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填志愿】怎么制定适合考生自己的填报方案
1.知己
知己必知六大要素
所谓知己,是指考生要对自己的高考竞争实力,即德、智、体的综合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恰如其分的估计。知己必知以下六大要素:
平时学习作基础
何谓平时学习情况,也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与水平。即了解与掌握考生高中以来的学习状况,主要是高三阶段尤其是高三下学期约3~5次调考、联考、模拟考的情况,或者是2~3次模拟考的情况(各地稍有不同),当然还包括平时的课堂笔记、课堂作业、课堂练习、小测验(每天一练、每周一练)等。
高考考分是关键
何谓高考考分情况,也就是高考成绩及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由于我国的招生录取原则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而在实际操作上,当考生在德育(思想品德)、体育(身体健康状况)上基本相同时,而这两项又比较容易基本相同,因此,择优录取,就主要看高考成绩如何,即高考的考分高低、多少了。于是也就出现了,当高考总分或招投总分(高考成绩总分加政策性照顾分)相同时,需要靠相关科目成绩的高低来作取舍的情况。由此可见,考分在录取中的作用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此,高考成绩是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中最关键、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思想品德不可少
思想品德情况,在招生录取中属于德育的考察范围。对此,可能有些考生及家长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学生嘛,思想品德不都差不多,还能好那差那?这个想法的对错与否,大家看看下面的介绍就会清楚了。
教育部对考生的思想品德有如下规定:“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考生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鉴定内容应完整、准确地反映在考生报名登记表或省级招办另设的专门附加表中。”由于无具体的量化指标,故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特别优秀,即可以保送的省级优秀学生。
2.非常优秀,即可以加分投档的优秀学生。
3.优秀,在条件相当或同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优先考虑录取的学生。
4.良好,绝大部分考生都属此类,即完全符合招生录取条件的学生。
5.不合格、甚至是无资格报考,即不能录取的学生。
身体状况防“陷阱”
身体健康状况,指具有体检资格的主检医院和主检医师按照相关规定,对考生身体检查作出相应的、规范准确的结论,供学生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参考,同时供学校招生录取时参考。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教育部有如下规定:“省级招生委员会会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体检工作的组织办法,由县级(含)以上招生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考生的体检须在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主检医师应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责任心强的医生担任。主检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应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对考生体检作出相应的、规范准确的结论,并对其真实性负责。非指定的医疗机构为考生作出的体检结论无效。
省级招生委员会应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定一所终检医院,负责协调有关方面对有异议的体检结论做出最终裁定。
家庭经济为保障
家庭经济情况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能否支付或是否需要支付高额学费及生活费用。这在个人综合竞争力中属次要位置,仅需贫困生和有些考生作相比较的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凡有子女读大学的家庭,都存在经济负担的问题。因此,考生在选择学校及专业时,不得不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既要分析现有的情况,还要分析三、四年内的情况。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又选择了家庭负担重的专业,无论如何是会影响学业的。选报专业作为一种理智的选择,应当考虑这个因素,以免入学后因经济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苦恼。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作为父母辛勤培育了十几年的儿女,应当学会为父母分忧,尽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建议经济困难的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先通过招生章程或者招生专业目录仔细了解一下所报学校、专业的收费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他个征作用大
何谓其他个征情况?如个人志向、兴趣、能力、性格、特长、气质、职业价值观、环境适应能力等。
(1) 志向。各人的志向、理想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2) 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3) 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4)特长。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无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5)气质和性格。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使青少年形成了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6) 职业价值观。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 但无论是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职业价值体系中均应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第一位,然后,再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这个专业将来对应职业的工资、社会地位、稳定性等。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考生家庭中的成员最好就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弄清个人和家庭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再作出专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
2.知彼
知彼就是考生尽可能获取大量的与自己高考报考相关的招生信息。主要是关于把握招生形势、解读招生政策、透视招生计划、筛选目标学校、破解专业密钥和找准两个定位等方面的内容。简言之,知彼必知六个方面。一起填志愿网,作为志愿填报辅助决策网站,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动态实时的自助型志愿填报工具,考生只需输入分数就能开始测试分数排名、录取概率,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明明白白填志愿,清清楚楚选学校,填报志愿更加清晰!
