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形式与内容的电影范本——评《妈咪》
短评,想哪儿写哪儿。
画框的限制使观者更加关注人物状态的流转,人物关系的变化,和隐藏在欲望之后的人物真相。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局限式构图,以及大量(不得不)特写镜的使用,使观者更能集中注意力到导演在剧作中想要突出的部分。
这是电影形式与内容的探讨范畴。
除用镜头语言修饰剧作中的人物部分之外,导演在剧作的其他部分中,可谓中规中矩。
我认为这是好事。多兰在故事展开中,谨遵递进式矛盾解决的方法,影片共两小时,矛盾解决和人物表面性救赎,在影片的剧作脉络中共完成两次,分别获得阶段性解决与幻想。第一次在1小时处,为解决;第二次在2小时处,为幻想(戴安幻想史蒂夫在未来的日子里,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有趣的是,两次剧作上走向高昂,摄影机的画框会随着人物状态变化,转为16:9。当矛盾再次覆盖,影片画幅继而再度回归纵向小画框。画幅的变大变小,像影片进行中无声的响铃,铃一响,剧作马上发生反转。
这样的表现方式表面看来略显刻意,通过电影技巧(视觉)向观者强调与暗示影片剧作。用电影技巧强化剧作表达,是电影一体化的必然。但多兰将在影片画幅上做文章,在近几年电影技巧的探索中,又重新被关注和使用。有人说,这是小儿科的,但这又确实是直白和粗暴的。在第一处,摄影和画幅变化的结合,人物动作参与画框变化,虽然这种手法并不新鲜,但看完确实令人大呼过瘾。
电影形式是电影表达的讨巧手段。使用过多,会掩盖影片内涵的表现。
片子共2小时18min,在两小时处,教科书式的表面矛盾解决都似乎得以解决。结尾的18min却完整地表达了导演近乎悲观的宿命论调。真实的生活把我们从电影中慢慢剥离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没给任何人不合适的位置。即使母爱再伟大,生活会推着我们慢慢回到现实。在社会规则和丛林法则之下, 任何伟大的爱,向往自由的灵魂,都需要对其俯首称臣。
当然了,既然是电影,导演还是留给观众和自己有一瞬的幻想与美好。影片在最后一幕时,虽然在限制的画框之中,淡粉色的窗外充斥着吞噬的诱惑,男主角挣开束缚,回归一如既往地飞驰状,他奔跑、跳跃、荷尔蒙在肆意之中从他的身体上剥离四散。这时,之前两个小时中,男主角在风中骑着单车、玩命脚踏滑板、推着购物车在广场旋转嘶吼,这些影像一瞬间叠加在眼前。
那一刻,我感到灵魂忽得自由,飞驰,与彻底的迸发。
画框的限制使观者更加关注人物状态的流转,人物关系的变化,和隐藏在欲望之后的人物真相。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局限式构图,以及大量(不得不)特写镜的使用,使观者更能集中注意力到导演在剧作中想要突出的部分。
这是电影形式与内容的探讨范畴。
除用镜头语言修饰剧作中的人物部分之外,导演在剧作的其他部分中,可谓中规中矩。
我认为这是好事。多兰在故事展开中,谨遵递进式矛盾解决的方法,影片共两小时,矛盾解决和人物表面性救赎,在影片的剧作脉络中共完成两次,分别获得阶段性解决与幻想。第一次在1小时处,为解决;第二次在2小时处,为幻想(戴安幻想史蒂夫在未来的日子里,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有趣的是,两次剧作上走向高昂,摄影机的画框会随着人物状态变化,转为16:9。当矛盾再次覆盖,影片画幅继而再度回归纵向小画框。画幅的变大变小,像影片进行中无声的响铃,铃一响,剧作马上发生反转。
这样的表现方式表面看来略显刻意,通过电影技巧(视觉)向观者强调与暗示影片剧作。用电影技巧强化剧作表达,是电影一体化的必然。但多兰将在影片画幅上做文章,在近几年电影技巧的探索中,又重新被关注和使用。有人说,这是小儿科的,但这又确实是直白和粗暴的。在第一处,摄影和画幅变化的结合,人物动作参与画框变化,虽然这种手法并不新鲜,但看完确实令人大呼过瘾。
电影形式是电影表达的讨巧手段。使用过多,会掩盖影片内涵的表现。
片子共2小时18min,在两小时处,教科书式的表面矛盾解决都似乎得以解决。结尾的18min却完整地表达了导演近乎悲观的宿命论调。真实的生活把我们从电影中慢慢剥离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没给任何人不合适的位置。即使母爱再伟大,生活会推着我们慢慢回到现实。在社会规则和丛林法则之下, 任何伟大的爱,向往自由的灵魂,都需要对其俯首称臣。
当然了,既然是电影,导演还是留给观众和自己有一瞬的幻想与美好。影片在最后一幕时,虽然在限制的画框之中,淡粉色的窗外充斥着吞噬的诱惑,男主角挣开束缚,回归一如既往地飞驰状,他奔跑、跳跃、荷尔蒙在肆意之中从他的身体上剥离四散。这时,之前两个小时中,男主角在风中骑着单车、玩命脚踏滑板、推着购物车在广场旋转嘶吼,这些影像一瞬间叠加在眼前。
那一刻,我感到灵魂忽得自由,飞驰,与彻底的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