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于简单与复杂之间的论述风格
转化于简单与复杂之间的论述风格
写作风格是写作者在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体现在文本中的个性特点。风格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因某些特定条件或群体而异,可以表现为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文体风格等。相对而言,思辨性的论文的风格变化远远不及文学性的散文,但教育研究论文的风格可能比政论、法律、科学论文又有更大的变化空间。这里暂且不讨论论文的个人风格,仅就教师论文的群体风格变化作一倾向性的分析。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大体上是以工作语言为基础,并吸收融合了某些学术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而构成的。由于教师实践研究的性质定位,包括研究内容和读者接受的需要,其语言表达形式一般不宜过于艰深或雕琢,因而大多偏向于简单平实一路;但是为了适应某些学理探讨的需要,或避免语言过于平淡枯燥,有时候词汇、句式的应用也可以相应地有所变化,或生僻而复杂,或生动而华美。这样,教师论文语言的风格变化就有了两种倾向:或偏向于学术性,以求深刻;或偏向于文学性或生活化,以求生动和通俗。而作者的个性风格则将影响其变化的程度和结果。从语言表达的目的看,应用文学眭语言,是要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而吸收学术性语言,则往往是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一般来说,对于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应该化复杂为简单,使之明白易懂;而对于简单明白的事情,有时也不妨变简单为复杂。以揭示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变简单为复杂教师的论文容易失之于浅。所谓浅,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就是就事论事,缺少有深度的分析,让人一览无余、所获不多。化简单为复杂,就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揭示出蕴涵的内在联系,或用看似陌生的理论概念来取代为大家所熟知的习惯说法,由此见微知著、洞幽察微,以到达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例如四年级儿童玩游戏,实际上是受着拓扑学和集合论原理指导的。…这就是布鲁纳所说的:任何知识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关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思想,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深入浅出”、“因材施教”或者“寓教于乐”。这就是变简单为复杂。在论文中引入一些理论概念和学术性语言,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显示学问,而是为了更适当更透彻地解释和研究问题。有些名词术语表面看来差别不大,却往往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倾向。例如我们不说“能者为师”,而说“专业引领”;不说“促进师生互动”,而说“关注主体间性”;不说“资料管理”、“信息管理”,而说“知识管理”。这是因为这些新名词、新概念,意味着对事物及构成事物要素的新关系的认识,代表着一些与固有观念所不同的新的思想和新的做法。将熟悉的现象陌生化,或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可以引发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促进教改和科研的深化。就如学校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其“知识”不仅意味着通常所说的物化的显性的信息资料,还包括了隐性的教学智慧;其“管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收集、储存和提取,更在于强调通过各种教研形式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交流、分享和利用。
因此,对于变简单为复杂的论述方式,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助于对某些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探讨,不宜一概持排斥或否定的态度。当然有些经验总结型的文章,也可以就事论事,不一定都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理解。这样的文章就是从简单到简单,以介绍具体操作方法为目的,并不一味追求思想深度。
二、化复杂为简单“化复杂为简单”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将深奥的理论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词和说法,另一层是对纷繁零散的教育现象进行梳理,提炼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观察角度和论述框架。无论哪一层含义,其实都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具有把握“复杂”的能力,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和启发,但他的论述语言却是十分中国化和通俗化的,这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一个范例。教师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行为。而化复杂为简单的难点,在于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并以此解释教育现实和实践行为。对于许多教师作者来说,做到语言生动并不难,难在理论的学习应用。分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就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而一旦要高屋建瓴或引经据典地讨论问题,一些作者的理论表述往往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只能从复杂到复杂,而无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把深奥的理论讲明白。由于理论功底不足,所以不少教师愿意写教育叙事,而对写论文望而生畏。要解决这个问题,写作技巧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才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的境界。
三、避开语言的误区要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就必须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无论是化复杂为简单,还是变简单为复杂,首先要对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以免陷入语言的误区。
