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阶级密码(英国)
摘自<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第四章
如果不讨论阶级,人们就无法探讨英式谈话密码;而一个人一旦说话,他必定会在第一时间内暴露出他的社会阶层地位。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普世真理,但在这个问题上被引用最多的评论,是英国人发出的评论。包括本·约翰逊(Ben Johnson)的“语言最能展示一个人。他一开口,我就能看透他。”还有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更加明显具有阶级色彩的“一个英国人,只要开了口,要想不招致其他英国的仇恨或鄙夷,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社会的阶级色彩已经不那么分明了,但萧伯纳的论断却是一点儿也没褪色,放在今天与放在当时同样深刻。所有的英国人,不管他们承认还是不承认,都会落入某种社会全球阶级卫星定位系统之中,一旦他或她开口说话,这个系统便能立即告诉我们该人在阶级地图中所处的位置。
此类阶级位置的判断主要涉及两个因素:用语和发音,也就是你使用什么样的词以及你如何使用它们。发音是更加可靠的一个因素,因为另一个阶级的发音较之于用语更难模仿。所以,我就从发音开始解码。
元音对抗辅音规则
第一项阶级标志,是关于在你发音中较为偏爱的字母类型。或者说,是关于你很难发出的字母类型。那些处在社会顶层的人士会乐于认为,他们的发音方式是最正确的,因为他们的发音方式清晰易懂而且准确,而下层阶级的发音则是“不正确”的,是一种“懒惰”的说话方式,一种不清晰、不可理解、完全错误的说话方式。这一论断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下层阶级没法发出元音,特别是喉塞音。他们常常省略、吞音或故意丢弃字母“t”和字母“h”。不过,这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下层阶级可能确实吞掉了他们的元音,但上层阶级也同样吞掉了他们的辅音,两者罪过相当。比如说,如果你要询问时间,下层阶级会说“alf past ten”,而上层阶级的人则会说“hpstn”。下层阶级将“handkerchief”读成“ankerchief”,而上层阶级则读成“hnkrchf”。
上层阶级丢弃元音之举也许非常明智,但听起来真的就像手机短信。除非你觉得这种剪短了的谈话让你习惯而且舒适,它听起来其实并不比下层阶级的吞元音更好理解。此类短信对话的唯一好处,就在于说话的时候嘴巴不必张得太大,可以让讲话人保持一种漠然的不动声色的表情和一片留在原地不动的僵硬的上唇。
上层阶级人士,与中产阶级中的中上层人士,至少能够把元音发清晰。如果你想省掉一半的元音的话,当然最好把另一半全部发清晰。而下层阶级经常将“th”发成“f”,在他们口中,“teeth”就变成了“teef”,而“thing”就变成了“fing”,单词中最一个“g”可能变成了“k”,于是就出现了像“somefink”或“nofink”之类的词。元音的发音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阶级标志。下层阶级的“a”,总是发成长音“i”,他们说“Dave”变成了“Dive”,说“Tracey”变成了“Tricey”。北部的下层阶级还习惯于加长“a”的发音,如果你听到“我们的Daaaave”或者“我们的Traaacey”这样的称呼,可能就来自于北部的下层阶级。至于“i”,下层阶级则相应变成了“oi",一些上层社会的高等人士则会将“o”发成“or”,比如说“naff off”变成了“naff orf"。但上层阶级尽量不说“我(I)”这个字,他们更喜欢用“一个人(one)”来代替。事实上,他们对代词都不那么感兴趣,尽量省略代词,还会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省略冠词和连词,就好像他们在发一份价格不菲的电报,非得多删一点才能省钱一般。尽管有这么许多的古怪,上层阶级仍然坚信他们说话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他们的演讲就是标杆,而他们之外的所有人则都被称为“带有口音”。当上层阶级说某人带有口音时,他的真实含义是指,该人来自于下层阶级。
尽管总体而言,上层阶级的演说并不必然比下层阶级更易懂,但是不得不说,发错某几个具体的音,通常会揭示出演讲者的低下的教育水平和下层阶级的身份。比如说,将“nuclear”发成“nucular”,将“prostate gland”发成“prostrate gland”,都是最常犯的错误,也是最俗的错误。但是,在上层阶级演说与“有教养”的演说之间仍然有一条分水岭,两者未必指代同一件事物。你常听人们提到的“BBC英语”或是“牛津英语”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英语,属于中产阶级的上层,而不是上层。它缺少上层阶级演讲中常见的嗯啊之声、吞元音以及发音畏缩等现象,而且可理解性也强很多。
发错音一般被看作下层阶级的标志,这包括错读外国单词和姓名,但偏要用明显的外国发音方式来读那些在英语中经常使用的外国表达和外国地名,则是另一种与此性质不同的现象。比如说,如果你总想在“en route”一词中加上一个法国式的喉音,或者在“Barthelona”一词中加上一个西班牙式含混不清的“c”音,或者你告诉每一个人你要去“Firenze”而不是“Florance”,即使你的发音按照该词来源国的标准非常地道,但你会被人认为是矫情和虚伪,会被无一例外地立刻被视为中产阶级的中下层。而中产阶级的上层、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则通常都不认为有任何炫耀的必要。如果你确实熟悉那一种外国语言,那么你这一项发出标准外国音的过错,可能会被勉强宽恕,但是,无论何种情况,避免展示你的外国语言技巧,终会使你显得更英国化,更谦虚。
我们经常听说,地方口音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接受了。如果你想在广播电台工作,可能还需要去模仿各种口音。约克郡、利物浦、纽卡斯尔或西部地区的方言不再受人歧视,也不再会被自动视为下层阶级。我想,也许吧。我可没有被说服。许多大众电视和广播节目的播音员现在使用方言,很可能只是表明,人们认为这种方言很有意思,但它并不证明地区口音与阶级的联系已经自行消失。我们可能喜欢某种地区口音,甚至觉得它很让人愉快,很富有乐感,很有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仍然认为它属于明显的下层阶级语言。如果它的真实含义是指,下层阶级的语言在许多过去受到歧视的职业中更容易被接受了。那么,就应当这样去说,而不是故意油嘴滑舌地去赞美地方口音。