一、把握招生形势
高考招生形势主要指全国各省市区招生总量与考生总量的情况,以及各批次 间招、考总量之比;当然还包括近几年招生录取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一些新的管理办法。考生和家长如把握了高考招生形势,犹如有了高屋建瓴之势,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神清气爽,以至从长远计议、从全面考虑、从多方寻求;起到力避短视偏见、囿于一点、呈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的作用。简言之,有助于整体把握填报高考志愿的原则和方向,避免主观臆断、草率决策。
二、解读招生政策
招生政策主要指招生政策和规定,特别是与填报志愿密切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比如高校招生录取体制和办法、录取批次的划分、优录照顾政策、定向招生政策等等。在这里重点说明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解读
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同一录取批次的院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院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为: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和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向各有关高等院校提供生源分布统计;高等院校根据生源分布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微调方案和调档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计划数的105%)后,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的要求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按文理科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序),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
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的院校选择空间,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减少了在高考录取过程中的“撞车”现象。同时,实行平行志愿,能够做到在充分尊重考生志愿的基础上,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增加了招生录取的公平性。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法:
特点:平行志愿所填报的几所学校关系是平行的,都看做是第一志愿,但也有先后顺序。
录取原则:分数优先 遵从志愿 依次检索 一次投档
投档、录取方法:
1、分数优先:高考结束后省招办将所有的考生按类别(文科、理科)从分数高——低排成一队,根据考生的排名,从前到后依据考生的志愿向高校投档,只要前一个考生还没有投档,就不会投档后面的考生;
2、遵从志愿:省招办只向考生填报的志愿学校投档,考生没有填报的学校省招办不会投档;
3、依次检索:填报平行志愿各个省份是有区别的,一般可以填报几所高校(这里以填报四所学校为例,分别是A/B/C/D学校)。当投档到某个考生时,先看A学校,如果此时A学校还有招生名额,就将考生投档到A学校,该考生的投档就完成了,后面的B/C学校就不再投检索了;如果此时A学校已经招满了,就继续检索B学校,情况同前直至D学校,如果D学校也已经招满了,那该考生只能滑档,等待进入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了。
4、一次投档: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在一个批次中,只有一次投档的机会,如前所说,如果考生投档到A学校,由于某些原因(如专业录取分数不够)被A学校退档,那是不可能再投档到后面的B/C/D学校的,只能等待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
填报平行志愿有哪些基本策略?
科学填报平行志愿应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1、把握“有效落差”原则。平行志愿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考生选择院校的空间,往往一次可以选择四所院校,但考生在填报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这四个选择,不能一味盲目追求知名院校、热门院校。 也就是填报的学校要有梯度。
2、把握“适度博弈”原则。在平行志愿的四所院校中,可以选一所往年录取线比自己高10-20分的院校进行适度博弈,追求一种大家可能在认识上出现的盲区。
3、把握“选择适中”原则。实行平行志愿切实减少了高考录取“撞车”现象,但并不代表没有“撞车”现象。所以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还是要具备一些应有的风险意识,在四个平行志愿中选择两所和自己考分相适应的院校进行填报,以提高自己志愿的有效性。
4、把握“保底录取”原则。在四个院校志愿填报中,一定要有一所确保录取到符合自己最低要求的院校。
5、把握“专业梯度”原则。实行了平行志愿之后,所有录取院校的分数级差出现“扁平”现象,专业“撞车”成了考生是否录取的很大风险,专业已满,不服从专业调剂已成为院校退档的一个最主要理由。所以,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在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最低要求的情况下,一定要掌握专业梯度,服从专业调剂。
可以归纳为:一冲、二稳、三保底,学校有梯度,专业要服从。
三、透视招生计划
高考招生计划,从层次上一般通常分为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各地(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计划;由教育部负责编制的国家招生计划。从时间上一般通常分为各个年度的招生计划,如2013年招生计划、2012年招生计划、2011年招生计划等。
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一般通常分为两种,一个是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另一个是分省分专业的招生计划(高校称之为招生来源计划)。各地常见的招生计划是将凡在当地招生的高校所编的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汇总,通常称之为招生专业目录。这个招生专业目录是广大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的重要资料之一,同时也是最可靠的依据之一。