1.误区之一:貌似深刻的简单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表达一些深刻的理念,往往比较受人欢迎。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如“学习的革命”、“静悄悄的革命”、“平等中的首席”、“蹲下来与孩子对话”,等等,这些话语形象鲜明、言简意赅、鼓动性强,一经提出便广为流传。然而有时事与愿违,复杂的思想观念化为简单的语言表述,往往会产生某些变异现象,或者留下宽广的联想空间,难免被人误读或过度诠释。另外也不排除有些话语是作者和引用者故作天真或出语惊人,而内里并无多少思想含量,这就需要读者和作者们开动自己的大脑,认真辨别和思考。比如新西兰学者戈登·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鼓吹的是追求知识量的所谓高效学习,虽然名噪一时,但在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其实并没有多少进步或“革命”的意义。闭貌似深刻的话语掩盖着思想的贫乏,与“静悄悄的革命”相比,这种“闹哄哄的革命”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盲从。再如几位北美学者提出的“平等中的首席”,似是而非的表述加上望文生义的解读,于是一部分人理解为“解构了教师的同有权威”,更多的人则庆幸找到了加强教师权威的理论依据。虽然引用者众多,但恐怕很少有人想过,原作者是否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用意。同样,诸如“边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共同体”等说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度诠释或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要走出这类流行话语的误区,还需要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探寻其中的真意。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解释,就是要了解同一“能指”背后的不同“所指”,揭示语言外壳下的思想内核。
2.误区之二:复杂背后的平庸变简单为复杂的前提,是看到简单的事物中蕴涵着复杂的关系或深奥的道理,必须运用学术性的语言作深入的学理分析。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智力游戏”。做得好,可以使读者在克服阅读障碍后有一种顿悟之感;弄得不好,则有叠床架屋、弄巧成拙之虞。遗憾的是,经常有一些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制造着许多语言的障碍,人们费力解读之后,却发现复杂的话语背后不过是一些平庸的思想,难免产生被“忽悠”之感。就如有人讽刺说:他们最大的长处是把“吃饭”这样简单明白的事情,说成是“生物本能驱使的摄取热量进行转化分解并最终循环排出体外的单向度闭合流程……”。这也就是范梅南所指出的:“一个才华不够、学术经验不足的人,可能会想把自己缺乏洞察力的缺点,隐藏在扑朔迷离、华而不实或纵容自我的论述背后。”13】类似这种人造的文字“陷阱”,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可称为图表或数据的“迷宫”。例如图表,适当运用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阅读理解。许多作者援引冰山模型图来说明缄默知识的重要性,效果就不错。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运用图表或数据的目的似乎并不是帮助读者理解,而是要把人弄糊涂。许多刻意复杂化的组织结构图、流程图、射线图,使人看来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其用意便十分可疑。一旦皇帝的新衣被说破,也就是那么回事罢了。
四、转化于简单与复杂之间写作者语言风格的形成,是内因与外因、需要与可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大多数作者来说,走的是中问路线,即保持着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平衡。如何在科研写作过程中,形成既符合教师的语言表达【知网】习惯又能显示一定个性特点的论述风格,则需要经过长期写作实践的磨练。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借鉴一些高水平作者的文章,可能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华东师大的陈桂生教授就是一位化复杂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能够在简单与复杂之间自由转换的高手。曾有学者这样评析陈先生的《“作业”辨析》一文:【4I习研究如何才能有深度?深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晦涩难辨的概念、层次繁复的架构,深度也可以体现在对身边普通细小之物的考量上。“作业”就是这样一个散见于日常生活的身边之物,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无需深究的问题,但陈文却展现了独特的运思过程,首先,是让熟悉的陌生化,通过词源学辨析,使我陡然发现已经常识化的“作业”竟然如此陌生。其次,是让陌生的历史化,文章把作业放在不同的时代语境加以辨析,展现了作业内涵和形式的演变过程。
【论文检测】再次,是将历史的现实化,通过考察我国当代小学生的现状特点,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通转化。在层层递进式的分析中,作业的独特价值昭然而显:它既可以是教育改革(如新教育)的突破口,也是检验教育价值观念的试金石。d,/l,的物件因此有了意味深长的教育思想内涵,从而促成了物质的精神化。“作业”的深度内涵由此徐徐展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取决于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下。教师的实践研究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引导行动的思想。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观点,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也对内容起反作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也会影响到思想内容的选择和表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学术性语言并不是日常工作和实践研究的通用语言,勉强套用许多学术用语,往往会使自己的思想被语言形式所左右,有意无意地丢弃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材料、真切体验和独到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存在着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失语症”倾向,这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
当然,论文写作不是文学创作,客观、准确、清晰是论文表达的基本要求。追求论述语言的“可读陡”和“个性化”,也不能“以辞害意”。从群体特征看,教师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思辨性与形象性的结合,规范性与可读性的结合。提倡教师的论文写作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取得表达和交流的最佳效果。
5U检测论文检测查重平台|www.5ujiance.net
文章来源:http://www.5ujiance.net/list_info__342.html
