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蜀望陇之流水(一)
【松劲儿来过系列之一】
得蜀望陇之流水(一)
成都,就在那里,我,来了
这一年早春,为了一个不得不去参加的考试,成都,这个我无数次向往过的城市,成了我非去不可的地方。这也算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出发的那一天,大雾。我的自费处女飞,就这样在等待中度过了三个多小时。候机厅里,不如想象的安静舒适,就如现在的必胜客,不如想象中的优雅一样。走过贵宾候机室,窥探内里的豪华,想象着什么样的人,更契合那样的环境。在等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在候机厅里陆续出现了用笔记本电脑看电影、拼起座椅斗地主的玩家后,广播通知登机。几乎每个人都难掩内心的那份放松和喜悦。安全带扣好,该打的电话打完,关上手机。接下来,不是起飞,而是,继续等待。航空公司也玩儿心理战。
终于,要飞了。虽然有晕机的担心,要考虑一个人出行的不便和落地后要面对的事情,却执拗地盯着,机翼的打开,感受着,飞机加速带来的震颤,目送,地上景物的渐渐消失。穿过云层,视野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原野,延伸到天的尽头,那样澄净,那样辽远,使我有回到了北国雪原的错觉。不,那景象,比北国风光,来得厚重、踏实、大气。阳光,有些炽热地透过机窗,洒在我的身上,微醺。天边,好似有一列同向而行的列车,分得出车头的轮廓,看得到蒸汽的升起与消散。它奔驰着,悄无声息地,跟随着这只银鹰。看着屏幕上途经地的提示图,想象着,云层下面那方土地,是否也正沐浴着,和煦的春光。
飞机顺利降落在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眼扫去,有穿春装的,也有穿羽绒服的,让我一时难以分辨,自己究竟身在南方,还是北国。不过,我知道,成都,我,真的来了。
将错就错的快乐,也要只争朝夕
第一天上午去考试的路上,由衷欣赏成都主干道上随处可见的杂货店,出售平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小商店还有自制的早餐卖。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玩了。反正是来打酱油的,是借着考试的由头来旅游的,就不要浪费了午后的大好春光。看地图,杜甫草堂、武侯祠和青羊宫可以一路看下来。费力地问到了公交线路,便一人一(相)机一(地)图一(钥匙)包出发了。
共鸣。又想起了这个词,无论是读书,还是交友,无论是虚的,还是实的,能在自己心里产生共鸣的,才可能是自己眼中的好的,能神交的吧。一个杜甫草堂,便用了一下午,可能跟我的品性有些关系——会在草堂,觉见心灵相通。
未到草堂,便感受到了草堂的气息。或许可以大而化之地说,在路上,便感受到了成都的文化底蕴——布道板上,有的刻着杜甫的诗句,有的刻着岁寒四友的英姿。哪怕是街上或房前成串悬挂的红灯笼,都觉得那般熨帖,不似别处见了,有些滥俗。这后一点,或许只能用我想当然或者爱屋及乌来解释了。
草堂里人不多,还算清静。入口处,有些色友在拍川派的园艺作品。走在清幽的草堂,享用着竹荫、潺潺的溪流、枯荷的瘦影、花草的暗香,看那些小亭子里,喝茶、打牌的当地人。想象古人真是会享受生活,在这样美丽、宁静、安逸的园中读书,会事半功倍吧。成名成家,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渐渐的,那些被游人一览而过的资料,勾起了我的自责。或许,一串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表述,难以在人日益麻木的心灵,拨起一丝涟漪。那就看看那个瘦骨嶙峋、面如菜色、悲痛难抑的妇人吧,还有她手里无力垂下胳膊的稚童——那是杜甫的发妻,和他被饥饿夺去生命的孩子。默默看着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着那个同样瘦削,却挥舞着衣袖祈愿大庇天下寒士的杜子美,我开始懊恼自己的妄下评论,开始感到,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士子,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忧思之重,悲苦之深。