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词 ——西蜀词和南唐词的角逐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进徳先生所著的《唐五代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内容充实,表达扼要。其中更是以大篇幅讲述了词的起源、唐五代词的发展概况、敦煌写本曲子以及唐代诗客曲子词,倒是改变了我辈想起五代词便只知花间词与南唐词的拘囿。
人们通常所说的“唐五代词”,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唐五代曲子”。这是文献考证得出来的结果,现存唐代文献中,它们全都被称作“曲子”或者“曲”。“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关于曲与词的关系,很清楚,本来就是一个事物中不可分离的两面。原先曲子词是被诸管弦的音乐文学,后世在习惯上,也将其概指文字,而“词”却不能兼职音乐,因为自从词的名称专指一种独特的诗体以来,它便逐渐脱离音乐而存在了。自此,竟是将原先一众模糊的概念弄清了。
说起来,唐五代词中最为浓墨重彩的还是西蜀花间词和南唐词,敦煌写本曲子和唐代诗人所作曲子词难免沦为旁枝末节。但也绝不是没有看头。现存的敦煌写本歌辞,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行业,题材广泛,内容庞杂,尤其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与后来的宋词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比如这首《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其气象气度,非后来沉溺于风花雪月中的抒怀词可比。在数量上,最多的还是描写男女爱情,但风格清新爽快、语言通俗易懂、表情坦率自然,口语和民歌色彩浓厚。唐代燕乐大盛,已入宫廷,流行于社会,比较常见的曲调如《念奴娇》等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曲子歌辞的创作还远落后于社会需求。因为文人习惯于写作的是句式整齐的声诗,杂言多为偶得之。直到李白、张志和等人的出现。《忆秦娥》、《菩萨蛮》二首,是否为李白所作,众说纷纭,我却认为这是李白所作无疑。李白此人,作诗没有什么习惯的格式,怎么便于抒情怎么来,词的抒情功能强于诗,他又很注意从民歌中汲取营养,故而写出两首词来再自然不过。黄进徳先生列举了数条考证证明此词为李白所著,便不赘述了。还有后来的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所作词水平也很高,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作的大多为小令,少有长调。还是和时代背景有关吧。唐朝来说,词毕竟不如诗盛行,作小令已是妙手偶得,制长调费时费力还并非潮流,故少有。因此,在词盛行的北宋年间,词的各种改制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五代时,词有两个中心,一个在西蜀,一个在南唐。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光是看这对于其内容的描述,便不难看出花间词所透露出的娇靡二字。十八家词,共同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和婉约的构思集中描写女性的美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恨别愁。本来内容是比较单调贫乏的,但有两类词价值较高,一是少数风格接近民歌的作品,还有一类便是描写东粤风情的作品。应该承认,花间词人的作品,无论是在辞藻的修饰还是音律的和谐以及词体的定型上,都有一定的成就。民间新兴的文学样式——燕乐曲子歌辞经过他们的努力,在艺术技巧方面等到了提高。他们完成了民间歌辞向文人词过度的桥梁作用。温庭筠是大家,但韦庄却是最别具一格的。与温词及大多数花间词人浓艳的词风不同,韦词情至而语至,较疏淡自然,平易晓畅。如他的《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无情被弃,不能羞!
写女子对男子大胆地追求,感情的热烈,语气的直率,都与民歌近似。
南唐词也是在宫廷和豪门享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西蜀词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的。总的来说,南唐词人文化修养高于西蜀词人:南唐地处长江下游,都城南京历来是南方政治文化中心,词人又都是帝王宰相等最高的统治者,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都很高,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广泛的涉猎和较高的造诣。西蜀君臣只知沉溺于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词人多为豪门的清客,文化修养水平参差不齐。两个词派的来源也不同:西蜀词大多从民间而来,却很少继承民歌朴素清新的特点,反而发展了其中不健康的因素,局限于风月脂粉,作用限于饮宴助兴,多咏妓情,不脱“伶工之词”的身份。而南唐词多从唐代抒情七绝而来,格调较高,开始将词引入歌咏人生的途径,成为士大夫词的先驱。
南唐词,一般只讲三个人——冯延巳、李璟、李煜。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以“和泪试严妆”评价冯延巳的词品。意思是说,冯词于高华秾丽背后蕴藏无限的悲凉。大部分确实如此,也有一些风格清新的作品,比如流传甚广的一首《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质朴无华而又情深意切。而中主李璟,传世作品不多,却都是精品。不假雕琢,直抒胸臆,绮艳中寓沉郁之致,已然初见南唐词独特的风貌。后主李煜以怨词闻名,却总觉得其词哀婉不及中主。但李煜的对于词的贡献却远高于中主。后主词以清丽著称,又有朴素的自然美“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用词精炼。可以说,词能在北宋健康发展,李煜功不可没。