用语规则:再谈U和非U
在1955年发表在《遭遇(Encounter)》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南希·米特福德(Nancy Mitford)创造了一个词“U和非U”,分别指代上层阶级和非上层阶级的词汇。尽管她使用的一些阶级词汇已经过时,但其中包含的原则却留了下来。有些禁忌可能已经改变,但仍然有大量的特定禁忌存在,我们依然会根据你把正午的那顿饭称作“lunch”还是“dinner”来判断你的阶级。
但是,米特福德那简单的二分法模型对我的研究而言过于粗糙了。有些禁忌可能使上层阶级区别于其他阶级,但还有其他的特定习惯用法将下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中的下层区别开来,或者将中产阶级中的下层与中层区别开来。在几个案例中,劳工阶级和上层阶级的用法惊人地一致,但却区别于中产阶级。
七宗罪
但是,下面七个词却绝对是被英国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视作绝对禁忌的词。一旦有人胆敢在上流社会人士面前说出这“七宗罪”之任何一项,那么听者的即时阶级雷达装置会立刻启动,并且开始亮起红灯,发出鸣叫,你会立即被他们“放逐”到中产阶级中层,这还算好的,可能还会更低,有时,你就会被自动列为下层阶级了。
请原谅(Pardon)
这个词臭名昭著,受到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深恶痛绝。吉利·库珀(Jilly Cooper)回忆说,她无意中听见她儿子对一位朋友说“妈妈说了,‘pardon’这个字比 ‘fuck’还要坏得多。”她儿子说得很对。对于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而言,使用这样一个明显属于下层阶级的术语真是比诅咒骂娘还糟糕。有些人甚至称中下层聚集的郊区为“帕多尼亚(Pardonia)”。我这里有个很好的阶级测试,你不妨试一下。当你对一位英国人说话时,有意地放低声音说点儿使之无法听清的话。一位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人士会问你“Pardon?” 而中产阶级上层则会说“Sorry?”或者也可能是“Sorry-what?"或者“What-sorry?”;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说得却一样,都是“What?”下层阶级可能会吞掉“t”音,发音为“Wha?”,这就是两者的唯一区别。有些下层阶级上层,正跃跃欲试想要跻身中产阶级,他们也可能会说“Pardon?”这只不过是他们故作优雅的一种错误尝试而已。
厕所(Toilet)
这是另一个令上流阶级避犹不及的词,或者,如果是一位想往上流社会钻的人说出这个词,他的听众们一定会互相交换意味深长的眼神。正确的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词汇是“loo”或是“lavatory”,后一词的发音是“lavuhtry”,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bog”有时也被接受,但只用于明显的讽刺诙谐的场合中,犹如引用一个特别好笑的词。下层阶级全都说“toilet”,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也大多这么说,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下层阶级省略了最后一个“t”音。劳工阶级有时也会说“bog”,但其中不含讽刺意味。那些中产阶级的中下层,如果他们想附庸风雅往上爬,或者伪装成上层,可能会避开“toilet”而更喜欢乡村绅士们常用的隐语“gents”,“ladies”,“bathroom”,“powder room”,“facilities”,“convenience”;或者有时马术骑手们常用的隐语,比如“latrines”、“heads”和“privy”等等。前者多为女性所用,后者多为男性所用。
餐巾(Serviette)
“serviette”是帕多尼亚人对餐巾的称呼,这是另一个伪上流社会的例子。有些人以为,使用这样一个奇特的法语词汇,而不是普通的英语词汇,一定将增强本人的社会地位,恰恰相反,这种企图南辕北辙。“serviette”据说是由装腔作势的中产阶级下层引进的,他们觉得“napkin”(餐巾)一词与“nappy”(尿布)一词太相似,所以想要找个更优雅一点儿的。不管其起源如何,“serviette”一词至今仍然被视为绝对下层。如果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孩子从他们那慈祥的下层阶级保姆口中学会了这个词,他们的母亲一定会非常忧虑,而且一定会费尽心机将孩子扳回来。
晚餐(Dinner)
“dinner”这个词本身毫无过错,但如果你却用这个词指代正午的那顿饭,那么,它便摇身一变成为下层阶级的标志,因为我们一般认为这顿饭本该叫做“lunch”(午餐)。把自己的晚上那顿饭称作“tea" (茶)也是一种下层阶级语言,上流社会将晚上那顿饭称作“dinner”(正餐)或是“supper"。技术上讲,“dinner”的规模要比“supper”稍大一点。如果你被邀请吃“supper”,那么很可能只是一顿就在厨房将就的非正式家庭便餐,有时还用更直接的“家庭晚餐” (family supper)或是“厨房晚餐” (kitchen supper)来表达。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比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更多地使用“supper”一词。“茶”这个词,被上流社会使用时,应当是在下午4点钟左右享用的,包括茶、点心和小饼(scones,这个词也被他们下意识地将“o”音一带而过,十分短促),有时还有迷你三明治(sandwiches,这个词也被他们读成“sanwidges”而不是“sand-witches”)。下层阶级则称之为“下午茶”。所有这些都让外国游客迷惑不解。如果你被邀请参加“dinner”,你应该晚上去还是正午去呢?那句“来喝茶吧”究竟指的是4点钟的茶,还是7点钟的“茶”?稳妥地说,你必须问清楚你将出席的时间。对你的问题的回答也十分有助你于辨别你的主人所在的阶级。
长靠椅(Settee)