虽然,他们把这一切,用苦笑和憧憬掩过。耐心走过整个园子,我终于看到了,那个不知经过多少次修整,不知还保留几分原貌的草堂,那个杜甫曾经吃过饭喝过茶睡过觉的茅屋。简单,不宽敞。不敢奢望,屋顶的茅草,曾被风吹远,被孩童抢走。有什么能永恒不灭呢?走出这个已经没有多少生活气息的茅屋,沿着竹径,是各种各样的人,近处有飞檐斗拱的亭廊,远处是依稀可见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想象一下杜甫当年的生活,肯定没有这般多彩、这般闲适吧。一路流浪奔波到蜀,栖身于破败的草堂,在荒芜的野地里,垦几畦菜园,开几条水渠,哀风怒号的夜晚,思忖着明日的衣食?还是国破山河在的黯淡前途?当然,他的生活,也会有亮丽的颜色,会去邻居家说说鸡毛蒜皮的家务事,会与来访的友人品茗或是一醉方休,会透过狭小的窗子,体味院中翠竹节节拔高的欢唱。只是,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在那样一个避难之所,对于那样一个忧国忧民却又报国无门的诗人来说,又怎能从心底里,真正快乐起来呢?都云乱世出诗人,真不知谁是谁的幸,谁又是谁的不幸。幸的可能是我们吧,不用亲身经历那样的苦难,却可以取用先辈的精神给养,还可以在这儿自以为是地横加揣测、胡发感慨、乱加评说。
草堂里有一个长廊,里面都是写有杜甫诗句的书法作品,篆隶楷草,应有尽有。文殊院里,有刻有书法作品的碑亭。武侯祠里,有三绝碑。青羊宫里,有楹联。青城山上,有石刻。可能平时感觉不到书法的存在,但一旦走到有些历史的地方,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是难以欣赏和领略许多人文景点的厚重和积淀的。夸张些说,不懂书法的,行万里路,也多是看个热闹。甚至觉得,身为中国人,却不懂中国字的美,是该汗颜的。当然,我也该汗颜。
狗尾续貂几句。在草堂的一个馆里,聚集着李白、杜甫、陈子昂、苏东坡等大家,或站或坐或卧,或喜或悲或忧。我终于鼓起勇气,请一位美女帮忙,给我和李清照合了张影。那是一路十多天里,我相机中唯一一张本人的到此一游照。或许,这一张,不能称作到此一游照。李清照,是馆里唯一的一位女性。这位有史以来,数得上的才女,一句“应是绿肥红瘦”,生生折损赵明诚脑细胞不计数,最终未能幸免,巾帼不让须眉的咒语。这是其一。其二,拍完照后,帮忙拍照的美女说“你可真温柔。”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温柔”这个词,用在我的身上。遗憾的是,三四年过去了,再没听到谁说我温柔。
缺憾,怎么是美
差点忘了,再怎么说,我也是来考试的,不是单纯来玩儿的。但是,虽说原来想得好好的,哪天下午出去转一转,哪天留在住处看资料,考试全结束后再尽兴玩儿。但当计划执行到该复习备考的那一天时,却自我劝解说,既然想出去玩,强迫着在房间里看书,效率不高,违背人性,还不如想玩儿的时候出去玩儿,玩儿够了回来安心复习。呵,想做的事情,总可以找到各色理由。也不会去深究,玩儿,可以想,看书备考,会不会想呢。
许是对杜甫草堂投入的时间和心力太多,许是草堂有亭台楼阁又有鸟语花香,许是自己的知识过于狭窄与匮乏,青羊宫给我的触动,就没那么深了。在我看来和各处寺庙道观长得一样的楼台,不知是因香火过盛还是疏于清理,香烛台上泛滥的烛泪,凝结成刺目的疤。原来对老子思想的随性自然洒脱是很有好感的,但不知是因为繁衍生息下来的道教变了道家的味道,还是过多接受了对道家玄妙的宣传与渲染,不知是因为道观里的人都有些玄奥的特质,还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应该有神神叨叨的表现,总之,看着把头发高高挽起的或男或女,穿行在青色深锁的青羊宫中,我没有感受到那声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说来,倒是远远传来的市井声,与青羊宫的清修不搭,吸引了我的注意。近了才发现,哪里是远远,分明就在青羊宫内,在某个边缘靠近围墙的地方。也不是菜市场之类的,而是一处茶园,不多的茶客,生生渲染出一份热闹。斯时正值周三上午十点左右,茶园里,方方正正的茶桌上,放着可能是青瓷的盖碗,茶碗里,清澈的绿茶,映出青翠的树。简单光亮的竹椅上,三两成群地坐着中老年人,翻着报纸,说着我听不懂的当地话。最靠近我的,是一位穿白衬衫,戴领带,罩羽绒服的中年男子,眼镜架在鼻梁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成都商报》。
