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夏事件”之我见
2015年5月16日,在微信圈上一篇名为《带不走,所以卖掉我的 1741 本书 》的帖子火了,内容是关于散二手书的帖子。当时在豆瓣上我也是透过友邻的转播间接看到了这条消息,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篇帖子会牵扯出这么大的一个事件。
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也是以一个生意人的身份去看待他的内容,读下来,有几点是十分不明确的。第一,在帖子里提到有1741 本书,至于书的内容只提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确实引人关注的书籍,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书籍内容是完全没有提及的。第二,是关于这些书籍的销售模式,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来销售这些书籍,但是完全违背市场规律的的销售方式,不过通过短短的几行文字,可以读到作者本人在发布这篇帖子时其实是以十分自大的方式来将这些图书处理掉。
不过稍微有心一些的友邻其实会发现,在这个文章里的前后文其实矛盾众多,比如《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这套书,这套书其实分成好几个系列,如果是整套的话,一共有21本之多,若是真的寄出的话,是算在60元里还是算在99元中呢?
作为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帖子,本来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甚至是去为它买单。结果却在后面几天被爆料出获得了77万元的转账。
在被爆料后,和我的估计一样,开始出现乱套的局面,首先就是供不应求,其次就是需要解决货源不够的退款问题。根据在发表的那篇帖子里关于没有货时会怎么处理这些汇款也是有提及的:“8. 我会根据先后顺序邮寄包裹,如果你已经支付完成,但我所有的书籍已经全部送出,没有包裹可以邮寄给你,就只好把钱退回给你的支付宝。”但是万万没想到的却是,作者会将原有制定的规则给破坏掉,买了更多的书来填补未发出货的空缺。
作为一个商业行为,最可怕的莫过于自己设立了规则,而这个规则却又被自己亲自破坏掉。说到诚信问题,口口声声举着诚信的牌坊,却连最基本的规则都不能遵守的一个人如何让人能够得到原谅以及信任?
虽然新京报的后续报道有点语无伦次,但是,也是可以从中去观察事件中康夏本人的想法。
比如在采访时关于买新书寄出的动机上,康夏本人的回复是“本来这十多年藏下的1741本书中也有一些拿不出手的书,并不是每本都是好书,小时候读过的什么励志的、心灵鸡汤的那种书也在。如果大家收到很low的书,又会作何感想呢?”既然作者本人自己都觉得LOW了,为何不在第一篇散书帖子中将这些不能卖的书剔除掉,而是将这些书籍充数进去?而且还是以满怀自信的姿态来描绘这 1741 本书?
作为收益这块,也并不想多谈,因为具体后续进货的书的价格多少,某友邻已经小算了一笔,收益肯定是为正数的。作为给出了收不到书将会退款的承诺的承诺方,为何要在节骨眼上变卦?私心肯定是占了很大一部分。规则如果变更,试问还会得到多少人的信任呢?我们能原谅一个孩子在发表一个帖子时没有考虑清楚而产生的一些很坏的后果,这是情怀的展现。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遵守承诺也失去了的话,还有何情怀以及谅解可言?
本来作为一个书店公众号,我并不想去批判这个小伙子,但是这个小伙子虽然整个交易以失败告终,却将商业行为归以“游戏”的范畴,我觉得我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了。
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必须有规则规范来约束,但是康夏在被问到理解这场交易的时候,却将这严肃的行为以游戏来比喻。从这个事件后以及他本人的悔过态度来看,他本人完全没有悔过的态度,只是觉得周围人不认可他的操作方式。试问如果康夏拥有经营执照后,将这些事情都以游戏的方式来思考,将会有多少更可怕的经济灾难发生?从小就教导过诚信以及承诺的重要性,不要以为网络就可以为所欲为。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得学会如何遵守自己给出的承诺。希望康夏本人能真正认识到这点,情怀只是一个活动的点缀,最重要的还是自我规范以及信守诺言。
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也是以一个生意人的身份去看待他的内容,读下来,有几点是十分不明确的。第一,在帖子里提到有1741 本书,至于书的内容只提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确实引人关注的书籍,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书籍内容是完全没有提及的。第二,是关于这些书籍的销售模式,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来销售这些书籍,但是完全违背市场规律的的销售方式,不过通过短短的几行文字,可以读到作者本人在发布这篇帖子时其实是以十分自大的方式来将这些图书处理掉。
![]() |
原帖的销售说明上第一句话就流露出了作者本人自大的心理 |
不过稍微有心一些的友邻其实会发现,在这个文章里的前后文其实矛盾众多,比如《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这套书,这套书其实分成好几个系列,如果是整套的话,一共有21本之多,若是真的寄出的话,是算在60元里还是算在99元中呢?
