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的快乐——哥本哈根减肥之路
*哥本哈根是什么呢?它是一套13天的减肥食谱,以少淀粉和碳水化合物摄入,替代以高蛋白、纤维的饮食食谱。
我的结果:10天,绝对减重5斤,减少了腰部明显赘肉,但最明显的变化是人变得轻松,无倦怠感。食谱期间,配合少量运动,基本就是30分钟左右的健身操,或瑜伽。
1、为什么要哥本哈根
减肥和减脂是许多人的需要,方法各异,许多瘦身减重的方法可能比哥本哈根效果更快更明显。对我而言,之所以选择哥本哈根食谱,是因为想要“调整身体新陈代谢的规律,将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转化为体验节制的快乐作为主要目标”。
说起来,这是因为有两个我存在,那个明显被“意识”引导的自我,是最容易被欲望、冲动牵制和影响的,极容易被几道美食,一罐薯片取悦,但很快也会让过饱的厌恶,身材臃肿的罪恶取而代之。
另一个肉身的自我,有自己的规则,上了年纪之后,会陷入一种怠惰状态,可能没吃什么,做什么,身体却恹恹地不想动。但是,这部分的肉身自我,当被挑战时,会缓慢地向意识释放快乐的信号。这里我不谈什么科学,仅就个人感受来说,当在连续第六天进食低卡路里,以新鲜蔬菜、果汁为主的饮食后,身体进入一种缓慢低沉却持久的快乐状态;就像长时间的慢跑、健身操1个小时之后的类似感觉;又比如打开一本你并不想看的美术史或文学史的书,那种愉悦是曼妙且持久的。
2、哥本哈根食谱怎样丧心病狂?
说回哥本哈根,以减重为唯一目标和以改变、打破为目标的人,大概会对它的效果有截然不同的阐述。很想减重的人,10天5斤根本不算什么傲人的成绩。但可察觉的变化,改善的精神状态,细微持久的快乐是我的最大感受。在第五和第六天,我出现过抑郁的情绪,特别是因为自己是日常习惯花很多时间思考如何变幻花样来吃。那时最大的诱惑,自制担担面什么的都靠边站,卑微到想念一颗新鲜熟透的芒果,脑海中会想象芒果切好,咬下去,汁水沾到满脸都是的样子。食谱上的吐司,也会很想做出巧克力金砖的复杂花式。
这里,插播一则个人自虐的习惯,我是在哥本哈根期间看的日剧《孤独美食家》,看着瘦瘦的男主人公饿了大嚼烤鸡肉串、那不勒斯意面……
但我想,这种奇怪的习惯也许间接帮忙锻炼了意志,让我对旁边的自制提拉米苏不改色,潇洒转身。
关键,当进入第七日,我察觉到了在众人聚餐面前,不会再对过于繁复的食物留恋,对路边餐厅的食物兴趣寥寥,而会对新鲜颜色的蔬果心生极大的好感。其实,简单的食物,还是可以通过细节的改进,让自己心生快乐,例如,我会变换做法来吃食谱上反复出现的生菜和菠菜,除了麻油盐味精拌菠菜,汪曾祺的菠菜墩(焯水过后的菠菜速冷剁碎握成宝塔状,撒黑芝麻),加少量蚝油炒的生菜、焯过再用冰的生菜加油醋汁……也都觉得甚有趣味,不输一锅土豆炖牛肉。
3、论快乐如何持久
在即将结束哥本哈根之时,很多人在问反弹了怎么办。我想,如果你合上一本未读完的书,在还未流汗水时停下了脚步,或者在美食诱惑面前不知节制,那么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轻松地一劳永逸。
任何工具和方法都是辅助你改变,哥本哈根改变的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不加节制,并且吃完就任由怠惰的身体去慢慢消化转变成让人觉得沉重的脂肪的我。
短短的十天后,它却让我体验到了一个学着节制,具有修正自我的决心,并且达成一定成效的自我。以后呢,如果能继续保持节制,美食虽不可挡,但可以做小份,适当拉长尝试之间的距离,更多地分享,把好吃的分给小伙伴啊(邪恶地笑),保持规律的运动,给自我增加工作量让自己继续勤劳勇敢,我想,一个令人满意的我(们)是大有可能的。
