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后陵寝之恭愍皇后恭北陵
一、考察记录
考察时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5年。
经纬度:N34°76'77.33”,E112°58'92.30”(封土中心点)
二、墓主人介绍
汉安帝李皇后,即恭愍皇后,恭愍皇后李氏(?-公元115年),汉安帝刘祜的宫人,汉顺帝刘保的生母。李氏,出身良家, 入宫得安帝宠幸。公元115年,李氏生下安帝的独子刘保。阎皇后嫉火中烧,遂鸩杀李氏。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刘保被立为皇太子。公元125年,刘保即位,是为汉顺帝。当初李氏埋葬在洛阳城北,顺帝不知。到太后阎姬逝世以后,左右将实情告诉顺帝,顺帝感悟发哀,亲至葬所,更以礼殡,上尊谥曰“恭愍皇后”,葬于恭北陵,为策书金匮,藏于世祖庙。
三、史料中有关恭北陵的记载
《后汉书·卷十一·皇后纪下》载:“帝母李氏瘗在洛阳城北,帝初不知,莫敢以闻。及太后崩,左右白之,帝感悟发哀,亲至瘗所,更以礼殡,上尊谥曰恭愍皇后,葬恭北陵,为策书金匮,藏于世祖庙。”
《后汉书·志第九·祭祀下》载:“灵帝时,京都四时所祭高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三陵(恭北陵,敬北陵,西陵),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故高庙三主亲毁之后,亦但殷祭之岁奉祠。”
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宫人李氏,生顺帝。为阎后所鸩。葬洛阳城北,帝初不知,莫敢以闻。及太后崩,左右白之,帝感悟发哀,亲至瘗所,更以礼殡,上尊谥曰恭愍皇后,葬恭北陵,为策书金匮,藏于世祖庙。建元二年六月也。献帝初平元年有司奏恭怀恭愍敬隐三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请除尊号制曰可。”
汉安帝李皇后,为汉顺帝刘保的生母,为汉安帝生皇长子,因此遭到了章德皇后的忌恨,屡进谗言,最后逼迫李皇后服药自尽。初葬于洛阳城北,李氏被杀,丧葬的事情,汉安帝都不清楚。后汉顺帝刘保即位,追封生母为恭愍皇后,迁葬于汉安帝恭陵之北,曰恭北陵。
四、陵园介绍
汉恭愍皇后恭北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三十里铺村南,位于大汉冢和二汉冢之间,大汉冢北侧约100-150米,现存封土平面圆形, 原始封土直径28 到30米、现存封土高4 .6 米。规模仅为二汉冢三分之一左右。表面被草及低矮灌木丛覆盖,有零星庄稼地,顶部较平。在该冢附近的耕地里发现大量的鹅卵石、板瓦和疑似黄肠石残块。
恭北陵是汉安帝恭陵的后陵,东汉是我国最早按照以所在皇帝陵的方位命名皇后陵,为皇后陵起陵号的历史朝代。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曾经提到恭陵和恭北陵遭遇火灾的情况。“阳嘉元年,恭陵庑灾,及东西莫府火。太尉李固以为奢僭所致。陵之初造,祸及枯骨,规广治之尤饰。又上欲更造宫室,益台观,故火起莫府,烧材木。五年正月壬午,南宫丙署火。四月乙丑,恭北陵东阙火。戊辰,虎贲掖门火。”由此看来,恭陵的规模的确是过于庞大奢侈了。
记载中又提到了“恭北陵东阙”,东汉帝后陵虽然大多没有墙垣,以行马代替,但有可能是存在阙类的建筑的,即阙或者塾。
关于门阙问题。西汉帝陵四周绕以墙垣,四面中央各辟一门,此门称司马门。如《汉书•外戚传》载:“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服虔注曰:“陵上司马门之外。”又,《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载:“朕望长陵东门,见二臣(肖何、曹参)之垅,循其远节,每有感焉。”《东观汉记》注曰:“肖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道北百步。”《后汉书•显宗明帝纪》注引《东观汉记》又曰:“霍光墓在茂陵东司马道南四里。”司马道即司马门道省称。司马门道得名于司马门,可见陵园门称司马门。陵园门名与都城宫门名相同。
西汉帝陵陵园司马门外有的有阙,有的没有阙。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阳陵、茂陵、平陵、渭陵、延陵和义陵的陵园门外有阙址;长陵、安陵、霸陵、杜陵和康陵的陵园门外没发现阙址。《汉官旧仪》记载,门有阙,故无塾。反过来,似乎门有塾,故无阙。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中的门有塾,但无阙。未央宫和长乐宫的有阙之宫门未见有塾的记载。门前有无阙,看来与门有无塾有关。阙和塾的这种关系,可能因为其职能有相近之处。如,阙上饰“丹垩,其下皆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而塾则“以饰门因取名”,塾上亦绘有壁画。又如,阙是为“人臣将至此,则思其所阙”而筑;塾则为“臣下当见于君,先塾思其事”而建。由于阙和塾的功能相近,因此文献记载中,对于无阙有塾之门亦称门阙或阙。如宣帝杜陵陵园东司马门虽无阙,但有塾,而仍称之为“东阙”。
攻略:
可以和大汉冢一起游览。从大汉冢出来一直往南走,是霍禹高速高架桥。桥下有一个洞,可以通向南边的耕地。最近这里有施工队正在建房子。穿过以后就可以看到恭北陵了,从耕地中的人行路,走到陵下即可。恭北陵位于大汉冢和二汉冢之间,大汉冢北侧约100-150米,在附近还可以看到几座陪葬墓,但恭北陵距离恭陵很近,而且方位恰好几乎位于正北。
