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读《性与中国文化》有感(难得认真写篇读后感)
大一英语课上周老师曾抛给我们一个问题:“饮食男女”这四个字如何句读?在经过一些不正确的回答之后,周老师给出了正确答案——“饮、食、男女”。
启蒙至今,仔细回想,实在很难找到摆上台面的、开诚布公的性教育。印象中,科学课本上确实有关于男女发育的文字以及插图,但仅仅伴随着一声“同学们自行学习”以及羞嗒嗒地翻阅。在图书馆遇上这本《性与中国文化》的时候,实在是十分中意,仿若一种“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的感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说过,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一是人的再生产。这个论断被称为是“两种再生产”的理论,实在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和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后者人的再生产即性通常被人们忽视。人们总认为,性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是“言之羞也”的私事,但是它确实能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首先,性通过影响人口而影响社会,只有恰当的人口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句标语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在出现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后,国家开始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但是,因为如今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国家需要更多劳动者推进社会发展等原因,近两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宽。
其次,人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性问题,在性方面得到自由和幸福,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兴亡。古代有很多因女色而亡国的例子,妹喜、妲己、褒姒等等被视为亡国的妖姬,当然,亡国的责任不能全都推到她们身上,可是她们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性文化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关系特别密切,它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的衰微而衰微。例如在唐代,中国古代性文化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宋朝中期以后,中国的封建的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于是性也逐渐变得保守、封闭起来,儒家的禁欲主义逐渐限制性学的发展。晚明和清代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严酷的性禁锢下,那时的人们不能在性方面得到自由和幸福。然而当时的性小说和春宫图却空前繁荣,这正是一种反弹作用的表现。目前,中国正在从保守的性道德向开明的性道德过渡。
人类的性是不断地发展的,从这条历史长河来看,它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不断变化,开始是无限制的群婚杂交,以后一步步地对性实行限制,限制到最后出现了性禁锢,这种荒谬的状态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后又被性开放、性自由所否定,性开放、性自由实行了一个阶段以后人们认识到它的弊病,又有所回归。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螺旋形地上升,使人类的性文明达到一个个新的阶段。
“男女授受不亲。”爸妈在我小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语——不要和男同学走的太近。然而在古代推崇禁欲思想的时期,因极力高举“存天理,灭人欲”、“男女授受不亲”和“万恶淫为首”等旗帜,发生过“乳疡不医”的事情。“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体肤给男子看见,都认为是被污辱,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实,早期的儒家经典认为“礼”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稍有越礼,而能避免发生严重问题,则是可以机动灵活、稍稍越礼的。早期儒家还有一句名言,用以指导人们的性行为,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用礼仪、社会规范来约束人类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性的社会性要和自燃性相结合。最近,出现了很多青春电影,而网络上也流传着一句话“青春校园片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在笑过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许成功”。
可能每个孩子都曾经问过自己的父母关于自己是如何来的,也许收到了“垃圾堆里捡来的”、“商店里买来的”等回答。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分钟性教育》系列短片,该片每集一分钟,用幽默的脚本,边说边画画的形式,简单易懂地讲述了必要的性知识以及自我保护。在佩服的同时,略有感慨。如果从小就有正确的性教育,是否会减少未婚妈妈抛弃孩子、女学生怀孕被退学等现象?“不许成功”是否也会变得不那么绝对?
