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派】第二吼:当代诗是不是该反省一下了?
2015-06-14 22:33:19删除 A-A+
这里,先说说个人所喜欢的当代诗,从一个普通诗歌爱好者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啊,这是诗”的一种经典性感觉的诗,就仿佛是生长在人间中心的诗,而不是某种文学理论上的诗,譬如那些先锋的、后现代或是实验派等。个人觉得,凡是纯概念、纯理论、纯理性的都不能算人间意义上的诗,它们或许更多是文学史、文化史意义上的诗。而不管作为写作者还是阅读者,我自身喜欢的诗都必须是感性的,必然充满着某种摇荡在语言文字间的情感意象。在我看来,不管诗歌流派的概念如何,好的抒情和感性的灵魂,永远都是诗性的原点与中心。
当下二十年来,当代诗走入了一种众所周知的困境。对于其中的一般性原因,这里简单列出三点:一是理性知性,这一类型的诗大多是在借诗来说一个道理,它们往往欠缺感性,也许尽管有着某种深刻,但终究略嫌苍白,很多甚至令人难以卒读。二是先锋性实验性,这个固然或有深刻的文学史或文化史意义,但是因与普通的日常读者距离颇远,因此难获青睐简直就是必然的了。三是理论化概念化,这种诗就更是如此,诗不好好写,硬是在里面塞入某种理论,说它有着诸如或是探索、或是解构之类的意义,譬如下半身梨花体乌青体等。如上诸种现象,它们都因偏离了诗歌的常态诗性而更多只是成为一种诗歌现象,然而在其确立的同时,却又反将普通读者对诗歌原本的好感推到了一个更远的地方。
因此,基于对当下诗歌的一种反省以及对于常态诗性的一种回归,本人的诗歌写作则一直遵从着如下三个原则:感性,诗性,抒情性。换个相对性的说法也便是:非理性,非先锋,非概念。这里分别各作一些简单的说明。首先,感性是诗的基本,譬如朦胧诗就是建立在一种基本的感性上。作为一首诗,它应当突破一种日常的线性思维,而进入感性的,或是更为高层的、灵性的意象思维。譬如李元胜的《我想与你虚度时光》,文字简单而极具感性,一读之下赋予人的感受近乎有着一种纯粹的浪漫;又如余秀华的《我爱你》,也是典型的感性抒情,于而有了一股触人心弦的情感力量。
其次,具有一种常态而又饱满的诗性。一般所谓的诗意,即是要求用一种饱满充沛的意象去表达某种情绪内容,或是表达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意象化的理解与感受。这种诗意虽说是超越于语言之外,但又应该是在诗歌的情绪逻辑、意象逻辑上可以联结、可以解读的东西,就像WIFI,虽不是言之可见的有线联结,但却是无形而又有意的情感意象联结。当这种诗意逻辑完好地流淌于一首诗中,它便将带来一种人可共感的既属常态,又感受饱满的诗性。不过常见有很多诗,只是有一些小诗意,有些浅层次的感触,简单而为小诗。其虽则为诗,但是诗性过于单薄,似略有小品诗之憾。另外又有一些走得过远的,譬如苏非舒的诗有着一种过于冷峻、尖峭的诗性,其长诗《农事诗》已经与其说是进入了某种深冷的历史语境,不如说它已是从诗的底部穿了出去;又如杨炼的诗,其写岩石森林火山等,意象过于深厚过于沉重。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终将难于感受这种在诗歌理论层面上诗性厚重,脱离人间日常的诗。
其三是抒情性。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诗主要不是去理解,而是去朗诵,去感受,去获得情感上、审美上的滋润。如果一首诗无法提供这种情感上、审美上的滋润,那么纵然它确实是诗,却也是与人间有些生疏了。诗就像音乐,主要是在一种意象中演绎生命的感性经验(而非小说那般提供某种可以言说的现实经验),它应当是在体历生活经验之后,又再转化为一种意象性的生命抒情,而一旦缺失这种抒情性,那么诗也将失去它一种本质性的美。在诗的抒情性上,首先是要求诗具有一种“诗性的摇荡的节奏”,亦即要有摇荡的诗意和结构。譬如《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当你老了》这些诗,在其感性回环的诗体节奏中,便蕴涵了足够丰澹的抒情性。
我们是普通的诗歌写作者,也是普通的诗歌赏读者。就我个人而言,最好的诗人的灵魂,应当是在穿透人间的理性之后,回归于一种自然本质的感性。如果要说一首诗里面包含着先锋性,包含着某种前卫理论,或是体现出某种文学史的价值,这个其实完全于功无补。我们只要一首诗首先是诗,是“有着饱满充沛的感性、诗性和抒情性”的诗,这样的诗不需要蒙着或先锋、或后现代、或实验派、甚或是文学史的红布来为自身贴上标签。我们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不需要读文学史,不需要读所谓的理论,我们要的很简单,它就是一首活色生香的诗。我们不做伟大的诗人,我们只想做一只崇尚浪漫的猛虎,只谈谈感性,谈谈诗性。好在人人生来都有诗性,在这精神日益碎片化的当下社会 ,恰有诗,可以契入我们的生活,契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可以在某些温暖的瞬间,获得情感上、审美上的滋润。这个后科技时代,将会是一个诗性的时代。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这里,先说说个人所喜欢的当代诗,从一个普通诗歌爱好者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啊,这是诗”的一种经典性感觉的诗,就仿佛是生长在人间中心的诗,而不是某种文学理论上的诗,譬如那些先锋的、后现代或是实验派等。个人觉得,凡是纯概念、纯理论、纯理性的都不能算人间意义上的诗,它们或许更多是文学史、文化史意义上的诗。而不管作为写作者还是阅读者,我自身喜欢的诗都必须是感性的,必然充满着某种摇荡在语言文字间的情感意象。在我看来,不管诗歌流派的概念如何,好的抒情和感性的灵魂,永远都是诗性的原点与中心。
