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一部日本纯爱电影,我很少分析爱情片,但情书中的爱情很美,很纯净,就像它的第一个镜头,雪地中一个清秀女子的头部特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她的睫毛和她的呼吸,色调偏蓝白,无不透露出纯净的感觉,但同时她的脸又是压抑而内敛的,然后是俯拍远景镜头,摄影机缓缓上升,女子轻快的向远方走去,直至走到摄影机边缘,镜头上升移动,好像故意要让我们忽略这个女子而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到远景的景色,村庄城市被淹没在白雪之中。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
导演用心颇深,藤井树出场的镜头时并没有露出全脸,因感冒而戴口罩,我们只能从她的眉目之间引起疑问,怎么她与博子长得如此相似,待下一个片段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是同一个演员,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两人是长得一模一样的,但导演在处理两人的镜头色调是不同的,藤井树的镜头色调偏暖色,暖黄色的灯光,而博子总是暗色调,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悲悯之心跃然显现。可以说两人的处境是不同的,藤井树是一直存在于男藤井树的少年时代的延续,年少时的爱情懵懂而美好所以色调偏暖黄,但博子是男藤井树遭遇雪崩之后的代表,两人所代表的故事时代不同,感情基调不同。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但即使是与死亡有关的故事,片中也没有把人生的无常,宿命这种残酷的基调过多的展现,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导演对于死亡美学的处理并非让我们感到那么绝望,而是选择了对生者的鼓励和关怀,影片的最后博子和秋叶对着空旷的山谷喊出自己相对藤井树说的话,山谷的阵阵回声仿佛是藤井树的回答,最终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似乎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感情都会无疾而终,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无疾而终的方式通过“死亡”来展现,频添了一种清冷的韵味。女藤井树的生命历程交织着对于生死的认知,她在医院产生的对于父亲死前的恍惚幻觉正是深埋于心底对于死亡的恐惧,护士的呼唤又让她不经觉想起了年少时同名同姓的男孩。当得知男孩过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亲离开时的记忆。此时叙事的节奏顿时被悲哀笼罩,在这种悲哀中,融会着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脱——即雪景铺陈。那是埋葬父亲的地方,也是男孩离开的地方。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也即是对于永恒之爱的渴望。
“你好吗”“我很好”这似乎远远超越的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情书,用最古典的方式传递的最纯挚的情感,无需语言,只需等待,这种古典情怀在电影语言中静静流淌。
导演用心颇深,藤井树出场的镜头时并没有露出全脸,因感冒而戴口罩,我们只能从她的眉目之间引起疑问,怎么她与博子长得如此相似,待下一个片段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是同一个演员,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两人是长得一模一样的,但导演在处理两人的镜头色调是不同的,藤井树的镜头色调偏暖色,暖黄色的灯光,而博子总是暗色调,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悲悯之心跃然显现。可以说两人的处境是不同的,藤井树是一直存在于男藤井树的少年时代的延续,年少时的爱情懵懂而美好所以色调偏暖黄,但博子是男藤井树遭遇雪崩之后的代表,两人所代表的故事时代不同,感情基调不同。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但即使是与死亡有关的故事,片中也没有把人生的无常,宿命这种残酷的基调过多的展现,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导演对于死亡美学的处理并非让我们感到那么绝望,而是选择了对生者的鼓励和关怀,影片的最后博子和秋叶对着空旷的山谷喊出自己相对藤井树说的话,山谷的阵阵回声仿佛是藤井树的回答,最终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似乎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感情都会无疾而终,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无疾而终的方式通过“死亡”来展现,频添了一种清冷的韵味。女藤井树的生命历程交织着对于生死的认知,她在医院产生的对于父亲死前的恍惚幻觉正是深埋于心底对于死亡的恐惧,护士的呼唤又让她不经觉想起了年少时同名同姓的男孩。当得知男孩过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亲离开时的记忆。此时叙事的节奏顿时被悲哀笼罩,在这种悲哀中,融会着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脱——即雪景铺陈。那是埋葬父亲的地方,也是男孩离开的地方。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也即是对于永恒之爱的渴望。
“你好吗”“我很好”这似乎远远超越的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情书,用最古典的方式传递的最纯挚的情感,无需语言,只需等待,这种古典情怀在电影语言中静静流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