或许会羞于谈及性小说、春宫图这类文学作品,但是其中也不缺乏“阳春白雪”。例如,《金瓶梅》是一部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现时代、最富有社会性的杰作。它是通过西门庆这个典型人物的暴发致富、荒淫无耻而反映出那个时代和社会的丑恶、腐朽,赤裸裸地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其主题并不是描写性。其次,很多有名的画家都画过春宫图,如赵孟頫、唐寅,而仇英的《春寝怡情图》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并不需要社会积极表态,而是不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性。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同学转发的关于同性恋问题的调查,之后又得知在卢森堡通过同性婚姻法后其首相和男友结婚,回想起电影中同性恋被逮捕坐牢的历史影像,很是激动和祝福。
只要微笑着,静静等待着花开就好。
————————————————————————————————
一定是因为好多都是原文,所以学校连个三等都不给我(┬_┬)但是,有些问题确实思考了很久,写在豆瓣上,就当是给自己留个印记。
启蒙至今,仔细回想,实在很难找到摆上台面的、开诚布公的性教育。印象中,科学课本上确实有关于男女发育的文字以及插图,但仅仅伴随着一声“同学们自行学习”以及羞嗒嗒地翻阅。在图书馆遇上这本《性与中国文化》的时候,实在是十分中意,仿若一种“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的感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说过,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一是人的再生产。这个论断被称为是“两种再生产”的理论,实在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和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后者人的再生产即性通常被人们忽视。人们总认为,性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是“言之羞也”的私事,但是它确实能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首先,性通过影响人口而影响社会,只有恰当的人口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句标语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在出现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后,国家开始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但是,因为如今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国家需要更多劳动者推进社会发展等原因,近两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宽。
其次,人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性问题,在性方面得到自由和幸福,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兴亡。古代有很多因女色而亡国的例子,妹喜、妲己、褒姒等等被视为亡国的妖姬,当然,亡国的责任不能全都推到她们身上,可是她们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性文化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关系特别密切,它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的衰微而衰微。例如在唐代,中国古代性文化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宋朝中期以后,中国的封建的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于是性也逐渐变得保守、封闭起来,儒家的禁欲主义逐渐限制性学的发展。晚明和清代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严酷的性禁锢下,那时的人们不能在性方面得到自由和幸福。然而当时的性小说和春宫图却空前繁荣,这正是一种反弹作用的表现。目前,中国正在从保守的性道德向开明的性道德过渡。
人类的性是不断地发展的,从这条历史长河来看,它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不断变化,开始是无限制的群婚杂交,以后一步步地对性实行限制,限制到最后出现了性禁锢,这种荒谬的状态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后又被性开放、性自由所否定,性开放、性自由实行了一个阶段以后人们认识到它的弊病,又有所回归。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螺旋形地上升,使人类的性文明达到一个个新的阶段。
“男女授受不亲。”爸妈在我小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语——不要和男同学走的太近。然而在古代推崇禁欲思想的时期,因极力高举“存天理,灭人欲”、“男女授受不亲”和“万恶淫为首”等旗帜,发生过“乳疡不医”的事情。“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体肤给男子看见,都认为是被污辱,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实,早期的儒家经典认为“礼”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稍有越礼,而能避免发生严重问题,则是可以机动灵活、稍稍越礼的。早期儒家还有一句名言,用以指导人们的性行为,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用礼仪、社会规范来约束人类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性的社会性要和自燃性相结合。最近,出现了很多青春电影,而网络上也流传着一句话“青春校园片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在笑过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许成功”。
可能每个孩子都曾经问过自己的父母关于自己是如何来的,也许收到了“垃圾堆里捡来的”、“商店里买来的”等回答。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分钟性教育》系列短片,该片每集一分钟,用幽默的脚本,边说边画画的形式,简单易懂地讲述了必要的性知识以及自我保护。在佩服的同时,略有感慨。如果从小就有正确的性教育,是否会减少未婚妈妈抛弃孩子、女学生怀孕被退学等现象?“不许成功”是否也会变得不那么绝对?
或许会羞于谈及性小说、春宫图这类文学作品,但是其中也不缺乏“阳春白雪”。例如,《金瓶梅》是一部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现时代、最富有社会性的杰作。它是通过西门庆这个典型人物的暴发致富、荒淫无耻而反映出那个时代和社会的丑恶、腐朽,赤裸裸地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其主题并不是描写性。其次,很多有名的画家都画过春宫图,如赵孟頫、唐寅,而仇英的《春寝怡情图》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并不需要社会积极表态,而是不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性。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同学转发的关于同性恋问题的调查,之后又得知在卢森堡通过同性婚姻法后其首相和男友结婚,回想起电影中同性恋被逮捕坐牢的历史影像,很是激动和祝福。
只要微笑着,静静等待着花开就好。
————————————————————————————————
一定是因为好多都是原文,所以学校连个三等都不给我(┬_┬)但是,有些问题确实思考了很久,写在豆瓣上,就当是给自己留个印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