说你怎样战胜自己。
![]() |
评语:
这本小说虽然从表面上构造了一种比较诡秘,比较玄幻的色彩,但是其实里面它碰触了人性最本真、男人和女人最本真的一个部分。在翻译中我基本还是按照一般翻译原则,忠实地按照原文的行文去翻译。比如说能够直译的就不过度地去发挥,能够使用异化翻译的地方,尽量不把它归化到本国语言当中来,不加译能明白的地方尽量不加译,通过这种翻译方式就能够比较忠实体现出原文他所营造的那种气氛。
《山鲁佐德》从感性上来说,我觉得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用了一个非常诡秘的外壳、非常玄妙的外壳来包裹了一个人性中、对男人和女人性格的追求。男人和女人最真实的一面,就是从男人和女人秉性的不同,导致了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永远无法沟通的这一点。
《山鲁佐德》是我最喜欢的,因为翻译这一篇,所以这篇我看的最多,然后我理解的也是最深刻。除了感情因素之外,还有就是他的小说技巧,无论从小说技巧来说还是从故事内容来说它在这本小说集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如果让我推荐这本小说的话,那就是村上春树其实还没有老。比如山鲁佐德,她说她心中还住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村上春树本人心中也住着一个年轻的人,只是他现在似乎更加深刻。
最欣赏村上春树的努力。搞创作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是他坚持做翻译。像他这样的作家,说实话,如果现在我能写小说的话,可能就写小说了,做翻译比写小说更辛苦。因为你要去理解别人的故事然后再把它写出来,这其实是费力的事情。但村上春树他一直到现在还坚持在做翻译。
他肯定不是为了赚钱,在日本翻译的价格并不高,他其实也不缺钱。他之所以翻译我觉得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创作灵感,不管是哪个作家、哪国文学,你想让自己有进步必须要吸取外国文学所给你带来的新鲜的刺激,哪个作家哪国文学都是一样。
一般都说村上春树比较接近美国文学,因为他翻译的多,但这其实并不妨碍他的小说和日本传统的连接。他曾经在提到自己阅读的时候,基本上他所说的、举例的都是美国作家,但是他唯一提到的一个日本作家是上田秋成,他们两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村上春树一直在翻译美国文学,然后素材基本都来自古代,他是一个古代的作家。而上田秋成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古代的白话小说和传奇,我觉得这是他之所以写成这样的一个原因。
除了《山鲁佐德》之外我最喜欢的是《木野》,从小说的创作技巧上来说它是不亚于《山鲁佐德》山鲁佐德的一篇。它里面用了很多的意象、符号,它给了读者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然后从内容上来说和《山鲁佐德》是衔接的,这是我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
如果单看《山鲁佐德》的话我们可能更本不理解羽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读了这篇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会去这样一个地方,那里面写他是被送进去的,当然他也可能是主动去的,还有里面所提到的他挥之不去的痛苦的回忆,能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 |
评语: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这本短篇集当中,我理解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和林少华老师说的理解比较近,就是不是说真的没有、原本就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因为它这个作品中表现都是失去女人的男人,或者即将失去女人,表现得岌岌可危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如果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肯定也或多或少碰到过这样的人。但是看下来作品当中的这些没有女人的男人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失去女人的男人来比的话还是有些差别,包括里面可能有国民性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等。
在翻译这篇作品之前,基本我的感觉是村上春树主要描写一种现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当中的一种丧失啊、孤独啊这类主题。我觉得身边读过村上作品的一些人,基本上也是这样的感觉。但是翻译这篇《木野》之后,我对他的看法还是有一点变化。一方面可能是我翻译这个作品之前,跟之后有一个比较,另一方面也是村上春树本人可能也是在力图进行一些变化。除了他一贯的丧失、孤独的感觉之外,以我翻译的这篇《木野》来说,他隐隐透露了想找出一种跳出孤独、跳出丧失感的路径。当然他没有给读者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一个解脱的方法。但还是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有一种救赎方面的探求。
阅读跟翻译《木野》这篇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作品中的隐喻非常多,几乎可以说它里面描写出来的任何一个东西,哪怕是一个小动物,都可以想到隐喻这个东西。至于他到底是隐喻什么,比喻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阅读之后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找到的点也不一样,但就是因为这样,阅读之后可解读的空间非常非常大,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篇作品。
我觉得最欣赏村上春树的,可能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概念来讲就是“定”,定力的定。按照一般人来讲他已经这么出名了,几乎年年都是诺贝尔奖榜上的常客,而且大家呼声非常高,如果没有一点定力的话可能已经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到底怎么回事。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尽量追求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不去卷入那种喧嚣的社会也好、文坛方面各种纷争也好,尽量过一种比较普通、平淡的生活,保持普通人的身份,这样的话,实际上也使得他能够以更加冷静更加平静同时也更加深刻的目光去捕捉社会当中、人性当中的现象,从而为他的下面的一部作品积累更好的素材。这一点我是非常佩服的。
![]() |
评语: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这部小说实际上写的是水,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村上的小说永远是写在自己的世界。我反对一种说法说他的小说对社会有很多隐喻,有很多启蒙性的、歧视性的思想,我觉得都是扯淡,不对的。他只是写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实际上从《且听风吟》也好,《羊男的圣诞节》也好,很多的符号可以看到.
