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厄普代克要传递自己的复杂和微妙时,翻译离崩溃就不远了
近日译文社新出版了美国文学大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集《鸽羽》,译者杨向荣老师说“厄普代克要传递专属自己的多重复杂和微妙感受的时候,就是我觉得翻译最感灾难的时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杨老师是如何在访谈中解读“厄普代克一直以写实的笔锋,在小镇上想象和精确地描绘着美国的世俗生活”。
我曾收藏了一份外国人的租房广告
因为那英文写得太有味道了
文:杨向荣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厄普代克几乎没有受各种时髦主义的左右,一直以写实的笔锋,在小镇上想象和精确地描绘着美国的世俗生活。其笔锋常指向美国郊区中产阶级,人物往往经历着个人色彩浓厚的内心骚乱,这些精神危机又跟宗教、家庭、婚姻的不忠相关。有评论家视厄普代克为美国当代生活孤独的注解者。
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推出《鸽羽》中译本(“厄普代克作品”系列第9种)。本书是厄普代克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结集,共19篇。这部创作于作者风华正茂年代的短篇集,所涉题材都是其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曲折变形,力图捕捉生活中遭到忽视或不期而遇的“美”,呈现着一种别具魅力的青涩。其中几篇如《A&P》、《家》等,是美国各种文学作品选本中的必选篇目。
某未成名的作家学徒曾说自己不上写作课、不读作家班,学习短篇写作的教材即厄普代克的《鸽羽》。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到底在哪里?译者杨向荣在这里跟我们一起聊聊他与厄普代克的“一见钟情”,聊聊写作的“神启”与翻译的微妙。
Q:您在“译后记”里提到学生时代第一次看到厄普代克的作品就被其吸引,其魅力在哪里?
A:我最早看到的厄普代克的小说是当年重庆出版社版的《兔子,跑吧》,具体哪年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却依然记得那本书在书店柜台摆的位置。只感觉跟此前读过的美国小说不同,仿佛看到逼真的美国人的生活状态。
此前看过的美国小说有的很“垮掉”,有的很现代,有的写远离当下的迷茫,有的写我们陌生的历史,你感觉这些作品好像是为了写而写出来的;有的人物高大上,有的是疯狂的精神病患者,有的是参加一战的大兵,有的是海上捕鱼跟大鱼大海搏斗的老人,有的是学院里活动的怪癖的知识分子,感觉这些人还是跟我们有距离。可是只要稍微翻翻《兔子,跑吧》,就感觉厄普代克写的是美国的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直接钻到所谓市井里弄中去找自己的主人公,而且写得十分立体,真实感极强的人物跃然纸上。而且当时觉得翻译得也极佳,真是爱不释手。
但此后很多年,我都再也没有翻开过那个版本的《兔子》。此前,从某部美国人写的美国文学史上读到对厄普代克的介绍和描述,很快找来他的《贫民院义卖市场》的英文版,以当时的英文水平肯定是读不了的,但是把它复印了下来,至今还保存着,一直想翻译,听说已经有出版社在做了,不知道是哪家出版社。但是,我对厄普代克作品中文版的首次接触应该还是重庆出版社的那本《兔子,跑吧》。
简单地说,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写了我所认为的普通人和普通生活,而且把他们写得色彩斑斓,泛着生活本身携带的鲜活、咸风腥雨、有生命力的腐烂,以及难以控制的欲望,欲望给命运捎来的不可知。这些,对当年一个二十出头的敏感的文学爱好者的冲击力、以及那股清新风格的涤荡力可能甚于当时看过的不少美国文学作品。
Q:据说约翰•厄普代克的三大秘密是:性、宗教和艺术,其中关于“艺术”的这把钥匙在《鸽羽》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如何具体体现?
A:《鸽羽》属于厄普代克青涩年华时代的短篇。我很想考证这里每篇小说的发表杂志和时间,推算厄普代克写这些短篇时候的具体年龄,虽然这意义不是很大,但有这个好奇,这样可以有把握说它们带着青涩的气质。这里的青涩绝无任何贬义,只是描述它的气质和成色的方便之词。你绝不能说十五六岁少年的心智就不及五六十岁的成年。
所以,这些短篇最大的艺术就是没有太多匠心,是气质、青少年经历、时代风尚、个人审美情趣、阅读准备、理性框架在那段时间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纯艺术的内心活动带出来的产品。
这样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短篇,要总结其艺术共性几乎难以完成。有些人写青少年写得很浪漫主义,写得所谓甜蜜中带着伤感或者反之,但我感觉厄普代克的青春写得很“正”,这里的“正”是指写法的正,作家观察和行之笔端的某种状态的“正”,“正”会不会是他在这里体现的最大的艺术呢?