也许你能问一下你的主人,他们怎么称呼他们的家具。如果一张软面的座椅被称作“settee" (长靠椅)或是“couch” (长沙发椅),那么,他们肯定不会高于中产阶级的中层。如果它被称作“sofa” (沙发),那么,他们属于中产阶级上层以上。有时,这一规则也有例外,它不像“pardon"规则那么绝对。有些年轻的中产阶级上层,受到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影响,可能会说“couch" ,不过他们不太可能说“settee”,除非是出于搞笑或激怒其父母的阶级意识的目的。如果你喜欢,不妨自我娱乐一下,试试将此规则与的后面将要提到的家庭原则等阶级标志结合起来做一些预测。再比如说,如果你眼前的这件家具,是整个三室套房全套整体家具的一部分,而且与窗帘也很搭配,它的主人也很可能将其称之为“长靠椅”。
休息室(Lounge)
你怎样称呼你的长靠椅或沙发所在的那间屋子呢?长靠椅总是放置在“lounges”或是“living rooms” (客厅),而沙发总是放置在“sitting room ”(起居室)或“drawing room” (内室)。“drawing room”是“withdrawing room”的简称,但这个简称现在却成为唯一“正确”的用法,但许多中产阶级的上层和上层阶级感到,这个词有点傻,有点虚伪,尤其当你把一座普通房子里的一间带阳台的小房间称作“drawing room",确实有点不沦不类。所以,起居室这个词更加广为接受。你可能有时听见一位中产阶级上层人士说“living room”,尽管这也会被人挤眉弄眼,但不是不可以。不过,“lounge”这个词却是的的确确只有中产阶级的中层以下人士才会去说的。要想认出那些努力往上流社会钻的中产阶级中层以及一心想被认作中产阶级上层的人,这个词是个非常有用的测试,一试就灵:他们可能已经学会了别去碰“Pardon”和“toilet”,但是,却往往还不知道,“lounge”也是个“致命陷阱”。
糖果(Sweet)
就像“dinner”一样,sweet这个词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但它如果用在不合适的地方,问题就出现了。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上层都坚持认为,一顿饭的最后一道甜甜的糕点应当称为“pudding”(布丁),而决不是什么“sweet”(甜食)、“afters”(餐后点心)或是“dessert”(甜品)。“sweet”一词作为名词在美国英语中就是“candy”(糖果),只是指的一片甜品而已;它又可以作为形容词,指“甜的”,可以随意搭配。除此之外,就不应被乱用。一顿饭最后的那些糕点,就是“pudding”,不管它是什么形式。一片蛋糕称作“pudding”,柠檬冰糕也是“pudding”。如果你在饭后问一句“有人想要sweet吗?”你会立即被人认作中产阶级或以下。“餐后点心”也会启动众人的阶级雷达,使你被疏远。有些受到美国影响的中产阶级上层年青人,也开始说“dessert”。所以“dessert”一词是三个词中最具冒犯性的一个,而且也是阶级指标中最不可靠的一个。它还会给上层阶级带来困惑,“dessert”传统意义上是指由新鲜水果混合成,在餐末上完“pudding”之后才端上桌,用刀和叉进食的一道菜品。
“聪明” 与 “普通” 规则
“七宗罪”是最明显,也最可靠的阶级标志,但仍然有大量其他的用语,其实也都出现在我们高度敏感的阶级雷达扫描仪上。如果你想“to talk posh"(说得漂亮),你就得停止用“posh”一词,这才是好的开端。上层阶级的正确说法是用“smart”一词。在中产阶级的上层和上层阶级圈子里,“posh”一词只能用于讽刺意义和略带调侃的语调中,以表明你知道它是一个下层阶级的词汇。
与“聪明”相反的一个词,就是每一位中产阶级的中层以上的人士都常用的一个词“common"(普通)。他们用这个词来指代“下层阶级”。但要小心,如果过于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则会显出一种中产阶级的中层特有的阶级焦虑感。如果总是把某些事物或某些人形容为“common”,则会显得太过激愤,仿佛刻意要将你自己与下层阶级划清楚河汉界。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地位感到岌岌可危的人,才会动辄把这词挂在嘴边。“naff”是一个稍好的选择,因为它比较模糊,既可以指“common”,又可以指“tacky"(寒酸)或是“in bad taste"(味道不好)。这词已经成为一切不好或反感的代名词,十多岁的青少年经常用这个词表达“uncool"(一点儿也不酷)和“mainstream"(主流派)的意思,这个词是他们最爱用的辱骂。
如果他们很“common”,那么这些年青人会喊他们的父母叫“Mum”和“Dad”;“smart”的孩子则会叫“Mummy”和“Daddy”,有些则习惯于叫“妈(Ma)”、“爸(Pa)”,但已经显得很过时了。“common"的孩子谈及他们的父母,会说“My Mum",“My Dad”,或者“me Mum”,“me Dad”;而“smart"的孩子会说“My Mother”和“My Father”。这些倒也不是绝对的阶级标志,因为有些上流社会的孩子现在也说“Mum”,“Dad”,有些非常小的一律都说“Mummy”,“Daddy”,但一旦到了10岁,或者稳妥地说是12岁,如果这孩子仍然继续说,那么他基本应属于上层阶级。成年后仍然说,则百分百属于中产阶级的上层以上。
被称作“Mum”的母亲们拎着“handbag"(手袋)出门;而被称作“Mummy”的母亲们則称之为“bag"。“Mum"洒“香水”,“Mummy"则称之为“香味”。被称作“Mum”,“Dad”的父母们去看“horseracing"(赛马);而“smart"的“Mummy" “Daddy"则直接说“racing”。普通人只是称之为“party"(聚会),而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则认为“refreshment”(便餐)便合他们的口味;最上流的聚会只提供食品和饮料。中产阶级中下层的聚会则会“portions”(按份)提供食物;中产阶级的上层以及上层阶级则称之为“helpings”(自助)。普通人说“starter"(开胃小菜);聪明人则说“first course”(第一道菜),不过这一区别并不特别明显。
中产阶级的中下层谈论他们的“home”(家)或“property”(财产);中产阶级的上层以及上层阶级则说“house"(房子)。普通人的家有“patios”(天井),聪明人的家则有“terraces”(阳台)。下层阶级的人说“indoors”(室内),其实际含义是“at home”(在家),比如,“我把它丢在家里了。”而“’er indoors”则专指“我的妻子”。上述叙述并非穷尽,阶级贯穿英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在本书其他章节发现更多的口头阶级语言暗示,以及为数不少的非语言阶级讯号。
否定阶级的规则
