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然·建筑·生命·呼吸进行到底——SOHO公寓设计初步设计
如果要问我设计课这学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一定会说,那就是,我找到了真正能够让我为之心动的空间和设计,我喜欢将自然的生命力注入到建筑中,也喜欢那些本身就给人一种可以呼吸的感觉的建筑——例如那些在我的创意中心中存在的暧昧的裂缝。
创意中心终期公开评图的时候,庄老师希望我可以将这样一种细腻的空间运用到场地设计和SOHO公寓的设计中,于是,带着这样一份初心,我首先定义了这次SOHO公寓的空间氛围——比创意中心更加细腻,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具有生命力,同时,也饱含生命力。
在案例分析的时候,我选择的是赖特的西塔里艾森,这是我最喜欢的赖特的建筑之一,另一个就是流水别墅。
在我看来,这两个建筑真正体现了赖特所一直提倡的有机建筑的理念,而相较于流水别墅对于地形地势的把握,西塔里艾森更具有一种生命的张力。在广袤的沙漠中,一组低矮的如藤蔓一般向四周的土地生长蔓延的建筑就这样形成了。沿着两根轴线弥漫开的建筑,形成了较为自由的平面,在空间上也显得毫无秩序,就好像是造到哪里就是哪里,长到哪里就是哪里的感觉。
而赖特对于营造室内空间氛围的一些细节手法也打动了我。
用帆布代替一般的窗玻璃,这是符合沙漠地区气候特征的做法,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贴近原始自然的状态。
案例分析,在我看来,并非是学习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氛围营造的可能性。当初选择西塔里艾森就是因为赖特有机建筑的理论,而通过对于西塔里艾森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我被赖特一些生活的细节所打动。自然是需要去体验的。冬天的早晨,坐在与室外并非隔绝的餐厅里,一边烤着壁炉,一边吃着早饭,然后,当手握在印制器具上的时候才体会到冬天的温度。这也是自然存在的另一种形式。除了眼睛看到的,还有我们嗅到的,触碰到的,感觉到的。氛围这种东西,如果只是自己眼睛瞅到的,那么也就不能称其为氛围了,所谓氛围,在我看来,是需要去用心体会的,不一定闭上眼睛,但是一定是各种感官相互碰撞后激发的人体的一种主观热情——我好喜欢这个地方!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让我比较纠结的一件事就是,一方面,我很喜欢这样从氛围出发的设计,也很执着于此,往往在我的建筑成形之前,在我的脑海中零碎出现的都是一幅幅小场景,而我就这样循着这些小场景,慢慢试图拼凑出我的建筑最后完整的样子;而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像我这样的设计方式缺少可以立足的点,从这个学期一开始的时候,董老师就提醒过我这个方面的问题,其实到现在我都不是特别明白,到底要找到什么样的立足点才算是真的站稳了脚跟,才不容易被人推翻那些关于氛围的我的个人的精神追求。考虑到交通,人物流线,日光照明,通风还是什么才算是够了呢?对于这一点,我仍有疑问。
扯了那么多别的,我还是讲讲这次的SOHO公寓吧。
其实一开始的场地是这个样子的。
一开始的时候就按照这个C型体量的建筑这么做下去了,而当我第一次给老师看平面布置和我的设计理念的时候,老师觉得,这个C型完全不能表现出我想营造的那种氛围。
我想要的是这样一种关系,由庭院创造出的各个不同层级空间之间的联系。
(社区的)庭院——几组家庭组合住宅——(组合家庭的)庭院——公用的客厅,餐厅,厨房,工作室——(各自房间的)庭院以及阳台——各自的房间
在这样的关系明确之后,修改建筑大致平面模式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从周一到周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首先,我要表现出这样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其次,我又想通过SOHO创造一种更加自然更加具有生命力的场地氛围,以及SOHO本身的氛围和气质,同时,也希望它能够与我的创意中心在某些东西上共通。
终于,在周四上午,距离下午设计课仅仅只有几个小时的时候,我居然想出了这么一种形式。
于是,修改过后我的场地就成了这样的。
接下去是个别单体平面上的考虑,有一个修改的过程。
但是,大致的思路还是维持不变的。就是不管是大尺度的空间还是小尺度的空间,都会以大小不同的庭院串联起来,其中,尤以卫生间与个人卧室为例,每个卫生间必定是相邻私人小庭院的,因为在我看来,生活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睡眠空间上,也体现在洗浴空间上。在小空间里,却也能隔着庭院休息,洗浴,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之后的设计会从坡屋顶出发,继续深化下去,企图创造竖向空间的趣味性,当然,随之的,平面也会修改,但是不管怎样,SOHO的初衷不会变。
夜深了,回家休息吧
然后,推开门
看到了客厅里还未睡的室友
灯光如此温暖
就好像每次回家,爸爸妈妈在等我一样
