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重于治愈疾病——中国音疗开启“心理干预”新趋势!
早期的疾病以急性病为主,一旦不注意,马上致命。以14世纪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为例,这场起源于亚洲西南部的疾病在不到一百年时间席卷整个欧洲亚洲,估计有7500万人死于这场疾病,当时的欧洲有30%的人死于黑死病。而在整个二十世纪百年间,死于天花的总人数有3到5亿。超过了一战(1000万)与二战(7000万)的总和。体感音乐疗法:让生活多姿彩!(体感音乐:www.tiganyinyue.org)
如果你是个明朝人,偶感风寒,身体微恙。也许就是一场致命疾病的开始。所以在以前的医学中,控制病情是主要的目的。杀死疾病是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医学发展,大部分的急性病在现代已经可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成为当前的治疗主体。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近600万,占到了总体死亡人数的80%,是急性病的13.8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排名前三。(注:资料来源:中国卫生部2006年5月《中国慢性病报告》)
以现在的科学水平,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都无法完全治愈。相比非要把这些疾病杀灭掉的努力,与它们共存更加明智——如果血糖、血压能控制得好,加以适度的锻炼,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的生活可以完全与正常人一样。
和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病相同,大部分慢性病只能控制,无法治愈,一旦要杀灭,往往对于人体自己的损害更大。
拿癌症来说,按照基因学说,我们每人身上都有携带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当两者失衡就会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癌细胞。这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具有癌细胞清理能力的细胞(比如T淋巴细胞群)杀灭激活的癌细胞,让身体重新回复平衡。所以理论上每一个人身体都有潜在的癌症细胞。癌症症状则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癌细胞大量繁殖的结果。
即使是查出癌症的患者,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也能以相当好的生活质量活长达二十余年。
化疗、放疗和手术是癌症治疗的三种常用方式,化疗以化学毒物杀灭在激活中的癌细胞,同时也会杀灭大量身体正常的免疫细胞。同时化疗也无法杀灭休眠中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这也是为什么化疗后,往往会发生各种转移——如加压的地壳和爆发的火山口关系一样,这个地方的增殖被扑灭,另一个地方的癌症细胞又激活起来。
过去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杀死疾病的激进医疗手段往往会带来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反效果。过去医生的诊疗手段都围绕疾病进行,为了根除疾病甚至不择手段,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破坏——对于疾病来说是杀灭了,但是对于病人来说,却带来比疾病本身更大的痛苦。医学界开始思考:这是否违背了医学的基本原则:
To cure sometime,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候去治疗,常常去舒缓,持续让人愉悦。
医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如何让人更幸福,而不仅仅是杀死疾病。现代医学的观点从杀死疾病,转为如何与疾病和平相处,提升生活质量。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可说明这点:如果有一天,医生自己变成病人,他们会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杜克及密歇根大学的Brian J. Zikmund-Fisher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假设你患了直肠癌或者禽流感,而每一个情况都有2个治疗方案:
A 治愈率高,但是副作用大B 治愈率低,但是副作用小医生分别需要填写,如果自己是医生和病人,会选择哪种治疗方案?
在直肠癌的情景实验中,242名受试医生中有37.8%的人为自己选择了死亡率高但副作用小的B方案,而当他们为患者选择的时候,只有24.5%的医生推荐此方案;在禽流感的情景实验中,698名受试者中,62.9%的医生为自己选择死亡率高但副作用小的B方案,而为患者推荐此方案的医生比例仅有48.5%。
作为病人的医生,自己也选择了生活质量高,但是死亡率高的医疗方案。也许作为医生的角色,他们需要杀灭疾病作为“绩效”,但他们自己懂得生活质量比杀灭疾病更重要。
如果你是个明朝人,偶感风寒,身体微恙。也许就是一场致命疾病的开始。所以在以前的医学中,控制病情是主要的目的。杀死疾病是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医学发展,大部分的急性病在现代已经可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成为当前的治疗主体。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近600万,占到了总体死亡人数的80%,是急性病的13.8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排名前三。(注:资料来源:中国卫生部2006年5月《中国慢性病报告》)
以现在的科学水平,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都无法完全治愈。相比非要把这些疾病杀灭掉的努力,与它们共存更加明智——如果血糖、血压能控制得好,加以适度的锻炼,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的生活可以完全与正常人一样。
和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病相同,大部分慢性病只能控制,无法治愈,一旦要杀灭,往往对于人体自己的损害更大。
拿癌症来说,按照基因学说,我们每人身上都有携带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当两者失衡就会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癌细胞。这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具有癌细胞清理能力的细胞(比如T淋巴细胞群)杀灭激活的癌细胞,让身体重新回复平衡。所以理论上每一个人身体都有潜在的癌症细胞。癌症症状则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癌细胞大量繁殖的结果。
即使是查出癌症的患者,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也能以相当好的生活质量活长达二十余年。
化疗、放疗和手术是癌症治疗的三种常用方式,化疗以化学毒物杀灭在激活中的癌细胞,同时也会杀灭大量身体正常的免疫细胞。同时化疗也无法杀灭休眠中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这也是为什么化疗后,往往会发生各种转移——如加压的地壳和爆发的火山口关系一样,这个地方的增殖被扑灭,另一个地方的癌症细胞又激活起来。
过去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杀死疾病的激进医疗手段往往会带来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反效果。过去医生的诊疗手段都围绕疾病进行,为了根除疾病甚至不择手段,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破坏——对于疾病来说是杀灭了,但是对于病人来说,却带来比疾病本身更大的痛苦。医学界开始思考:这是否违背了医学的基本原则:
To cure sometime,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候去治疗,常常去舒缓,持续让人愉悦。
医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如何让人更幸福,而不仅仅是杀死疾病。现代医学的观点从杀死疾病,转为如何与疾病和平相处,提升生活质量。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可说明这点:如果有一天,医生自己变成病人,他们会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杜克及密歇根大学的Brian J. Zikmund-Fisher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假设你患了直肠癌或者禽流感,而每一个情况都有2个治疗方案:
A 治愈率高,但是副作用大B 治愈率低,但是副作用小医生分别需要填写,如果自己是医生和病人,会选择哪种治疗方案?
在直肠癌的情景实验中,242名受试医生中有37.8%的人为自己选择了死亡率高但副作用小的B方案,而当他们为患者选择的时候,只有24.5%的医生推荐此方案;在禽流感的情景实验中,698名受试者中,62.9%的医生为自己选择死亡率高但副作用小的B方案,而为患者推荐此方案的医生比例仅有48.5%。
作为病人的医生,自己也选择了生活质量高,但是死亡率高的医疗方案。也许作为医生的角色,他们需要杀灭疾病作为“绩效”,但他们自己懂得生活质量比杀灭疾病更重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