很明显,我们一向对阶级性十分敏感,但当前这个讲求“政治正确”的年代里,我们许多人越来越为自己的过度敏感的阶级性而羞耻,所以要尽力否定或掩盖它。中产阶级特别对此感到不安,而生活优裕的中产阶级上层则是对此最为愤懑的一群人。他们会做一切事情以避免把任何人或任何事称作“下层阶级”。他们用的是如下比较礼貌的隐语,比如“低收入群体”、“特权较少者”、“普通人”、“接受教育不多”、“马路上的那个人”、“小报读者”、“蓝领”、“公立学校”、“国有房产”、“大众的”,或者有时,他们自己人之间,则会用一些不那么礼貌的掩饰词,比如“沙龙(Sharon and Tracey)”、“凯文斯(Kevins)”、“艾塞克斯人(Essex Man)”、“蒙迪欧男人(Mondeo Man)。
这些过分小心的中上层隐语可能本意就是想完全避开“阶级”这个词,代之以各种“背景”用语,这些用语总使我想起一幅幅肖像,肖像的来源,要么来自于劳里街(Lowry street),要么来自于盖恩斯伯勒(Gainsborough)或是雷诺兹(Reynolds)乡村庄园。至于最终是哪种,取决于“背景”用语真正指代的阶级。从上下文总是能够很清晰地判断“哦,有那种背景,你得弄点儿补贴……”,说这话的是劳里街;“我更喜欢Saskia和Fiona与那些与她们相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说这种话的人则来自于盖恩斯伯勒或雷诺兹。
所有这些精心炮制的外交辞令其实都很没必要,英国的下层阶级反倒坦荡荡,在阶级一词上并没有什么难言之隐,而且很高兴称自己为“下层阶级”。英国上层有时也会与下层阶级一样,对阶级概念相当迟钝,毫无反应。并非因为这些最上层和最下层的阶级就对阶级概念不敏感,他们的阶级意识仍在,只是不像中产阶级那么发达罢了。他们倾向于模糊一点的阶级分层。他们的阶级雷达识别出三个主要阶级:下层阶级、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有时甚至只有两个阶级,在下层阶级眼中就是“我们和那些头等人(us and the posh)”,而上层阶级眼中则是“我们和那些贫民”。
南希·米特福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将阶级简单地划分为“U与非U”,根本不考虑那些分得更细微的中产阶级的上中下层等等,她更不会拿出显微镜下的那股子劲头来把“稳定的中坚的中产阶级上层”与“焦虑的边缘化的中产阶级上层”相区分了,这种见微知著的功能都是那些自作多情的中产阶级的创造。当然,社会人类学家对此也功不可没。
语言的阶级密码和英国性格
那么,所有这些语言的阶级密码向我们揭示了哪些英国性格呢?所有的文化中都存在社会分层,都有各自界定社会地位的方式;除了我们那异常强烈的阶级敏感之外,还有什么是英国阶级体系及其界定方式的独特之处吗?让我们从头说起,我们已经解密的语言密码表明,英国的阶级划分与钱无关,与职业的关系也不大。语言是最重要的。一位操上层口音、用上层用语的人,会被人认作上层阶级,即使他挣的工资仅够维持生计,即使他做着卑贱的工作,住着破旧的公寓。甚至即使他失业了,贫困潦倒了,无家可归了,他还是上层阶级。同样地,一个操着下层阶级口音,把他家的沙发称作settee,他的午餐叫做dinner的人,即使他数百万身价,住在高大的乡村别墅中,他也是个下层阶级。还有其他阶级标志:比如说一个人对服裝、家具、裝饰、汽车、宠物、书籍、爱好、食物和饮料的品味。但是,无论如何,语言是最直接也最明显的标志。
本书中语言的重要性可能还带出另一项英国性格,也就是我们对文学的爱好。经常听人说英国社会非常文字化,而不是视觉化,我们文学惹人注目的东西多过我们的绘画和音乐。我们的触觉较为钝化,或者说不太擅长表达触感,也不太做手势,更多的时候我们依赖语言甚于非语言交流。语言是我们钟情的媒介,所以,很可能正因为語言之重要,所以被首选为我们划分并界定社会地位的标志。
正由于我们的阶级划分更多地依赖于语言标志,而不是财富和职业,这一点揭示出我们的文化并非论功行赏的。你的口音和术语反映出你所出生和成长的那个阶级环境,却无法反映你通过才能和自身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无论你达到什么样的成就高度,除非你费尽心机要去掌握另外一个不同阶级的发音和词汇,否则你在阶级体系中的地位就早已被你的语言所掌握。
语言规则本身的复杂性表明:英国阶级体系中有一种错综复杂的交织缠绕的天性。所有的那些微观阶层,所有的那些精细划分,就像小孩子玩的蛇梯棋一样,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攀爬。而否定阶级的规则告诉我们,英国人有一种特殊的阶级敏感性,尽量不提这个字眼。这种对阶级的反感在中产阶级中更强大一些,但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宁愿假装阶级差异不存在,或者不再重要,或者至少我们个人从来不曾有过任何阶级偏见。
于是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项英国性格,这就是可笑的自欺欺人。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认我们无处不在的阶段性,这完全是一种误导性掩盖。我们的本意并不是想有意地欺骗别人,我们只是喜欢掩耳盗铃般地欺骗自己。我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集体自我欺骗意识。我有一种预感,这种极富英国特色的可笑行为还会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出现,可能將会成为我们正在寻找的最主要的“英国性格”之一。
如果不讨论阶级,人们就无法探讨英式谈话密码;而一个人一旦说话,他必定会在第一时间内暴露出他的社会阶层地位。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普世真理,但在这个问题上被引用最多的评论,是英国人发出的评论。包括本·约翰逊(Ben Johnson)的“语言最能展示一个人。他一开口,我就能看透他。”还有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更加明显具有阶级色彩的“一个英国人,只要开了口,要想不招致其他英国的仇恨或鄙夷,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社会的阶级色彩已经不那么分明了,但萧伯纳的论断却是一点儿也没褪色,放在今天与放在当时同样深刻。所有的英国人,不管他们承认还是不承认,都会落入某种社会全球阶级卫星定位系统之中,一旦他或她开口说话,这个系统便能立即告诉我们该人在阶级地图中所处的位置。
此类阶级位置的判断主要涉及两个因素:用语和发音,也就是你使用什么样的词以及你如何使用它们。发音是更加可靠的一个因素,因为另一个阶级的发音较之于用语更难模仿。所以,我就从发音开始解码。
元音对抗辅音规则
