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S病患护理让“未婚先上”?凭什么啊
本文由女创公社 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为什么不是党员干部先上?为什么未婚的要作为一个群体区别对待?”
5月30日晚,微博用户@我喜欢的wyf叫ljh 发布了惠州市中心医院ICU对救治两位韩国MERS病毒感染者的人员安排,其中一句“已婚的回家,未婚的抽签决定去留”,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议。
这一消息后来由@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上得到证实:“未婚的医护人员作为第一梯队参与抽签,已婚的医护人员作为第二梯队。”
这两条微博到6月1日中午,已分别被转发九万多次、十多万次。其中除了有许多人表示感动、对医护人员的敬佩外,也有许多人对“未婚先上,已婚回家”安排的质疑和吐槽:
质疑一:为什么不是党员和干部先上?
中国经过多年的“党员干部精神作风”教育,许多公众看到这类事情的第一反应,似乎都是这个。
@i奇奇:为什么不是党员和干部先上?
青豆:这是什么玩意。以前不是党员干部先上么(虽然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应该公平抽签)#在你国没结婚连命都保不住呵呵呵#
@voiceyaya:领导、党员第一波,其他人抽签吧。
质疑二:为什么对未婚者区别对待?
这是引起最多争议的一个关键点,尤其当大家都把进ICU看成了“送死”时,“未婚先上”引发了一些网友“不结婚就该死吗”的直接反应:
@桃之夭夭namendi:为甚么未婚的第一批?不结婚的人不仅该被指责还该死?
@voiceyaya:有人讲“单身员工自己都没反抗啊,别人没必要说什么”。但这不是理由,就像让妓女代替女学生去做慰安妇,她们自己也许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觉得理所当然,但这就是她们应该去送死的理由吗?
@然后就木牛然后了:如果出事了,让一个尚未婚姻的年轻生命逝去,让他们排在死亡危险的前列真的好吗?让我想起了救火时,冲进去的都是没结婚新兵蛋子,死了就死了,对家庭后事也好处理。 我觉得所有人应该公平抽签,不应该因为没结婚的家庭后事少就让他们先冒生命危险。
观点:“未婚先上”是对单身者的歧视
许多网友直接指出这是对单身者的歧视:
@单身掌门罗爱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歧视单身的医护人员!从这篇文章看,未婚医护作为第一梯队抽签,进入ICU特护MERS患者,是一种行政命令,而不是自愿行为。把已婚的医护人员放在第二梯队,明显是出于保护家庭的考虑。估计在决策者眼中,单身医护人员的生命可以首先被牺牲。未婚医护也有父母家人男女朋友,他们的生命和已婚医护的具有同等的价值。面临职业高风险,更应该讲究公平。可以自愿申请,也可以抽签决定,通过行政命令依据婚姻状态,强制要求未婚医护冲在前面,是歧视。很多事例显示,决策者经常随意牺牲单身者的利益,维护和加强已婚者的特权。
@退思_李昀:私人身份成为公共事务的唯一考量标准,却没有人意识到其中有问题,因为迎合了对剩X的歧视,也重复着劳动力市场中各种基于婚姻的歧视。说白了,一场技术性逼婚:古代皇帝选秀年,都是民间纷纷大婚年。
现实:“单身歧视”在中国十分常见
“未婚先上”让许多网友联系到了中国普遍存在的单身歧视现象,认为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歧视文化。
@单身掌门罗爱萍:看右边。我刚一个当公务员的单身朋友才说,六一节加班首先想到她,升职的时候又说她没结婚,要再磨练一下,加强责任心。//@一颗蛤: 未婚的升职慢加工资少,你负担小呀领导这样说。我呸
万钦: 把人往婚姻里逼是国家维稳的一大招。对单身的歧视不仅表现为对单身的污名(尤其是对女性单身者),还表现为在权利和国家福利上的不平等对待。 实现对单身人士歧视行为的第一步,就是把单身有罪化:你太自私了,父母都还等着抱孙子!你一个人过不好的!要是人类都单身了会灭绝的!……
网友雅:婚姻领域的歧视比较:未婚歧视大于离婚歧视,离婚歧视大于已婚歧视。
医院回应:主要是考虑到人文关怀
6月1日,《北京青年报》发布了《医院释疑“治MERS未婚先上”:考虑人文关怀》,记者采访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社工部江女士。
对于为什么未婚医护人员得先去,江女士表示,医院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人文关怀,怀孕的医护人员毕竟不方便,而一些已经结婚的医护人员则是因为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从这点看他们去也不合适。因此只能优先选择那些没有结婚的医护人员,“护理这种病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还没结婚的医护人员刚好精力充沛,家里也没有太大负担,因此先考虑他们。”(摘自该报道)
江女士提到的“人文关怀”似乎只针对已婚者,认为已婚者需要负担家庭和孩子,精力有限。而未婚者精力充沛,家里没有负担。但这些似乎是单方面的猜想。个体与个体的差异很大,将人按已婚未婚来分类(也就是将所有人都看成了异性恋),是否合适呢?一些网友同样对此提出了质疑:
@-red-and-itchy-is-my-pluto-:一边声称“我们的医护人员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去”,一边紧急通知“全部人员不得离开惠州”+“抽签。。。不得缺席”?社工部发言人江女士等于一线的未婚医护人员?