说到喝茶,多说几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也多少领教了全民喝茶的功力。在草堂,路上有拎着茶水瓶逛的人,小亭子里有布上茶碗喝茶的人。青城山也是一样。在青羊宫,有这种庄严肃穆与休闲玩耍、宁静致远与喧嚣热闹、至高无上的信仰与吃喝拉撒的平实,之间的完美结合。文殊院也是一样。这样强烈的对比,你感觉不到有多么的生硬别扭,有多么的不舒服。我能想到的词语,只能是,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相通。骚动了许久后,我也冒着没有回去路费的风险,跑去茶馆喝了次茶。本想把这小资的经历,留给成都,却根本不是那种矫揉造作也好,阳春白雪也罢,反正不是我想象的小资的感觉。茶馆里摆着几张圆桌,配着敦实的竹椅和粗布面的靠枕,茶水喝起来还不错,消费也低于我的预期,还可以无线上网。大厅里只有我和另外一桌,他们在打牌,但有烟飘过来。周围的几个包房里,不时传出嬉笑的声音,看样子也多是在喝茶打牌。不喧嚣,也不吵闹,说不上世俗,也称不上高雅,只是再一次让我感觉到,这种普普通通的,有调剂有享受的,日复一日的,市民生活。似乎,这才是正道,才是王道。而小资,似乎不过是一时一地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奢华。
写到上一段,突然开始怀念这次出行。不知是怀念成都,还是怀念游玩,怀念对自我的放任。
从青羊宫走到武侯祠时,一块相机电池没电了。这多少让我有些不安,照此速度下去,没等考完试,相机就可能罢工了。事后也证明,电池确实没够用,即使一再节省。教训啊!最最痛恨自己的是,我怎么就能只带电池不带充电器呢。以往每次,哪怕是周末回家,都会背着充电器的。或许正因为之前带着充电器都从来没用过,所以这次才以为只两块电池便已足够。当天打包时,一定是大脑进水了,要么就是被鬼魂迷了心窍。
武侯祠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虽然断断续续蹭了两个导游的解说,但真正进入脑子的,不多。可能因为我对那段历史,了解得太少。也或许是没有了照片,没有了引发记忆的引擎,年久失修的脑子,再也无法主动记起什么了。
松劲儿
得蜀望陇之流水(一)
成都,就在那里,我,来了
这一年早春,为了一个不得不去参加的考试,成都,这个我无数次向往过的城市,成了我非去不可的地方。这也算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出发的那一天,大雾。我的自费处女飞,就这样在等待中度过了三个多小时。候机厅里,不如想象的安静舒适,就如现在的必胜客,不如想象中的优雅一样。走过贵宾候机室,窥探内里的豪华,想象着什么样的人,更契合那样的环境。在等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在候机厅里陆续出现了用笔记本电脑看电影、拼起座椅斗地主的玩家后,广播通知登机。几乎每个人都难掩内心的那份放松和喜悦。安全带扣好,该打的电话打完,关上手机。接下来,不是起飞,而是,继续等待。航空公司也玩儿心理战。
终于,要飞了。虽然有晕机的担心,要考虑一个人出行的不便和落地后要面对的事情,却执拗地盯着,机翼的打开,感受着,飞机加速带来的震颤,目送,地上景物的渐渐消失。穿过云层,视野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原野,延伸到天的尽头,那样澄净,那样辽远,使我有回到了北国雪原的错觉。不,那景象,比北国风光,来得厚重、踏实、大气。阳光,有些炽热地透过机窗,洒在我的身上,微醺。天边,好似有一列同向而行的列车,分得出车头的轮廓,看得到蒸汽的升起与消散。它奔驰着,悄无声息地,跟随着这只银鹰。看着屏幕上途经地的提示图,想象着,云层下面那方土地,是否也正沐浴着,和煦的春光。
飞机顺利降落在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眼扫去,有穿春装的,也有穿羽绒服的,让我一时难以分辨,自己究竟身在南方,还是北国。不过,我知道,成都,我,真的来了。
将错就错的快乐,也要只争朝夕
第一天上午去考试的路上,由衷欣赏成都主干道上随处可见的杂货店,出售平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小商店还有自制的早餐卖。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玩了。反正是来打酱油的,是借着考试的由头来旅游的,就不要浪费了午后的大好春光。看地图,杜甫草堂、武侯祠和青羊宫可以一路看下来。费力地问到了公交线路,便一人一(相)机一(地)图一(钥匙)包出发了。
