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图 八百主
千年图,八百主:一件镇馆之宝的流转
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唐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又名《挑耳图》),常被誉为镇馆之宝。只是从未见有详细探讨,至其千年间又是如何流转的,更是无人提及。今依据图上的历代题识,结合相关书画著录和各种文献的记载,试图勾勒其前后播迁流转的轨迹,透示历代藏家珍藏转让该图的复杂过程。
一
王齐翰《勘书图》,现为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所藏的年代最早的一幅画。画幅纵34厘米,横571厘米,包含了题跋在内,若仅计王画画幅本身,清人陶樑《红豆树馆书画记》(光绪八年刻本)称“高一尺四分,宽一尺九寸九分”。),绢本设色。
画上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风,屏风前略偏左为一长条大案,案上陈有厢匣书卷等物。右侧矮案前,一人坐椅上,手持耳匙,左目紧闭,作惬意挑耳状。右边立一瀹茗侍者,背身探头向屏风后面。屏风上画青山绿水,意致潇洒。画卷首位上方分别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勘书图”和“王齐翰妙笔”,左下侧钤有南唐后主李煜“建业文房之印”,卷后有宋人苏子由(辙)、苏东坡(苏轼)、王晋卿(王诜)和明人董其昌、文震孟以及清乾隆帝的三位皇子、谢墉等一大批文臣名流的题识。王齐翰的此幅《勘书图》,不独在于其可能是作者至今尚存人寰的唯一作品,兼且在于图上留下了历代名流大家的题识,弥足珍贵。
有关图作者王齐翰其人,记载很少。《宣和画谱》称其为金陵人,世为右姓,事南唐后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当时太宗为京督尹,索取其画,一见而大加赏叹,就留画厚赐,而释放刘元嗣。十六天后,即位为皇帝,即将该画命名为“应运罗汉”,藏入御府。
王齐翰的《勘书图》似乎始终未曾在内库藏品中出现过,《宣和画谱》既不见其名,列有王齐翰《古贤图》的宋杨王休的《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也无其迹。看来自北宋直到清代,王齐翰《勘书图》一直在民间流转而未进入深宫,于是就有不断播迁流转的佳话。
二
王齐翰《勘书图》先由北宋王巩收藏。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正月初十日,苏辙在《勘书图》上题:“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此,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观其意,该图其时似为定国收藏。
北宋人以定国为字者,有王钦若(962-1025)、杜惟则(950-1031)、张景宪(1004-1080)、王觉和王巩数人,而元祐年间在世者只有王巩和王觉二人,由与二苏关系以及本人的家世来看,此定国当为王巩无疑。
由苏轼等人记载,可知王巩富于收藏,拥有《勘书图》正合情理。此苏辙题文所谓“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此,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当指定国拥有《勘书图》,本可以挑耳勘书,却遭贬逐,行将外放,不能如图中所示。这是目前所知《勘书图》最早的私人藏家。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此图可能就在兵燹乱离中从王家佚出。南宋孝宗时,王巩从曾孙从谨在四明回忆:“早罹中州之难,不能保传家图籍之藏,至于先世文集所自著书,亦皆散逸,穷处江海,极力访求,仅获一二。” 在北宋灭亡的乱局中,王巩后人连先人的著述都无法保存,祖传家藏图籍就更易散失,《勘书图》可能就在时局大变动中换了主人。
王齐翰《勘书图》继由北宋名臣李清臣后裔李叔夏收藏。金完颜永济大安二年(南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洹山道人史公奕在图上题:“王齐翰画《挑耳图》,吾乡李叔夏先生所藏物也。叔夏宋名卿清臣之后,清苦寡合,其家书画甚多,平生靳靳不肯容易示人,然而死未久,为不肖子孙所鬻。今观之,不觉叹惋弥日,乃知三变之子何代无之。”
李叔夏,尚不知其行状,仅知梁克家所纂淳熙《三山志》卷五《地里类五·驿铺》中,提到“有洪文馆秘书李叔夏为记”,知其任过清要职务。由洹山道人史季宏题识可知,李叔夏为名臣李清臣之后,生活清苦,而收藏书画丰夥,其中就有《挑耳图》(即《勘书图》),且视图拱若珍璧,轻易不肯示人。不无遗憾的是,在李叔夏身后不久,该画就被其子孙辈鬻卖了,时代约在南宋中期。这也是最早称《勘书图》为《挑耳图》的记载(为行文方便,以下仍均称《勘书图》)。
王齐翰《勘书图》南宋末年曾由奸相贾似道收藏。宋人名濌者从《悦生别录》中抄出贾士道所藏名画五十八卷,中有王齐翰《勘书图》。其人又作按语:“贾似道收蓄书画妙绝古今,不特搜访详备,尤是目力过人,盖其相业虽误国,而鉴赏则称独步矣。” 其人又认为,贾似道用过悦生葫芦印,按明人文士都穆的说法,悦生即贾似道所用堂名,如此,则贾似道收藏过此画。
三
明中期,吴宽曾收藏过《勘书图》。苏州名士书画家文征明次子文嘉记录严嵩钤山堂所藏宋人名画时称:“王齐翰《勘书图》二,其一为吾苏吴文定公家物,后有东坡跋语,图作挑耳状,曲尽态度。其一则摹本也。”
