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糟糕的开会经历
昨天在村里和村民们开了一场会。起因是我和我所在的机构一直筹备办一份给村民看的报纸。它的内容主要由口述历史,村民自己写的东西(散文,诗等等)还有机构工作人员纪录的村庄日常组成。前几天我们把头两期报纸排版并且印了样稿。机构领导(同时也是一位地方干部)说,应该给村民开会通个气儿,让他们知道有这件事。
我心里“啊……”了一声。以前我们和村民开会从来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上一次开会还是春节的时候,当时我们领导兴冲冲地要农民组织一个自己的艺术团,然后说要开会和大家商量一下章程。但是那个会开得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是在一个大会议室里,我们领导站在前面讲,村民在下面坐着,就像是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况且来的团员年纪也都比较大了,他们是村里最安静的“顺民”,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没在领导面前说过什么话,这种场面,我擦……这能“讨论”出来他们认为可行的章程吗?所以最后变成我们领导自说自话,他每次说:“我觉得还要有一个XXX,是吧?恁说嘞?” 村民木然,没有反应,他只好接自己的茬说:“是吧,就是这。” 我心累。
这次又搞成这样。先从开会的选址来看。我觉得吧,开会本来就不是村民习惯的商量事情的方式,他们可能就在谁在吃一顿饭就把事情商量完了。But,我们领导是不会采取这种方式开会的,且就算吃饭他也不是去村民家里,而是在农家乐搞一桌菜,弄得非常有仪式感。啊,仪式感,在村里开展工作最讨厌的一个方式就是仪式感。可是,因为是匆匆决定开这个会的,所以还会维持了原来的方式,而且领导说地方定在村委会——因为那里坐着舒服,而且有投影仪,可以放排版的图片。
村委会!!!!我心里一千万个炸裂。补充一个背景,我所在的村子里,因为各种原因,村民和村委会的关系不是很好,即使不是说见面就吵架,多少也是不愿意主动接触的。我们办一份给村民看的报纸,和他们商量他们自己的事儿,为毛要放在村委会这个地方啊!无语望苍天T-T。蓝后我就去通知几个对村里文化事业感兴趣的村民开会了,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呐,其中让我觉得很打脸的是,我找到一位原来村小学的老师时,他正在和一群老伙计打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还能听见我说话嘛”,果然,我说了一遍,他“哦”了一声之后就像没事一样继续调整手里的牌。我怀疑地等着他会扭过头再和我确定一下这件事,可是他没有,这时他身边一个人说:“行啦,听到了,回去吧。“我悻悻而退,觉得自己蠢极了。我本来以为如果是老师的话,对报纸应该比较感兴趣,实际上还是我天真了。
好不容易把人找齐了,大家都前后顾盼地进了村委会大院,好像生怕自己走错地方了。进了会议室以后,都毫不例外地都往最后面坐,包括向来喜欢说话的几个年轻人也是如此。我很不喜欢会议室的桌子。一个很宽很宽的长方形桌面,坐对面的两个人伸手都碰不到对方,而且位序有前后之分,完全就是领导排排坐需要的,对普通村民乃至我这样的外人来说,都是很有压抑感的。我们领导因为经常来村委会开会,所以就习惯性地做在最靠前的位置。然后,我看到的景象就是,村民在后面缩成一排,看着我们领导。太……糟……糕……了……我的崩溃感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们领导大概没有敏感到这些(因为他做领导太久了),但是这样自发形成的位置安排,已经展示出村民如何理解的他们和我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我在村里待一年了,我们机构驻村里好几年了,如今开会仍是这样一种情况,并且对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反思,这就更……糟……糕……了……后来在我的请求下,几个年轻人带头往前坐,这才让场面不那么尴尬。无语望天……
终于开始说报纸的事。老板先扯了一些起因,把报纸的前因后果都讲了讲,然后让我把已经排版好的报纸图片用幻灯放出来。村民只看,不说话。当我把图片上的字放大时,他们开始认真地读上面的内容——都是我之前整理的口述史材料,完全口语化的表达。从他们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看懂了,而且是被吸引了,有年轻人看到1959年到1961年自然灾害的内容,就向身边的老人确认,老人点点头,若有所思。
可是仍然能感到他们对于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陌生感,好像是在小心地观察一件他们不了解的事物。当老板向在座各位号召他们供稿的时候,他们脸上的表情几乎是害羞又为难了。一位唱大鼓书的村民,现在还能记得三四十年以前的唱词。他可以把它们唱出来,甚至还可以给你讲,但是说到把这些写出来,他就真诚地露出一副很难办的样子,说自己搞不赢(本地话,意思是做不来)。从口头到文字,即使是以前的小学老师做起来也未必轻松,何况农村有那么多故事传说歌曲都是口口相传的,供稿什么的也是……唉我说不下去了。想到我离开村子以后,可能就没有盯着报纸的事情,也可能就没人去整理这些资料了,稿源就是一个问题,可能报纸就不了了之了,第三次无语望天!