第一项阶级标志,是关于在你发音中较为偏爱的字母类型。或者说,是关于你很难发出的字母类型。那些处在社会顶层的人士会乐于认为,他们的发音方式是最正确的,因为他们的发音方式清晰易懂而且准确,而下层阶级的发音则是“不正确”的,是一种“懒惰”的说话方式,一种不清晰、不可理解、完全错误的说话方式。这一论断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下层阶级没法发出元音,特别是喉塞音。他们常常省略、吞音或故意丢弃字母“t”和字母“h”。不过,这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下层阶级可能确实吞掉了他们的元音,但上层阶级也同样吞掉了他们的辅音,两者罪过相当。比如说,如果你要询问时间,下层阶级会说“alf past ten”,而上层阶级的人则会说“hpstn”。下层阶级将“handkerchief”读成“ankerchief”,而上层阶级则读成“hnkrchf”。
上层阶级丢弃元音之举也许非常明智,但听起来真的就像手机短信。除非你觉得这种剪短了的谈话让你习惯而且舒适,它听起来其实并不比下层阶级的吞元音更好理解。此类短信对话的唯一好处,就在于说话的时候嘴巴不必张得太大,可以让讲话人保持一种漠然的不动声色的表情和一片留在原地不动的僵硬的上唇。
上层阶级人士,与中产阶级中的中上层人士,至少能够把元音发清晰。如果你想省掉一半的元音的话,当然最好把另一半全部发清晰。而下层阶级经常将“th”发成“f”,在他们口中,“teeth”就变成了“teef”,而“thing”就变成了“fing”,单词中最一个“g”可能变成了“k”,于是就出现了像“somefink”或“nofink”之类的词。元音的发音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阶级标志。下层阶级的“a”,总是发成长音“i”,他们说“Dave”变成了“Dive”,说“Tracey”变成了“Tricey”。北部的下层阶级还习惯于加长“a”的发音,如果你听到“我们的Daaaave”或者“我们的Traaacey”这样的称呼,可能就来自于北部的下层阶级。至于“i”,下层阶级则相应变成了“oi",一些上层社会的高等人士则会将“o”发成“or”,比如说“naff off”变成了“naff orf"。但上层阶级尽量不说“我(I)”这个字,他们更喜欢用“一个人(one)”来代替。事实上,他们对代词都不那么感兴趣,尽量省略代词,还会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省略冠词和连词,就好像他们在发一份价格不菲的电报,非得多删一点才能省钱一般。尽管有这么许多的古怪,上层阶级仍然坚信他们说话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他们的演讲就是标杆,而他们之外的所有人则都被称为“带有口音”。当上层阶级说某人带有口音时,他的真实含义是指,该人来自于下层阶级。
尽管总体而言,上层阶级的演说并不必然比下层阶级更易懂,但是不得不说,发错某几个具体的音,通常会揭示出演讲者的低下的教育水平和下层阶级的身份。比如说,将“nuclear”发成“nucular”,将“prostate gland”发成“prostrate gland”,都是最常犯的错误,也是最俗的错误。但是,在上层阶级演说与“有教养”的演说之间仍然有一条分水岭,两者未必指代同一件事物。你常听人们提到的“BBC英语”或是“牛津英语”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英语,属于中产阶级的上层,而不是上层。它缺少上层阶级演讲中常见的嗯啊之声、吞元音以及发音畏缩等现象,而且可理解性也强很多。
发错音一般被看作下层阶级的标志,这包括错读外国单词和姓名,但偏要用明显的外国发音方式来读那些在英语中经常使用的外国表达和外国地名,则是另一种与此性质不同的现象。比如说,如果你总想在“en route”一词中加上一个法国式的喉音,或者在“Barthelona”一词中加上一个西班牙式含混不清的“c”音,或者你告诉每一个人你要去“Firenze”而不是“Florance”,即使你的发音按照该词来源国的标准非常地道,但你会被人认为是矫情和虚伪,会被无一例外地立刻被视为中产阶级的中下层。而中产阶级的上层、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则通常都不认为有任何炫耀的必要。如果你确实熟悉那一种外国语言,那么你这一项发出标准外国音的过错,可能会被勉强宽恕,但是,无论何种情况,避免展示你的外国语言技巧,终会使你显得更英国化,更谦虚。
我们经常听说,地方口音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接受了。如果你想在广播电台工作,可能还需要去模仿各种口音。约克郡、利物浦、纽卡斯尔或西部地区的方言不再受人歧视,也不再会被自动视为下层阶级。我想,也许吧。我可没有被说服。许多大众电视和广播节目的播音员现在使用方言,很可能只是表明,人们认为这种方言很有意思,但它并不证明地区口音与阶级的联系已经自行消失。我们可能喜欢某种地区口音,甚至觉得它很让人愉快,很富有乐感,很有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仍然认为它属于明显的下层阶级语言。如果它的真实含义是指,下层阶级的语言在许多过去受到歧视的职业中更容易被接受了。那么,就应当这样去说,而不是故意油嘴滑舌地去赞美地方口音。
用语规则:再谈U和非U
在1955年发表在《遭遇(Encounter)》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南希·米特福德(Nancy Mitford)创造了一个词“U和非U”,分别指代上层阶级和非上层阶级的词汇。尽管她使用的一些阶级词汇已经过时,但其中包含的原则却留了下来。有些禁忌可能已经改变,但仍然有大量的特定禁忌存在,我们依然会根据你把正午的那顿饭称作“lunch”还是“dinner”来判断你的阶级。
但是,米特福德那简单的二分法模型对我的研究而言过于粗糙了。有些禁忌可能使上层阶级区别于其他阶级,但还有其他的特定习惯用法将下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中的下层区别开来,或者将中产阶级中的下层与中层区别开来。在几个案例中,劳工阶级和上层阶级的用法惊人地一致,但却区别于中产阶级。
七宗罪
但是,下面七个词却绝对是被英国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视作绝对禁忌的词。一旦有人胆敢在上流社会人士面前说出这“七宗罪”之任何一项,那么听者的即时阶级雷达装置会立刻启动,并且开始亮起红灯,发出鸣叫,你会立即被他们“放逐”到中产阶级中层,这还算好的,可能还会更低,有时,你就会被自动列为下层阶级了。
请原谅(Pardon)