吴文定即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苏州府长洲县人,为成化八年(1472)会元、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文定是其谥号。正德初年的首辅大学士、以文章著称的长沙人李东阳称颂道,吴宽“取甲科,官史局,文名满天下……其为诗深厚醲郁,脱去凡近,而古意独存;其为文典而不俗,鬯而不汎,约之义理,以成一家之言” 。 《明史》说他“于书无不读,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 。四库馆臣则评价:“宽学有根柢,为当时馆阁巨手。平生最好苏学,字法亦酷肖东坡,缣素流传,收藏家珍如拱璧。其文章和平恬雅,有鸣銮佩玉之风。诗笔更深厚醲郁,追踪作者。……而宽之才雄气逸,更足以笼罩一时,明代中叶以还,吴中文士未有能过之者。” 前后大家众口一词高度评价其诗其文其才。
吴宽不但工诗文,擅书法,而且精绘事,其文集《家藏集》,题画诗篇甚多。吴宽更以其博雅高才搜罗宏富,《家藏集》中就有这幅《勘书图》。吴宽为此图还专门赋七言诗一首:“彩毫细染王良史,玉手亲收黄保仪。剔耳不妨闲释卷,撚髭全胜苦寻诗。危言自足惊都尉,善戏何须及帝姬。写入志林传后代,眉山此段事尤奇。”并出注:“后有东坡跋语,载王晋卿耳聋事。”
至于吴宽是从何人手中获得此图的,目前尚无材料能够说明。好景不常,此图并没有像吴宽希望的那样“写入志林传后代”,似乎不久就易手了。吴宽只有田数顷,常以“周亲故之贫者”,大概身后中落,是以子孙守不住名画。
正德、嘉靖年间,无锡安国收藏过《勘书图》。文征明曾孙、天启二年(1622)状元、崇祯时官至大学士的文震孟(1574-1636)在《勘书图》上题:“王齐翰画,宋思陵题,二苏及王晋卿墨妙。余非鉴赏家,不敢强作解事语也。惟是此卷为锡山安氏家藏,自桂坡翁以及无咎,数十年来得而失,失而复得,类若有神明护持之,洵为珍物矣。辗转流传,无咎复之尤艰,更一洗洹山道人之难。崇祯辛未小春题于菊华下。”
清中期无锡人钱泳(1759-1844),也在其《履园丛话》丛话十《收藏》“五代”条中云:“王齐翰《挑耳图》卷,前有徽宗御题‘勘书图’三字,又‘王齐翰妙笔’五字。画一贵人自挑其耳,坐于屏幛之前,衣纹精细,设色甚工,俨然吴道子法也。后有苏东坡、颍滨兄弟及王晋卿题跋。旧为吾乡安氏之物,嘉庆壬戌十月在扬州吴杜邨太史家见之。” 可见无锡安氏确曾收藏过此画。
桂坡翁即无锡安镇人安国,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卒于嘉靖十三年(1534)。安国字民泰,居胶山,因山治圃,植丛桂于后冈,延袤二里余,因自号桂坡。葬之日,时任南京礼部尚书后为内阁首辅的严嵩为他撰墓表,说他“既自崛起,大振原田,莓莓囷峨,锡川之稼如茨如云,父殁后,不数年富侔封君矣”,是个典型的业农起家的地主。其富裕程度,“甲于江左,号安百万”,正德、嘉靖时,与邹望、华麟祥同为无锡的三巨富。
安国成为巨富后,好古书画彝鼎,广购异书。死后,由声望如日中天的严嵩为之撰墓表。这样富厚又喜风雅的人,拥有《勘书图》是顺理成章的。图上钤有“大明锡山桂坡安国民泰氏书画印”章。无咎即安广誉,无咎是其字,为安国之孙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安希范之子,地方志将他列入《文苑》中,说他“不事绳检,而文采宕逸,与弟广生并工于诗,兼善书画” 。从文震孟笔意,安氏所藏《勘书图》,由金李叔夏所藏一脉下来。至安氏如何获得此图,迄今尚无任何线索。
嘉靖年间,大学士严嵩收藏过《勘书图》。严嵩为饱学之士,又长期为首辅大学士,搜括财贿繁夥。严嵩被抄家,后人有《天水冰山录》,记其籍没财产中古今名画手卷册页类3 200多件,其中就有王齐翰《勘书图》(二卷)。以严嵩当时的势焰,以安国的长子安如山礼请严嵩为其父撰写墓表的极力巴结,很可能安家将《勘书图》作为厚礼献给严嵩以投其好。严嵩拥有此图虽出于安家馈赠,但因其位高势赫,自难免万历时沈德符所谓“严以势劫”之嫌。有意思的是,严嵩以其权势和财力,将真假《勘书图》都搜括到了他的相府中。
万历时,沈图南曾藏有《勘书图》。据万历时著名鉴赏家嘉兴人李日华日记所记,万历四十年二月二十四日,李日华在苏州“同盛寓庸、方巢云、戴鉴若、释印南过沈图南,出观诸种。……又王齐翰《挑耳图》,李公麟《耕耨图》,俱不真” 。
其时《勘书图》已由苏州藏家沈图南珍藏了,惟是否系真迹,时人已表怀疑。图南未审是谁,沈周字启南,图南或为沈周之弟。此“不真”之《勘书图》,很可能是钤山堂主人严嵩败后散出的那幅假图。到数十年后的崇祯四年(1631),《勘书图》辗转回归到了无锡安家,其间不知是否又曾转移过别家。
崇祯时,无锡安氏重获此图。早在万历后期,原为安氏之收藏在市上就能轻易见到。其时的安家,更是日见萧条,因此安广誉要物归原主,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怪不得曾为侍读日讲官当时赋闲在家的文震孟题签称“辗转流传”,怪不得安广誉重获祖传宝物后要请文震孟为之题签。
四
清代康熙前期,耿家父子收藏过《勘书图》。此图上有“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此耿信公,当指耿昭忠,盖因耿昭忠字信公,号在良。世籍山东,后徙辽东盖州,故为辽阳人。生于崇德五年(1640),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47岁。《清史稿》有传。祖父即靖南王耿仲明,父继茂,昭忠为次子。昭忠顺治间入侍世祖,授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妻贝子女,例得多罗额驸,进秩视和硕额驸,康熙七年加太子太保。康熙十三年兄耿精忠叛,昭忠与弟率子姓于家待命。逾年贳其罪,复秩如故。以镇平将军驻福州,代耿精忠掌藩政。卒谥勤僖。
