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空房间》
2004年,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空房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号称“世界电影节之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电影节,其评奖影片大多极具人文关怀,《空房间》也不例外。电影《空房间》讲述了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泰锡在寻找空房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离奇事件。
泰锡是一位大学毕业生,他经常骑摩托在房门钥匙孔的位置贴传单,如果传单几天都没有被撕下,他就判断房屋主人不在家而搬进去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间里出故障的电器修理好,洗干净屋里的脏衣服。一天,泰锡无意间在一所空房子里发现了被丈夫打得浑身是伤的美丽女人善花,受惊之下慌忙逃走。当他想起善花那求救的眼神时不禁折返,在房里正好撞见善花的丈夫殴打她,他拿起高尔夫球杆,像打高尔夫那样狠狠击打善花的丈夫,然后带着善花骑摩托车离开了那里。
从此泰锡和善花就一起寻找空房间,一起生活。当善花打扫屋子时看到泰锡正在修理家具,她第一次感到温暖,两人从此渐生情愫。在一个又一个空房间里,两人平静又热烈地分享着每一天。可好景不长,泰锡被警署拘留并扣上绑架、杀人、私闯民宅的帽子,而这背后的操作者是善花富有却冷漠的丈夫。为了摆脱警察的控制,泰锡利用人的视觉死角和心理作用进行“幽灵练习”,活在世人背后的世界里。出狱后的泰锡来到善花的家,他的“幽灵练习”成功了,所有人都看不到他,只有善花例外。于是他们在这所房子里同居,秘密进行着这段不为人知的爱情。
这部影片是金基德在2004年拍摄的,影片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在金基德的电影中,“边缘人”常常是创作主体。这些人脱离了主流的社会群体,呈现出一种无所事事、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他们在金钱地位上十分卑微,却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其实不止是金基德,许多具有反叛精神的韩国导演都喜欢关注这些“边缘人”。比如李沧东导演的《绿洲》就讲述了一段囚犯与重度脑瘫患者之间难以被世人接受的畸恋。在这些影片中,“奇情”往往是最大的关注点。仅以金基德的影片为例,无论是《弓》中渡船的老人与其收养十年的少女之间的反伦理爱情,还是《漂流欲室》中杀人的前警察与哑巴妓女之间的情欲纠缠,种种惊世骇俗的感情在他的电影里层出不穷,被赋予不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这些影片表现的核心几乎都一样——人性和欲望。金基德认为欲望是一种天性,它有时掺杂着政治因素,有时夹带着血腥与伤痛,有时甚至会演化为救赎的力量。借着这些“奇情”,金基德想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病态的社会。这些生理或心理存在问题的“边缘人”间令人难以接受却单纯无暇的感情,恰恰讽刺了主流社会人群精致的面具下自私、贪婪、冷漠的内心。
回到这部影片,《空房间》的男主人公泰锡安静而沉默,渴望过平静的生活。而女人主公善花却生活在暴力与冷漠之中,绝望又孤立无援。正是同样游走在社会边缘的身份与个性,让两人走到了一起。电影在两个世界之间游走,泰锡他们身处的边缘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本片的现实世界里只有衣冠禽兽般丈夫的变态行为,看似“甜蜜”的爱人之间的猜忌,遗弃老人的儿子的伪善,以及利欲熏心的警察的出卖。对比之下,活在边缘世界里的泰锡和善花是幸福的,他们以爱情相依为伴,善花治好了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而泰锡也不再被寂寞围绕。虽然两个世界终究会连接在一起,泰锡也因此锒铛入狱,但他找到了永存在边缘世界的办法,那就是进行“幽灵练习”,活在人背后的世界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令两人远离现实世界的虚伪残酷,安静地度过属于他们的生活。将现实的残忍以暴力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是金基德惯用的手法,很多人说他的电影血腥而暴力,显得压抑黑暗。但其实,金基德电影中的残忍从来不是彻底和绝望的,在这种残忍的衬托下,“边缘人”简单的感情恰恰是其中难得的温情闪光。金基德的电影中,黑暗和残酷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暴力美学”的背后是金基德导演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的强烈关怀,对这种处于卑微地位下美好感情的颂扬。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出狱的泰锡来到善花的家中,善花说了一句“我爱你”,丈夫为此激动地抱住了善花,却不知善花伸手拉住了泰锡并和他轻吻,那样不动声色。这句“我爱你”,几乎是整部电影中两人的唯一对白,本片以近乎默片的方式呈现,既照顾到两人的身份,毕竟身处边缘世界的男女主角都沉默安静、小心翼翼;也使两人之间的感情通过眼神和动作自然流露。金基德让我们看到,爱原本就不需要多余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深情立现。也正是从善花的这一句话开始,他们开始了诡异的“三人同居”生活。他们都回到了现实世界,却因为“幽灵练习”,得以永远隐藏在自己的边缘世界中。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泰锡和善花一正一反地站在体重秤上,刻度却停留在“0”,这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隐喻,善花和泰锡的灵与肉完全结合在了一起,超越了现实的阻碍,他们的世界从此只剩下单纯的爱。
