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
手边有一只乙亥年的浅绛彩帽筒。那一年正是光绪元年,早期浅绛,厚重古朴,味道醇美,耐得久玩。
画了两个樵子。但又不像是以打柴为生的穷人。身着长衫,一青一红,分明是文人。文人喜欢躲起来,隐入山林,亲手种田打柴,将世俗的农事弄成雅事,所谓渔樵耕读是也。惹得那些堕落在红尘中的同道们大呼羡慕,以为那是一种林下之风,清洁的高贵,至文至雅,是天下文人的精神归处。
前贤已矣。如今的文人,断不会追慕他们这样的情怀与生活而笃行之了,
如今已经没有文人。
尝见有人说自己是学者,觉得荒谬,只好付之一笑。
即所谓渔樵耕读,又何尝不是前人的惺惺作态?那些著名的隐者,如果真隐,如何又能传名?如何又还可以“著”?名而且著,还不是炒出来的?
且不管那么多,帽筒的画意我还是喜欢的。青山隐隐,两位负薪的文士正在对谈,秋柴上挂着红叶,所传达的正是一种文气,幽人山客,林泉高致,不论是真隐假隐,好山好水总是可以洗涤心灵的。
少维喜欢画这样的隐者,笔下常见背身的老翁一群,五老,七老,九老,甚至更多老,老翁与童子,多不见人物面目,只见后髻与各色衣衫,以应那一个“隐”字。正面形象虽有不多。此筒作者署款小樵,未必是少维,画工却不逊于他。
我倒是真想藏到山里去,但那得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既可以得林泉之胜,山水之美,又能享受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有最方便的物质享受,种种地打打柴,仅是悠游生活的一点调剂,以不累为度。这我今生是做不到了。但我又不必藏。我就是站在亿万人前敲锣打鼓,也不会有人理睬。世上的平头百姓才是真正的隐者,没有人会关注,哪怕是瞧上一眼。
画了两个樵子。但又不像是以打柴为生的穷人。身着长衫,一青一红,分明是文人。文人喜欢躲起来,隐入山林,亲手种田打柴,将世俗的农事弄成雅事,所谓渔樵耕读是也。惹得那些堕落在红尘中的同道们大呼羡慕,以为那是一种林下之风,清洁的高贵,至文至雅,是天下文人的精神归处。
前贤已矣。如今的文人,断不会追慕他们这样的情怀与生活而笃行之了,
如今已经没有文人。
尝见有人说自己是学者,觉得荒谬,只好付之一笑。
即所谓渔樵耕读,又何尝不是前人的惺惺作态?那些著名的隐者,如果真隐,如何又能传名?如何又还可以“著”?名而且著,还不是炒出来的?
且不管那么多,帽筒的画意我还是喜欢的。青山隐隐,两位负薪的文士正在对谈,秋柴上挂着红叶,所传达的正是一种文气,幽人山客,林泉高致,不论是真隐假隐,好山好水总是可以洗涤心灵的。
少维喜欢画这样的隐者,笔下常见背身的老翁一群,五老,七老,九老,甚至更多老,老翁与童子,多不见人物面目,只见后髻与各色衣衫,以应那一个“隐”字。正面形象虽有不多。此筒作者署款小樵,未必是少维,画工却不逊于他。
我倒是真想藏到山里去,但那得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既可以得林泉之胜,山水之美,又能享受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有最方便的物质享受,种种地打打柴,仅是悠游生活的一点调剂,以不累为度。这我今生是做不到了。但我又不必藏。我就是站在亿万人前敲锣打鼓,也不会有人理睬。世上的平头百姓才是真正的隐者,没有人会关注,哪怕是瞧上一眼。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