写作风格是写作者在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体现在文本中的个性特点。风格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因某些特定条件或群体而异,可以表现为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文体风格等。相对而言,思辨性的论文的风格变化远远不及文学性的散文,但教育研究论文的风格可能比政论、法律、科学论文又有更大的变化空间。这里暂且不讨论论文的个人风格,仅就教师论文的群体风格变化作一倾向性的分析。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大体上是以工作语言为基础,并吸收融合了某些学术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而构成的。由于教师实践研究的性质定位,包括研究内容和读者接受的需要,其语言表达形式一般不宜过于艰深或雕琢,因而大多偏向于简单平实一路;但是为了适应某些学理探讨的需要,或避免语言过于平淡枯燥,有时候词汇、句式的应用也可以相应地有所变化,或生僻而复杂,或生动而华美。这样,教师论文语言的风格变化就有了两种倾向:或偏向于学术性,以求深刻;或偏向于文学性或生活化,以求生动和通俗。而作者的个性风格则将影响其变化的程度和结果。从语言表达的目的看,应用文学眭语言,是要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而吸收学术性语言,则往往是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一般来说,对于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应该化复杂为简单,使之明白易懂;而对于简单明白的事情,有时也不妨变简单为复杂。以揭示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变简单为复杂教师的论文容易失之于浅。所谓浅,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就是就事论事,缺少有深度的分析,让人一览无余、所获不多。化简单为复杂,就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揭示出蕴涵的内在联系,或用看似陌生的理论概念来取代为大家所熟知的习惯说法,由此见微知著、洞幽察微,以到达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例如四年级儿童玩游戏,实际上是受着拓扑学和集合论原理指导的。…这就是布鲁纳所说的:任何知识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关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思想,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深入浅出”、“因材施教”或者“寓教于乐”。这就是变简单为复杂。在论文中引入一些理论概念和学术性语言,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显示学问,而是为了更适当更透彻地解释和研究问题。有些名词术语表面看来差别不大,却往往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倾向。例如我们不说“能者为师”,而说“专业引领”;不说“促进师生互动”,而说“关注主体间性”;不说“资料管理”、“信息管理”,而说“知识管理”。这是因为这些新名词、新概念,意味着对事物及构成事物要素的新关系的认识,代表着一些与固有观念所不同的新的思想和新的做法。将熟悉的现象陌生化,或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可以引发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促进教改和科研的深化。就如学校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其“知识”不仅意味着通常所说的物化的显性的信息资料,还包括了隐性的教学智慧;其“管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收集、储存和提取,更在于强调通过各种教研形式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交流、分享和利用。
因此,对于变简单为复杂的论述方式,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助于对某些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探讨,不宜一概持排斥或否定的态度。当然有些经验总结型的文章,也可以就事论事,不一定都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理解。这样的文章就是从简单到简单,以介绍具体操作方法为目的,并不一味追求思想深度。
二、化复杂为简单“化复杂为简单”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将深奥的理论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词和说法,另一层是对纷繁零散的教育现象进行梳理,提炼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观察角度和论述框架。无论哪一层含义,其实都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具有把握“复杂”的能力,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和启发,但他的论述语言却是十分中国化和通俗化的,这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一个范例。教师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行为。而化复杂为简单的难点,在于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并以此解释教育现实和实践行为。对于许多教师作者来说,做到语言生动并不难,难在理论的学习应用。分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就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而一旦要高屋建瓴或引经据典地讨论问题,一些作者的理论表述往往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只能从复杂到复杂,而无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把深奥的理论讲明白。由于理论功底不足,所以不少教师愿意写教育叙事,而对写论文望而生畏。要解决这个问题,写作技巧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才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的境界。
三、避开语言的误区要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就必须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无论是化复杂为简单,还是变简单为复杂,首先要对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以免陷入语言的误区。