厄普代克以他在那个年龄意义上的克制,把虚伪的假正和伪浪漫从自己的笔端最大程度地过滤掉了。其实,对任何年轻作家而言,克制内敛都是很难的,福克纳终其一生都未做到,当然他也不想做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即在正和剪裁的克制上,厄普代克体现了他的艺术性。
Q:《鸽羽》里收录的一些作品,如《A&P》、《家》在各种美国文学作品选本中成为必选篇目,在您看来,这种必选理由和其经典之处在哪里?
A:短篇的成败可以说偶得天成的色彩很重,我喜欢说神启我意,就是想说好短篇是妙手偶得,有时非关学也,非关生活的厚重积累也。
这个集子里篇幅比较长的短篇,看得出厄普代克是用了所谓艺术的心思,但我最喜欢的几个都是妙手偶得,不过其中例外是题名小说,那真是长长的妙手偶得,上帝给作家提供的这样偶得的机会不多,尤其是较长的偶得。
我的意思是这部集子里艺术性和偶得性的作品各有其比例,虽然这样的区分很不严谨,但我对自己的意会找不到严谨的说辞。把长篇写得浑然天成、厚重老道,恐怕需要阅历、情感与智慧的逐渐积累与互融,但短篇之来可以别有蹊径。《A&P》、《家》、《鸽羽》等被奉为经典,我以为就是妙手偶得,妙手和偶得缺一不可。
Q:《鸽羽》作为厄普代克早年短篇的一个结集,其中关于青少年经历的题材,让人不免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您看来,厄普代克这时期的作品是否受到此前美国“垮掉一代”文学的影响?
A:以我对厄普代克的有限阅读以及通过间接介绍获得的感觉和信息为据,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对厄普代克的影响甚微。
厄普代克有条件有资本有时代氛围去写垮掉色彩的作品,但他的所谓美国主流价值观似乎总让他不屑落入“歧途”去写那些吸毒、滥交、凄苦边缘的人事,他的很多人物都是彬彬有礼,但内心却在矛盾和变态中挣扎着,他是不语怪力乱神的,总要给自己的人物和环境穿上光鲜的外衣,再去从容不迫地展示不堪的内里。
垮掉派作家的作品从外表上就先垮掉了,看着那一把把脏兮兮的胡子以及或狂野或奄奄一息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在垮掉,这样的东西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很少充当主题。所以不好谈论他和垮掉派的关系渊源。
Q:翻译《鸽羽》中最难的部分在哪里?如何处理?
A:这部集子里的短篇是厄普代克写作感觉最好年华的作品,他这样有艺术自觉的严肃大家,绝不可能满足于只把故事讲清楚了就罔顾语言。你感觉他对每个句子都有考究的想法,对每个词都想用出自己的特色来。他那时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去讲究,可是他的讲究都是正,不屑于邪,正中有变化不知道要比单纯的语言狂欢难多少,这个只有知音可知。
好多年前,我曾经在北京某胡同的酒吧里看到过外国人贴的租房广告,那英文写得太有味道了,我读了立刻喜欢得不得了,征得老板同意,揭下来藏在书中,后来在烟海般的书中不知道流落何方了。那语言就是讲究,但又不过于文艺和轻佻。
所以,我觉得翻译厄普代克最大的难处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可知,你不知道他要拿某个词去搭配另一个别人不常搭配的对象,制造微妙的美感。有时,他直接就拿名词当动词来用了。另外,作家感知到的东西非常微妙,有时如同形而上的云朵,你很难用中文去捕捉,即便语言本身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但那种难是难在脊髓,不是难在腠理。
厄普代克要传递专属自己的多重复杂和微妙感受的时候,就是我觉得翻译最感灾难的时候。翻译稍有不慎就会出错,我现在真是战战兢兢,感觉每句都可能不到位,都可能错了。实在太可怕了。
![]() |
约翰·厄普代克 |
我曾收藏了一份外国人的租房广告
因为那英文写得太有味道了
文:杨向荣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厄普代克几乎没有受各种时髦主义的左右,一直以写实的笔锋,在小镇上想象和精确地描绘着美国的世俗生活。其笔锋常指向美国郊区中产阶级,人物往往经历着个人色彩浓厚的内心骚乱,这些精神危机又跟宗教、家庭、婚姻的不忠相关。有评论家视厄普代克为美国当代生活孤独的注解者。
