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图中的丝绸之路和西域
古地图中的丝绸之路和西域
★丘濂[原文]
★笑独行[摘要改编]
“丝绸之路”概念最初是谁提出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连接中国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间”区域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西域”概念及其与丝路的关系
“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专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新疆地区(西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三十六国。基本上历代中原王朝管辖的范围都是葱岭以东的地方。唐代盛世之年控制管辖的区域曾向西越过葱岭,但安史之乱后又退回葱岭以东),而广义的西域则包含狭义西域,以及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丝绸之路穿过西域,但是和西域的概念又有区别。一个关键区别在于西域的起点在敦煌,丝路的起点在长安,两者的长短不一致。
丝路从敦煌出发可走三条大道
据《隋书·裴矩传》所录《西域图记·序》记载:以敦煌为出发点通往地中海东岸的三条大道,涵盖地中海东岸、咸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北道在天山北路,由伊吾(今新疆哈密县)经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铁勒等地到西海(地中海);中路是由天山南路的北道,由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地至西海;南路是由天山南路的南道,由鄯善(即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于阗(今新疆和田)、朱俱波(今叶城地区)等地至西海。
中国古地图编绘传播始盛于两宋
对于中国古地图的留存来说,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宋代之前的文献主要靠抄绘来传播,而地图的制作和抄绘相较文字文献又更为困难,所以,宋代之前的疆域图实物流传至今的非常之少。进入宋代,雕版印刷术发展至全盛时代。为了解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等经典,宋代学者编绘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和当代的疆域图。与此同时,为了了解周边部族政权的国情虚实,唤醒宋代士民对沦丧国土的记忆并且塑造宋代完整的法统地域,两宋政府也编绘了大量关于民族政权的疆域图。
目前可见最早的西域地图实物
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绘制时间最早的关于西域诸国及其交通的地图实物就是南宋僧人志磐于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编撰的《佛祖统纪》中纸本雕版墨印的《汉西域诸国图》。它是一幅表现西汉时期西域诸国地理情形和佛教传播路线的历史地图。
从嘉峪关到天方的长卷路程图
2002年,由日本回流国内的明代30米长卷《蒙古山水地图》是政府官员和宗教人士绘制地图的代表作,它是一种细节更加丰富的长卷形式的路程图,以山水画的形式再现了从明代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的景象,不仅表现了沿途上山脉、沙漠、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还细致绘有城池、关隘、庙宇、往来人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反映了世界陆海时代转换之际,“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根据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林梅村鉴定和推断,明嘉靖年间属于“吴门画派”的画师谢时臣应当是该图绘制的主要参与者,而地图制作的主要依据则有明初《陈诚西域使程记图》以及明初西域使者傅安的《西域见闻录》。
中国古地图编绘不注重精确性
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一直偏重实用性而非精确性。“在这一点上,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古希腊的地图一开始就重视数学要素,这与希腊文化是海洋文明有关,需要精确掌握位置,航行才不至于迷失。”《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一书作者席会东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地图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采用大量注记,比如两地相距多少距离,直接用文字来形容。
笑独行编注:该无头无尾小文系摘要改编《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2015年6月11日推送之记者丘濂原创《古地图上的丝路之旅》(疑非原标题)一文之精华段落而成,大标题为在下重拟,小标题均为在下所加。原文中“葱岭以东”有误作“葱岭以西”处,“傅安”误作“传安”且未标明身份,《西域见闻录》亦不著书名号,已订正。
【图一】《汉西域诸国图》收录在南宋僧人志磐编撰的《佛祖统纪》中
【图二】“尚友堂”题记《蒙古山水地图》卷首嘉峪关段
★丘濂[原文]
★笑独行[摘要改编]
“丝绸之路”概念最初是谁提出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连接中国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间”区域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西域”概念及其与丝路的关系
“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专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新疆地区(西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三十六国。基本上历代中原王朝管辖的范围都是葱岭以东的地方。唐代盛世之年控制管辖的区域曾向西越过葱岭,但安史之乱后又退回葱岭以东),而广义的西域则包含狭义西域,以及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丝绸之路穿过西域,但是和西域的概念又有区别。一个关键区别在于西域的起点在敦煌,丝路的起点在长安,两者的长短不一致。
丝路从敦煌出发可走三条大道
据《隋书·裴矩传》所录《西域图记·序》记载:以敦煌为出发点通往地中海东岸的三条大道,涵盖地中海东岸、咸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北道在天山北路,由伊吾(今新疆哈密县)经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铁勒等地到西海(地中海);中路是由天山南路的北道,由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地至西海;南路是由天山南路的南道,由鄯善(即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于阗(今新疆和田)、朱俱波(今叶城地区)等地至西海。
中国古地图编绘传播始盛于两宋
对于中国古地图的留存来说,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宋代之前的文献主要靠抄绘来传播,而地图的制作和抄绘相较文字文献又更为困难,所以,宋代之前的疆域图实物流传至今的非常之少。进入宋代,雕版印刷术发展至全盛时代。为了解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等经典,宋代学者编绘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和当代的疆域图。与此同时,为了了解周边部族政权的国情虚实,唤醒宋代士民对沦丧国土的记忆并且塑造宋代完整的法统地域,两宋政府也编绘了大量关于民族政权的疆域图。
目前可见最早的西域地图实物
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绘制时间最早的关于西域诸国及其交通的地图实物就是南宋僧人志磐于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编撰的《佛祖统纪》中纸本雕版墨印的《汉西域诸国图》。它是一幅表现西汉时期西域诸国地理情形和佛教传播路线的历史地图。
从嘉峪关到天方的长卷路程图
2002年,由日本回流国内的明代30米长卷《蒙古山水地图》是政府官员和宗教人士绘制地图的代表作,它是一种细节更加丰富的长卷形式的路程图,以山水画的形式再现了从明代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的景象,不仅表现了沿途上山脉、沙漠、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还细致绘有城池、关隘、庙宇、往来人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反映了世界陆海时代转换之际,“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根据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林梅村鉴定和推断,明嘉靖年间属于“吴门画派”的画师谢时臣应当是该图绘制的主要参与者,而地图制作的主要依据则有明初《陈诚西域使程记图》以及明初西域使者傅安的《西域见闻录》。
中国古地图编绘不注重精确性
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一直偏重实用性而非精确性。“在这一点上,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古希腊的地图一开始就重视数学要素,这与希腊文化是海洋文明有关,需要精确掌握位置,航行才不至于迷失。”《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一书作者席会东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地图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采用大量注记,比如两地相距多少距离,直接用文字来形容。
笑独行编注:该无头无尾小文系摘要改编《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2015年6月11日推送之记者丘濂原创《古地图上的丝路之旅》(疑非原标题)一文之精华段落而成,大标题为在下重拟,小标题均为在下所加。原文中“葱岭以东”有误作“葱岭以西”处,“傅安”误作“传安”且未标明身份,《西域见闻录》亦不著书名号,已订正。
【图一】《汉西域诸国图》收录在南宋僧人志磐编撰的《佛祖统纪》中
【图二】“尚友堂”题记《蒙古山水地图》卷首嘉峪关段
![]()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