四、快速筛选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说简单非常简单,只须知道9个字即“凭实力、选学校、择专业”,4个关键词即“实力、选择、学校、专业”,凭想当然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几个学校几个专业就算完事;可要说难也非常难,要做到将自己的高考竞争实力与所报考学校的竞争实力之完美结合,就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事了。就要做到信息搜集全面。
五、破解专业密钥
高考志愿填报前了解专业内涵,至少有三大作用与好处。其一,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毕业以后做什么;这样可增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好、学深、学业有成。其二,将自己最无兴趣甚至是厌烦的专业淘汰掉,也就是尽可能不选择这样的专业。高考填报专业志愿一般都应做到“自寻保底”,也就是自己主动选择1~2个前1~3年录取分数最低并且有可能也是今年最低分的专业(校线专业)或者是校线附近的专业。知道、了解了专业的主修课程,就可以将含有自己最无兴趣甚至是厌烦的课程之专业淘汰掉,也就是不选择这样的专业作为“保底专业”。(有关专业选择的更多的特殊性技巧请看下篇第十章) 其三,可避免或减少凭想当然、望名生义就报志愿所带来的后悔与无奈。
六、找准两个定位
只有知己知彼,在把握自身高考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确定自己在全体考生中可能占有的位置,为比较准确地填报志愿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对自身竞争力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定位。如个人志向、兴趣、能力、性格、特长、气质、职业价值观、环境适应能力等。
(二)立足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定位。如国家规划。未来发展等。
3.知数据
知数据主要包括,院校录取数据、专业录取数据、各省批次线
互联网时代数据满天飞,家长广泛采集却不知如何使用,迷茫;
我们网站对数据进行处理整合,一个网站搞定所有数据;
我们网站的院校分数线、录取分数线、省市批次线等,还有同分考生去向等。
知己必知六大要素
所谓知己,是指考生要对自己的高考竞争实力,即德、智、体的综合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恰如其分的估计。知己必知以下六大要素:
平时学习作基础
何谓平时学习情况,也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与水平。即了解与掌握考生高中以来的学习状况,主要是高三阶段尤其是高三下学期约3~5次调考、联考、模拟考的情况,或者是2~3次模拟考的情况(各地稍有不同),当然还包括平时的课堂笔记、课堂作业、课堂练习、小测验(每天一练、每周一练)等。
高考考分是关键
何谓高考考分情况,也就是高考成绩及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由于我国的招生录取原则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而在实际操作上,当考生在德育(思想品德)、体育(身体健康状况)上基本相同时,而这两项又比较容易基本相同,因此,择优录取,就主要看高考成绩如何,即高考的考分高低、多少了。于是也就出现了,当高考总分或招投总分(高考成绩总分加政策性照顾分)相同时,需要靠相关科目成绩的高低来作取舍的情况。由此可见,考分在录取中的作用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此,高考成绩是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中最关键、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思想品德不可少
思想品德情况,在招生录取中属于德育的考察范围。对此,可能有些考生及家长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学生嘛,思想品德不都差不多,还能好那差那?这个想法的对错与否,大家看看下面的介绍就会清楚了。
教育部对考生的思想品德有如下规定:“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考生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鉴定内容应完整、准确地反映在考生报名登记表或省级招办另设的专门附加表中。”由于无具体的量化指标,故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特别优秀,即可以保送的省级优秀学生。
2.非常优秀,即可以加分投档的优秀学生。
3.优秀,在条件相当或同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优先考虑录取的学生。
4.良好,绝大部分考生都属此类,即完全符合招生录取条件的学生。
5.不合格、甚至是无资格报考,即不能录取的学生。
身体状况防“陷阱”
身体健康状况,指具有体检资格的主检医院和主检医师按照相关规定,对考生身体检查作出相应的、规范准确的结论,供学生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参考,同时供学校招生录取时参考。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教育部有如下规定:“省级招生委员会会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体检工作的组织办法,由县级(含)以上招生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考生的体检须在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主检医师应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责任心强的医生担任。主检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应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对考生体检作出相应的、规范准确的结论,并对其真实性负责。非指定的医疗机构为考生作出的体检结论无效。
省级招生委员会应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定一所终检医院,负责协调有关方面对有异议的体检结论做出最终裁定。
家庭经济为保障
家庭经济情况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能否支付或是否需要支付高额学费及生活费用。这在个人综合竞争力中属次要位置,仅需贫困生和有些考生作相比较的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凡有子女读大学的家庭,都存在经济负担的问题。因此,考生在选择学校及专业时,不得不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既要分析现有的情况,还要分析三、四年内的情况。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又选择了家庭负担重的专业,无论如何是会影响学业的。选报专业作为一种理智的选择,应当考虑这个因素,以免入学后因经济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苦恼。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作为父母辛勤培育了十几年的儿女,应当学会为父母分忧,尽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建议经济困难的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先通过招生章程或者招生专业目录仔细了解一下所报学校、专业的收费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他个征作用大