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推出《鸽羽》中译本(“厄普代克作品”系列第9种)。本书是厄普代克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结集,共19篇。这部创作于作者风华正茂年代的短篇集,所涉题材都是其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曲折变形,力图捕捉生活中遭到忽视或不期而遇的“美”,呈现着一种别具魅力的青涩。其中几篇如《A&P》、《家》等,是美国各种文学作品选本中的必选篇目。
某未成名的作家学徒曾说自己不上写作课、不读作家班,学习短篇写作的教材即厄普代克的《鸽羽》。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到底在哪里?译者杨向荣在这里跟我们一起聊聊他与厄普代克的“一见钟情”,聊聊写作的“神启”与翻译的微妙。
Q:您在“译后记”里提到学生时代第一次看到厄普代克的作品就被其吸引,其魅力在哪里?
A:我最早看到的厄普代克的小说是当年重庆出版社版的《兔子,跑吧》,具体哪年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却依然记得那本书在书店柜台摆的位置。只感觉跟此前读过的美国小说不同,仿佛看到逼真的美国人的生活状态。
此前看过的美国小说有的很“垮掉”,有的很现代,有的写远离当下的迷茫,有的写我们陌生的历史,你感觉这些作品好像是为了写而写出来的;有的人物高大上,有的是疯狂的精神病患者,有的是参加一战的大兵,有的是海上捕鱼跟大鱼大海搏斗的老人,有的是学院里活动的怪癖的知识分子,感觉这些人还是跟我们有距离。可是只要稍微翻翻《兔子,跑吧》,就感觉厄普代克写的是美国的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直接钻到所谓市井里弄中去找自己的主人公,而且写得十分立体,真实感极强的人物跃然纸上。而且当时觉得翻译得也极佳,真是爱不释手。
但此后很多年,我都再也没有翻开过那个版本的《兔子》。此前,从某部美国人写的美国文学史上读到对厄普代克的介绍和描述,很快找来他的《贫民院义卖市场》的英文版,以当时的英文水平肯定是读不了的,但是把它复印了下来,至今还保存着,一直想翻译,听说已经有出版社在做了,不知道是哪家出版社。但是,我对厄普代克作品中文版的首次接触应该还是重庆出版社的那本《兔子,跑吧》。
简单地说,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写了我所认为的普通人和普通生活,而且把他们写得色彩斑斓,泛着生活本身携带的鲜活、咸风腥雨、有生命力的腐烂,以及难以控制的欲望,欲望给命运捎来的不可知。这些,对当年一个二十出头的敏感的文学爱好者的冲击力、以及那股清新风格的涤荡力可能甚于当时看过的不少美国文学作品。
![]() |
Q:据说约翰•厄普代克的三大秘密是:性、宗教和艺术,其中关于“艺术”的这把钥匙在《鸽羽》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如何具体体现?
A:《鸽羽》属于厄普代克青涩年华时代的短篇。我很想考证这里每篇小说的发表杂志和时间,推算厄普代克写这些短篇时候的具体年龄,虽然这意义不是很大,但有这个好奇,这样可以有把握说它们带着青涩的气质。这里的青涩绝无任何贬义,只是描述它的气质和成色的方便之词。你绝不能说十五六岁少年的心智就不及五六十岁的成年。
所以,这些短篇最大的艺术就是没有太多匠心,是气质、青少年经历、时代风尚、个人审美情趣、阅读准备、理性框架在那段时间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纯艺术的内心活动带出来的产品。
这样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短篇,要总结其艺术共性几乎难以完成。有些人写青少年写得很浪漫主义,写得所谓甜蜜中带着伤感或者反之,但我感觉厄普代克的青春写得很“正”,这里的“正”是指写法的正,作家观察和行之笔端的某种状态的“正”,“正”会不会是他在这里体现的最大的艺术呢?