我的结果:10天,绝对减重5斤,减少了腰部明显赘肉,但最明显的变化是人变得轻松,无倦怠感。食谱期间,配合少量运动,基本就是30分钟左右的健身操,或瑜伽。
1、为什么要哥本哈根
减肥和减脂是许多人的需要,方法各异,许多瘦身减重的方法可能比哥本哈根效果更快更明显。对我而言,之所以选择哥本哈根食谱,是因为想要“调整身体新陈代谢的规律,将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转化为体验节制的快乐作为主要目标”。
说起来,这是因为有两个我存在,那个明显被“意识”引导的自我,是最容易被欲望、冲动牵制和影响的,极容易被几道美食,一罐薯片取悦,但很快也会让过饱的厌恶,身材臃肿的罪恶取而代之。
另一个肉身的自我,有自己的规则,上了年纪之后,会陷入一种怠惰状态,可能没吃什么,做什么,身体却恹恹地不想动。但是,这部分的肉身自我,当被挑战时,会缓慢地向意识释放快乐的信号。这里我不谈什么科学,仅就个人感受来说,当在连续第六天进食低卡路里,以新鲜蔬菜、果汁为主的饮食后,身体进入一种缓慢低沉却持久的快乐状态;就像长时间的慢跑、健身操1个小时之后的类似感觉;又比如打开一本你并不想看的美术史或文学史的书,那种愉悦是曼妙且持久的。
2、哥本哈根食谱怎样丧心病狂?
说回哥本哈根,以减重为唯一目标和以改变、打破为目标的人,大概会对它的效果有截然不同的阐述。很想减重的人,10天5斤根本不算什么傲人的成绩。但可察觉的变化,改善的精神状态,细微持久的快乐是我的最大感受。在第五和第六天,我出现过抑郁的情绪,特别是因为自己是日常习惯花很多时间思考如何变幻花样来吃。那时最大的诱惑,自制担担面什么的都靠边站,卑微到想念一颗新鲜熟透的芒果,脑海中会想象芒果切好,咬下去,汁水沾到满脸都是的样子。食谱上的吐司,也会很想做出巧克力金砖的复杂花式。
这里,插播一则个人自虐的习惯,我是在哥本哈根期间看的日剧《孤独美食家》,看着瘦瘦的男主人公饿了大嚼烤鸡肉串、那不勒斯意面……
但我想,这种奇怪的习惯也许间接帮忙锻炼了意志,让我对旁边的自制提拉米苏不改色,潇洒转身。
关键,当进入第七日,我察觉到了在众人聚餐面前,不会再对过于繁复的食物留恋,对路边餐厅的食物兴趣寥寥,而会对新鲜颜色的蔬果心生极大的好感。其实,简单的食物,还是可以通过细节的改进,让自己心生快乐,例如,我会变换做法来吃食谱上反复出现的生菜和菠菜,除了麻油盐味精拌菠菜,汪曾祺的菠菜墩(焯水过后的菠菜速冷剁碎握成宝塔状,撒黑芝麻),加少量蚝油炒的生菜、焯过再用冰的生菜加油醋汁……也都觉得甚有趣味,不输一锅土豆炖牛肉。
3、论快乐如何持久
在即将结束哥本哈根之时,很多人在问反弹了怎么办。我想,如果你合上一本未读完的书,在还未流汗水时停下了脚步,或者在美食诱惑面前不知节制,那么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轻松地一劳永逸。
任何工具和方法都是辅助你改变,哥本哈根改变的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不加节制,并且吃完就任由怠惰的身体去慢慢消化转变成让人觉得沉重的脂肪的我。
短短的十天后,它却让我体验到了一个学着节制,具有修正自我的决心,并且达成一定成效的自我。以后呢,如果能继续保持节制,美食虽不可挡,但可以做小份,适当拉长尝试之间的距离,更多地分享,把好吃的分给小伙伴啊(邪恶地笑),保持规律的运动,给自我增加工作量让自己继续勤劳勇敢,我想,一个令人满意的我(们)是大有可能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