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28 重看《保姆日记》
按照记忆来说,这部片子07年刚出的时候我大概就看了(不会晚于08年)。那个时候斯嘉丽约翰逊也是红了几年而已。那个时候我只认识她而已。
结果我昨天才发现原来男主是CE。不明白是当年太路人脸还是纯粹是我看“小妞电影”真的不记男主的脸。╮(╯_╰)╭
学anthropology的女主,到了毕业找工作的年纪。她不想那么按部就班地跟着所有人希望的那样“进大公司”、“搞个铁饭碗”就那么过一辈子,因为她突然发现她连“我是谁”的问题也回答不了。于是机缘巧合下作了上东区有钱人家的保姆,希望以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找到真正的自己。结果事情比她想象地更复杂:毫不负责的父母,缺爱而调皮的孩子,显而易见的家庭矛盾,雇主苛刻的要求,等等。不过她都应付过来了,哦,还找了个高富帅男友。
所以,即使本片某些地方还是处理得很文艺的,(比如带小孩去博物馆的那个反转镜头(总之我就是被吸引了),还有唯二的煽情的在岛上小孩发现她要离开的时候。整部片子,没有一般的“小妞电影”的荒唐的胡闹,或者最后轰轰烈烈的追爱行为,甚至连男主都路人了,就像Easy A里一样,似乎整部戏都成了女主的自我反思批评,和她旁观周围人时的思考。
首先,雇主的家,显而易见的家庭矛盾,甚至这种家庭的分工,好像还是原始的男女分工机制,只是养育小孩已经变成了保姆的事了。男主人可以每一天抱怨着“我很累”“我要赚钱”“我挣钱都是为了家庭”,却只肯与家人相处几分钟,甚至只是表面上的作秀。而女主人,也可以以各种“为了孩子好”的出发点,设定各种规矩,并且永远使自己忙于各种交际、应酬和美容活动中。没有一方,在口口声声说着“孩子”的时候真的把孩子当做是孩子看待。片中提到的“上东区的太太永远都要对丈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东区的太太们每天花无数的时间与金钱就为了能够驻颜好让她们的丈夫多看几眼”。自古以来,与这种描述最匹配的就是古代的后宫嫔妃了,可是既然男方已经掌握了所有可以控制的金钱、地位,那么他究竟有什么限制不去找其他的女人呢。可是这些太太们,就像后宫嫔妃一样,每天能做的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极力地挽留她们的丈夫(就像阿房宫赋里写的一样),都是因为她们当然清楚自己离开了男方便什么都不是了,这种看似可怜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咎由自取。
其实女主,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人类学家最容易犯的错就是错把自己也摆放进了课题研究对象的环境之中。这种情绪,严重来说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毕竟人是群居的,是社会性的,是感性的。就像女主很清楚她在对小男孩说出“我也爱你”的时候就已经犯了保姆的大忌。小男孩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关心他,爱护他,陪伴他,满足他情感需求的人,甚至是动物罢了,他其实并不能理解除了亲情以外的感情,所以他错把保姆的关爱当做了亲情。但极有可能的是,当他从女主那得到了想要的,或者当他重新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后,他连保姆的存在都会忘记。可是女主,作为一个已经能完全区分感情的成年人,她割舍不掉的却是一种“被小男孩需要”的感情。
前面说过了,作为一部“小妞电影”,通常来说都是女主陷入了某种感情漩涡,或者遇到了某种生活上的困境,这时候,“啪”男主横空出世成为了拯救于女主于水火中的英雄,女主也从此找到了真爱,于是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一般这种电影,都会充满了女主傻气的日常生活,或者遭遇挫折时的垂头丧气,又或者,很多大龄剩女对真爱的感慨。当然必不可少的,追飞机,追火车,满城地跑,就为了大声地挽回被自己搞的失望透顶(却依然爱她)的男主。而这部,虽然我已经说不出类似于“拍的太好了”“这种爱情故事真是温暖人心” “觉得非常有共鸣”之类的话了,可是,就像Easy A一样,确实,全片都没有一般的小妞电影的那些桥段。最近,这种女性彻底摆脱“男主来拯救”的模式越来越多了起来,而我更乐于看这种的故事。
结尾,(虽然还是很童话,甚至我有时候觉得男主连出场的必要都没有),故事迎来了开放的结局。他们会在一起多久这是一个谜,不过这完全不重要了,因为女主觉得她已经有自己的生活可以去享受了,她不再是需要去分析各种研究对象从而找到适合的角色投射在自己身上的人了,她已经将自己的生活也定义为一种人生了,即使Guide Book上的那两行介绍根本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Just let it go~