耿昭忠是深谙艺事富于收藏的皇戚,收藏了此《勘书图》。《勘书图》上又有 “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画幅上有“耿嘉祚会侯藏号漱六主人书画之赏章”、“湛思记”等。此耿、耿会侯,即耿昭忠之子,嘉祚为名,会侯为字。清廷养心殿收有元高翼所书《通书》一册,至元三年(1266)之物,标明“神品”,上面钤有明人嘉兴大收藏家项子汴的诸多印章,并有“耿嘉祚印湛思”、“宫保世家平生真赏耿嘉祚”印、“字会侯”、“会侯珍藏”等。耿嘉祚自誉“宫保世家”是因为其父耿昭忠获授过太子太保衔。由《通书》上的印章,可知此物曾是汴家珍物,后为耿嘉祚所有,也说明耿嘉祚在耿昭忠身后不但全部继承了珍藏,而且继续搜罗书画,恢扩乃父收藏。
如果此图即为安家所藏的真迹,那么由无锡安家易手到北京耿家(耿昭忠当时应在北京任职),当是清初安家彻底衰落和耿家升为新贵之时。
康熙时,著名学士、鉴赏收藏家高士奇曾藏有《勘书图》。高士奇《江村书画目》(进字壹号33):“北宋王齐翰《勘书图》一卷,宋徽宗题,赝,八两。” 在高士奇进字壹号的51幅书画中,《勘书图》的价格仅次于褚遂良临《兰亭》一卷(李龙眠补图)的十六两和仇十洲《五百尊罗汉图》一卷的十二两。高士奇(1645-1703),字淡人,号江村、竹窗等,浙江钱塘人,曾入值南书房。一生收集古旧字画,擅长书画鉴赏,同样长于书画赏鉴的宋荦曾言:“昭代赏鉴谁第一,棠村已殁推江村。” 高士奇将所收藏的王齐翰《勘书图》鉴定为赝品。如高未走眼,则此赝品可能就是万历四十年(1612)李日华在苏州沈图南家见到的那轴“不真”的王齐翰《勘书图》。而真迹也许仍在北京耿家珍藏着。
乾隆中期,乾隆诸皇子和众大臣似曾同赏《勘书图》。由图上题识可知,乾隆时,皇四子、皇五子和皇六子三位皇子以及诸位清要官员赏识过此图。皇四子和皇五子都题明是乙酉年春,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皇六子和谢墉、观保、张泰开、金甡、卢文弨、刘星炜、汪廷玙、李中简、汪永锡等均未注明赏图年月,但这些大臣都是同时人,都为词臣,大多入值过上书房,或相互之间关系密切,金甡与张泰开,汪廷玙与李中简、刘星炜为同科进士,谢墉和金甡都互相赴过对方作东的雅集,李中简与金甡有诗文往还,金甡和汪永锡都是皇四子的老师。
因此,由诸位词臣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诸皇子的关系推断,很可能他们是与诸皇子在同一天赏观了此图,诸位皇子题字,各位文臣紧跟着凑趣。若果真如此,这么多皇子和清要大臣殿下之师同赏一图,堪称是书画赏鉴史上的盛事了。乾隆的三个皇子和他们的老师等名流同赏此图,最可能的地点是北京。只是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说明,他们是在何家何处赏鉴此图的。
嘉庆时,吴绍浣曾收藏过《勘书图》。如前所述,王齐翰《勘书图》,鉴赏家无锡人钱泳曾于“嘉庆壬戌十月在扬州吴杜邨太史家见之”。吴杜邨即歙人吴绍浣,一般清代碑传文等传记资料无检,其世代寓居扬州,家道殷富,与兄绍燦连捷中乾隆四十年、四十三年进士,入为翰林,为中书,后因爱虎丘之胜,买屋与短簿祠相对,家事中落,不得已报捐道员,补河南南汝光道,年七十五卒于任所。
绍浣精于赏鉴,所藏法书名画甚多,“皆世间稀有之宝”,当时大学士彭元瑞、董诰、王杰、刘权之等人向皇帝进贡图籍书画,必经他品题而后奏进。嘉庆初年,精于赏鉴尤娴法书的无锡钱泳每次到扬州,总是住在他家,而吴绍浣也视钱泳造访为乐事,“必扫榻以待之”钱泳《云岩杂志》云:‘绍浣字杜村,歙人。乾隆戊戌进士,由翰林改中书。精于鉴赏,家藏甚富。尝爱虎丘之胜,买屋与短簿祠相对。后官至河南南汝光道。年七十有五卒于任。’”钱泳在扬州吴绍浣家见到《勘书图》的嘉庆七年(1802),正是吴绍浣收罗毕沅等散出收藏最富的时候。诚然,吴绍浣是从何处得到《勘书图》的,无法断言。
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曾收藏过《勘书图》。吴绍浣精于赏鉴,嗜于收藏法书名画,但入不敷出,家事中落,官运不畅,不得已报捐道员,终至卒于任所,所藏名画自然先后散出。辗转到了清末,王齐翰《勘书图》就归笃嗜金石书画的两江总督端方所有。
端方字午桥,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三十年(1904),摄两江总督,寻调湖南。三十二年,移督两江,宣统改元,调直隶。三年(1911),以侍郎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端方至资州,所部鄂军起义,端方遇害。
时人皆描摹端方笃嗜金石书画,可以比肩喜好收藏金石书画的乾嘉盛世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湖
广总督毕沅和两广总督阮元等人。有名的毛公鼎,就由其收藏过。端方政务之暇醉心于古物书画收藏之时,还招聘精于艺事的人士编纂藏品目录。再督两江时,招聘精于鉴别和富于收藏的樊增祥、缪荃孙和程雒庵三人编纂陶斋所藏名迹为《壬寅消夏记》,道员李葆恂加跋,众人乃尽睹美备(注: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缪荃孙序、李葆恂序。)。因而有《陶斋吉金录》八卷和《陶斋吉金录续录》二卷刊行于世。端方两任两江总督,很可能其时从吴绍浣家流散出来的王齐翰《勘书图》就在附近流转,端方以地利和声势之便,收罗到了此图。若果如此,则光绪宣统之际观赏到此图的陈宝琛、萧绍棻、铁良、张祖翼、方药雨、黄以霖和日人西村博等,都是在端方拥有此图时寓目的。