作为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帖子,本来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甚至是去为它买单。结果却在后面几天被爆料出获得了77万元的转账。
在被爆料后,和我的估计一样,开始出现乱套的局面,首先就是供不应求,其次就是需要解决货源不够的退款问题。根据在发表的那篇帖子里关于没有货时会怎么处理这些汇款也是有提及的:“8. 我会根据先后顺序邮寄包裹,如果你已经支付完成,但我所有的书籍已经全部送出,没有包裹可以邮寄给你,就只好把钱退回给你的支付宝。”但是万万没想到的却是,作者会将原有制定的规则给破坏掉,买了更多的书来填补未发出货的空缺。
作为一个商业行为,最可怕的莫过于自己设立了规则,而这个规则却又被自己亲自破坏掉。说到诚信问题,口口声声举着诚信的牌坊,却连最基本的规则都不能遵守的一个人如何让人能够得到原谅以及信任?
虽然新京报的后续报道有点语无伦次,但是,也是可以从中去观察事件中康夏本人的想法。
![]() |
康夏本人承认很多书籍很LOW但是为何不一开始剔除? |
比如在采访时关于买新书寄出的动机上,康夏本人的回复是“本来这十多年藏下的1741本书中也有一些拿不出手的书,并不是每本都是好书,小时候读过的什么励志的、心灵鸡汤的那种书也在。如果大家收到很low的书,又会作何感想呢?”既然作者本人自己都觉得LOW了,为何不在第一篇散书帖子中将这些不能卖的书剔除掉,而是将这些书籍充数进去?而且还是以满怀自信的姿态来描绘这 1741 本书?
![]() |
收益问题一直避讳不谈 |
作为收益这块,也并不想多谈,因为具体后续进货的书的价格多少,某友邻已经小算了一笔,收益肯定是为正数的。作为给出了收不到书将会退款的承诺的承诺方,为何要在节骨眼上变卦?私心肯定是占了很大一部分。规则如果变更,试问还会得到多少人的信任呢?我们能原谅一个孩子在发表一个帖子时没有考虑清楚而产生的一些很坏的后果,这是情怀的展现。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遵守承诺也失去了的话,还有何情怀以及谅解可言?
本来作为一个书店公众号,我并不想去批判这个小伙子,但是这个小伙子虽然整个交易以失败告终,却将商业行为归以“游戏”的范畴,我觉得我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了。
![]() |
如果将商业行为以及信任都认定为游戏的话,那什么不是游戏? |
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必须有规则规范来约束,但是康夏在被问到理解这场交易的时候,却将这严肃的行为以游戏来比喻。从这个事件后以及他本人的悔过态度来看,他本人完全没有悔过的态度,只是觉得周围人不认可他的操作方式。试问如果康夏拥有经营执照后,将这些事情都以游戏的方式来思考,将会有多少更可怕的经济灾难发生?从小就教导过诚信以及承诺的重要性,不要以为网络就可以为所欲为。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得学会如何遵守自己给出的承诺。希望康夏本人能真正认识到这点,情怀只是一个活动的点缀,最重要的还是自我规范以及信守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