结果我昨天才发现原来男主是CE。不明白是当年太路人脸还是纯粹是我看“小妞电影”真的不记男主的脸。╮(╯_╰)╭
学anthropology的女主,到了毕业找工作的年纪。她不想那么按部就班地跟着所有人希望的那样“进大公司”、“搞个铁饭碗”就那么过一辈子,因为她突然发现她连“我是谁”的问题也回答不了。于是机缘巧合下作了上东区有钱人家的保姆,希望以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找到真正的自己。结果事情比她想象地更复杂:毫不负责的父母,缺爱而调皮的孩子,显而易见的家庭矛盾,雇主苛刻的要求,等等。不过她都应付过来了,哦,还找了个高富帅男友。
所以,即使本片某些地方还是处理得很文艺的,(比如带小孩去博物馆的那个反转镜头(总之我就是被吸引了),还有唯二的煽情的在岛上小孩发现她要离开的时候。整部片子,没有一般的“小妞电影”的荒唐的胡闹,或者最后轰轰烈烈的追爱行为,甚至连男主都路人了,就像Easy A里一样,似乎整部戏都成了女主的自我反思批评,和她旁观周围人时的思考。
首先,雇主的家,显而易见的家庭矛盾,甚至这种家庭的分工,好像还是原始的男女分工机制,只是养育小孩已经变成了保姆的事了。男主人可以每一天抱怨着“我很累”“我要赚钱”“我挣钱都是为了家庭”,却只肯与家人相处几分钟,甚至只是表面上的作秀。而女主人,也可以以各种“为了孩子好”的出发点,设定各种规矩,并且永远使自己忙于各种交际、应酬和美容活动中。没有一方,在口口声声说着“孩子”的时候真的把孩子当做是孩子看待。片中提到的“上东区的太太永远都要对丈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东区的太太们每天花无数的时间与金钱就为了能够驻颜好让她们的丈夫多看几眼”。自古以来,与这种描述最匹配的就是古代的后宫嫔妃了,可是既然男方已经掌握了所有可以控制的金钱、地位,那么他究竟有什么限制不去找其他的女人呢。可是这些太太们,就像后宫嫔妃一样,每天能做的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极力地挽留她们的丈夫(就像阿房宫赋里写的一样),都是因为她们当然清楚自己离开了男方便什么都不是了,这种看似可怜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咎由自取。
其实女主,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人类学家最容易犯的错就是错把自己也摆放进了课题研究对象的环境之中。这种情绪,严重来说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毕竟人是群居的,是社会性的,是感性的。就像女主很清楚她在对小男孩说出“我也爱你”的时候就已经犯了保姆的大忌。小男孩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关心他,爱护他,陪伴他,满足他情感需求的人,甚至是动物罢了,他其实并不能理解除了亲情以外的感情,所以他错把保姆的关爱当做了亲情。但极有可能的是,当他从女主那得到了想要的,或者当他重新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后,他连保姆的存在都会忘记。可是女主,作为一个已经能完全区分感情的成年人,她割舍不掉的却是一种“被小男孩需要”的感情。
前面说过了,作为一部“小妞电影”,通常来说都是女主陷入了某种感情漩涡,或者遇到了某种生活上的困境,这时候,“啪”男主横空出世成为了拯救于女主于水火中的英雄,女主也从此找到了真爱,于是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一般这种电影,都会充满了女主傻气的日常生活,或者遭遇挫折时的垂头丧气,又或者,很多大龄剩女对真爱的感慨。当然必不可少的,追飞机,追火车,满城地跑,就为了大声地挽回被自己搞的失望透顶(却依然爱她)的男主。而这部,虽然我已经说不出类似于“拍的太好了”“这种爱情故事真是温暖人心” “觉得非常有共鸣”之类的话了,可是,就像Easy A一样,确实,全片都没有一般的小妞电影的那些桥段。最近,这种女性彻底摆脱“男主来拯救”的模式越来越多了起来,而我更乐于看这种的故事。
结尾,(虽然还是很童话,甚至我有时候觉得男主连出场的必要都没有),故事迎来了开放的结局。他们会在一起多久这是一个谜,不过这完全不重要了,因为女主觉得她已经有自己的生活可以去享受了,她不再是需要去分析各种研究对象从而找到适合的角色投射在自己身上的人了,她已经将自己的生活也定义为一种人生了,即使Guide Book上的那两行介绍根本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Just let it go~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