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真相的背后
直面真相的背后 很多人的心里,多少都会有英雄崇拜情结。在中国武侠的世界里,有楚留香这样有情有义、英俊帅气的侠盗;在英国人眼里,也许亦正亦邪、玉树临风的盗贼亚森-罗宾比福尔摩斯更吸引人的眼球。比起情节跌宕、高潮不断的推理小说,人性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棘手、诡异案件的背后,也许是人之性格心理的折射,是社会中一个人对自身认识和抗争而不得的矛盾的根源。 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化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新推出的科莫兰-斯特莱科推理系列第二部《蚕》备受关注。主人公斯特莱科既不如楚留香一般奢华富有,甚至债务还未还清,也不如亚森-罗宾英俊潇洒,他除了有一个强壮的大块头,还在阿富汗的战争中丢掉了一条腿。他迥异于其他常规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主人公完美的形象,富于血肉。他会因为情绪冲动顶撞客户,在案件毫无头绪的时候也需要别人去点醒,不完美,却更加真实。 作为《布谷鸟的呼唤》的续篇,斯特莱科侦探事务所名声大噪,迎来了新的春天。慕名而来的大量的成功人士、上层社会精英的客户,急于摆脱面首的富婆,一个接着一个,加上能干且富于探险精神的女秘书罗宾,使得斯特莱科的生意门庭若市。而以钱作为衡量客户的标准,斯特莱科怎么会接下奎因失踪这个案件呢? 奎因失踪,入不敷出,唯一的女儿有学习障碍,奎因夫人交流“有问题”,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到牵连和伤害。斯特莱科是哪根筋搭错了,非要接下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客户呢?也许就是“那种混合了怜悯和好奇的复杂情绪。”埃里希-弗洛姆在《人心-善恶天性》中论述道:“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使我去研究日益增强的机械化工业主义对生活漠然的现象。在这种工业主义中,人变成了一种物,其结果就是人对生活满怀焦虑与冷漠。”无论斯特莱科是出于对威廉-贝克的意气用事,还是可怜容貌一般、打扮过时的奎因夫人,无可否认的是,在罗琳笔下的斯特莱科,复杂的性格中隐藏着一颗善的心,他对生活虽然时而充满焦虑,却没有让生活的冷漠麻木热血的心,而是理性之中带着怜悯。 在斯特莱科自身的境遇刚刚好转的同时,他会可怜比自己更加不济的奎因夫人的遭遇,在真相和金钱面前,他更注重后者所带来的公平和心安。正如镜子的两面性一样,有善必有恶。塔塞尔站在斯特莱科的另一面,表面的强势和友善,不能掩盖其肮脏丑恶的内心。她在事业达到与其顶峰的时刻,已经开始对昔日友人落井下石,她的所作所为,和斯特莱科不可同日而语。 如同一个故事中同样的两个人,在监狱中一个人可以看到满天繁星,而另外一个人只看到满地烂泥。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即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折射。斯特莱科身份尴尬,巨星的私生子,名声败坏的母亲,二者不但不能给他前途加分,反而使人们对于他看中八卦大于看重能力。即使这样,靠着自己的打拼,凭着军人硬汉般的职业精神,他终于拥有一份可以糊口的事业,并且蒸蒸日上。他是身在困境,也能看见希望的强者。 再看塔塞尔,牛津的高材生,原本可以有一个灿烂而美好的前程,虽然为人愚笨而丑陋,她的作品被说成是“被衍生出来的”。但是因多年创作无门,爱情凋落,不得不做文学经纪人而而备受打击。这样的打击,扭曲了她的灵魂,她对世人的憎恶不能当而皇之地诉诸于口,只好假借奎因辱骂众人。她只看得到人性的阴暗面,自识不明,以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看向世间。多年抗争社会无果,转而生恨,终于酿下苦果,等待她的,是无望和晦暗。她本可以把文学经纪人这个职业做的更好,然而心中的“烂泥”最终把她推向罪恶的深渊。 真 相只有一个,而真相背后,却令人唏嘘不已。成也萧何败萧何,奎因因为《家蚕》一举成名,却也因此丧命,可谓作茧自缚,被他人剥茧抽丝。如果没有斯特莱科,奎因已经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斯特拉克这一次又是赚得盆满钵满,可谓名利双收。不知道在下一次的案件里,罗琳又给他安排怎样的精彩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