清末民初,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曾收藏《勘书图》。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字茂生,号观斋,毕业于波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886年受遣来华传教,两年后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自任督学。翌年辞教会职,被盛宣怀聘为上海南洋公学督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主办《上海新闻报》,兼任南京格致书院提调并南洋大臣洋务委员二十六年(1900)任南洋大臣洋务参赞并湖广总督洋务参赞,二十八年(1902)任商务大臣参赞官,二十九年(1903)任铁路总公司参赞并修改商约大臣参赞官,宣统三年(1911)任邮传部洋文秘书、红十字会总董,民国四年(1915)充任政事堂顾问,次年任国务院顾问,六年改任总统府顾问,后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17年至1928年任北洋政府总统府顾问,1936年至1938年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开森被日军拘禁于北平,1943年被遣返回国,两年后病故。
福开森在华生活半个多世纪,清末与两江总督端方等地方大吏往来密切,对中国文化文物怀有浓厚兴趣,利用在华任显职和结交地方大吏的机会,“举凡南北古物无不搜罗殆尽”,被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誉为当时“中国唯一收藏家” (注:钱桐:《略论福开森博士设立古物馆之意义》,《大公报·艺术周刊》第四十期,1935年7月6日。),收藏中国书法绘画作品颇为丰厚。福开森还聘请多位中国文物专家共同编集了《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1931年)、《历代著录画目》(1933年)等文物书画目录,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等(注:参见《历代著录画目》陈履生后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端方遇害后,1924年,藏品不少被后人卖与福开森,王齐翰《勘书图》可能就在其中,为福开森所有。1934年10月14日,时居北平的福开森将40年间在华花费300万元搜罗的千余件古物,除了已先期运回美国者外,悉数捐赠金陵大学。在捐赠的78件名画中,最为珍贵的就是王齐翰的《勘书图》和大观帖六卷残本。来年7月1日,福开森古物馆在北京正式开馆,开馆前一日下午4时,社会各界代表300余人前往古物馆先睹宝物,文化要人或社会名流马衡、沈兼士、梅贻琦、洪煨莲、容庚等“在王齐翰《挑耳图》陈列处参观最久” (注:参见《大公报
·艺术周刊》第四十期(1935年7月6日)、第四十一期(1935年7月13日)所载相关报道。)。1951年金陵大学转为公立,翌年并入南京大学,《勘书图》遂归公家收藏。
五
综上所述,南唐王齐翰画《勘书图》,又名《挑耳图》,似乎从未进入皇室内府,而直到清末民初近千年间只是在民间辗转流转,中间不知经过了多少藏家和赏家之手,不知发生过多少令人兴奋或令人扼腕兴叹的悲喜故事。虽然该图在有些时段如南宋末年至明代中期如何流转,清前期藏家之间如何易手等情形,并不清楚,还需留待日后进一步考索,但是其流转的轮廓,似可勾勒出来。北宋元祐年间,由名臣之后新党王巩收藏,先后由苏辙苏轼弟兄欣赏,后来到了名臣李清臣的裔孙李叔夏家,南宋中期又从叔夏的子孙辈处逸出。后又不知经过多少人之手,到了误国权臣而赏鉴书画目力过人的贾似道手中。二百多年后的明中期,又辗转为弘治时名臣苏州人吴宽所拥有。稍后即在苏州邻地无锡崛起了大富豪安国,安国富而好藏,《勘书图》从吴宽家散出,大概也就到了安家。安国去世,安国之子裕州知州如山曾礼请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撰写墓表;后来严嵩长期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将公私名画囊括府中。以严嵩当时显赫的地位权势,安家很可能将此宝物主动地送到了严府,如此,安国身后不久,此画就转移到了严嵩府中。值得玩味的是,当时市面上已有了摹本《勘书图》,而真假二图居然都进入了严嵩的相府。严嵩被抄家后,《勘书图》不知何故仍在民间流转。崇祯四年(1631),无锡安国的曾孙安广誉又通过艰难的努力再次拥有此物。康熙年间,此图不知何故又被清朝新贵靖南王耿仲明之子孙耿昭忠、耿嘉祚珍藏赏鉴。在此前后,万历后期的李日华在苏州沈图南家见过“不真”的王齐翰《勘书图》;康熙中期,高士奇拥有视为“赝”品的王齐翰《勘书图》,准备进呈康熙皇帝。乾隆中期,乾隆的皇四子、皇五子和皇六子三位皇子,诸多清要大臣如谢墉、张泰开、金甡、观保、刘星炜、卢文弨、汪廷玙、汪永锡、李中简等,都曾鉴赏过此图,并纷纷题识留墨。只是这些人均未说明是在何处赏玩的此图。宝图至迟到嘉庆初年已流转到了著名收藏家扬州吴绍浣家。嘉庆七年(1802)颇具法眼的无锡钱泳在吴绍浣家得以大饱眼福。钱泳所谓《勘书图》“旧为吾乡安氏之物”,大概只能理解为此图早年曾由安家收藏过,而不能理解为吴氏直接从安家得到了此图。吴绍浣家道中落后,书画散出,该图不知入主谁家,到了光绪末年,被笃嗜金石书画的两江总督端方搜罗入囊。光绪、宣统之交,名臣陈宝琛、萧绍棻、铁良、张祖翼、方药雨、黄以霖以及日人西村博等,先后赏鉴了此图,地点当是在端方官邸。端方遇害,所藏旋即散佚,《勘书图》就到了时任汇文书院督学的福开森手中。
1934年,福开森将所藏书画金石等物悉数捐赠金陵大学,在私人手上留转了八九百年的稀世珍品重又回归公家,真如明末文震孟所言“类若有神物护持”一般。绝代珍品由金陵大学转为南京大学所有,就结束了不断播迁的旅程,而找到了永久的归宿,乃为国家所有。 此幅有历代题识的宝图,通过辨认题识,结合书画著录和文献所载,互相能够印证,看不出作假的明显痕迹,当非明万历时人李日华称为“不真”和清康熙时高士奇视为“赝”品的摹本,而是留存近千年的真迹《勘书图》,殆可断
言。