@瑞娃226:父母不该有人照顾??同性家庭不算家庭??
@超能战士小西瓜:未婚的父母怎么办
@多夫也: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钟十二:妈妈已经退休。假如当年非典,她服务的医院面临这样的处境,出台这样的措施,我当然会侥幸,高兴她不用冒险。但是我觉得这确实是不公平的,不结婚的护士也有亲朋好友啊。而且,普遍来说,结了婚的护士,通常年资长一些,经验更丰富,可以更好体察到病人的病情。
建议: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安排才合理?
医护是一种专业工作,为何要用已婚和未婚来分类,而不是按能力来决定呢?
在美国从事医护工作的@王蜂美国 评论道:工作安排方面第一考虑的就是工作效率,而不是人文关怀。从工作效率角度出发,就应该选择在传染病方面最有经验的先上。安排工作时,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摆在工作效率前面,这是任何工作单位的本分吗?
苏子:一个人的价值难道要和是否有参与建设异性恋核心家庭绑架在一起?所谓的救援要是不能保障医护人员的基本安全就是医疗体系的失策!不要弄得不小心病倒一个不拖儿带女有家有老公的,医疗体系就可以免责似的。还是请把会干活的人留下来吧!
用人标准是啥?此事对用人单位的启发
女创就此事采访了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中大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老师,她认为对这个事件可以从几个方面的讨论,对用人单位有一些启发。
一个方面是:目前很多机构在用人的时候,并不是基于专业和职业的伦理,而是依靠一种感觉的,或者是传统对于人的认知,也就是婚姻家庭角色。这是这个新闻在社会引发反弹的一个点。那所谓的职业和专业的伦理是什么呢?意思是说,我用一个人是基于ta的专业能力。那么机构在平时就应该定好机制:平时我给了某些人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或职业训练的机会,那么到了特殊需要用人时,我就用他们。这是机构自身建立起来基于职业能力和专业培训方面的规则,而不应该到了现在开始打人情牌。
打人情牌的话,一个人家里有父亲和母亲在生病,需要照顾,是不是又会优于其她有孩子的呢?有孩子是不是又要讨论孩子的大小呢?这样的话就把家庭的问题搅入了职业的讨论,就没完没了了,而且会导致机构持续用一些家庭的原因来做挡箭牌。
另一方面,这个事也让我们反思,很多机构在招聘和用人的时候,经常去分辨别人是不是已婚,是不是有孩子,这都是忽略了机构怎样去培养人、用人,也就导致了招聘和用人时容易出现冲突、误会,容易出现性别歧视。因为通常又把女性是否结婚有孩子看成一个职业工作的负担,而这些本身并不一定是负担。在这件事上又更凸显出,人们认为有家庭会有额外负担的想象。
并不是说用人单位完全可以不管员工的家庭状况。如果认为家庭会有额外负担,那么应该在日常建立一些基于人道的关怀,去支持有家庭的员工,包括男性和女性。小的方面支持她们更灵活地工作,大的方面包括大型企业建立一些托儿所、幼儿园等家庭友好的政策。这也是机构可以为有家庭的员工提供的一些合理便利,使员工减少一些负担。
本文为女创(微信号:nvchuang)原创文章,编辑:小鸟。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
媒体合作请联络:nvchuang2014@sina.com。
捐款支持女创,请扫二维码——
![]() |
“为什么不是党员干部先上?为什么未婚的要作为一个群体区别对待?”