考察时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5年。
经纬度:N34°76'77.33”,E112°58'92.30”(封土中心点)
![]() |
二、墓主人介绍
汉安帝李皇后,即恭愍皇后,恭愍皇后李氏(?-公元115年),汉安帝刘祜的宫人,汉顺帝刘保的生母。李氏,出身良家, 入宫得安帝宠幸。公元115年,李氏生下安帝的独子刘保。阎皇后嫉火中烧,遂鸩杀李氏。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刘保被立为皇太子。公元125年,刘保即位,是为汉顺帝。当初李氏埋葬在洛阳城北,顺帝不知。到太后阎姬逝世以后,左右将实情告诉顺帝,顺帝感悟发哀,亲至葬所,更以礼殡,上尊谥曰“恭愍皇后”,葬于恭北陵,为策书金匮,藏于世祖庙。
三、史料中有关恭北陵的记载
《后汉书·卷十一·皇后纪下》载:“帝母李氏瘗在洛阳城北,帝初不知,莫敢以闻。及太后崩,左右白之,帝感悟发哀,亲至瘗所,更以礼殡,上尊谥曰恭愍皇后,葬恭北陵,为策书金匮,藏于世祖庙。”
《后汉书·志第九·祭祀下》载:“灵帝时,京都四时所祭高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三陵(恭北陵,敬北陵,西陵),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故高庙三主亲毁之后,亦但殷祭之岁奉祠。”
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宫人李氏,生顺帝。为阎后所鸩。葬洛阳城北,帝初不知,莫敢以闻。及太后崩,左右白之,帝感悟发哀,亲至瘗所,更以礼殡,上尊谥曰恭愍皇后,葬恭北陵,为策书金匮,藏于世祖庙。建元二年六月也。献帝初平元年有司奏恭怀恭愍敬隐三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请除尊号制曰可。”
汉安帝李皇后,为汉顺帝刘保的生母,为汉安帝生皇长子,因此遭到了章德皇后的忌恨,屡进谗言,最后逼迫李皇后服药自尽。初葬于洛阳城北,李氏被杀,丧葬的事情,汉安帝都不清楚。后汉顺帝刘保即位,追封生母为恭愍皇后,迁葬于汉安帝恭陵之北,曰恭北陵。
四、陵园介绍
汉恭愍皇后恭北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三十里铺村南,位于大汉冢和二汉冢之间,大汉冢北侧约100-150米,现存封土平面圆形, 原始封土直径28 到30米、现存封土高4 .6 米。规模仅为二汉冢三分之一左右。表面被草及低矮灌木丛覆盖,有零星庄稼地,顶部较平。在该冢附近的耕地里发现大量的鹅卵石、板瓦和疑似黄肠石残块。
![]() |
恭北陵是汉安帝恭陵的后陵,东汉是我国最早按照以所在皇帝陵的方位命名皇后陵,为皇后陵起陵号的历史朝代。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曾经提到恭陵和恭北陵遭遇火灾的情况。“阳嘉元年,恭陵庑灾,及东西莫府火。太尉李固以为奢僭所致。陵之初造,祸及枯骨,规广治之尤饰。又上欲更造宫室,益台观,故火起莫府,烧材木。五年正月壬午,南宫丙署火。四月乙丑,恭北陵东阙火。戊辰,虎贲掖门火。”由此看来,恭陵的规模的确是过于庞大奢侈了。
记载中又提到了“恭北陵东阙”,东汉帝后陵虽然大多没有墙垣,以行马代替,但有可能是存在阙类的建筑的,即阙或者塾。
关于门阙问题。西汉帝陵四周绕以墙垣,四面中央各辟一门,此门称司马门。如《汉书•外戚传》载:“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服虔注曰:“陵上司马门之外。”又,《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载:“朕望长陵东门,见二臣(肖何、曹参)之垅,循其远节,每有感焉。”《东观汉记》注曰:“肖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道北百步。”《后汉书•显宗明帝纪》注引《东观汉记》又曰:“霍光墓在茂陵东司马道南四里。”司马道即司马门道省称。司马门道得名于司马门,可见陵园门称司马门。陵园门名与都城宫门名相同。
西汉帝陵陵园司马门外有的有阙,有的没有阙。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阳陵、茂陵、平陵、渭陵、延陵和义陵的陵园门外有阙址;长陵、安陵、霸陵、杜陵和康陵的陵园门外没发现阙址。《汉官旧仪》记载,门有阙,故无塾。反过来,似乎门有塾,故无阙。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中的门有塾,但无阙。未央宫和长乐宫的有阙之宫门未见有塾的记载。门前有无阙,看来与门有无塾有关。阙和塾的这种关系,可能因为其职能有相近之处。如,阙上饰“丹垩,其下皆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而塾则“以饰门因取名”,塾上亦绘有壁画。又如,阙是为“人臣将至此,则思其所阙”而筑;塾则为“臣下当见于君,先塾思其事”而建。由于阙和塾的功能相近,因此文献记载中,对于无阙有塾之门亦称门阙或阙。如宣帝杜陵陵园东司马门虽无阙,但有塾,而仍称之为“东阙”。
![]() |
攻略:
可以和大汉冢一起游览。从大汉冢出来一直往南走,是霍禹高速高架桥。桥下有一个洞,可以通向南边的耕地。最近这里有施工队正在建房子。穿过以后就可以看到恭北陵了,从耕地中的人行路,走到陵下即可。恭北陵位于大汉冢和二汉冢之间,大汉冢北侧约100-150米,在附近还可以看到几座陪葬墓,但恭北陵距离恭陵很近,而且方位恰好几乎位于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