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斯宾诺莎笔记
他在黑暗中摸索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在阿姆斯特丹郊外一座陋室内靠意志力遨游于哲学的渊洋,他猛地抬头,发现头顶上的那些已经蔚为壮观的蜘蛛网,他笑了,像孩子一样,甚至笑出眼泪来,他知道蜗居里还有一位不嫌弃他的朋友——蜘蛛。蜘蛛除了结网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似乎预示着自己,开始结自己的哲学的网。《神学论》就是这样完成的。这样一个遗世独立的灵魂,没有比他更孤独的人。
他先后失去身份,家人,爱情,金钱,探寻哲学成为他唯一的精神食粮。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孤独,就将孤独进行到底。其实在精神王国里纵马驰骋浴血奋战的人,谁又不是孤独的?
他的哲学境界是融入自然的境界。人性的种种特徵第一次被思想者如此清晰完整地区分出来,尽管是在他仰望无边宇宙之自然神性之时。房龙说:“斯宾诺莎恢复了从希腊和罗马时代就被歪曲的人类的真正形象——作为真正的世界一员的形象。”
人们让自己怀着理智和情感,个性与本能,带着喜怒哀乐和喧嚣骚动,却始终努力使自己融入平静完美的自然的神性之中。
——题记
黑格尔曾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实际上斯宾诺莎一生中甚至没有建立一个学派,其最艰深的著作《伦理学》也只有二百多页篇幅。但是之后的所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他的影响。以至于在为纪念斯宾诺莎逝世二百周年的塑像募集资费时,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捐款,史无前例的人数之众,范围之广,令这座纪念碑真正地凝合着无比宽广的爱和尊敬。
在青年时期对《圣经》和犹太教教义的体验和研究中,斯宾诺莎水星冲冥王相位的特质开始初步体现:他精细敏锐的观察总能察觉出疑点并付诸思考。而水星天蝎的旺盛好奇心也驱使他涉足前人屡屡怯步的未知精神领域--他读的经典之作越多,发现的无法回答的问题也越多,于是对宗教的单纯信仰变成理性发出的疑问和迷惑。在这个阶段,早期接触的神学中给斯宾诺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摩西的"上帝与宇宙同一"的观点。
为了阅读更多的基督教思想家们关于命运和上帝这类问题的著作,斯宾诺莎开始学习拉丁文。其中艰辛自不必说,不过斯宾诺莎意志顽强,最终掌握了拉丁文并接触大批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其中对他的思想结构产生最终决定性影响的是笛卡尔,不过斯宾诺莎对这位近代主观唯心主义之父的兴趣并不在于引发大论争的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漩涡,而就像海王空位的近似遁世的玄妙沉思一样,斯宾诺莎的这个空相位能够让他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分析一切知性。所以他关注的是笛卡尔体系中当时略微"冷门"的构想,即一切物质形式和一切精神形势之下,皆有均质的"实体",斯宾诺莎从来喜欢迎接来自精神世界的挑战,这次更不例外,实际上,笛卡尔在此停下脚步,而斯宾诺莎从此走得更远。
年轻的斯宾诺莎获取的渊博知识令犹太教会长老认定这个晚辈有着异端思想,1656年7月中,犹太教会对斯宾诺莎残酷的处罚--终身革除教籍。1660年,斯宾诺莎迁到莱茵斯堡,他的第一部著作也在此处降生。
在《知性改进论》这部早期的作品中,斯宾诺莎深刻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人们要从物质当中获取长久幸福是不可能的,永恒的幸福只能从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掌握中获得。那么关于如何知道我们追求的知识是正确、可靠的,斯宾诺莎的解答是,在做一切事情之前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改进和澄清我们的知性。他又将知识的形式按优越程度区分为三种:
1.靠传闻或纯粹经验得来的知识
2.直接演绎,通过推理得到的知识
3.最上乘的,也就是来自推理和感觉两方面共同的知识
下一部著作《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将直觉知识称为对事物的"永恒状态和关系"的认识,直白一些讲,就是找出具体事物是否和这个事件本身背后的规律,通晓它们共性的永恒关系。
有关于《伦理学》,这样具有几何学形式的被极端压缩的著作的思想,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被完全阐述的,更不必说分析。以至于不少人将这种自成一体的哲学几何斥为人造的棋局。
