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夏之“死”
半个多月前看到康夏那篇卖书的文章,因为语气非常诚恳动人,我准备打款,然而马上就看到消息说书已经卖完了,只好作罢。
看到后两篇解释文,我觉得,康夏是一个比较天真的人。
直到看到有人在微博上贴出重复的书,我想,哎呀天真这种东西在脑子里想想就好了,还真的做出来了啊,这下玩大了啊,不知道这下要怎么收场?
但是我也没想到真的有不少人给哥大发邮件举报他,有人要去报警,真心觉得闹得太过了。
今天看到了他的《最后一条》,表示永远退出社交网络,里面有一段话:
但我永远都不会承认我没有做过的事,不会承认我没有动过的心思,不会承认我没有犯下的罪行,无论在任何年代、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折磨我的方式,就算死一千次,死一万次,骨头被碾成灰,筋肉变成血浆,彻底万劫不复,也绝对,没有,可能。
作为一个同样爱写字的人,我明白,如果不是真的心死了一次,是写不出这样的字的。我只看了一篇关于康夏的采访《看见康夏,我们想再选择一次信任》:不会拒绝人,追求完美到不惜粉饰,能背下微博上字字诛心的谩骂语言——跟我的推测非常吻合,真是太典型的读书人性格了,很多毛病我也都有。在事件爆出来之前,读者担心收不到书,问他“书不够了怎么办?”他直接说,“你放心,我就算去买书也要给你们寄过去啊”,只是当时这句话没有引起重视——你看,他还以为自己是做了件好事呢。
我知道,不能因为谁哭得比较大声,谁眼泪流得多,谁的措辞漂亮,就偏袒和同情谁。但我确实在微博和知乎上看到了很多言辞激烈的讨伐,分析和批评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无论怎么解释都洗不清,左右不是人,颇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平民愤”的意味。
现在我只就我看到的事情,发一点自己的感想,我并不知道全部的真相,而且也没那么多精力去追究真相啦。
康夏最终被他自己过剩的情怀和曾经寄予厚望的社交网络联手杀死了,至少在社交网络上死掉了。我同意这其中有康夏自己的“作死”,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群围观者把事情越闹越大,给哥大发邮件指控,喊话让人家去死以证清白。这些人里最卖力的是一些微博大V,一些知乎用户,大都是旁观者,根本就没有打款买书,却能比主角更入戏,想象着受害者的愤怒,声色俱厉地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真让人大开眼界。
作为半个书呆子,我相信他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诈骗,卖掉书一是因为带不走想处理,二是贴补点费用,三是给自己吸引些关注,这些都无可厚非。收到那么多钱,是他的初衷吗?完全是被网友炒起来的,而且后面讨伐最激烈的也不是买书的人啊。他必须为作假的行为负责,但是我相信这“一念之差”绝非贪念,他如果真的心怀叵测,还去鼓励网友发图?这样不是更容易被拆穿,自己打自己脸吗?相信我,靠卖书来赚钱是世界上最蠢最慢的生财之道。从质疑得最激烈的人看来,世界上有人会为了拿77万元跑路而拒绝哥大的offer,有人会为了每天77元的余额宝利息而扣款,而不惜犯诈骗罪。如果所有人都从结果来指责他“一开始就是想诈骗”,那就真的是“诛心”了,这对读书人来说真的比死还可怕。
这件事本身真的没那么严重。我也讨厌完全卖情怀的人,但没人规定情怀就一定不能卖啊。而且康夏并不是完全打着情怀的幌子去骗人,他自己本身确实有这个情怀。(有人质疑情怀的真假,这个该怎么解释?能打动我就是真的,没打动就是假的?。。。)
情怀、玻璃心、天真、虚荣心,都罪不至死,不至于要把他逼到这个份上,丢掉出国深造的机会。只有造假的那部分是需要追责的。即使是一个集齐了绿茶心机婊+圣母玻璃心+被害妄想症+天真+智商捉急+文艺青年等种种毛病于一体的人,ta仍然有权利好好活在这世上。