这个词臭名昭著,受到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深恶痛绝。吉利·库珀(Jilly Cooper)回忆说,她无意中听见她儿子对一位朋友说“妈妈说了,‘pardon’这个字比 ‘fuck’还要坏得多。”她儿子说得很对。对于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而言,使用这样一个明显属于下层阶级的术语真是比诅咒骂娘还糟糕。有些人甚至称中下层聚集的郊区为“帕多尼亚(Pardonia)”。我这里有个很好的阶级测试,你不妨试一下。当你对一位英国人说话时,有意地放低声音说点儿使之无法听清的话。一位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人士会问你“Pardon?” 而中产阶级上层则会说“Sorry?”或者也可能是“Sorry-what?"或者“What-sorry?”;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说得却一样,都是“What?”下层阶级可能会吞掉“t”音,发音为“Wha?”,这就是两者的唯一区别。有些下层阶级上层,正跃跃欲试想要跻身中产阶级,他们也可能会说“Pardon?”这只不过是他们故作优雅的一种错误尝试而已。
厕所(Toilet)
这是另一个令上流阶级避犹不及的词,或者,如果是一位想往上流社会钻的人说出这个词,他的听众们一定会互相交换意味深长的眼神。正确的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词汇是“loo”或是“lavatory”,后一词的发音是“lavuhtry”,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bog”有时也被接受,但只用于明显的讽刺诙谐的场合中,犹如引用一个特别好笑的词。下层阶级全都说“toilet”,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也大多这么说,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下层阶级省略了最后一个“t”音。劳工阶级有时也会说“bog”,但其中不含讽刺意味。那些中产阶级的中下层,如果他们想附庸风雅往上爬,或者伪装成上层,可能会避开“toilet”而更喜欢乡村绅士们常用的隐语“gents”,“ladies”,“bathroom”,“powder room”,“facilities”,“convenience”;或者有时马术骑手们常用的隐语,比如“latrines”、“heads”和“privy”等等。前者多为女性所用,后者多为男性所用。
餐巾(Serviette)
“serviette”是帕多尼亚人对餐巾的称呼,这是另一个伪上流社会的例子。有些人以为,使用这样一个奇特的法语词汇,而不是普通的英语词汇,一定将增强本人的社会地位,恰恰相反,这种企图南辕北辙。“serviette”据说是由装腔作势的中产阶级下层引进的,他们觉得“napkin”(餐巾)一词与“nappy”(尿布)一词太相似,所以想要找个更优雅一点儿的。不管其起源如何,“serviette”一词至今仍然被视为绝对下层。如果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孩子从他们那慈祥的下层阶级保姆口中学会了这个词,他们的母亲一定会非常忧虑,而且一定会费尽心机将孩子扳回来。
晚餐(Dinner)
“dinner”这个词本身毫无过错,但如果你却用这个词指代正午的那顿饭,那么,它便摇身一变成为下层阶级的标志,因为我们一般认为这顿饭本该叫做“lunch”(午餐)。把自己的晚上那顿饭称作“tea" (茶)也是一种下层阶级语言,上流社会将晚上那顿饭称作“dinner”(正餐)或是“supper"。技术上讲,“dinner”的规模要比“supper”稍大一点。如果你被邀请吃“supper”,那么很可能只是一顿就在厨房将就的非正式家庭便餐,有时还用更直接的“家庭晚餐” (family supper)或是“厨房晚餐” (kitchen supper)来表达。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比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更多地使用“supper”一词。“茶”这个词,被上流社会使用时,应当是在下午4点钟左右享用的,包括茶、点心和小饼(scones,这个词也被他们下意识地将“o”音一带而过,十分短促),有时还有迷你三明治(sandwiches,这个词也被他们读成“sanwidges”而不是“sand-witches”)。下层阶级则称之为“下午茶”。所有这些都让外国游客迷惑不解。如果你被邀请参加“dinner”,你应该晚上去还是正午去呢?那句“来喝茶吧”究竟指的是4点钟的茶,还是7点钟的“茶”?稳妥地说,你必须问清楚你将出席的时间。对你的问题的回答也十分有助你于辨别你的主人所在的阶级。
长靠椅(Settee)
也许你能问一下你的主人,他们怎么称呼他们的家具。如果一张软面的座椅被称作“settee" (长靠椅)或是“couch” (长沙发椅),那么,他们肯定不会高于中产阶级的中层。如果它被称作“sofa” (沙发),那么,他们属于中产阶级上层以上。有时,这一规则也有例外,它不像“pardon"规则那么绝对。有些年轻的中产阶级上层,受到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影响,可能会说“couch" ,不过他们不太可能说“settee”,除非是出于搞笑或激怒其父母的阶级意识的目的。如果你喜欢,不妨自我娱乐一下,试试将此规则与的后面将要提到的家庭原则等阶级标志结合起来做一些预测。再比如说,如果你眼前的这件家具,是整个三室套房全套整体家具的一部分,而且与窗帘也很搭配,它的主人也很可能将其称之为“长靠椅”。
休息室(Lounge)
你怎样称呼你的长靠椅或沙发所在的那间屋子呢?长靠椅总是放置在“lounges”或是“living rooms” (客厅),而沙发总是放置在“sitting room ”(起居室)或“drawing room” (内室)。“drawing room”是“withdrawing room”的简称,但这个简称现在却成为唯一“正确”的用法,但许多中产阶级的上层和上层阶级感到,这个词有点傻,有点虚伪,尤其当你把一座普通房子里的一间带阳台的小房间称作“drawing room",确实有点不沦不类。所以,起居室这个词更加广为接受。你可能有时听见一位中产阶级上层人士说“living room”,尽管这也会被人挤眉弄眼,但不是不可以。不过,“lounge”这个词却是的的确确只有中产阶级的中层以下人士才会去说的。要想认出那些努力往上流社会钻的中产阶级中层以及一心想被认作中产阶级上层的人,这个词是个非常有用的测试,一试就灵:他们可能已经学会了别去碰“Pardon”和“toilet”,但是,却往往还不知道,“lounge”也是个“致命陷阱”。