何谓其他个征情况?如个人志向、兴趣、能力、性格、特长、气质、职业价值观、环境适应能力等。
(1) 志向。各人的志向、理想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2) 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3) 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4)特长。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无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5)气质和性格。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使青少年形成了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6) 职业价值观。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 但无论是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职业价值体系中均应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第一位,然后,再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这个专业将来对应职业的工资、社会地位、稳定性等。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考生家庭中的成员最好就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弄清个人和家庭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再作出专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
2.知彼
知彼就是考生尽可能获取大量的与自己高考报考相关的招生信息。主要是关于把握招生形势、解读招生政策、透视招生计划、筛选目标学校、破解专业密钥和找准两个定位等方面的内容。简言之,知彼必知六个方面。一起填志愿网,作为志愿填报辅助决策网站,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动态实时的自助型志愿填报工具,考生只需输入分数就能开始测试分数排名、录取概率,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明明白白填志愿,清清楚楚选学校,填报志愿更加清晰!
一、把握招生形势
高考招生形势主要指全国各省市区招生总量与考生总量的情况,以及各批次 间招、考总量之比;当然还包括近几年招生录取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一些新的管理办法。考生和家长如把握了高考招生形势,犹如有了高屋建瓴之势,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神清气爽,以至从长远计议、从全面考虑、从多方寻求;起到力避短视偏见、囿于一点、呈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的作用。简言之,有助于整体把握填报高考志愿的原则和方向,避免主观臆断、草率决策。
二、解读招生政策
招生政策主要指招生政策和规定,特别是与填报志愿密切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比如高校招生录取体制和办法、录取批次的划分、优录照顾政策、定向招生政策等等。在这里重点说明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解读
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同一录取批次的院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院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为: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和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向各有关高等院校提供生源分布统计;高等院校根据生源分布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微调方案和调档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计划数的105%)后,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的要求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按文理科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序),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
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的院校选择空间,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减少了在高考录取过程中的“撞车”现象。同时,实行平行志愿,能够做到在充分尊重考生志愿的基础上,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增加了招生录取的公平性。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法:
特点:平行志愿所填报的几所学校关系是平行的,都看做是第一志愿,但也有先后顺序。
录取原则:分数优先 遵从志愿 依次检索 一次投档
投档、录取方法:
1、分数优先:高考结束后省招办将所有的考生按类别(文科、理科)从分数高——低排成一队,根据考生的排名,从前到后依据考生的志愿向高校投档,只要前一个考生还没有投档,就不会投档后面的考生;
2、遵从志愿:省招办只向考生填报的志愿学校投档,考生没有填报的学校省招办不会投档;
3、依次检索:填报平行志愿各个省份是有区别的,一般可以填报几所高校(这里以填报四所学校为例,分别是A/B/C/D学校)。当投档到某个考生时,先看A学校,如果此时A学校还有招生名额,就将考生投档到A学校,该考生的投档就完成了,后面的B/C学校就不再投检索了;如果此时A学校已经招满了,就继续检索B学校,情况同前直至D学校,如果D学校也已经招满了,那该考生只能滑档,等待进入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了。
4、一次投档: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在一个批次中,只有一次投档的机会,如前所说,如果考生投档到A学校,由于某些原因(如专业录取分数不够)被A学校退档,那是不可能再投档到后面的B/C/D学校的,只能等待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
填报平行志愿有哪些基本策略?