1.误区之一:貌似深刻的简单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表达一些深刻的理念,往往比较受人欢迎。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如“学习的革命”、“静悄悄的革命”、“平等中的首席”、“蹲下来与孩子对话”,等等,这些话语形象鲜明、言简意赅、鼓动性强,一经提出便广为流传。然而有时事与愿违,复杂的思想观念化为简单的语言表述,往往会产生某些变异现象,或者留下宽广的联想空间,难免被人误读或过度诠释。另外也不排除有些话语是作者和引用者故作天真或出语惊人,而内里并无多少思想含量,这就需要读者和作者们开动自己的大脑,认真辨别和思考。比如新西兰学者戈登·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鼓吹的是追求知识量的所谓高效学习,虽然名噪一时,但在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其实并没有多少进步或“革命”的意义。闭貌似深刻的话语掩盖着思想的贫乏,与“静悄悄的革命”相比,这种“闹哄哄的革命”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盲从。再如几位北美学者提出的“平等中的首席”,似是而非的表述加上望文生义的解读,于是一部分人理解为“解构了教师的同有权威”,更多的人则庆幸找到了加强教师权威的理论依据。虽然引用者众多,但恐怕很少有人想过,原作者是否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用意。同样,诸如“边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共同体”等说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度诠释或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要走出这类流行话语的误区,还需要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探寻其中的真意。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解释,就是要了解同一“能指”背后的不同“所指”,揭示语言外壳下的思想内核。
2.误区之二:复杂背后的平庸变简单为复杂的前提,是看到简单的事物中蕴涵着复杂的关系或深奥的道理,必须运用学术性的语言作深入的学理分析。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智力游戏”。做得好,可以使读者在克服阅读障碍后有一种顿悟之感;弄得不好,则有叠床架屋、弄巧成拙之虞。遗憾的是,经常有一些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制造着许多语言的障碍,人们费力解读之后,却发现复杂的话语背后不过是一些平庸的思想,难免产生被“忽悠”之感。就如有人讽刺说:他们最大的长处是把“吃饭”这样简单明白的事情,说成是“生物本能驱使的摄取热量进行转化分解并最终循环排出体外的单向度闭合流程……”。这也就是范梅南所指出的:“一个才华不够、学术经验不足的人,可能会想把自己缺乏洞察力的缺点,隐藏在扑朔迷离、华而不实或纵容自我的论述背后。”13】类似这种人造的文字“陷阱”,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可称为图表或数据的“迷宫”。例如图表,适当运用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阅读理解。许多作者援引冰山模型图来说明缄默知识的重要性,效果就不错。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运用图表或数据的目的似乎并不是帮助读者理解,而是要把人弄糊涂。许多刻意复杂化的组织结构图、流程图、射线图,使人看来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其用意便十分可疑。一旦皇帝的新衣被说破,也就是那么回事罢了。
四、转化于简单与复杂之间写作者语言风格的形成,是内因与外因、需要与可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大多数作者来说,走的是中问路线,即保持着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平衡。如何在科研写作过程中,形成既符合教师的语言表达【知网】习惯又能显示一定个性特点的论述风格,则需要经过长期写作实践的磨练。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借鉴一些高水平作者的文章,可能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华东师大的陈桂生教授就是一位化复杂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能够在简单与复杂之间自由转换的高手。曾有学者这样评析陈先生的《“作业”辨析》一文:【4I习研究如何才能有深度?深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晦涩难辨的概念、层次繁复的架构,深度也可以体现在对身边普通细小之物的考量上。“作业”就是这样一个散见于日常生活的身边之物,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无需深究的问题,但陈文却展现了独特的运思过程,首先,是让熟悉的陌生化,通过词源学辨析,使我陡然发现已经常识化的“作业”竟然如此陌生。其次,是让陌生的历史化,文章把作业放在不同的时代语境加以辨析,展现了作业内涵和形式的演变过程。
【论文检测】再次,是将历史的现实化,通过考察我国当代小学生的现状特点,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通转化。在层层递进式的分析中,作业的独特价值昭然而显:它既可以是教育改革(如新教育)的突破口,也是检验教育价值观念的试金石。d,/l,的物件因此有了意味深长的教育思想内涵,从而促成了物质的精神化。“作业”的深度内涵由此徐徐展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取决于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下。教师的实践研究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引导行动的思想。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观点,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也对内容起反作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也会影响到思想内容的选择和表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学术性语言并不是日常工作和实践研究的通用语言,勉强套用许多学术用语,往往会使自己的思想被语言形式所左右,有意无意地丢弃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材料、真切体验和独到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存在着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失语症”倾向,这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
当然,论文写作不是文学创作,客观、准确、清晰是论文表达的基本要求。追求论述语言的“可读陡”和“个性化”,也不能“以辞害意”。从群体特征看,教师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思辨性与形象性的结合,规范性与可读性的结合。提倡教师的论文写作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取得表达和交流的最佳效果。
5U检测论文检测查重平台|www.5ujiance.net
文章来源:http://www.5ujiance.net/list_info__342.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