开完会以后我整个人都丧气了T-T.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次村民的反应对我打击还是挺大的。原先我在整理口述史资料的过程中,觉得”这些故事多么好啊,只是做研究资料可惜了,应该让村民都看看他们自己的故事.",机构里驻村很久的姐姐也和我说村民会感兴趣的,可是显然,我们选择报纸这种媒介,还是不符合村民的习惯啊。村里没人看报纸,年轻人可能上上微信,中老年人连手机也不看。文字不是他们擅长的表达自己的方式。且不说要供稿啦,就是问他们觉得报纸应该登一些什么样的内容,他们也是面面相觑。我后来一想也是啊,你怎么能对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东西提意见呢= =。 可是,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擅长的是什么,以及我听到的这些故事,如果不用文字表述出来,又有什么办法让更多人看到呢?
再一个就是做村里的实务工作,方法可能是第一重要的事。比如这次,我觉得在村委会开会,包括用幻灯片这种形式来展示我们的工作,都是非常不合适的。虽然在我和机构同事看来,这些方法都是驾轻就熟的,可是对村民来说不仅是很陌生的,而且是很“高”的。我们让他们来看样稿的本意是想让村民参与到这个过程里来,但实际可能给他们一种印象,即这种事情太高大上了,是领导们搞得,他们做不来,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时候就是老板重复多少次“你们说说意见呗”,也没什么人开口。
特别戏剧的是,我今天又参加了一次由村民自己组织的会议。这次是村里的艺术团成员要在一起商量是否要参加下周政府安排的一次表演。大家特别随便地坐在一间平时打牌的屋子里,什么坐姿都有。一开始团长发言,然后就变成七嘴八舌的相互吵吵,这时屋里飞进来一直麻雀,突然之间所有人都起身关门的关门,关窗的关窗,开始了扑麻雀的比赛,会议气氛就这样达到了高潮。
简直是叹为观止。
我心里“啊……”了一声。以前我们和村民开会从来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上一次开会还是春节的时候,当时我们领导兴冲冲地要农民组织一个自己的艺术团,然后说要开会和大家商量一下章程。但是那个会开得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是在一个大会议室里,我们领导站在前面讲,村民在下面坐着,就像是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况且来的团员年纪也都比较大了,他们是村里最安静的“顺民”,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没在领导面前说过什么话,这种场面,我擦……这能“讨论”出来他们认为可行的章程吗?所以最后变成我们领导自说自话,他每次说:“我觉得还要有一个XXX,是吧?恁说嘞?” 村民木然,没有反应,他只好接自己的茬说:“是吧,就是这。” 我心累。
这次又搞成这样。先从开会的选址来看。我觉得吧,开会本来就不是村民习惯的商量事情的方式,他们可能就在谁在吃一顿饭就把事情商量完了。But,我们领导是不会采取这种方式开会的,且就算吃饭他也不是去村民家里,而是在农家乐搞一桌菜,弄得非常有仪式感。啊,仪式感,在村里开展工作最讨厌的一个方式就是仪式感。可是,因为是匆匆决定开这个会的,所以还会维持了原来的方式,而且领导说地方定在村委会——因为那里坐着舒服,而且有投影仪,可以放排版的图片。
村委会!!!!我心里一千万个炸裂。补充一个背景,我所在的村子里,因为各种原因,村民和村委会的关系不是很好,即使不是说见面就吵架,多少也是不愿意主动接触的。我们办一份给村民看的报纸,和他们商量他们自己的事儿,为毛要放在村委会这个地方啊!无语望苍天T-T。蓝后我就去通知几个对村里文化事业感兴趣的村民开会了,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呐,其中让我觉得很打脸的是,我找到一位原来村小学的老师时,他正在和一群老伙计打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还能听见我说话嘛”,果然,我说了一遍,他“哦”了一声之后就像没事一样继续调整手里的牌。我怀疑地等着他会扭过头再和我确定一下这件事,可是他没有,这时他身边一个人说:“行啦,听到了,回去吧。“我悻悻而退,觉得自己蠢极了。我本来以为如果是老师的话,对报纸应该比较感兴趣,实际上还是我天真了。