糖果(Sweet)
就像“dinner”一样,sweet这个词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但它如果用在不合适的地方,问题就出现了。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上层都坚持认为,一顿饭的最后一道甜甜的糕点应当称为“pudding”(布丁),而决不是什么“sweet”(甜食)、“afters”(餐后点心)或是“dessert”(甜品)。“sweet”一词作为名词在美国英语中就是“candy”(糖果),只是指的一片甜品而已;它又可以作为形容词,指“甜的”,可以随意搭配。除此之外,就不应被乱用。一顿饭最后的那些糕点,就是“pudding”,不管它是什么形式。一片蛋糕称作“pudding”,柠檬冰糕也是“pudding”。如果你在饭后问一句“有人想要sweet吗?”你会立即被人认作中产阶级或以下。“餐后点心”也会启动众人的阶级雷达,使你被疏远。有些受到美国影响的中产阶级上层年青人,也开始说“dessert”。所以“dessert”一词是三个词中最具冒犯性的一个,而且也是阶级指标中最不可靠的一个。它还会给上层阶级带来困惑,“dessert”传统意义上是指由新鲜水果混合成,在餐末上完“pudding”之后才端上桌,用刀和叉进食的一道菜品。
“聪明” 与 “普通” 规则
“七宗罪”是最明显,也最可靠的阶级标志,但仍然有大量其他的用语,其实也都出现在我们高度敏感的阶级雷达扫描仪上。如果你想“to talk posh"(说得漂亮),你就得停止用“posh”一词,这才是好的开端。上层阶级的正确说法是用“smart”一词。在中产阶级的上层和上层阶级圈子里,“posh”一词只能用于讽刺意义和略带调侃的语调中,以表明你知道它是一个下层阶级的词汇。
与“聪明”相反的一个词,就是每一位中产阶级的中层以上的人士都常用的一个词“common"(普通)。他们用这个词来指代“下层阶级”。但要小心,如果过于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则会显出一种中产阶级的中层特有的阶级焦虑感。如果总是把某些事物或某些人形容为“common”,则会显得太过激愤,仿佛刻意要将你自己与下层阶级划清楚河汉界。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地位感到岌岌可危的人,才会动辄把这词挂在嘴边。“naff”是一个稍好的选择,因为它比较模糊,既可以指“common”,又可以指“tacky"(寒酸)或是“in bad taste"(味道不好)。这词已经成为一切不好或反感的代名词,十多岁的青少年经常用这个词表达“uncool"(一点儿也不酷)和“mainstream"(主流派)的意思,这个词是他们最爱用的辱骂。
如果他们很“common”,那么这些年青人会喊他们的父母叫“Mum”和“Dad”;“smart”的孩子则会叫“Mummy”和“Daddy”,有些则习惯于叫“妈(Ma)”、“爸(Pa)”,但已经显得很过时了。“common"的孩子谈及他们的父母,会说“My Mum",“My Dad”,或者“me Mum”,“me Dad”;而“smart"的孩子会说“My Mother”和“My Father”。这些倒也不是绝对的阶级标志,因为有些上流社会的孩子现在也说“Mum”,“Dad”,有些非常小的一律都说“Mummy”,“Daddy”,但一旦到了10岁,或者稳妥地说是12岁,如果这孩子仍然继续说,那么他基本应属于上层阶级。成年后仍然说,则百分百属于中产阶级的上层以上。
被称作“Mum”的母亲们拎着“handbag"(手袋)出门;而被称作“Mummy”的母亲们則称之为“bag"。“Mum"洒“香水”,“Mummy"则称之为“香味”。被称作“Mum”,“Dad”的父母们去看“horseracing"(赛马);而“smart"的“Mummy" “Daddy"则直接说“racing”。普通人只是称之为“party"(聚会),而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则认为“refreshment”(便餐)便合他们的口味;最上流的聚会只提供食品和饮料。中产阶级中下层的聚会则会“portions”(按份)提供食物;中产阶级的上层以及上层阶级则称之为“helpings”(自助)。普通人说“starter"(开胃小菜);聪明人则说“first course”(第一道菜),不过这一区别并不特别明显。
中产阶级的中下层谈论他们的“home”(家)或“property”(财产);中产阶级的上层以及上层阶级则说“house"(房子)。普通人的家有“patios”(天井),聪明人的家则有“terraces”(阳台)。下层阶级的人说“indoors”(室内),其实际含义是“at home”(在家),比如,“我把它丢在家里了。”而“’er indoors”则专指“我的妻子”。上述叙述并非穷尽,阶级贯穿英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在本书其他章节发现更多的口头阶级语言暗示,以及为数不少的非语言阶级讯号。
否定阶级的规则
很明显,我们一向对阶级性十分敏感,但当前这个讲求“政治正确”的年代里,我们许多人越来越为自己的过度敏感的阶级性而羞耻,所以要尽力否定或掩盖它。中产阶级特别对此感到不安,而生活优裕的中产阶级上层则是对此最为愤懑的一群人。他们会做一切事情以避免把任何人或任何事称作“下层阶级”。他们用的是如下比较礼貌的隐语,比如“低收入群体”、“特权较少者”、“普通人”、“接受教育不多”、“马路上的那个人”、“小报读者”、“蓝领”、“公立学校”、“国有房产”、“大众的”,或者有时,他们自己人之间,则会用一些不那么礼貌的掩饰词,比如“沙龙(Sharon and Tracey)”、“凯文斯(Kevins)”、“艾塞克斯人(Essex Man)”、“蒙迪欧男人(Mondeo Man)。
这些过分小心的中上层隐语可能本意就是想完全避开“阶级”这个词,代之以各种“背景”用语,这些用语总使我想起一幅幅肖像,肖像的来源,要么来自于劳里街(Lowry street),要么来自于盖恩斯伯勒(Gainsborough)或是雷诺兹(Reynolds)乡村庄园。至于最终是哪种,取决于“背景”用语真正指代的阶级。从上下文总是能够很清晰地判断“哦,有那种背景,你得弄点儿补贴……”,说这话的是劳里街;“我更喜欢Saskia和Fiona与那些与她们相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说这种话的人则来自于盖恩斯伯勒或雷诺兹。