创意中心终期公开评图的时候,庄老师希望我可以将这样一种细腻的空间运用到场地设计和SOHO公寓的设计中,于是,带着这样一份初心,我首先定义了这次SOHO公寓的空间氛围——比创意中心更加细腻,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具有生命力,同时,也饱含生命力。
在案例分析的时候,我选择的是赖特的西塔里艾森,这是我最喜欢的赖特的建筑之一,另一个就是流水别墅。
![]() |
西塔里艾森,赖特,美国 |
在我看来,这两个建筑真正体现了赖特所一直提倡的有机建筑的理念,而相较于流水别墅对于地形地势的把握,西塔里艾森更具有一种生命的张力。在广袤的沙漠中,一组低矮的如藤蔓一般向四周的土地生长蔓延的建筑就这样形成了。沿着两根轴线弥漫开的建筑,形成了较为自由的平面,在空间上也显得毫无秩序,就好像是造到哪里就是哪里,长到哪里就是哪里的感觉。
![]() |
西塔里艾森,俯视 |
而赖特对于营造室内空间氛围的一些细节手法也打动了我。
![]() |
西塔里艾森工作室 |
用帆布代替一般的窗玻璃,这是符合沙漠地区气候特征的做法,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贴近原始自然的状态。
![]() |
西塔里艾森客厅 |
案例分析,在我看来,并非是学习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氛围营造的可能性。当初选择西塔里艾森就是因为赖特有机建筑的理论,而通过对于西塔里艾森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我被赖特一些生活的细节所打动。自然是需要去体验的。冬天的早晨,坐在与室外并非隔绝的餐厅里,一边烤着壁炉,一边吃着早饭,然后,当手握在印制器具上的时候才体会到冬天的温度。这也是自然存在的另一种形式。除了眼睛看到的,还有我们嗅到的,触碰到的,感觉到的。氛围这种东西,如果只是自己眼睛瞅到的,那么也就不能称其为氛围了,所谓氛围,在我看来,是需要去用心体会的,不一定闭上眼睛,但是一定是各种感官相互碰撞后激发的人体的一种主观热情——我好喜欢这个地方!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让我比较纠结的一件事就是,一方面,我很喜欢这样从氛围出发的设计,也很执着于此,往往在我的建筑成形之前,在我的脑海中零碎出现的都是一幅幅小场景,而我就这样循着这些小场景,慢慢试图拼凑出我的建筑最后完整的样子;而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像我这样的设计方式缺少可以立足的点,从这个学期一开始的时候,董老师就提醒过我这个方面的问题,其实到现在我都不是特别明白,到底要找到什么样的立足点才算是真的站稳了脚跟,才不容易被人推翻那些关于氛围的我的个人的精神追求。考虑到交通,人物流线,日光照明,通风还是什么才算是够了呢?对于这一点,我仍有疑问。
扯了那么多别的,我还是讲讲这次的SOHO公寓吧。
其实一开始的场地是这个样子的。
![]() |
场地设计快题,左下角为总平1:500,C型建筑为SOHO公寓 |
一开始的时候就按照这个C型体量的建筑这么做下去了,而当我第一次给老师看平面布置和我的设计理念的时候,老师觉得,这个C型完全不能表现出我想营造的那种氛围。
我想要的是这样一种关系,由庭院创造出的各个不同层级空间之间的联系。
(社区的)庭院——几组家庭组合住宅——(组合家庭的)庭院——公用的客厅,餐厅,厨房,工作室——(各自房间的)庭院以及阳台——各自的房间
在这样的关系明确之后,修改建筑大致平面模式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从周一到周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首先,我要表现出这样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其次,我又想通过SOHO创造一种更加自然更加具有生命力的场地氛围,以及SOHO本身的氛围和气质,同时,也希望它能够与我的创意中心在某些东西上共通。
终于,在周四上午,距离下午设计课仅仅只有几个小时的时候,我居然想出了这么一种形式。
于是,修改过后我的场地就成了这样的。
![]() |
修改后的场地,SOHO与创意中心的关系 |
接下去是个别单体平面上的考虑,有一个修改的过程。
但是,大致的思路还是维持不变的。就是不管是大尺度的空间还是小尺度的空间,都会以大小不同的庭院串联起来,其中,尤以卫生间与个人卧室为例,每个卫生间必定是相邻私人小庭院的,因为在我看来,生活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睡眠空间上,也体现在洗浴空间上。在小空间里,却也能隔着庭院休息,洗浴,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 |
第一次的GROUP2一二层平面 |
![]() |
切除多余的斜角切上瘾的丧心病狂第二版平面图 |
![]() |
稍微规整后的第三次平面图 |
![]() |
稍微规整后的第三次平面图 |
![]() |
之后GROUP3,4的平面图 |
![]() |
之后的GROUP1的平面图 |
![]() |
之后GROUP3,4的平面图 |
![]() |
对剖面的粗略设想——单坡屋顶为主 |
之后的设计会从坡屋顶出发,继续深化下去,企图创造竖向空间的趣味性,当然,随之的,平面也会修改,但是不管怎样,SOHO的初衷不会变。
夜深了,回家休息吧
然后,推开门
看到了客厅里还未睡的室友
灯光如此温暖
就好像每次回家,爸爸妈妈在等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