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的诗僧
读《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在北区图书馆灰扑扑的角落里翻到这本书,出版时间比较早,一开头便能从前言的语言中看出些那个时代的意味,作者观点鲜明地表示此书虽然写的是佛教,但是仍主张在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认识佛教等宗教迷信的危害。但在唐代,因为社会思想的开放与包容以及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一时间宗派林立,义学发达,佛教方面也在努力适应世俗的统治,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佛教与唐代繁荣的文学发展产生联系。所幸此书作者在正文中并未像前言的语言那样有着无法让人忽视的政治意味,而是保持了对宗教的科学判断并对其文学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这让读者能够较为科学地认识宗教迷信与宗教研究的界限。
大唐气象,盛大壮阔,在此背景下,必然也就有许多事物的大融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高峰,与日渐兴盛的佛教相遇,便出现了“诗僧”这样一批特殊人物。不同于以前读者以前对诗僧的修行和诗才的粗浅理解,此书指出诗僧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他们是失败的僧人。佛教戒律中讲究通过参禅悟道、诵经著论达到“自度度人”,但不应立文作诗。因而僧人以写诗为“专业”是唐代社会上一种自相矛盾的畸形现象。诗僧的大批出现,离不开唐代僧侣地主阶层经济、政治势力的扩大,而僧人要雕章琢句以作诗为业,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僧侣世俗化,这些都与佛教义理中的出世态度是相悖的。
而反过来来说,诗僧又是一群比较成功的诗人。他们有着与诗人们不同的身份,其思想也就自然会受到佛教义理的影响。禅宗本来就比较平民化,他们“在人生日用中求禅理,从而打通了与世俗生活的界限。”有些禅师亲身参加体力劳动,那些身份地位较低的僧人就更能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因此诗僧们的诗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抨击统治阶级剥削压榨的作品。
佛教宣扬“人生无常”,解释“四圣谛”之一的“苦谛”有四行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修佛教观行的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知道人生无常是苦。这样否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错误消极的。不过诗僧们奉行这样的理念,并将之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他们把这种观念转为“对统治阶级荣华富贵的否定,对统治秩序长治久安的怀疑,不承认现实社会中被统治阶级视为永恒的一切价值,”对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批判意义。
不过同样的,用这种“无常”观念来看历史,使得诗僧们又有许多作品否定历史的价值。中晚唐诗坛咏史题材盛行,佛教徒也就用我法两空的观念来看待历史,使得其作品只能流于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不过也有一部分作品具有对历史上的统治阶级的罪恶生活的讽刺意味。)而作为僧人他们终究见闻不广,使其创作的态度更加主观,而诗歌境界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流于单调。
作者提出诗僧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的确,诗僧作为一种历史上较为畸形的人物,他们再中唐活动逐渐增多,在晚唐、五代大盛,有些诗僧甚至出入王侯之家,奔走于藩镇之间,反映了社会的衰败与病态。而社会的状况与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晚唐以后,诗的创作走了下坡路,诗僧创作的大大增加造成了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文人的衰败,也就是诗坛的衰败。
在北区图书馆灰扑扑的角落里翻到这本书,出版时间比较早,一开头便能从前言的语言中看出些那个时代的意味,作者观点鲜明地表示此书虽然写的是佛教,但是仍主张在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认识佛教等宗教迷信的危害。但在唐代,因为社会思想的开放与包容以及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一时间宗派林立,义学发达,佛教方面也在努力适应世俗的统治,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佛教与唐代繁荣的文学发展产生联系。所幸此书作者在正文中并未像前言的语言那样有着无法让人忽视的政治意味,而是保持了对宗教的科学判断并对其文学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这让读者能够较为科学地认识宗教迷信与宗教研究的界限。
大唐气象,盛大壮阔,在此背景下,必然也就有许多事物的大融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高峰,与日渐兴盛的佛教相遇,便出现了“诗僧”这样一批特殊人物。不同于以前读者以前对诗僧的修行和诗才的粗浅理解,此书指出诗僧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他们是失败的僧人。佛教戒律中讲究通过参禅悟道、诵经著论达到“自度度人”,但不应立文作诗。因而僧人以写诗为“专业”是唐代社会上一种自相矛盾的畸形现象。诗僧的大批出现,离不开唐代僧侣地主阶层经济、政治势力的扩大,而僧人要雕章琢句以作诗为业,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僧侣世俗化,这些都与佛教义理中的出世态度是相悖的。
而反过来来说,诗僧又是一群比较成功的诗人。他们有着与诗人们不同的身份,其思想也就自然会受到佛教义理的影响。禅宗本来就比较平民化,他们“在人生日用中求禅理,从而打通了与世俗生活的界限。”有些禅师亲身参加体力劳动,那些身份地位较低的僧人就更能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因此诗僧们的诗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抨击统治阶级剥削压榨的作品。
佛教宣扬“人生无常”,解释“四圣谛”之一的“苦谛”有四行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修佛教观行的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知道人生无常是苦。这样否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错误消极的。不过诗僧们奉行这样的理念,并将之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他们把这种观念转为“对统治阶级荣华富贵的否定,对统治秩序长治久安的怀疑,不承认现实社会中被统治阶级视为永恒的一切价值,”对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批判意义。
不过同样的,用这种“无常”观念来看历史,使得诗僧们又有许多作品否定历史的价值。中晚唐诗坛咏史题材盛行,佛教徒也就用我法两空的观念来看待历史,使得其作品只能流于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不过也有一部分作品具有对历史上的统治阶级的罪恶生活的讽刺意味。)而作为僧人他们终究见闻不广,使其创作的态度更加主观,而诗歌境界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流于单调。
作者提出诗僧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的确,诗僧作为一种历史上较为畸形的人物,他们再中唐活动逐渐增多,在晚唐、五代大盛,有些诗僧甚至出入王侯之家,奔走于藩镇之间,反映了社会的衰败与病态。而社会的状况与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晚唐以后,诗的创作走了下坡路,诗僧创作的大大增加造成了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文人的衰败,也就是诗坛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