康夏做事欠缺考虑,没有见识过流言的力量,处世不成熟,最后作出了社交自杀这样的激烈反应,也算得到了教训。要知道,对于想靠公众传播做出点东西来的人,这等于是半条命啊。就好像如果有人封了我的豆瓣账号,我会陷入一段时间的茫然无措一样。做错了事就要承担责任,但不能以动机为由无限扩大对他人品之坏的想象,全方位封杀他,让他退完款,道完歉,事情就算了结了。有人吐槽说他当初做淘宝链接不就省事了吗?可是你们真的可能没做过淘宝,一个商品分类就能把人折腾到眼瞎。还有人说为什么事情闹大那几天他不马上公布买新书的事,为什么不马上道歉?可是,事后诸葛亮谁都会,任何人遇到这么大的事,面对和改正都需要时间,更何况那些书呆子,更是多了拖延纠结清高固执内心戏等种种毛病,就是这些毛病综合起来酿成了这次危机。寄书那几天,他父母亲人都在身边,一大家子人都人品有问题,一起决定干这么个诈骗事件?想想就不合理啊。而且如果明明知道自己在骗人,爸爸还去给每个单子自制书签?给他个改正的机会和反思的时间,让他好好上学去。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结论证明他真的犯了法吧?如果是,那就法律的事情归法律。据网友的反馈,目前相当一部分人人既收到了书,又收到了退款,等于是贴邮费白送了。从惜才的角度讲,我是希望能宽容一点的。在我看来,在卖书事件背后,他仅仅是个26岁、苦读了几年、现在踌躇满志准备进入哥大深造的年轻人,他确实为此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这一切来得不容易。
我才关注了康夏不到一个月,对我而言,世界上少了一个优质的阅读分享号,仅此而已。
之所以担忧发文,有个更深的原因是:从此,每一个想要在互联网上分享点什么好东西的人,都会看到康夏血淋淋的教训,他们要提前想好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解释自己的动机,那么,恐怕很多人就要放弃分享了。这也是许多精英人士不愿意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水太深,蝴蝶效应发生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把控,太多注视的目光就容易迷失初心,一点点过错就会被无限放大。我自己就刚经历过一次,发了比基尼照以后得到评论“明明文采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卖肉呢?”“LZ真棒,期待你早日脱光我好存起来撸”,看得也是郁闷之极,无论多简单的动机,被放大以后都容易被扭曲。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不要因为情怀的驱使,而硬着头皮去干那些自己的实力驾驭不了的事情。絮絮叨叨这么多,我只是想说,康夏只是傻,一时糊涂,并不是心眼有多坏。我接触到的爱读书的人(真的爱而不是标榜自己爱),真的都是些内心很天真善良的人,坏不到哪里去,只是有些事情超出了他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但他们都不是坏心,初衷都是好的。换言之,他们就算想坏,也没有这个执行能力。。。有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其实就揭示了这个过程,看过的人应该懂。
最后想说一句:给真正的情怀留一条活路吧。
(当然,有友邻提出他好像没有寄出自己的藏书,这个暂时还没得到求证,如果真的没有,那这篇文章立马作废。我也有点圣母玻璃心,大家轻喷。必定会有人想“被卖了还帮骗子数钱”“智商捉急”,这个就随便你们理解吧,各人价值观不同,但没人会比别人蠢太多,不管之后事情逆转还是我得到了更多信息改变想法或者其他,我的信息来源就是康夏公众号、那篇采访加上两篇知乎答案和一些微博评论,所以这是我目前的真实感受,先作个记录,不必人身攻击,豆瓣是我用来玩儿、记录表达观点和寻找同类的地方,不喜欢请去别的地方逛,非要谩骂的话我最后只能设权限。暂时也没空再一一跟进探讨啦,有空再聊,就这样。)
续篇:www.douban.com/note/503326563
看到后两篇解释文,我觉得,康夏是一个比较天真的人。
直到看到有人在微博上贴出重复的书,我想,哎呀天真这种东西在脑子里想想就好了,还真的做出来了啊,这下玩大了啊,不知道这下要怎么收场?