唐五代是曲子歌辞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燕乐而产生的曲子歌辞,起自隋而流行于唐五代。
至宋,臻于全盛。
人们通常所说的“唐五代词”,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唐五代曲子”。这是文献考证得出来的结果,现存唐代文献中,它们全都被称作“曲子”或者“曲”。“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关于曲与词的关系,很清楚,本来就是一个事物中不可分离的两面。原先曲子词是被诸管弦的音乐文学,后世在习惯上,也将其概指文字,而“词”却不能兼职音乐,因为自从词的名称专指一种独特的诗体以来,它便逐渐脱离音乐而存在了。自此,竟是将原先一众模糊的概念弄清了。
说起来,唐五代词中最为浓墨重彩的还是西蜀花间词和南唐词,敦煌写本曲子和唐代诗人所作曲子词难免沦为旁枝末节。但也绝不是没有看头。现存的敦煌写本歌辞,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行业,题材广泛,内容庞杂,尤其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与后来的宋词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比如这首《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其气象气度,非后来沉溺于风花雪月中的抒怀词可比。在数量上,最多的还是描写男女爱情,但风格清新爽快、语言通俗易懂、表情坦率自然,口语和民歌色彩浓厚。唐代燕乐大盛,已入宫廷,流行于社会,比较常见的曲调如《念奴娇》等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曲子歌辞的创作还远落后于社会需求。因为文人习惯于写作的是句式整齐的声诗,杂言多为偶得之。直到李白、张志和等人的出现。《忆秦娥》、《菩萨蛮》二首,是否为李白所作,众说纷纭,我却认为这是李白所作无疑。李白此人,作诗没有什么习惯的格式,怎么便于抒情怎么来,词的抒情功能强于诗,他又很注意从民歌中汲取营养,故而写出两首词来再自然不过。黄进徳先生列举了数条考证证明此词为李白所著,便不赘述了。还有后来的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所作词水平也很高,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作的大多为小令,少有长调。还是和时代背景有关吧。唐朝来说,词毕竟不如诗盛行,作小令已是妙手偶得,制长调费时费力还并非潮流,故少有。因此,在词盛行的北宋年间,词的各种改制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五代时,词有两个中心,一个在西蜀,一个在南唐。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光是看这对于其内容的描述,便不难看出花间词所透露出的娇靡二字。十八家词,共同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和婉约的构思集中描写女性的美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恨别愁。本来内容是比较单调贫乏的,但有两类词价值较高,一是少数风格接近民歌的作品,还有一类便是描写东粤风情的作品。应该承认,花间词人的作品,无论是在辞藻的修饰还是音律的和谐以及词体的定型上,都有一定的成就。民间新兴的文学样式——燕乐曲子歌辞经过他们的努力,在艺术技巧方面等到了提高。他们完成了民间歌辞向文人词过度的桥梁作用。温庭筠是大家,但韦庄却是最别具一格的。与温词及大多数花间词人浓艳的词风不同,韦词情至而语至,较疏淡自然,平易晓畅。如他的《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无情被弃,不能羞!
写女子对男子大胆地追求,感情的热烈,语气的直率,都与民歌近似。
南唐词也是在宫廷和豪门享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西蜀词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的。总的来说,南唐词人文化修养高于西蜀词人:南唐地处长江下游,都城南京历来是南方政治文化中心,词人又都是帝王宰相等最高的统治者,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都很高,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广泛的涉猎和较高的造诣。西蜀君臣只知沉溺于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词人多为豪门的清客,文化修养水平参差不齐。两个词派的来源也不同:西蜀词大多从民间而来,却很少继承民歌朴素清新的特点,反而发展了其中不健康的因素,局限于风月脂粉,作用限于饮宴助兴,多咏妓情,不脱“伶工之词”的身份。而南唐词多从唐代抒情七绝而来,格调较高,开始将词引入歌咏人生的途径,成为士大夫词的先驱。
南唐词,一般只讲三个人——冯延巳、李璟、李煜。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以“和泪试严妆”评价冯延巳的词品。意思是说,冯词于高华秾丽背后蕴藏无限的悲凉。大部分确实如此,也有一些风格清新的作品,比如流传甚广的一首《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质朴无华而又情深意切。而中主李璟,传世作品不多,却都是精品。不假雕琢,直抒胸臆,绮艳中寓沉郁之致,已然初见南唐词独特的风貌。后主李煜以怨词闻名,却总觉得其词哀婉不及中主。但李煜的对于词的贡献却远高于中主。后主词以清丽著称,又有朴素的自然美“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用词精炼。可以说,词能在北宋健康发展,李煜功不可没。
唐五代是曲子歌辞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燕乐而产生的曲子歌辞,起自隋而流行于唐五代。
至宋,臻于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