当下二十年来,当代诗走入了一种众所周知的困境。对于其中的一般性原因,这里简单列出三点:一是理性知性,这一类型的诗大多是在借诗来说一个道理,它们往往欠缺感性,也许尽管有着某种深刻,但终究略嫌苍白,很多甚至令人难以卒读。二是先锋性实验性,这个固然或有深刻的文学史或文化史意义,但是因与普通的日常读者距离颇远,因此难获青睐简直就是必然的了。三是理论化概念化,这种诗就更是如此,诗不好好写,硬是在里面塞入某种理论,说它有着诸如或是探索、或是解构之类的意义,譬如下半身梨花体乌青体等。如上诸种现象,它们都因偏离了诗歌的常态诗性而更多只是成为一种诗歌现象,然而在其确立的同时,却又反将普通读者对诗歌原本的好感推到了一个更远的地方。
因此,基于对当下诗歌的一种反省以及对于常态诗性的一种回归,本人的诗歌写作则一直遵从着如下三个原则:感性,诗性,抒情性。换个相对性的说法也便是:非理性,非先锋,非概念。这里分别各作一些简单的说明。首先,感性是诗的基本,譬如朦胧诗就是建立在一种基本的感性上。作为一首诗,它应当突破一种日常的线性思维,而进入感性的,或是更为高层的、灵性的意象思维。譬如李元胜的《我想与你虚度时光》,文字简单而极具感性,一读之下赋予人的感受近乎有着一种纯粹的浪漫;又如余秀华的《我爱你》,也是典型的感性抒情,于而有了一股触人心弦的情感力量。
其次,具有一种常态而又饱满的诗性。一般所谓的诗意,即是要求用一种饱满充沛的意象去表达某种情绪内容,或是表达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意象化的理解与感受。这种诗意虽说是超越于语言之外,但又应该是在诗歌的情绪逻辑、意象逻辑上可以联结、可以解读的东西,就像WIFI,虽不是言之可见的有线联结,但却是无形而又有意的情感意象联结。当这种诗意逻辑完好地流淌于一首诗中,它便将带来一种人可共感的既属常态,又感受饱满的诗性。不过常见有很多诗,只是有一些小诗意,有些浅层次的感触,简单而为小诗。其虽则为诗,但是诗性过于单薄,似略有小品诗之憾。另外又有一些走得过远的,譬如苏非舒的诗有着一种过于冷峻、尖峭的诗性,其长诗《农事诗》已经与其说是进入了某种深冷的历史语境,不如说它已是从诗的底部穿了出去;又如杨炼的诗,其写岩石森林火山等,意象过于深厚过于沉重。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终将难于感受这种在诗歌理论层面上诗性厚重,脱离人间日常的诗。
其三是抒情性。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诗主要不是去理解,而是去朗诵,去感受,去获得情感上、审美上的滋润。如果一首诗无法提供这种情感上、审美上的滋润,那么纵然它确实是诗,却也是与人间有些生疏了。诗就像音乐,主要是在一种意象中演绎生命的感性经验(而非小说那般提供某种可以言说的现实经验),它应当是在体历生活经验之后,又再转化为一种意象性的生命抒情,而一旦缺失这种抒情性,那么诗也将失去它一种本质性的美。在诗的抒情性上,首先是要求诗具有一种“诗性的摇荡的节奏”,亦即要有摇荡的诗意和结构。譬如《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当你老了》这些诗,在其感性回环的诗体节奏中,便蕴涵了足够丰澹的抒情性。
我们是普通的诗歌写作者,也是普通的诗歌赏读者。就我个人而言,最好的诗人的灵魂,应当是在穿透人间的理性之后,回归于一种自然本质的感性。如果要说一首诗里面包含着先锋性,包含着某种前卫理论,或是体现出某种文学史的价值,这个其实完全于功无补。我们只要一首诗首先是诗,是“有着饱满充沛的感性、诗性和抒情性”的诗,这样的诗不需要蒙着或先锋、或后现代、或实验派、甚或是文学史的红布来为自身贴上标签。我们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不需要读文学史,不需要读所谓的理论,我们要的很简单,它就是一首活色生香的诗。我们不做伟大的诗人,我们只想做一只崇尚浪漫的猛虎,只谈谈感性,谈谈诗性。好在人人生来都有诗性,在这精神日益碎片化的当下社会 ,恰有诗,可以契入我们的生活,契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可以在某些温暖的瞬间,获得情感上、审美上的滋润。这个后科技时代,将会是一个诗性的时代。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