但是我也没想到真的有不少人给哥大发邮件举报他,有人要去报警,真心觉得闹得太过了。
今天看到了他的《最后一条》,表示永远退出社交网络,里面有一段话:
但我永远都不会承认我没有做过的事,不会承认我没有动过的心思,不会承认我没有犯下的罪行,无论在任何年代、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折磨我的方式,就算死一千次,死一万次,骨头被碾成灰,筋肉变成血浆,彻底万劫不复,也绝对,没有,可能。
作为一个同样爱写字的人,我明白,如果不是真的心死了一次,是写不出这样的字的。我只看了一篇关于康夏的采访《看见康夏,我们想再选择一次信任》:不会拒绝人,追求完美到不惜粉饰,能背下微博上字字诛心的谩骂语言——跟我的推测非常吻合,真是太典型的读书人性格了,很多毛病我也都有。在事件爆出来之前,读者担心收不到书,问他“书不够了怎么办?”他直接说,“你放心,我就算去买书也要给你们寄过去啊”,只是当时这句话没有引起重视——你看,他还以为自己是做了件好事呢。
我知道,不能因为谁哭得比较大声,谁眼泪流得多,谁的措辞漂亮,就偏袒和同情谁。但我确实在微博和知乎上看到了很多言辞激烈的讨伐,分析和批评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无论怎么解释都洗不清,左右不是人,颇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平民愤”的意味。
现在我只就我看到的事情,发一点自己的感想,我并不知道全部的真相,而且也没那么多精力去追究真相啦。
康夏最终被他自己过剩的情怀和曾经寄予厚望的社交网络联手杀死了,至少在社交网络上死掉了。我同意这其中有康夏自己的“作死”,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群围观者把事情越闹越大,给哥大发邮件指控,喊话让人家去死以证清白。这些人里最卖力的是一些微博大V,一些知乎用户,大都是旁观者,根本就没有打款买书,却能比主角更入戏,想象着受害者的愤怒,声色俱厉地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真让人大开眼界。
作为半个书呆子,我相信他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诈骗,卖掉书一是因为带不走想处理,二是贴补点费用,三是给自己吸引些关注,这些都无可厚非。收到那么多钱,是他的初衷吗?完全是被网友炒起来的,而且后面讨伐最激烈的也不是买书的人啊。他必须为作假的行为负责,但是我相信这“一念之差”绝非贪念,他如果真的心怀叵测,还去鼓励网友发图?这样不是更容易被拆穿,自己打自己脸吗?相信我,靠卖书来赚钱是世界上最蠢最慢的生财之道。从质疑得最激烈的人看来,世界上有人会为了拿77万元跑路而拒绝哥大的offer,有人会为了每天77元的余额宝利息而扣款,而不惜犯诈骗罪。如果所有人都从结果来指责他“一开始就是想诈骗”,那就真的是“诛心”了,这对读书人来说真的比死还可怕。
这件事本身真的没那么严重。我也讨厌完全卖情怀的人,但没人规定情怀就一定不能卖啊。而且康夏并不是完全打着情怀的幌子去骗人,他自己本身确实有这个情怀。(有人质疑情怀的真假,这个该怎么解释?能打动我就是真的,没打动就是假的?。。。)
情怀、玻璃心、天真、虚荣心,都罪不至死,不至于要把他逼到这个份上,丢掉出国深造的机会。只有造假的那部分是需要追责的。即使是一个集齐了绿茶心机婊+圣母玻璃心+被害妄想症+天真+智商捉急+文艺青年等种种毛病于一体的人,ta仍然有权利好好活在这世上。