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唐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又名《挑耳图》),常被誉为镇馆之宝。只是从未见有详细探讨,至其千年间又是如何流转的,更是无人提及。今依据图上的历代题识,结合相关书画著录和各种文献的记载,试图勾勒其前后播迁流转的轨迹,透示历代藏家珍藏转让该图的复杂过程。
一
王齐翰《勘书图》,现为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所藏的年代最早的一幅画。画幅纵34厘米,横571厘米,包含了题跋在内,若仅计王画画幅本身,清人陶樑《红豆树馆书画记》(光绪八年刻本)称“高一尺四分,宽一尺九寸九分”。),绢本设色。
画上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风,屏风前略偏左为一长条大案,案上陈有厢匣书卷等物。右侧矮案前,一人坐椅上,手持耳匙,左目紧闭,作惬意挑耳状。右边立一瀹茗侍者,背身探头向屏风后面。屏风上画青山绿水,意致潇洒。画卷首位上方分别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勘书图”和“王齐翰妙笔”,左下侧钤有南唐后主李煜“建业文房之印”,卷后有宋人苏子由(辙)、苏东坡(苏轼)、王晋卿(王诜)和明人董其昌、文震孟以及清乾隆帝的三位皇子、谢墉等一大批文臣名流的题识。王齐翰的此幅《勘书图》,不独在于其可能是作者至今尚存人寰的唯一作品,兼且在于图上留下了历代名流大家的题识,弥足珍贵。
有关图作者王齐翰其人,记载很少。《宣和画谱》称其为金陵人,世为右姓,事南唐后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当时太宗为京督尹,索取其画,一见而大加赏叹,就留画厚赐,而释放刘元嗣。十六天后,即位为皇帝,即将该画命名为“应运罗汉”,藏入御府。
王齐翰的《勘书图》似乎始终未曾在内库藏品中出现过,《宣和画谱》既不见其名,列有王齐翰《古贤图》的宋杨王休的《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也无其迹。看来自北宋直到清代,王齐翰《勘书图》一直在民间流转而未进入深宫,于是就有不断播迁流转的佳话。
二
王齐翰《勘书图》先由北宋王巩收藏。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正月初十日,苏辙在《勘书图》上题:“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此,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观其意,该图其时似为定国收藏。
北宋人以定国为字者,有王钦若(962-1025)、杜惟则(950-1031)、张景宪(1004-1080)、王觉和王巩数人,而元祐年间在世者只有王巩和王觉二人,由与二苏关系以及本人的家世来看,此定国当为王巩无疑。
由苏轼等人记载,可知王巩富于收藏,拥有《勘书图》正合情理。此苏辙题文所谓“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此,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当指定国拥有《勘书图》,本可以挑耳勘书,却遭贬逐,行将外放,不能如图中所示。这是目前所知《勘书图》最早的私人藏家。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此图可能就在兵燹乱离中从王家佚出。南宋孝宗时,王巩从曾孙从谨在四明回忆:“早罹中州之难,不能保传家图籍之藏,至于先世文集所自著书,亦皆散逸,穷处江海,极力访求,仅获一二。” 在北宋灭亡的乱局中,王巩后人连先人的著述都无法保存,祖传家藏图籍就更易散失,《勘书图》可能就在时局大变动中换了主人。
王齐翰《勘书图》继由北宋名臣李清臣后裔李叔夏收藏。金完颜永济大安二年(南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洹山道人史公奕在图上题:“王齐翰画《挑耳图》,吾乡李叔夏先生所藏物也。叔夏宋名卿清臣之后,清苦寡合,其家书画甚多,平生靳靳不肯容易示人,然而死未久,为不肖子孙所鬻。今观之,不觉叹惋弥日,乃知三变之子何代无之。”
李叔夏,尚不知其行状,仅知梁克家所纂淳熙《三山志》卷五《地里类五·驿铺》中,提到“有洪文馆秘书李叔夏为记”,知其任过清要职务。由洹山道人史季宏题识可知,李叔夏为名臣李清臣之后,生活清苦,而收藏书画丰夥,其中就有《挑耳图》(即《勘书图》),且视图拱若珍璧,轻易不肯示人。不无遗憾的是,在李叔夏身后不久,该画就被其子孙辈鬻卖了,时代约在南宋中期。这也是最早称《勘书图》为《挑耳图》的记载(为行文方便,以下仍均称《勘书图》)。
王齐翰《勘书图》南宋末年曾由奸相贾似道收藏。宋人名濌者从《悦生别录》中抄出贾士道所藏名画五十八卷,中有王齐翰《勘书图》。其人又作按语:“贾似道收蓄书画妙绝古今,不特搜访详备,尤是目力过人,盖其相业虽误国,而鉴赏则称独步矣。” 其人又认为,贾似道用过悦生葫芦印,按明人文士都穆的说法,悦生即贾似道所用堂名,如此,则贾似道收藏过此画。
三
明中期,吴宽曾收藏过《勘书图》。苏州名士书画家文征明次子文嘉记录严嵩钤山堂所藏宋人名画时称:“王齐翰《勘书图》二,其一为吾苏吴文定公家物,后有东坡跋语,图作挑耳状,曲尽态度。其一则摹本也。”