不过,斯宾诺莎令这部艰深的著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形而上学或者伦理学命题,这样包罗万象的学术珍品自然不是可以浏览以作消遣,而是供后世所有热爱哲学的人们仔细研究之用。毕竟,如果想要粗浅地了解一些"装点门面的知识",只消在大百科全书里将有关斯宾诺莎一栏的文字读上两遍便已足够。
1677年2月20日,斯宾诺莎早逝,斯宾诺莎正像他自己在论永生时谈到的"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某一部分仍将永存",这就是用永恒的形式看待瞬间事物那一部分得出的令人安宁的结论,斯宾诺莎的一生有着犹太民族漂泊的投影,人类智慧纯度极高的结晶。他也无愧是在精神上最接近永恒的人。
"我所说的永恒的心灵不是想象和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是永恒规律的一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我们都是永生。"至于天国的幸福,《伦理学》的最后一个命题写道:"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在今天这个令人耳鸣目眩的纷杂物质社会,有多少人会不时令自己面对斯宾诺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终极的规律"、"永恒的上帝"?呢?
“数学的形式给了斯宾诺莎一个晦涩的外表,但这又有点像巴豆杏核的涩皮,正是因为这样,其中的果仁才越发味美。读斯宾诺莎的著作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感受,好像又到了一个在静态中生气蓬勃的大自然。参天的思想树林,枝头开满了鲜花,在不断地摇摆着,但那无法动摇的树干却深深地扎根在永恒的土壤里。在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有一种难以说明的气息,人们仿佛感到一阵阵属于未来的微风。”
他的伦理学建立于物理学之上,关于人的科学则以自然的知识为基础。但既然自然等于神,那末道德连同科学就都在宗教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行为、自然、科学、爱和神—这些是第一位的观念。最高的行为是和最高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最高的知识则是在整体上对自然的把握,而在整体上对自然的把握则是激起爱神之心的东西。
他先后失去身份,家人,爱情,金钱,探寻哲学成为他唯一的精神食粮。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孤独,就将孤独进行到底。其实在精神王国里纵马驰骋浴血奋战的人,谁又不是孤独的?
他的哲学境界是融入自然的境界。人性的种种特徵第一次被思想者如此清晰完整地区分出来,尽管是在他仰望无边宇宙之自然神性之时。房龙说:“斯宾诺莎恢复了从希腊和罗马时代就被歪曲的人类的真正形象——作为真正的世界一员的形象。”
人们让自己怀着理智和情感,个性与本能,带着喜怒哀乐和喧嚣骚动,却始终努力使自己融入平静完美的自然的神性之中。
——题记
黑格尔曾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实际上斯宾诺莎一生中甚至没有建立一个学派,其最艰深的著作《伦理学》也只有二百多页篇幅。但是之后的所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他的影响。以至于在为纪念斯宾诺莎逝世二百周年的塑像募集资费时,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捐款,史无前例的人数之众,范围之广,令这座纪念碑真正地凝合着无比宽广的爱和尊敬。
在青年时期对《圣经》和犹太教教义的体验和研究中,斯宾诺莎水星冲冥王相位的特质开始初步体现:他精细敏锐的观察总能察觉出疑点并付诸思考。而水星天蝎的旺盛好奇心也驱使他涉足前人屡屡怯步的未知精神领域--他读的经典之作越多,发现的无法回答的问题也越多,于是对宗教的单纯信仰变成理性发出的疑问和迷惑。在这个阶段,早期接触的神学中给斯宾诺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摩西的"上帝与宇宙同一"的观点。