康夏做事欠缺考虑,没有见识过流言的力量,处世不成熟,最后作出了社交自杀这样的激烈反应,也算得到了教训。要知道,对于想靠公众传播做出点东西来的人,这等于是半条命啊。就好像如果有人封了我的豆瓣账号,我会陷入一段时间的茫然无措一样。做错了事就要承担责任,但不能以动机为由无限扩大对他人品之坏的想象,全方位封杀他,让他退完款,道完歉,事情就算了结了。有人吐槽说他当初做淘宝链接不就省事了吗?可是你们真的可能没做过淘宝,一个商品分类就能把人折腾到眼瞎。还有人说为什么事情闹大那几天他不马上公布买新书的事,为什么不马上道歉?可是,事后诸葛亮谁都会,任何人遇到这么大的事,面对和改正都需要时间,更何况那些书呆子,更是多了拖延纠结清高固执内心戏等种种毛病,就是这些毛病综合起来酿成了这次危机。寄书那几天,他父母亲人都在身边,一大家子人都人品有问题,一起决定干这么个诈骗事件?想想就不合理啊。而且如果明明知道自己在骗人,爸爸还去给每个单子自制书签?给他个改正的机会和反思的时间,让他好好上学去。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结论证明他真的犯了法吧?如果是,那就法律的事情归法律。据网友的反馈,目前相当一部分人人既收到了书,又收到了退款,等于是贴邮费白送了。从惜才的角度讲,我是希望能宽容一点的。在我看来,在卖书事件背后,他仅仅是个26岁、苦读了几年、现在踌躇满志准备进入哥大深造的年轻人,他确实为此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这一切来得不容易。
我才关注了康夏不到一个月,对我而言,世界上少了一个优质的阅读分享号,仅此而已。
之所以担忧发文,有个更深的原因是:从此,每一个想要在互联网上分享点什么好东西的人,都会看到康夏血淋淋的教训,他们要提前想好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解释自己的动机,那么,恐怕很多人就要放弃分享了。这也是许多精英人士不愿意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水太深,蝴蝶效应发生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把控,太多注视的目光就容易迷失初心,一点点过错就会被无限放大。我自己就刚经历过一次,发了比基尼照以后得到评论“明明文采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卖肉呢?”“LZ真棒,期待你早日脱光我好存起来撸”,看得也是郁闷之极,无论多简单的动机,被放大以后都容易被扭曲。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不要因为情怀的驱使,而硬着头皮去干那些自己的实力驾驭不了的事情。絮絮叨叨这么多,我只是想说,康夏只是傻,一时糊涂,并不是心眼有多坏。我接触到的爱读书的人(真的爱而不是标榜自己爱),真的都是些内心很天真善良的人,坏不到哪里去,只是有些事情超出了他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但他们都不是坏心,初衷都是好的。换言之,他们就算想坏,也没有这个执行能力。。。有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其实就揭示了这个过程,看过的人应该懂。
最后想说一句:给真正的情怀留一条活路吧。
(当然,有友邻提出他好像没有寄出自己的藏书,这个暂时还没得到求证,如果真的没有,那这篇文章立马作废。我也有点圣母玻璃心,大家轻喷。必定会有人想“被卖了还帮骗子数钱”“智商捉急”,这个就随便你们理解吧,各人价值观不同,但没人会比别人蠢太多,不管之后事情逆转还是我得到了更多信息改变想法或者其他,我的信息来源就是康夏公众号、那篇采访加上两篇知乎答案和一些微博评论,所以这是我目前的真实感受,先作个记录,不必人身攻击,豆瓣是我用来玩儿、记录表达观点和寻找同类的地方,不喜欢请去别的地方逛,非要谩骂的话我最后只能设权限。暂时也没空再一一跟进探讨啦,有空再聊,就这样。)
续篇:www.douban.com/note/503326563
胡铁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想念海拉尔有你的夜晚 (45人喜欢)
- 拥有稳定能量核心的人,胜过一千块水晶 (32人喜欢)
- 《初步举证》:这一切并不寻常 (12人喜欢)
- 为什么唱歌这件事忽然变得如此重要 (128人喜欢)
- 新年伊始,两次哭泣 (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