厄普代克以他在那个年龄意义上的克制,把虚伪的假正和伪浪漫从自己的笔端最大程度地过滤掉了。其实,对任何年轻作家而言,克制内敛都是很难的,福克纳终其一生都未做到,当然他也不想做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即在正和剪裁的克制上,厄普代克体现了他的艺术性。
Q:《鸽羽》里收录的一些作品,如《A&P》、《家》在各种美国文学作品选本中成为必选篇目,在您看来,这种必选理由和其经典之处在哪里?
A:短篇的成败可以说偶得天成的色彩很重,我喜欢说神启我意,就是想说好短篇是妙手偶得,有时非关学也,非关生活的厚重积累也。
这个集子里篇幅比较长的短篇,看得出厄普代克是用了所谓艺术的心思,但我最喜欢的几个都是妙手偶得,不过其中例外是题名小说,那真是长长的妙手偶得,上帝给作家提供的这样偶得的机会不多,尤其是较长的偶得。
我的意思是这部集子里艺术性和偶得性的作品各有其比例,虽然这样的区分很不严谨,但我对自己的意会找不到严谨的说辞。把长篇写得浑然天成、厚重老道,恐怕需要阅历、情感与智慧的逐渐积累与互融,但短篇之来可以别有蹊径。《A&P》、《家》、《鸽羽》等被奉为经典,我以为就是妙手偶得,妙手和偶得缺一不可。
![]() |
Q:《鸽羽》作为厄普代克早年短篇的一个结集,其中关于青少年经历的题材,让人不免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您看来,厄普代克这时期的作品是否受到此前美国“垮掉一代”文学的影响?
A:以我对厄普代克的有限阅读以及通过间接介绍获得的感觉和信息为据,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对厄普代克的影响甚微。
厄普代克有条件有资本有时代氛围去写垮掉色彩的作品,但他的所谓美国主流价值观似乎总让他不屑落入“歧途”去写那些吸毒、滥交、凄苦边缘的人事,他的很多人物都是彬彬有礼,但内心却在矛盾和变态中挣扎着,他是不语怪力乱神的,总要给自己的人物和环境穿上光鲜的外衣,再去从容不迫地展示不堪的内里。
垮掉派作家的作品从外表上就先垮掉了,看着那一把把脏兮兮的胡子以及或狂野或奄奄一息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在垮掉,这样的东西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很少充当主题。所以不好谈论他和垮掉派的关系渊源。
Q:翻译《鸽羽》中最难的部分在哪里?如何处理?
A:这部集子里的短篇是厄普代克写作感觉最好年华的作品,他这样有艺术自觉的严肃大家,绝不可能满足于只把故事讲清楚了就罔顾语言。你感觉他对每个句子都有考究的想法,对每个词都想用出自己的特色来。他那时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去讲究,可是他的讲究都是正,不屑于邪,正中有变化不知道要比单纯的语言狂欢难多少,这个只有知音可知。
好多年前,我曾经在北京某胡同的酒吧里看到过外国人贴的租房广告,那英文写得太有味道了,我读了立刻喜欢得不得了,征得老板同意,揭下来藏在书中,后来在烟海般的书中不知道流落何方了。那语言就是讲究,但又不过于文艺和轻佻。
所以,我觉得翻译厄普代克最大的难处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可知,你不知道他要拿某个词去搭配另一个别人不常搭配的对象,制造微妙的美感。有时,他直接就拿名词当动词来用了。另外,作家感知到的东西非常微妙,有时如同形而上的云朵,你很难用中文去捕捉,即便语言本身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但那种难是难在脊髓,不是难在腠理。
厄普代克要传递专属自己的多重复杂和微妙感受的时候,就是我觉得翻译最感灾难的时候。翻译稍有不慎就会出错,我现在真是战战兢兢,感觉每句都可能不到位,都可能错了。实在太可怕了。
上海译文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乔尔达诺的N件事,以及他的新作 (9人喜欢)
- 以“万用”之名:来书展,打卡七海制造局文创新品 (8人喜欢)
- 普利策奖得主迪亚斯携《信任》对话中国作家小白:我对美国金融神话充满怀疑 (5人喜欢)
- 国王已逝,雪鬃何在? (11人喜欢)
- 普利策奖得主5月来华!获奖作《信任》现已上市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