科学填报平行志愿应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1、把握“有效落差”原则。平行志愿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考生选择院校的空间,往往一次可以选择四所院校,但考生在填报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这四个选择,不能一味盲目追求知名院校、热门院校。 也就是填报的学校要有梯度。
2、把握“适度博弈”原则。在平行志愿的四所院校中,可以选一所往年录取线比自己高10-20分的院校进行适度博弈,追求一种大家可能在认识上出现的盲区。
3、把握“选择适中”原则。实行平行志愿切实减少了高考录取“撞车”现象,但并不代表没有“撞车”现象。所以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还是要具备一些应有的风险意识,在四个平行志愿中选择两所和自己考分相适应的院校进行填报,以提高自己志愿的有效性。
4、把握“保底录取”原则。在四个院校志愿填报中,一定要有一所确保录取到符合自己最低要求的院校。
5、把握“专业梯度”原则。实行了平行志愿之后,所有录取院校的分数级差出现“扁平”现象,专业“撞车”成了考生是否录取的很大风险,专业已满,不服从专业调剂已成为院校退档的一个最主要理由。所以,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在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最低要求的情况下,一定要掌握专业梯度,服从专业调剂。
可以归纳为:一冲、二稳、三保底,学校有梯度,专业要服从。
三、透视招生计划
高考招生计划,从层次上一般通常分为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各地(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计划;由教育部负责编制的国家招生计划。从时间上一般通常分为各个年度的招生计划,如2013年招生计划、2012年招生计划、2011年招生计划等。
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一般通常分为两种,一个是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另一个是分省分专业的招生计划(高校称之为招生来源计划)。各地常见的招生计划是将凡在当地招生的高校所编的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汇总,通常称之为招生专业目录。这个招生专业目录是广大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的重要资料之一,同时也是最可靠的依据之一。
四、快速筛选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说简单非常简单,只须知道9个字即“凭实力、选学校、择专业”,4个关键词即“实力、选择、学校、专业”,凭想当然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几个学校几个专业就算完事;可要说难也非常难,要做到将自己的高考竞争实力与所报考学校的竞争实力之完美结合,就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事了。就要做到信息搜集全面。
五、破解专业密钥
高考志愿填报前了解专业内涵,至少有三大作用与好处。其一,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毕业以后做什么;这样可增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好、学深、学业有成。其二,将自己最无兴趣甚至是厌烦的专业淘汰掉,也就是尽可能不选择这样的专业。高考填报专业志愿一般都应做到“自寻保底”,也就是自己主动选择1~2个前1~3年录取分数最低并且有可能也是今年最低分的专业(校线专业)或者是校线附近的专业。知道、了解了专业的主修课程,就可以将含有自己最无兴趣甚至是厌烦的课程之专业淘汰掉,也就是不选择这样的专业作为“保底专业”。(有关专业选择的更多的特殊性技巧请看下篇第十章) 其三,可避免或减少凭想当然、望名生义就报志愿所带来的后悔与无奈。
六、找准两个定位
只有知己知彼,在把握自身高考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确定自己在全体考生中可能占有的位置,为比较准确地填报志愿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对自身竞争力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定位。如个人志向、兴趣、能力、性格、特长、气质、职业价值观、环境适应能力等。
(二)立足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定位。如国家规划。未来发展等。
3.知数据
知数据主要包括,院校录取数据、专业录取数据、各省批次线
互联网时代数据满天飞,家长广泛采集却不知如何使用,迷茫;
我们网站对数据进行处理整合,一个网站搞定所有数据;
我们网站的院校分数线、录取分数线、省市批次线等,还有同分考生去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