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命运之线
命运之线|Les fils du destin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
190 avenue de France, Paris 13e
2015.06.01 - 2015.06.18
“线”似乎是对“命运”通行的喻依,将抽象的时间观念转换为空间中可触的实感;而强调其复数,更是凸显了命运如网般的交织——在关联中的无限延展。当然,此间的隐喻也指向这一“装置|展览”的源出之处:名为《比较的实践:场地、文本、器物》的交叉学科研究项目(PRI),由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的成员所主导。既,借美学形式,将历史人类学研究所产生的言语(discours)通过人类学田野这一行为重新置放于空间之中,使概念不再留于阅读中的抽象,反而转化为可观、可听、可感的场所。
将名为《从身体到文本》的论文与朗诵文字史料的音源进行并置,并将它们作为整个装置的开端,以向观者暗示某种体验的开始。一方面,这当然是将阅读过度到聆听;另外,则是复活在文学|写作中“死亡”的口述传统:用原文“讲述”《伊利亚特》中的《阿基里斯之怒》、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的雅典人在波斯压境时于德尔菲领受神谕(有趣的是,翻译恢复了“Historia”本来的面貌,既“调查”,去强调这一文本在地中海中的“环游”,并以此为希腊人自身的“镜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埃尔(Er)与命运(moîra)等。因此,这一开端将身体与某种在感受中的游历联系在一起,或许是通向“死亡”,更或许,是通向“未知”,就像模棱两可却带来必然的神谕。
随后,是等肩宽的“命运走廊”,在色彩变换中去直面不同语言中化为铭文的“命运”:化作四词的楔形文字、两词的古埃及语、十一词的古希腊语、八词的拉丁语、六词的中文等。在接近中点的地方(东西交界之处?),是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中神谕片段的放映入口;对应的反方,则是通向关于当今占卜的人类学纪录片的放映入口,它们均毗邻于镜子,在各“命运”折射中,又得以窥见这走廊的“域外”(hors champ)。
最终,是实则平行于走廊的“线网”,各文化中的占卜之物被交织在一起,它们仅以相似性为关联因素去揭示“揭示命运的企图”,并未被统一的色线做链接去定义一张通史性的人类学图谱。
可以说,这是一处如迷宫般的展览场地,或,如神谕般暧昧的装置。作为作品,其缺少惯常的作者。而使其诞生的学者,则只能称之为“占卜者”,他们无意去统一解读一项横跨各文化的谜题,而是让此件装置在各文化中游历,去彰显自身的特性,并将自身进化,如,它将在上海、中东等地被展览、被讨论、被再创作。也许,下次它将不再具有唯一的“古希腊入口“,而是线网一般的无穷端点,占卜一般的听天由命,无所适从却感同身受。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
190 avenue de France, Paris 13e
2015.06.01 - 2015.06.18
![]() |
“线”似乎是对“命运”通行的喻依,将抽象的时间观念转换为空间中可触的实感;而强调其复数,更是凸显了命运如网般的交织——在关联中的无限延展。当然,此间的隐喻也指向这一“装置|展览”的源出之处:名为《比较的实践:场地、文本、器物》的交叉学科研究项目(PRI),由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的成员所主导。既,借美学形式,将历史人类学研究所产生的言语(discours)通过人类学田野这一行为重新置放于空间之中,使概念不再留于阅读中的抽象,反而转化为可观、可听、可感的场所。
将名为《从身体到文本》的论文与朗诵文字史料的音源进行并置,并将它们作为整个装置的开端,以向观者暗示某种体验的开始。一方面,这当然是将阅读过度到聆听;另外,则是复活在文学|写作中“死亡”的口述传统:用原文“讲述”《伊利亚特》中的《阿基里斯之怒》、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的雅典人在波斯压境时于德尔菲领受神谕(有趣的是,翻译恢复了“Historia”本来的面貌,既“调查”,去强调这一文本在地中海中的“环游”,并以此为希腊人自身的“镜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埃尔(Er)与命运(moîra)等。因此,这一开端将身体与某种在感受中的游历联系在一起,或许是通向“死亡”,更或许,是通向“未知”,就像模棱两可却带来必然的神谕。
随后,是等肩宽的“命运走廊”,在色彩变换中去直面不同语言中化为铭文的“命运”:化作四词的楔形文字、两词的古埃及语、十一词的古希腊语、八词的拉丁语、六词的中文等。在接近中点的地方(东西交界之处?),是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中神谕片段的放映入口;对应的反方,则是通向关于当今占卜的人类学纪录片的放映入口,它们均毗邻于镜子,在各“命运”折射中,又得以窥见这走廊的“域外”(hors champ)。
最终,是实则平行于走廊的“线网”,各文化中的占卜之物被交织在一起,它们仅以相似性为关联因素去揭示“揭示命运的企图”,并未被统一的色线做链接去定义一张通史性的人类学图谱。
可以说,这是一处如迷宫般的展览场地,或,如神谕般暧昧的装置。作为作品,其缺少惯常的作者。而使其诞生的学者,则只能称之为“占卜者”,他们无意去统一解读一项横跨各文化的谜题,而是让此件装置在各文化中游历,去彰显自身的特性,并将自身进化,如,它将在上海、中东等地被展览、被讨论、被再创作。也许,下次它将不再具有唯一的“古希腊入口“,而是线网一般的无穷端点,占卜一般的听天由命,无所适从却感同身受。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