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全书共37篇,每一篇都是一幅别致的风景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话题。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余秋雨先生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纵观《文化苦旅》,无不与文化有关联,余秋雨先生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余秋雨对文化极度关注,因为这种关注,余秋雨才会以近乎严肃与执拗的学者态度,以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结,以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切肤关注,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一幅幅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写意图,弘扬了一种久违了的崇高文化和文化至上的人文追求。其中心,是以满蓄悲悯忧思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道出许多前人没有想过或是不敢言说的见解。余秋雨自己曾说过:“我是真心实意地在游玩山水,又情不自禁地感悟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蕴涵。”这一点在他所写的大部分关照人文山水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写了敦煌石窟的历史罪人王道士为获取钱财而大肆向外国冒险家盗卖敦煌文物的可耻行径后,他对一个民族保护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朝廷保护不了文物,官员们私吞文物,加速了文物流失等现象作出了强烈的谴责。最后,他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喟叹:“偌大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这正是余秋雨的可贵之处,他并不掩盖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疮疤,透过这些创伤,我们可以体会到余秋雨为中国文化的厥失而痛心疾首,为中国文化研究的湮灭而捶胸顿足。他意在通过这些作品提示出:中国文化历史不能再重演这耻辱的一幕!
“文化苦旅”苦在何处?首先是中华名族的文化发展过程艰辛曲折。如《道士塔》一文,敦煌石窟本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然而无知的王道士却将其破坏殆尽,洞窟内的雕像被刷白并被安置了天师、灵官之类的雕像,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王道士还将石窟内的文书经卷、织绢、绘画品等毫无考虑地低价卖给了外国冒险家、考古学家。以至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当今,我们在存留下来的文化古迹上怀古伤今,谁知道几千年后,我们的后代万世还能不能享受到这种文化的盛宴呢。我们能为后代留下多少文化的积淀呢? 看如今的“造文化”现象,“孙悟空故里”层出不穷,真让人哭笑不得。
其次,苦在中国文人悲惨的个人命运。如《柳侯祠》中不断遭贬谪的柳宗元,《狼山脚下》的骆宾王,这位据说早在幼年就能赋诗的文学天才,在帮助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以后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而销声匿迹,不知去向,最后只留下狼山脚下孤坟一座。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文人多半寄情于山水,与政治脱轨,独自体味大自然的清新和自由,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立和自尊。《文化苦旅》一书,不仅揭示出古代文人命运之崎岖坎坷及山水跋涉之苦,旨在从山水人文视象中挖掘出隐伏着的深层的人文价值和生命情调,同时也反映了当代文人的艰辛,虽然他们已脱离了封建时代的精神桎梏,但要想成为一位有所建树的中国文人,同样也要穷究毕生之精力。
最后,作者本人进行着艰难地文化之旅。从现实上来说,《文化苦旅》一书的足迹遍布全国,多是文化考察途中完成的,其舟车劳顿的艰辛也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到一处,便将自身与文化体悟融为一体,文化的残损使作者感到痛苦。正如作者自身所说:“先写藏经洞,再写整个莫高窟,再走开去一点,从阳关写整个唐代。才写三篇,我就感受到了一种把自己介入历史,同时又把自己和历史一起介入地理的痛快。”同样地,作者又时而与古人李白、王安石一起为没有能登上天竺山而感到遗憾,又时而与近代文人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一道感悟着“夜航船”文化,与现代那些离乡背井的漂泊者们一同为远离祖国而泛起一阵阵苦楚。
文化的汲取不是一朝一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去文化的衍生地游览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体会。书上写的更多的是别人的眼光与见解,那样所见到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也是别人为你计划好的。要想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要行在路上才能有所感悟。(可是我现在真的没有那么多钱可以走在路上啊。。。)
纵观《文化苦旅》,无不与文化有关联,余秋雨先生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余秋雨对文化极度关注,因为这种关注,余秋雨才会以近乎严肃与执拗的学者态度,以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结,以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切肤关注,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一幅幅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写意图,弘扬了一种久违了的崇高文化和文化至上的人文追求。其中心,是以满蓄悲悯忧思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道出许多前人没有想过或是不敢言说的见解。余秋雨自己曾说过:“我是真心实意地在游玩山水,又情不自禁地感悟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蕴涵。”这一点在他所写的大部分关照人文山水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写了敦煌石窟的历史罪人王道士为获取钱财而大肆向外国冒险家盗卖敦煌文物的可耻行径后,他对一个民族保护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朝廷保护不了文物,官员们私吞文物,加速了文物流失等现象作出了强烈的谴责。最后,他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喟叹:“偌大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这正是余秋雨的可贵之处,他并不掩盖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疮疤,透过这些创伤,我们可以体会到余秋雨为中国文化的厥失而痛心疾首,为中国文化研究的湮灭而捶胸顿足。他意在通过这些作品提示出:中国文化历史不能再重演这耻辱的一幕!
“文化苦旅”苦在何处?首先是中华名族的文化发展过程艰辛曲折。如《道士塔》一文,敦煌石窟本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然而无知的王道士却将其破坏殆尽,洞窟内的雕像被刷白并被安置了天师、灵官之类的雕像,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王道士还将石窟内的文书经卷、织绢、绘画品等毫无考虑地低价卖给了外国冒险家、考古学家。以至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当今,我们在存留下来的文化古迹上怀古伤今,谁知道几千年后,我们的后代万世还能不能享受到这种文化的盛宴呢。我们能为后代留下多少文化的积淀呢? 看如今的“造文化”现象,“孙悟空故里”层出不穷,真让人哭笑不得。
其次,苦在中国文人悲惨的个人命运。如《柳侯祠》中不断遭贬谪的柳宗元,《狼山脚下》的骆宾王,这位据说早在幼年就能赋诗的文学天才,在帮助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以后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而销声匿迹,不知去向,最后只留下狼山脚下孤坟一座。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文人多半寄情于山水,与政治脱轨,独自体味大自然的清新和自由,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立和自尊。《文化苦旅》一书,不仅揭示出古代文人命运之崎岖坎坷及山水跋涉之苦,旨在从山水人文视象中挖掘出隐伏着的深层的人文价值和生命情调,同时也反映了当代文人的艰辛,虽然他们已脱离了封建时代的精神桎梏,但要想成为一位有所建树的中国文人,同样也要穷究毕生之精力。
最后,作者本人进行着艰难地文化之旅。从现实上来说,《文化苦旅》一书的足迹遍布全国,多是文化考察途中完成的,其舟车劳顿的艰辛也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到一处,便将自身与文化体悟融为一体,文化的残损使作者感到痛苦。正如作者自身所说:“先写藏经洞,再写整个莫高窟,再走开去一点,从阳关写整个唐代。才写三篇,我就感受到了一种把自己介入历史,同时又把自己和历史一起介入地理的痛快。”同样地,作者又时而与古人李白、王安石一起为没有能登上天竺山而感到遗憾,又时而与近代文人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一道感悟着“夜航船”文化,与现代那些离乡背井的漂泊者们一同为远离祖国而泛起一阵阵苦楚。
文化的汲取不是一朝一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去文化的衍生地游览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体会。书上写的更多的是别人的眼光与见解,那样所见到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也是别人为你计划好的。要想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要行在路上才能有所感悟。(可是我现在真的没有那么多钱可以走在路上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