为了阅读更多的基督教思想家们关于命运和上帝这类问题的著作,斯宾诺莎开始学习拉丁文。其中艰辛自不必说,不过斯宾诺莎意志顽强,最终掌握了拉丁文并接触大批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其中对他的思想结构产生最终决定性影响的是笛卡尔,不过斯宾诺莎对这位近代主观唯心主义之父的兴趣并不在于引发大论争的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漩涡,而就像海王空位的近似遁世的玄妙沉思一样,斯宾诺莎的这个空相位能够让他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分析一切知性。所以他关注的是笛卡尔体系中当时略微"冷门"的构想,即一切物质形式和一切精神形势之下,皆有均质的"实体",斯宾诺莎从来喜欢迎接来自精神世界的挑战,这次更不例外,实际上,笛卡尔在此停下脚步,而斯宾诺莎从此走得更远。
年轻的斯宾诺莎获取的渊博知识令犹太教会长老认定这个晚辈有着异端思想,1656年7月中,犹太教会对斯宾诺莎残酷的处罚--终身革除教籍。1660年,斯宾诺莎迁到莱茵斯堡,他的第一部著作也在此处降生。
在《知性改进论》这部早期的作品中,斯宾诺莎深刻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人们要从物质当中获取长久幸福是不可能的,永恒的幸福只能从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掌握中获得。那么关于如何知道我们追求的知识是正确、可靠的,斯宾诺莎的解答是,在做一切事情之前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改进和澄清我们的知性。他又将知识的形式按优越程度区分为三种:
1.靠传闻或纯粹经验得来的知识
2.直接演绎,通过推理得到的知识
3.最上乘的,也就是来自推理和感觉两方面共同的知识
下一部著作《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将直觉知识称为对事物的"永恒状态和关系"的认识,直白一些讲,就是找出具体事物是否和这个事件本身背后的规律,通晓它们共性的永恒关系。
有关于《伦理学》,这样具有几何学形式的被极端压缩的著作的思想,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被完全阐述的,更不必说分析。以至于不少人将这种自成一体的哲学几何斥为人造的棋局。
不过,斯宾诺莎令这部艰深的著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形而上学或者伦理学命题,这样包罗万象的学术珍品自然不是可以浏览以作消遣,而是供后世所有热爱哲学的人们仔细研究之用。毕竟,如果想要粗浅地了解一些"装点门面的知识",只消在大百科全书里将有关斯宾诺莎一栏的文字读上两遍便已足够。
1677年2月20日,斯宾诺莎早逝,斯宾诺莎正像他自己在论永生时谈到的"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某一部分仍将永存",这就是用永恒的形式看待瞬间事物那一部分得出的令人安宁的结论,斯宾诺莎的一生有着犹太民族漂泊的投影,人类智慧纯度极高的结晶。他也无愧是在精神上最接近永恒的人。
"我所说的永恒的心灵不是想象和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是永恒规律的一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我们都是永生。"至于天国的幸福,《伦理学》的最后一个命题写道:"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在今天这个令人耳鸣目眩的纷杂物质社会,有多少人会不时令自己面对斯宾诺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终极的规律"、"永恒的上帝"?呢?
“数学的形式给了斯宾诺莎一个晦涩的外表,但这又有点像巴豆杏核的涩皮,正是因为这样,其中的果仁才越发味美。读斯宾诺莎的著作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感受,好像又到了一个在静态中生气蓬勃的大自然。参天的思想树林,枝头开满了鲜花,在不断地摇摆着,但那无法动摇的树干却深深地扎根在永恒的土壤里。在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有一种难以说明的气息,人们仿佛感到一阵阵属于未来的微风。”
他的伦理学建立于物理学之上,关于人的科学则以自然的知识为基础。但既然自然等于神,那末道德连同科学就都在宗教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行为、自然、科学、爱和神—这些是第一位的观念。最高的行为是和最高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最高的知识则是在整体上对自然的把握,而在整体上对自然的把握则是激起爱神之心的东西。
-
千手观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5 23: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