吴文定即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苏州府长洲县人,为成化八年(1472)会元、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文定是其谥号。正德初年的首辅大学士、以文章著称的长沙人李东阳称颂道,吴宽“取甲科,官史局,文名满天下……其为诗深厚醲郁,脱去凡近,而古意独存;其为文典而不俗,鬯而不汎,约之义理,以成一家之言” 。 《明史》说他“于书无不读,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 。四库馆臣则评价:“宽学有根柢,为当时馆阁巨手。平生最好苏学,字法亦酷肖东坡,缣素流传,收藏家珍如拱璧。其文章和平恬雅,有鸣銮佩玉之风。诗笔更深厚醲郁,追踪作者。……而宽之才雄气逸,更足以笼罩一时,明代中叶以还,吴中文士未有能过之者。” 前后大家众口一词高度评价其诗其文其才。
吴宽不但工诗文,擅书法,而且精绘事,其文集《家藏集》,题画诗篇甚多。吴宽更以其博雅高才搜罗宏富,《家藏集》中就有这幅《勘书图》。吴宽为此图还专门赋七言诗一首:“彩毫细染王良史,玉手亲收黄保仪。剔耳不妨闲释卷,撚髭全胜苦寻诗。危言自足惊都尉,善戏何须及帝姬。写入志林传后代,眉山此段事尤奇。”并出注:“后有东坡跋语,载王晋卿耳聋事。”
至于吴宽是从何人手中获得此图的,目前尚无材料能够说明。好景不常,此图并没有像吴宽希望的那样“写入志林传后代”,似乎不久就易手了。吴宽只有田数顷,常以“周亲故之贫者”,大概身后中落,是以子孙守不住名画。
正德、嘉靖年间,无锡安国收藏过《勘书图》。文征明曾孙、天启二年(1622)状元、崇祯时官至大学士的文震孟(1574-1636)在《勘书图》上题:“王齐翰画,宋思陵题,二苏及王晋卿墨妙。余非鉴赏家,不敢强作解事语也。惟是此卷为锡山安氏家藏,自桂坡翁以及无咎,数十年来得而失,失而复得,类若有神明护持之,洵为珍物矣。辗转流传,无咎复之尤艰,更一洗洹山道人之难。崇祯辛未小春题于菊华下。”
清中期无锡人钱泳(1759-1844),也在其《履园丛话》丛话十《收藏》“五代”条中云:“王齐翰《挑耳图》卷,前有徽宗御题‘勘书图’三字,又‘王齐翰妙笔’五字。画一贵人自挑其耳,坐于屏幛之前,衣纹精细,设色甚工,俨然吴道子法也。后有苏东坡、颍滨兄弟及王晋卿题跋。旧为吾乡安氏之物,嘉庆壬戌十月在扬州吴杜邨太史家见之。” 可见无锡安氏确曾收藏过此画。
桂坡翁即无锡安镇人安国,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卒于嘉靖十三年(1534)。安国字民泰,居胶山,因山治圃,植丛桂于后冈,延袤二里余,因自号桂坡。葬之日,时任南京礼部尚书后为内阁首辅的严嵩为他撰墓表,说他“既自崛起,大振原田,莓莓囷峨,锡川之稼如茨如云,父殁后,不数年富侔封君矣”,是个典型的业农起家的地主。其富裕程度,“甲于江左,号安百万”,正德、嘉靖时,与邹望、华麟祥同为无锡的三巨富。
安国成为巨富后,好古书画彝鼎,广购异书。死后,由声望如日中天的严嵩为之撰墓表。这样富厚又喜风雅的人,拥有《勘书图》是顺理成章的。图上钤有“大明锡山桂坡安国民泰氏书画印”章。无咎即安广誉,无咎是其字,为安国之孙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安希范之子,地方志将他列入《文苑》中,说他“不事绳检,而文采宕逸,与弟广生并工于诗,兼善书画” 。从文震孟笔意,安氏所藏《勘书图》,由金李叔夏所藏一脉下来。至安氏如何获得此图,迄今尚无任何线索。
嘉靖年间,大学士严嵩收藏过《勘书图》。严嵩为饱学之士,又长期为首辅大学士,搜括财贿繁夥。严嵩被抄家,后人有《天水冰山录》,记其籍没财产中古今名画手卷册页类3 200多件,其中就有王齐翰《勘书图》(二卷)。以严嵩当时的势焰,以安国的长子安如山礼请严嵩为其父撰写墓表的极力巴结,很可能安家将《勘书图》作为厚礼献给严嵩以投其好。严嵩拥有此图虽出于安家馈赠,但因其位高势赫,自难免万历时沈德符所谓“严以势劫”之嫌。有意思的是,严嵩以其权势和财力,将真假《勘书图》都搜括到了他的相府中。
万历时,沈图南曾藏有《勘书图》。据万历时著名鉴赏家嘉兴人李日华日记所记,万历四十年二月二十四日,李日华在苏州“同盛寓庸、方巢云、戴鉴若、释印南过沈图南,出观诸种。……又王齐翰《挑耳图》,李公麟《耕耨图》,俱不真” 。
其时《勘书图》已由苏州藏家沈图南珍藏了,惟是否系真迹,时人已表怀疑。图南未审是谁,沈周字启南,图南或为沈周之弟。此“不真”之《勘书图》,很可能是钤山堂主人严嵩败后散出的那幅假图。到数十年后的崇祯四年(1631),《勘书图》辗转回归到了无锡安家,其间不知是否又曾转移过别家。
崇祯时,无锡安氏重获此图。早在万历后期,原为安氏之收藏在市上就能轻易见到。其时的安家,更是日见萧条,因此安广誉要物归原主,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怪不得曾为侍读日讲官当时赋闲在家的文震孟题签称“辗转流传”,怪不得安广誉重获祖传宝物后要请文震孟为之题签。
四
清代康熙前期,耿家父子收藏过《勘书图》。此图上有“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此耿信公,当指耿昭忠,盖因耿昭忠字信公,号在良。世籍山东,后徙辽东盖州,故为辽阳人。生于崇德五年(1640),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47岁。《清史稿》有传。祖父即靖南王耿仲明,父继茂,昭忠为次子。昭忠顺治间入侍世祖,授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妻贝子女,例得多罗额驸,进秩视和硕额驸,康熙七年加太子太保。康熙十三年兄耿精忠叛,昭忠与弟率子姓于家待命。逾年贳其罪,复秩如故。以镇平将军驻福州,代耿精忠掌藩政。卒谥勤僖。
耿昭忠是深谙艺事富于收藏的皇戚,收藏了此《勘书图》。《勘书图》上又有 “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画幅上有“耿嘉祚会侯藏号漱六主人书画之赏章”、“湛思记”等。此耿、耿会侯,即耿昭忠之子,嘉祚为名,会侯为字。清廷养心殿收有元高翼所书《通书》一册,至元三年(1266)之物,标明“神品”,上面钤有明人嘉兴大收藏家项子汴的诸多印章,并有“耿嘉祚印湛思”、“宫保世家平生真赏耿嘉祚”印、“字会侯”、“会侯珍藏”等。耿嘉祚自誉“宫保世家”是因为其父耿昭忠获授过太子太保衔。由《通书》上的印章,可知此物曾是汴家珍物,后为耿嘉祚所有,也说明耿嘉祚在耿昭忠身后不但全部继承了珍藏,而且继续搜罗书画,恢扩乃父收藏。