共鸣。又想起了这个词,无论是读书,还是交友,无论是虚的,还是实的,能在自己心里产生共鸣的,才可能是自己眼中的好的,能神交的吧。一个杜甫草堂,便用了一下午,可能跟我的品性有些关系——会在草堂,觉见心灵相通。
未到草堂,便感受到了草堂的气息。或许可以大而化之地说,在路上,便感受到了成都的文化底蕴——布道板上,有的刻着杜甫的诗句,有的刻着岁寒四友的英姿。哪怕是街上或房前成串悬挂的红灯笼,都觉得那般熨帖,不似别处见了,有些滥俗。这后一点,或许只能用我想当然或者爱屋及乌来解释了。
草堂里人不多,还算清静。入口处,有些色友在拍川派的园艺作品。走在清幽的草堂,享用着竹荫、潺潺的溪流、枯荷的瘦影、花草的暗香,看那些小亭子里,喝茶、打牌的当地人。想象古人真是会享受生活,在这样美丽、宁静、安逸的园中读书,会事半功倍吧。成名成家,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渐渐的,那些被游人一览而过的资料,勾起了我的自责。或许,一串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表述,难以在人日益麻木的心灵,拨起一丝涟漪。那就看看那个瘦骨嶙峋、面如菜色、悲痛难抑的妇人吧,还有她手里无力垂下胳膊的稚童——那是杜甫的发妻,和他被饥饿夺去生命的孩子。默默看着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着那个同样瘦削,却挥舞着衣袖祈愿大庇天下寒士的杜子美,我开始懊恼自己的妄下评论,开始感到,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士子,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忧思之重,悲苦之深。虽然,他们把这一切,用苦笑和憧憬掩过。耐心走过整个园子,我终于看到了,那个不知经过多少次修整,不知还保留几分原貌的草堂,那个杜甫曾经吃过饭喝过茶睡过觉的茅屋。简单,不宽敞。不敢奢望,屋顶的茅草,曾被风吹远,被孩童抢走。有什么能永恒不灭呢?走出这个已经没有多少生活气息的茅屋,沿着竹径,是各种各样的人,近处有飞檐斗拱的亭廊,远处是依稀可见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想象一下杜甫当年的生活,肯定没有这般多彩、这般闲适吧。一路流浪奔波到蜀,栖身于破败的草堂,在荒芜的野地里,垦几畦菜园,开几条水渠,哀风怒号的夜晚,思忖着明日的衣食?还是国破山河在的黯淡前途?当然,他的生活,也会有亮丽的颜色,会去邻居家说说鸡毛蒜皮的家务事,会与来访的友人品茗或是一醉方休,会透过狭小的窗子,体味院中翠竹节节拔高的欢唱。只是,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在那样一个避难之所,对于那样一个忧国忧民却又报国无门的诗人来说,又怎能从心底里,真正快乐起来呢?都云乱世出诗人,真不知谁是谁的幸,谁又是谁的不幸。幸的可能是我们吧,不用亲身经历那样的苦难,却可以取用先辈的精神给养,还可以在这儿自以为是地横加揣测、胡发感慨、乱加评说。
草堂里有一个长廊,里面都是写有杜甫诗句的书法作品,篆隶楷草,应有尽有。文殊院里,有刻有书法作品的碑亭。武侯祠里,有三绝碑。青羊宫里,有楹联。青城山上,有石刻。可能平时感觉不到书法的存在,但一旦走到有些历史的地方,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是难以欣赏和领略许多人文景点的厚重和积淀的。夸张些说,不懂书法的,行万里路,也多是看个热闹。甚至觉得,身为中国人,却不懂中国字的美,是该汗颜的。当然,我也该汗颜。
狗尾续貂几句。在草堂的一个馆里,聚集着李白、杜甫、陈子昂、苏东坡等大家,或站或坐或卧,或喜或悲或忧。我终于鼓起勇气,请一位美女帮忙,给我和李清照合了张影。那是一路十多天里,我相机中唯一一张本人的到此一游照。或许,这一张,不能称作到此一游照。李清照,是馆里唯一的一位女性。这位有史以来,数得上的才女,一句“应是绿肥红瘦”,生生折损赵明诚脑细胞不计数,最终未能幸免,巾帼不让须眉的咒语。这是其一。其二,拍完照后,帮忙拍照的美女说“你可真温柔。”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温柔”这个词,用在我的身上。遗憾的是,三四年过去了,再没听到谁说我温柔。