5月30日晚,微博用户@我喜欢的wyf叫ljh 发布了惠州市中心医院ICU对救治两位韩国MERS病毒感染者的人员安排,其中一句“已婚的回家,未婚的抽签决定去留”,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议。
![]() |
这一消息后来由@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上得到证实:“未婚的医护人员作为第一梯队参与抽签,已婚的医护人员作为第二梯队。”
![]() |
这两条微博到6月1日中午,已分别被转发九万多次、十多万次。其中除了有许多人表示感动、对医护人员的敬佩外,也有许多人对“未婚先上,已婚回家”安排的质疑和吐槽:
质疑一:为什么不是党员和干部先上?
中国经过多年的“党员干部精神作风”教育,许多公众看到这类事情的第一反应,似乎都是这个。
@i奇奇:为什么不是党员和干部先上?
青豆:这是什么玩意。以前不是党员干部先上么(虽然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应该公平抽签)#在你国没结婚连命都保不住呵呵呵#
@voiceyaya:领导、党员第一波,其他人抽签吧。
质疑二:为什么对未婚者区别对待?
这是引起最多争议的一个关键点,尤其当大家都把进ICU看成了“送死”时,“未婚先上”引发了一些网友“不结婚就该死吗”的直接反应:
@桃之夭夭namendi:为甚么未婚的第一批?不结婚的人不仅该被指责还该死?
@voiceyaya:有人讲“单身员工自己都没反抗啊,别人没必要说什么”。但这不是理由,就像让妓女代替女学生去做慰安妇,她们自己也许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觉得理所当然,但这就是她们应该去送死的理由吗?
@然后就木牛然后了:如果出事了,让一个尚未婚姻的年轻生命逝去,让他们排在死亡危险的前列真的好吗?让我想起了救火时,冲进去的都是没结婚新兵蛋子,死了就死了,对家庭后事也好处理。 我觉得所有人应该公平抽签,不应该因为没结婚的家庭后事少就让他们先冒生命危险。
观点:“未婚先上”是对单身者的歧视
许多网友直接指出这是对单身者的歧视:
@单身掌门罗爱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歧视单身的医护人员!从这篇文章看,未婚医护作为第一梯队抽签,进入ICU特护MERS患者,是一种行政命令,而不是自愿行为。把已婚的医护人员放在第二梯队,明显是出于保护家庭的考虑。估计在决策者眼中,单身医护人员的生命可以首先被牺牲。未婚医护也有父母家人男女朋友,他们的生命和已婚医护的具有同等的价值。面临职业高风险,更应该讲究公平。可以自愿申请,也可以抽签决定,通过行政命令依据婚姻状态,强制要求未婚医护冲在前面,是歧视。很多事例显示,决策者经常随意牺牲单身者的利益,维护和加强已婚者的特权。
@退思_李昀:私人身份成为公共事务的唯一考量标准,却没有人意识到其中有问题,因为迎合了对剩X的歧视,也重复着劳动力市场中各种基于婚姻的歧视。说白了,一场技术性逼婚:古代皇帝选秀年,都是民间纷纷大婚年。
现实:“单身歧视”在中国十分常见
“未婚先上”让许多网友联系到了中国普遍存在的单身歧视现象,认为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歧视文化。
@单身掌门罗爱萍:看右边。我刚一个当公务员的单身朋友才说,六一节加班首先想到她,升职的时候又说她没结婚,要再磨练一下,加强责任心。//@一颗蛤: 未婚的升职慢加工资少,你负担小呀领导这样说。我呸
万钦: 把人往婚姻里逼是国家维稳的一大招。对单身的歧视不仅表现为对单身的污名(尤其是对女性单身者),还表现为在权利和国家福利上的不平等对待。 实现对单身人士歧视行为的第一步,就是把单身有罪化:你太自私了,父母都还等着抱孙子!你一个人过不好的!要是人类都单身了会灭绝的!……
网友雅:婚姻领域的歧视比较:未婚歧视大于离婚歧视,离婚歧视大于已婚歧视。
医院回应:主要是考虑到人文关怀
6月1日,《北京青年报》发布了《医院释疑“治MERS未婚先上”:考虑人文关怀》,记者采访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社工部江女士。
对于为什么未婚医护人员得先去,江女士表示,医院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人文关怀,怀孕的医护人员毕竟不方便,而一些已经结婚的医护人员则是因为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从这点看他们去也不合适。因此只能优先选择那些没有结婚的医护人员,“护理这种病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还没结婚的医护人员刚好精力充沛,家里也没有太大负担,因此先考虑他们。”(摘自该报道)
江女士提到的“人文关怀”似乎只针对已婚者,认为已婚者需要负担家庭和孩子,精力有限。而未婚者精力充沛,家里没有负担。但这些似乎是单方面的猜想。个体与个体的差异很大,将人按已婚未婚来分类(也就是将所有人都看成了异性恋),是否合适呢?一些网友同样对此提出了质疑:
@-red-and-itchy-is-my-pluto-:一边声称“我们的医护人员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去”,一边紧急通知“全部人员不得离开惠州”+“抽签。。。不得缺席”?社工部发言人江女士等于一线的未婚医护人员?