他的小说有很大的特点,会把此岸的事写成彼岸的事,同时也会把彼岸的事写成此岸的事。
作为翻译来说,做这个小说一个很重要的译点就是保持忠实。我反对一种演绎的做法,因为小说这东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你可以把它作很大范围的解释、扩散,但是作为译者,你是一个工匠,应该要零距离地去面对你的原作者,对他的理解应该源于他文学的本身,而不是他文学之外的任何元素。这是我自己主张的。所以为什么我当时强调我愿意来翻,或者我一定要翻这篇小说,因为我看透了他写的很多的东西和他的少年是有关系的。
文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不是特别大的对社会对什么东西怎样,我觉得文学应该是一种技巧,一种非常私人的东西。所以我在翻译的时候一直在把握如何去很贴切他。
我觉得文学评论都是有很强的私人色彩的。如果十年前我不是在他住过的城市住的话,我可能不会有这么深刻的体验。我们现在说他的小说有很强的思想性,对世界、对社会都有预言,我觉得不过分,可以这样去解释。但是作为一个爱好他文学的人,作为一个译者,我是想说出自己原本的想法。
我认为这本小说始终是在他内部循环的事件。因为村上是一个小说工匠,不是小说思想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他的作息非常规律,甚至有点像哲学家康德。他早上起来,该干什么干什么,从来不愿跟你什么派对、酒吧去混啊,包括媒体他都不愿搭理。他曾说过这一句话:我要写小说首先要锻炼身体。所以他去跑马拉松,他去搞铁人三项。你想这么一个人,他的这种技术成分相当高,他是一个工匠,小说能成为工匠基本上是神级的人物。要知道你要为它献身的,要为它牺牲很多你想干的事情。这个是很关键的,所以我觉得他个人色彩超强,就在这个地方。
我认为村上小说的很大一部分,80%甚至是90%是公路小说。什么叫公路小说?就是一直在旅途上发生的事情。你看《多崎作》是这样,《1Q84》也是这样。
这个公路有两条,心灵的历程是一条,物理上的是一条。你看这篇《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它完全是一个心灵公路。他自己回叙,从14岁开始时怎样和一个连名字都不能确定的人,发生了非常细腻的感情,最后追叙到他自己变成了感叹:原来我们这种在实际上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应该是怎样一种孤独的感叹。
他所有的描写都是在拉开距离。一个好的小说家应该是和他所描写的对象保持一个温暖的距离,你不能贴得太近,你走得太近,读者就会不喜欢你。你又不能离的太远。鲁迅好像有这样一句话表达了小说家最高的境界,鲁迅说:“我没有想到阿Q会死”。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精彩。为什么?因为写小说的时候主人公是活的,这时候作家和小说主人公之间会发生一场恶斗,这个作品跃然纸上,它是活的,你作家想让他死,他不死,不想让他死,他偏死,伟大的作品就会诞生了。所以我觉得村上在创作中一直在找一个极致,他一直在找一个自己的对立面,这个东西怎么通过一种文学的演绎把它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孤独可能是他永恒的载体,因为孤独它波及面很大,也有我也有你,甚至包括这整个世界。而且他自己最近这多少年来,就是95年以后,对社会从出世变成一种入世的态度,他一直讲究物语的力量。物语就是故事嘛,这个故事的力量是什么呢?它主要是来源于对自己心思的扩大,而且始终维持在孤独的状态当中。
推荐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村上春树最新短篇小说集
一张最妙的“概念专辑”
返回原点,再出发!
对于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来说,
世界是广阔而痛切的混合,
一如月亮的背面。
篇目:
1. 《驾驶我的车》 译|林少华
舞台剧演员家福明明知道同为演员的妻子和同剧男演员定期幽会,却假装不知,在世人面前扮演着恩爱夫妻。妻子去世后,他雇佣了一位女性司机渡利。相处中,他开始逐渐和渡利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追问是否去世的妻子非和“那个男人”保持关系不可。
2. 《昨天》 译|竺家荣
木樽和我是同年级,他出身于东京都大田区田园调布,却能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关西腔,我们俩在打工时相识,从此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交流”。木樽有个小学起就青梅竹马的女友,却只因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始终无法将这段深沉真挚的感情更进一步。16年后,两人天各一方,各自孤单,走不到一起,又彼此无法忘怀。
3. 《独立器官》 译|姜建强
我的朋友美容整形医生渡会信奉独身主义,他在失去生命时还在叩问自己到底算什么。他一世风流不羁,却也在52岁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场热恋,爱上一个已婚女子,结果这个女人不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抛弃了他,最终和第三个男人不知所踪,渡会得知后万念俱灰,郁郁而终。也许,男女在交往恋爱时,使用的都是不同于自己本人的独立的器官,用的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另一张面孔。
4. 《山鲁佐德》 译|岳远坤
羽原被关在远离大陆的一个孤岛“house”上,在和女联络员产生恋情之后,每次发生关系,女联络员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王妃一样,会为他讲述一个意味深长、妖娆魅惑的故事,羽原为此神魂颠倒,时刻处于害怕失去她和她讲述的故事的不安中。
5. 《木野》 译|陆求实
木野(40岁左右)遭遇妻子背叛,亲眼目睹妻子与一位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同事睡在自家床上,静静地离家出走,辞掉工作,开始经营一家酒吧当了调酒师。从那时起,店里总是被一种奇怪的氛围所包围。
6.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译|毛丹青
某天半夜,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自己14岁时爱上的女人的丈夫打来的,告知她自杀去世了。
7. 《恋爱的萨姆沙》 译|林少华
睁眼醒来,他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格里高尔•萨姆沙。这里是哪里?往下该做什么?萨姆沙全然摸不着头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人们去哪里?一无所知。门铃不经意间响起,一个个子小小的佝偻女孩出现在门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上海译文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乔尔达诺的N件事,以及他的新作 (8人喜欢)
- 以“万用”之名:来书展,打卡七海制造局文创新品 (8人喜欢)
- 普利策奖得主迪亚斯携《信任》对话中国作家小白:我对美国金融神话充满怀疑 (5人喜欢)
- 国王已逝,雪鬃何在? (11人喜欢)
- 普利策奖得主5月来华!获奖作《信任》现已上市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