这是一部美好又充满理想的影片。或许我们无法像泰锡那样永远隐藏于“背后的世界”,但当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虚伪感到疲累的时候,应该回头去看一看身后的世界。因为在那里,有曾经被我们抛在身后的美好温情。
泰锡是一位大学毕业生,他经常骑摩托在房门钥匙孔的位置贴传单,如果传单几天都没有被撕下,他就判断房屋主人不在家而搬进去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间里出故障的电器修理好,洗干净屋里的脏衣服。一天,泰锡无意间在一所空房子里发现了被丈夫打得浑身是伤的美丽女人善花,受惊之下慌忙逃走。当他想起善花那求救的眼神时不禁折返,在房里正好撞见善花的丈夫殴打她,他拿起高尔夫球杆,像打高尔夫那样狠狠击打善花的丈夫,然后带着善花骑摩托车离开了那里。
从此泰锡和善花就一起寻找空房间,一起生活。当善花打扫屋子时看到泰锡正在修理家具,她第一次感到温暖,两人从此渐生情愫。在一个又一个空房间里,两人平静又热烈地分享着每一天。可好景不长,泰锡被警署拘留并扣上绑架、杀人、私闯民宅的帽子,而这背后的操作者是善花富有却冷漠的丈夫。为了摆脱警察的控制,泰锡利用人的视觉死角和心理作用进行“幽灵练习”,活在世人背后的世界里。出狱后的泰锡来到善花的家,他的“幽灵练习”成功了,所有人都看不到他,只有善花例外。于是他们在这所房子里同居,秘密进行着这段不为人知的爱情。
这部影片是金基德在2004年拍摄的,影片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在金基德的电影中,“边缘人”常常是创作主体。这些人脱离了主流的社会群体,呈现出一种无所事事、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他们在金钱地位上十分卑微,却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其实不止是金基德,许多具有反叛精神的韩国导演都喜欢关注这些“边缘人”。比如李沧东导演的《绿洲》就讲述了一段囚犯与重度脑瘫患者之间难以被世人接受的畸恋。在这些影片中,“奇情”往往是最大的关注点。仅以金基德的影片为例,无论是《弓》中渡船的老人与其收养十年的少女之间的反伦理爱情,还是《漂流欲室》中杀人的前警察与哑巴妓女之间的情欲纠缠,种种惊世骇俗的感情在他的电影里层出不穷,被赋予不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这些影片表现的核心几乎都一样——人性和欲望。金基德认为欲望是一种天性,它有时掺杂着政治因素,有时夹带着血腥与伤痛,有时甚至会演化为救赎的力量。借着这些“奇情”,金基德想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病态的社会。这些生理或心理存在问题的“边缘人”间令人难以接受却单纯无暇的感情,恰恰讽刺了主流社会人群精致的面具下自私、贪婪、冷漠的内心。
回到这部影片,《空房间》的男主人公泰锡安静而沉默,渴望过平静的生活。而女人主公善花却生活在暴力与冷漠之中,绝望又孤立无援。正是同样游走在社会边缘的身份与个性,让两人走到了一起。电影在两个世界之间游走,泰锡他们身处的边缘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本片的现实世界里只有衣冠禽兽般丈夫的变态行为,看似“甜蜜”的爱人之间的猜忌,遗弃老人的儿子的伪善,以及利欲熏心的警察的出卖。对比之下,活在边缘世界里的泰锡和善花是幸福的,他们以爱情相依为伴,善花治好了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而泰锡也不再被寂寞围绕。虽然两个世界终究会连接在一起,泰锡也因此锒铛入狱,但他找到了永存在边缘世界的办法,那就是进行“幽灵练习”,活在人背后的世界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令两人远离现实世界的虚伪残酷,安静地度过属于他们的生活。将现实的残忍以暴力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是金基德惯用的手法,很多人说他的电影血腥而暴力,显得压抑黑暗。但其实,金基德电影中的残忍从来不是彻底和绝望的,在这种残忍的衬托下,“边缘人”简单的感情恰恰是其中难得的温情闪光。金基德的电影中,黑暗和残酷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暴力美学”的背后是金基德导演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的强烈关怀,对这种处于卑微地位下美好感情的颂扬。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出狱的泰锡来到善花的家中,善花说了一句“我爱你”,丈夫为此激动地抱住了善花,却不知善花伸手拉住了泰锡并和他轻吻,那样不动声色。这句“我爱你”,几乎是整部电影中两人的唯一对白,本片以近乎默片的方式呈现,既照顾到两人的身份,毕竟身处边缘世界的男女主角都沉默安静、小心翼翼;也使两人之间的感情通过眼神和动作自然流露。金基德让我们看到,爱原本就不需要多余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深情立现。也正是从善花的这一句话开始,他们开始了诡异的“三人同居”生活。他们都回到了现实世界,却因为“幽灵练习”,得以永远隐藏在自己的边缘世界中。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泰锡和善花一正一反地站在体重秤上,刻度却停留在“0”,这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隐喻,善花和泰锡的灵与肉完全结合在了一起,超越了现实的阻碍,他们的世界从此只剩下单纯的爱。
这是一部美好又充满理想的影片。或许我们无法像泰锡那样永远隐藏于“背后的世界”,但当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虚伪感到疲累的时候,应该回头去看一看身后的世界。因为在那里,有曾经被我们抛在身后的美好温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