@瑞娃226:父母不该有人照顾??同性家庭不算家庭??
@超能战士小西瓜:未婚的父母怎么办
@多夫也: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钟十二:妈妈已经退休。假如当年非典,她服务的医院面临这样的处境,出台这样的措施,我当然会侥幸,高兴她不用冒险。但是我觉得这确实是不公平的,不结婚的护士也有亲朋好友啊。而且,普遍来说,结了婚的护士,通常年资长一些,经验更丰富,可以更好体察到病人的病情。
建议: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安排才合理?
医护是一种专业工作,为何要用已婚和未婚来分类,而不是按能力来决定呢?
在美国从事医护工作的@王蜂美国 评论道:工作安排方面第一考虑的就是工作效率,而不是人文关怀。从工作效率角度出发,就应该选择在传染病方面最有经验的先上。安排工作时,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摆在工作效率前面,这是任何工作单位的本分吗?
苏子:一个人的价值难道要和是否有参与建设异性恋核心家庭绑架在一起?所谓的救援要是不能保障医护人员的基本安全就是医疗体系的失策!不要弄得不小心病倒一个不拖儿带女有家有老公的,医疗体系就可以免责似的。还是请把会干活的人留下来吧!
用人标准是啥?此事对用人单位的启发
女创就此事采访了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中大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老师,她认为对这个事件可以从几个方面的讨论,对用人单位有一些启发。
一个方面是:目前很多机构在用人的时候,并不是基于专业和职业的伦理,而是依靠一种感觉的,或者是传统对于人的认知,也就是婚姻家庭角色。这是这个新闻在社会引发反弹的一个点。那所谓的职业和专业的伦理是什么呢?意思是说,我用一个人是基于ta的专业能力。那么机构在平时就应该定好机制:平时我给了某些人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或职业训练的机会,那么到了特殊需要用人时,我就用他们。这是机构自身建立起来基于职业能力和专业培训方面的规则,而不应该到了现在开始打人情牌。
打人情牌的话,一个人家里有父亲和母亲在生病,需要照顾,是不是又会优于其她有孩子的呢?有孩子是不是又要讨论孩子的大小呢?这样的话就把家庭的问题搅入了职业的讨论,就没完没了了,而且会导致机构持续用一些家庭的原因来做挡箭牌。
另一方面,这个事也让我们反思,很多机构在招聘和用人的时候,经常去分辨别人是不是已婚,是不是有孩子,这都是忽略了机构怎样去培养人、用人,也就导致了招聘和用人时容易出现冲突、误会,容易出现性别歧视。因为通常又把女性是否结婚有孩子看成一个职业工作的负担,而这些本身并不一定是负担。在这件事上又更凸显出,人们认为有家庭会有额外负担的想象。
并不是说用人单位完全可以不管员工的家庭状况。如果认为家庭会有额外负担,那么应该在日常建立一些基于人道的关怀,去支持有家庭的员工,包括男性和女性。小的方面支持她们更灵活地工作,大的方面包括大型企业建立一些托儿所、幼儿园等家庭友好的政策。这也是机构可以为有家庭的员工提供的一些合理便利,使员工减少一些负担。
本文为女创(微信号:nvchuang)原创文章,编辑:小鸟。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
媒体合作请联络:nvchuang2014@sina.com。
捐款支持女创,请扫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