所有这些精心炮制的外交辞令其实都很没必要,英国的下层阶级反倒坦荡荡,在阶级一词上并没有什么难言之隐,而且很高兴称自己为“下层阶级”。英国上层有时也会与下层阶级一样,对阶级概念相当迟钝,毫无反应。并非因为这些最上层和最下层的阶级就对阶级概念不敏感,他们的阶级意识仍在,只是不像中产阶级那么发达罢了。他们倾向于模糊一点的阶级分层。他们的阶级雷达识别出三个主要阶级:下层阶级、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有时甚至只有两个阶级,在下层阶级眼中就是“我们和那些头等人(us and the posh)”,而上层阶级眼中则是“我们和那些贫民”。
南希·米特福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将阶级简单地划分为“U与非U”,根本不考虑那些分得更细微的中产阶级的上中下层等等,她更不会拿出显微镜下的那股子劲头来把“稳定的中坚的中产阶级上层”与“焦虑的边缘化的中产阶级上层”相区分了,这种见微知著的功能都是那些自作多情的中产阶级的创造。当然,社会人类学家对此也功不可没。
语言的阶级密码和英国性格
那么,所有这些语言的阶级密码向我们揭示了哪些英国性格呢?所有的文化中都存在社会分层,都有各自界定社会地位的方式;除了我们那异常强烈的阶级敏感之外,还有什么是英国阶级体系及其界定方式的独特之处吗?让我们从头说起,我们已经解密的语言密码表明,英国的阶级划分与钱无关,与职业的关系也不大。语言是最重要的。一位操上层口音、用上层用语的人,会被人认作上层阶级,即使他挣的工资仅够维持生计,即使他做着卑贱的工作,住着破旧的公寓。甚至即使他失业了,贫困潦倒了,无家可归了,他还是上层阶级。同样地,一个操着下层阶级口音,把他家的沙发称作settee,他的午餐叫做dinner的人,即使他数百万身价,住在高大的乡村别墅中,他也是个下层阶级。还有其他阶级标志:比如说一个人对服裝、家具、裝饰、汽车、宠物、书籍、爱好、食物和饮料的品味。但是,无论如何,语言是最直接也最明显的标志。
本书中语言的重要性可能还带出另一项英国性格,也就是我们对文学的爱好。经常听人说英国社会非常文字化,而不是视觉化,我们文学惹人注目的东西多过我们的绘画和音乐。我们的触觉较为钝化,或者说不太擅长表达触感,也不太做手势,更多的时候我们依赖语言甚于非语言交流。语言是我们钟情的媒介,所以,很可能正因为語言之重要,所以被首选为我们划分并界定社会地位的标志。
正由于我们的阶级划分更多地依赖于语言标志,而不是财富和职业,这一点揭示出我们的文化并非论功行赏的。你的口音和术语反映出你所出生和成长的那个阶级环境,却无法反映你通过才能和自身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无论你达到什么样的成就高度,除非你费尽心机要去掌握另外一个不同阶级的发音和词汇,否则你在阶级体系中的地位就早已被你的语言所掌握。
语言规则本身的复杂性表明:英国阶级体系中有一种错综复杂的交织缠绕的天性。所有的那些微观阶层,所有的那些精细划分,就像小孩子玩的蛇梯棋一样,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攀爬。而否定阶级的规则告诉我们,英国人有一种特殊的阶级敏感性,尽量不提这个字眼。这种对阶级的反感在中产阶级中更强大一些,但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宁愿假装阶级差异不存在,或者不再重要,或者至少我们个人从来不曾有过任何阶级偏见。
于是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项英国性格,这就是可笑的自欺欺人。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认我们无处不在的阶段性,这完全是一种误导性掩盖。我们的本意并不是想有意地欺骗别人,我们只是喜欢掩耳盗铃般地欺骗自己。我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集体自我欺骗意识。我有一种预感,这种极富英国特色的可笑行为还会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出现,可能將会成为我们正在寻找的最主要的“英国性格”之一。
-
皱巴巴的五毛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2 19:06:31
-
完整的半块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1 00:11:52
-
我是小肥羊🐑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1 00:57:03
-
卷毛不梳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30 19:20:54
-
飘飘de陆钓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30 05:36:16
-
3000不明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7 22:41: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6 01:13:40
-
WENSU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6 15:36:20
-
叶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04 02:34:49
-
碧根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7-30 06:56:30
-
夕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4 15:35:08
-
夏の唇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30 10:38:16
-
Rit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8 16:26:58
-
拔枪要cOOl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23 23:30:02
-
正统文化代言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23 14:22:48
-
温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08 16:12:06
-
大象坐地起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7 14:35:08
-
怀草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6 09: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