如果此图即为安家所藏的真迹,那么由无锡安家易手到北京耿家(耿昭忠当时应在北京任职),当是清初安家彻底衰落和耿家升为新贵之时。
康熙时,著名学士、鉴赏收藏家高士奇曾藏有《勘书图》。高士奇《江村书画目》(进字壹号33):“北宋王齐翰《勘书图》一卷,宋徽宗题,赝,八两。” 在高士奇进字壹号的51幅书画中,《勘书图》的价格仅次于褚遂良临《兰亭》一卷(李龙眠补图)的十六两和仇十洲《五百尊罗汉图》一卷的十二两。高士奇(1645-1703),字淡人,号江村、竹窗等,浙江钱塘人,曾入值南书房。一生收集古旧字画,擅长书画鉴赏,同样长于书画赏鉴的宋荦曾言:“昭代赏鉴谁第一,棠村已殁推江村。” 高士奇将所收藏的王齐翰《勘书图》鉴定为赝品。如高未走眼,则此赝品可能就是万历四十年(1612)李日华在苏州沈图南家见到的那轴“不真”的王齐翰《勘书图》。而真迹也许仍在北京耿家珍藏着。
乾隆中期,乾隆诸皇子和众大臣似曾同赏《勘书图》。由图上题识可知,乾隆时,皇四子、皇五子和皇六子三位皇子以及诸位清要官员赏识过此图。皇四子和皇五子都题明是乙酉年春,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皇六子和谢墉、观保、张泰开、金甡、卢文弨、刘星炜、汪廷玙、李中简、汪永锡等均未注明赏图年月,但这些大臣都是同时人,都为词臣,大多入值过上书房,或相互之间关系密切,金甡与张泰开,汪廷玙与李中简、刘星炜为同科进士,谢墉和金甡都互相赴过对方作东的雅集,李中简与金甡有诗文往还,金甡和汪永锡都是皇四子的老师。
因此,由诸位词臣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诸皇子的关系推断,很可能他们是与诸皇子在同一天赏观了此图,诸位皇子题字,各位文臣紧跟着凑趣。若果真如此,这么多皇子和清要大臣殿下之师同赏一图,堪称是书画赏鉴史上的盛事了。乾隆的三个皇子和他们的老师等名流同赏此图,最可能的地点是北京。只是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说明,他们是在何家何处赏鉴此图的。
嘉庆时,吴绍浣曾收藏过《勘书图》。如前所述,王齐翰《勘书图》,鉴赏家无锡人钱泳曾于“嘉庆壬戌十月在扬州吴杜邨太史家见之”。吴杜邨即歙人吴绍浣,一般清代碑传文等传记资料无检,其世代寓居扬州,家道殷富,与兄绍燦连捷中乾隆四十年、四十三年进士,入为翰林,为中书,后因爱虎丘之胜,买屋与短簿祠相对,家事中落,不得已报捐道员,补河南南汝光道,年七十五卒于任所。
绍浣精于赏鉴,所藏法书名画甚多,“皆世间稀有之宝”,当时大学士彭元瑞、董诰、王杰、刘权之等人向皇帝进贡图籍书画,必经他品题而后奏进。嘉庆初年,精于赏鉴尤娴法书的无锡钱泳每次到扬州,总是住在他家,而吴绍浣也视钱泳造访为乐事,“必扫榻以待之”钱泳《云岩杂志》云:‘绍浣字杜村,歙人。乾隆戊戌进士,由翰林改中书。精于鉴赏,家藏甚富。尝爱虎丘之胜,买屋与短簿祠相对。后官至河南南汝光道。年七十有五卒于任。’”钱泳在扬州吴绍浣家见到《勘书图》的嘉庆七年(1802),正是吴绍浣收罗毕沅等散出收藏最富的时候。诚然,吴绍浣是从何处得到《勘书图》的,无法断言。
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曾收藏过《勘书图》。吴绍浣精于赏鉴,嗜于收藏法书名画,但入不敷出,家事中落,官运不畅,不得已报捐道员,终至卒于任所,所藏名画自然先后散出。辗转到了清末,王齐翰《勘书图》就归笃嗜金石书画的两江总督端方所有。
端方字午桥,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三十年(1904),摄两江总督,寻调湖南。三十二年,移督两江,宣统改元,调直隶。三年(1911),以侍郎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端方至资州,所部鄂军起义,端方遇害。
时人皆描摹端方笃嗜金石书画,可以比肩喜好收藏金石书画的乾嘉盛世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湖
广总督毕沅和两广总督阮元等人。有名的毛公鼎,就由其收藏过。端方政务之暇醉心于古物书画收藏之时,还招聘精于艺事的人士编纂藏品目录。再督两江时,招聘精于鉴别和富于收藏的樊增祥、缪荃孙和程雒庵三人编纂陶斋所藏名迹为《壬寅消夏记》,道员李葆恂加跋,众人乃尽睹美备(注: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缪荃孙序、李葆恂序。)。因而有《陶斋吉金录》八卷和《陶斋吉金录续录》二卷刊行于世。端方两任两江总督,很可能其时从吴绍浣家流散出来的王齐翰《勘书图》就在附近流转,端方以地利和声势之便,收罗到了此图。若果如此,则光绪宣统之际观赏到此图的陈宝琛、萧绍棻、铁良、张祖翼、方药雨、黄以霖和日人西村博等,都是在端方拥有此图时寓目的。