好不容易把人找齐了,大家都前后顾盼地进了村委会大院,好像生怕自己走错地方了。进了会议室以后,都毫不例外地都往最后面坐,包括向来喜欢说话的几个年轻人也是如此。我很不喜欢会议室的桌子。一个很宽很宽的长方形桌面,坐对面的两个人伸手都碰不到对方,而且位序有前后之分,完全就是领导排排坐需要的,对普通村民乃至我这样的外人来说,都是很有压抑感的。我们领导因为经常来村委会开会,所以就习惯性地做在最靠前的位置。然后,我看到的景象就是,村民在后面缩成一排,看着我们领导。太……糟……糕……了……我的崩溃感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们领导大概没有敏感到这些(因为他做领导太久了),但是这样自发形成的位置安排,已经展示出村民如何理解的他们和我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我在村里待一年了,我们机构驻村里好几年了,如今开会仍是这样一种情况,并且对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反思,这就更……糟……糕……了……后来在我的请求下,几个年轻人带头往前坐,这才让场面不那么尴尬。无语望天……
终于开始说报纸的事。老板先扯了一些起因,把报纸的前因后果都讲了讲,然后让我把已经排版好的报纸图片用幻灯放出来。村民只看,不说话。当我把图片上的字放大时,他们开始认真地读上面的内容——都是我之前整理的口述史材料,完全口语化的表达。从他们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看懂了,而且是被吸引了,有年轻人看到1959年到1961年自然灾害的内容,就向身边的老人确认,老人点点头,若有所思。
可是仍然能感到他们对于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陌生感,好像是在小心地观察一件他们不了解的事物。当老板向在座各位号召他们供稿的时候,他们脸上的表情几乎是害羞又为难了。一位唱大鼓书的村民,现在还能记得三四十年以前的唱词。他可以把它们唱出来,甚至还可以给你讲,但是说到把这些写出来,他就真诚地露出一副很难办的样子,说自己搞不赢(本地话,意思是做不来)。从口头到文字,即使是以前的小学老师做起来也未必轻松,何况农村有那么多故事传说歌曲都是口口相传的,供稿什么的也是……唉我说不下去了。想到我离开村子以后,可能就没有盯着报纸的事情,也可能就没人去整理这些资料了,稿源就是一个问题,可能报纸就不了了之了,第三次无语望天!
开完会以后我整个人都丧气了T-T.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次村民的反应对我打击还是挺大的。原先我在整理口述史资料的过程中,觉得”这些故事多么好啊,只是做研究资料可惜了,应该让村民都看看他们自己的故事.",机构里驻村很久的姐姐也和我说村民会感兴趣的,可是显然,我们选择报纸这种媒介,还是不符合村民的习惯啊。村里没人看报纸,年轻人可能上上微信,中老年人连手机也不看。文字不是他们擅长的表达自己的方式。且不说要供稿啦,就是问他们觉得报纸应该登一些什么样的内容,他们也是面面相觑。我后来一想也是啊,你怎么能对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东西提意见呢= =。 可是,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擅长的是什么,以及我听到的这些故事,如果不用文字表述出来,又有什么办法让更多人看到呢?
再一个就是做村里的实务工作,方法可能是第一重要的事。比如这次,我觉得在村委会开会,包括用幻灯片这种形式来展示我们的工作,都是非常不合适的。虽然在我和机构同事看来,这些方法都是驾轻就熟的,可是对村民来说不仅是很陌生的,而且是很“高”的。我们让他们来看样稿的本意是想让村民参与到这个过程里来,但实际可能给他们一种印象,即这种事情太高大上了,是领导们搞得,他们做不来,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时候就是老板重复多少次“你们说说意见呗”,也没什么人开口。
特别戏剧的是,我今天又参加了一次由村民自己组织的会议。这次是村里的艺术团成员要在一起商量是否要参加下周政府安排的一次表演。大家特别随便地坐在一间平时打牌的屋子里,什么坐姿都有。一开始团长发言,然后就变成七嘴八舌的相互吵吵,这时屋里飞进来一直麻雀,突然之间所有人都起身关门的关门,关窗的关窗,开始了扑麻雀的比赛,会议气氛就这样达到了高潮。
简直是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