缺憾,怎么是美
差点忘了,再怎么说,我也是来考试的,不是单纯来玩儿的。但是,虽说原来想得好好的,哪天下午出去转一转,哪天留在住处看资料,考试全结束后再尽兴玩儿。但当计划执行到该复习备考的那一天时,却自我劝解说,既然想出去玩,强迫着在房间里看书,效率不高,违背人性,还不如想玩儿的时候出去玩儿,玩儿够了回来安心复习。呵,想做的事情,总可以找到各色理由。也不会去深究,玩儿,可以想,看书备考,会不会想呢。
许是对杜甫草堂投入的时间和心力太多,许是草堂有亭台楼阁又有鸟语花香,许是自己的知识过于狭窄与匮乏,青羊宫给我的触动,就没那么深了。在我看来和各处寺庙道观长得一样的楼台,不知是因香火过盛还是疏于清理,香烛台上泛滥的烛泪,凝结成刺目的疤。原来对老子思想的随性自然洒脱是很有好感的,但不知是因为繁衍生息下来的道教变了道家的味道,还是过多接受了对道家玄妙的宣传与渲染,不知是因为道观里的人都有些玄奥的特质,还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应该有神神叨叨的表现,总之,看着把头发高高挽起的或男或女,穿行在青色深锁的青羊宫中,我没有感受到那声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说来,倒是远远传来的市井声,与青羊宫的清修不搭,吸引了我的注意。近了才发现,哪里是远远,分明就在青羊宫内,在某个边缘靠近围墙的地方。也不是菜市场之类的,而是一处茶园,不多的茶客,生生渲染出一份热闹。斯时正值周三上午十点左右,茶园里,方方正正的茶桌上,放着可能是青瓷的盖碗,茶碗里,清澈的绿茶,映出青翠的树。简单光亮的竹椅上,三两成群地坐着中老年人,翻着报纸,说着我听不懂的当地话。最靠近我的,是一位穿白衬衫,戴领带,罩羽绒服的中年男子,眼镜架在鼻梁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成都商报》。
说到喝茶,多说几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也多少领教了全民喝茶的功力。在草堂,路上有拎着茶水瓶逛的人,小亭子里有布上茶碗喝茶的人。青城山也是一样。在青羊宫,有这种庄严肃穆与休闲玩耍、宁静致远与喧嚣热闹、至高无上的信仰与吃喝拉撒的平实,之间的完美结合。文殊院也是一样。这样强烈的对比,你感觉不到有多么的生硬别扭,有多么的不舒服。我能想到的词语,只能是,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相通。骚动了许久后,我也冒着没有回去路费的风险,跑去茶馆喝了次茶。本想把这小资的经历,留给成都,却根本不是那种矫揉造作也好,阳春白雪也罢,反正不是我想象的小资的感觉。茶馆里摆着几张圆桌,配着敦实的竹椅和粗布面的靠枕,茶水喝起来还不错,消费也低于我的预期,还可以无线上网。大厅里只有我和另外一桌,他们在打牌,但有烟飘过来。周围的几个包房里,不时传出嬉笑的声音,看样子也多是在喝茶打牌。不喧嚣,也不吵闹,说不上世俗,也称不上高雅,只是再一次让我感觉到,这种普普通通的,有调剂有享受的,日复一日的,市民生活。似乎,这才是正道,才是王道。而小资,似乎不过是一时一地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奢华。
写到上一段,突然开始怀念这次出行。不知是怀念成都,还是怀念游玩,怀念对自我的放任。
从青羊宫走到武侯祠时,一块相机电池没电了。这多少让我有些不安,照此速度下去,没等考完试,相机就可能罢工了。事后也证明,电池确实没够用,即使一再节省。教训啊!最最痛恨自己的是,我怎么就能只带电池不带充电器呢。以往每次,哪怕是周末回家,都会背着充电器的。或许正因为之前带着充电器都从来没用过,所以这次才以为只两块电池便已足够。当天打包时,一定是大脑进水了,要么就是被鬼魂迷了心窍。
武侯祠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虽然断断续续蹭了两个导游的解说,但真正进入脑子的,不多。可能因为我对那段历史,了解得太少。也或许是没有了照片,没有了引发记忆的引擎,年久失修的脑子,再也无法主动记起什么了。
松劲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