清末民初,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曾收藏《勘书图》。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字茂生,号观斋,毕业于波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886年受遣来华传教,两年后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自任督学。翌年辞教会职,被盛宣怀聘为上海南洋公学督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主办《上海新闻报》,兼任南京格致书院提调并南洋大臣洋务委员二十六年(1900)任南洋大臣洋务参赞并湖广总督洋务参赞,二十八年(1902)任商务大臣参赞官,二十九年(1903)任铁路总公司参赞并修改商约大臣参赞官,宣统三年(1911)任邮传部洋文秘书、红十字会总董,民国四年(1915)充任政事堂顾问,次年任国务院顾问,六年改任总统府顾问,后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17年至1928年任北洋政府总统府顾问,1936年至1938年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开森被日军拘禁于北平,1943年被遣返回国,两年后病故。
福开森在华生活半个多世纪,清末与两江总督端方等地方大吏往来密切,对中国文化文物怀有浓厚兴趣,利用在华任显职和结交地方大吏的机会,“举凡南北古物无不搜罗殆尽”,被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誉为当时“中国唯一收藏家” (注:钱桐:《略论福开森博士设立古物馆之意义》,《大公报·艺术周刊》第四十期,1935年7月6日。),收藏中国书法绘画作品颇为丰厚。福开森还聘请多位中国文物专家共同编集了《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1931年)、《历代著录画目》(1933年)等文物书画目录,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等(注:参见《历代著录画目》陈履生后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端方遇害后,1924年,藏品不少被后人卖与福开森,王齐翰《勘书图》可能就在其中,为福开森所有。1934年10月14日,时居北平的福开森将40年间在华花费300万元搜罗的千余件古物,除了已先期运回美国者外,悉数捐赠金陵大学。在捐赠的78件名画中,最为珍贵的就是王齐翰的《勘书图》和大观帖六卷残本。来年7月1日,福开森古物馆在北京正式开馆,开馆前一日下午4时,社会各界代表300余人前往古物馆先睹宝物,文化要人或社会名流马衡、沈兼士、梅贻琦、洪煨莲、容庚等“在王齐翰《挑耳图》陈列处参观最久” (注:参见《大公报
·艺术周刊》第四十期(1935年7月6日)、第四十一期(1935年7月13日)所载相关报道。)。1951年金陵大学转为公立,翌年并入南京大学,《勘书图》遂归公家收藏。
五
综上所述,南唐王齐翰画《勘书图》,又名《挑耳图》,似乎从未进入皇室内府,而直到清末民初近千年间只是在民间辗转流转,中间不知经过了多少藏家和赏家之手,不知发生过多少令人兴奋或令人扼腕兴叹的悲喜故事。虽然该图在有些时段如南宋末年至明代中期如何流转,清前期藏家之间如何易手等情形,并不清楚,还需留待日后进一步考索,但是其流转的轮廓,似可勾勒出来。北宋元祐年间,由名臣之后新党王巩收藏,先后由苏辙苏轼弟兄欣赏,后来到了名臣李清臣的裔孙李叔夏家,南宋中期又从叔夏的子孙辈处逸出。后又不知经过多少人之手,到了误国权臣而赏鉴书画目力过人的贾似道手中。二百多年后的明中期,又辗转为弘治时名臣苏州人吴宽所拥有。稍后即在苏州邻地无锡崛起了大富豪安国,安国富而好藏,《勘书图》从吴宽家散出,大概也就到了安家。安国去世,安国之子裕州知州如山曾礼请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撰写墓表;后来严嵩长期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将公私名画囊括府中。以严嵩当时显赫的地位权势,安家很可能将此宝物主动地送到了严府,如此,安国身后不久,此画就转移到了严嵩府中。值得玩味的是,当时市面上已有了摹本《勘书图》,而真假二图居然都进入了严嵩的相府。严嵩被抄家后,《勘书图》不知何故仍在民间流转。崇祯四年(1631),无锡安国的曾孙安广誉又通过艰难的努力再次拥有此物。康熙年间,此图不知何故又被清朝新贵靖南王耿仲明之子孙耿昭忠、耿嘉祚珍藏赏鉴。在此前后,万历后期的李日华在苏州沈图南家见过“不真”的王齐翰《勘书图》;康熙中期,高士奇拥有视为“赝”品的王齐翰《勘书图》,准备进呈康熙皇帝。乾隆中期,乾隆的皇四子、皇五子和皇六子三位皇子,诸多清要大臣如谢墉、张泰开、金甡、观保、刘星炜、卢文弨、汪廷玙、汪永锡、李中简等,都曾鉴赏过此图,并纷纷题识留墨。只是这些人均未说明是在何处赏玩的此图。宝图至迟到嘉庆初年已流转到了著名收藏家扬州吴绍浣家。嘉庆七年(1802)颇具法眼的无锡钱泳在吴绍浣家得以大饱眼福。钱泳所谓《勘书图》“旧为吾乡安氏之物”,大概只能理解为此图早年曾由安家收藏过,而不能理解为吴氏直接从安家得到了此图。吴绍浣家道中落后,书画散出,该图不知入主谁家,到了光绪末年,被笃嗜金石书画的两江总督端方搜罗入囊。光绪、宣统之交,名臣陈宝琛、萧绍棻、铁良、张祖翼、方药雨、黄以霖以及日人西村博等,先后赏鉴了此图,地点当是在端方官邸。端方遇害,所藏旋即散佚,《勘书图》就到了时任汇文书院督学的福开森手中。
1934年,福开森将所藏书画金石等物悉数捐赠金陵大学,在私人手上留转了八九百年的稀世珍品重又回归公家,真如明末文震孟所言“类若有神物护持”一般。绝代珍品由金陵大学转为南京大学所有,就结束了不断播迁的旅程,而找到了永久的归宿,乃为国家所有。 此幅有历代题识的宝图,通过辨认题识,结合书画著录和文献所载,互相能够印证,看不出作假的明显痕迹,当非明万历时人李日华称为“不真”和清康熙时高士奇视为“赝”品的摹本,而是留存近千年的真迹《勘书图》,殆可断
言。
-
懒宁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6 11: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