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推开儿童文学之门
![]() |
在儿童文学园地耕耘二十多年,作家孙卫卫迎来了创作生涯的第一次小结。新作《推开儿童文学之门》近日由海豚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作者如何从一个喜爱阅读的少年成长为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孙卫卫从小便与儿童文学结缘,1990年开始发表习作,1994年被评为第二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推开儿童文学之门》从少年时光讲起,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从阅读儿童文学到创作儿童文学的点滴。书中有回忆的篇目、探讨儿童文学的文章,辅以作者的日记,使读者看到一个令人亲近的儿童文学作家形象。
2013年,孙卫卫的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说这是对他多年热爱儿童文学的一种回报。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肯定孙卫卫的低调和踏实,表示“推开了儿童文学之门,希望卫卫还坚持走自己的路,呈现越来越多的创作面貌。”
![]() |
曹文轩:孙卫卫和他的儿童文学写作
卫卫说他第一次见我,是1998年5月30日,在南京市中山东路新华书店。那一天是星期六,我在书店十三楼大厅做了一场读书报告会。来听的大多是小孩和他们的父母,还有一些老师。像他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少。上电梯的时候,他遇到了我,说他上中学就读我的小说,买过我的不少书,自己也爱好儿童文学,马上要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了。
卫卫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回忆应该不会错。因为那天人太多,也就是匆匆一面,我并没有记住他。
后来,他到北京,在媒体工作。作为记者,经常参加一些儿童文学的新书发布会和作品研讨会,慢慢的,我们就认识了。
卫卫在会上很少说话,他只是默默地记,静静地思考。一方面,他想把会议消息写得与众不同。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他写的报道,是用了心的,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新书发布会,在他笔下,也有起承转合,也有冲突和高潮,这是他的本职,他把它作为一种责任来对待。另一方面,他从无数人的发言中汲取着儿童文学创作的营养。卫卫把自己摆得很低,每一个人的发言,他都虚心听取,即使有的观点,有些话,有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已经讲过多次,他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像第一次听,没有一点敷衍,表现得很虔诚,很投入。我在想,卫卫在听的过程中,一定也在对比和思考自己的创作,有哪些不足,该从哪里改进。
就这样,卫卫有了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他是媒体人,也是作家。
和儿童文学有关的会议,他经常来参加。有时候是作为媒体人,有时候是作为作家,有时候既是作家又是媒体人。我们跟他开玩笑,组织方应该多请你这样的人,这样,可以节省不少费用,因为你一人兼两种身份。
卫卫做事认真、踏实,这是朋友公认的。有一年,我有一件事想请他帮忙。我知道安武林和他是好朋友,我经常和武林见面,我就告诉武林,问问卫卫能不能帮帮忙。结果不久就办成了。后来我才知道卫卫并不认识当事人,他想是曹老师交代的事,务必要办好,也是中间经过了好几个人。卫卫曾经多次说过,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不是别人看不上你,而是看上了你,你没有做好而让对方失望。在儿童文学写作方面,卫卫那么专注和努力,也是为了不让关心他的人,包括喜欢他作品的小读者失望吧?怕别人失望,说到底,是要维护一种尊严,是对自己的名字负责,这也是一种责任感。
卫卫和武林经常一起淘书,一起聚会,很多人找不到武林,都纷纷问他。他戏称成了武林的秘书。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很大,武林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样,喝酒、言谈,放歌,肆意酣畅,行文也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卫卫像古代那些处在江湖之中的文人官员,首先在行为上给自己订立了一个标准,类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次,处在那样一个环境,难免受到上下左右的约束,故他的文字很少凭空设想,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体验而来。如果说武林是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大鸟,那么,卫卫就是一头在沙漠中负重的骆驼,大鸟做不了骆驼,骆驼也很难成为大鸟,这就是人跟人的区别,一个作家和另一个作家的不同。
卫卫不是高产的作家。一是,因为他的第一职业不是文学,过去是媒体人,现在机关工作,本职工作占了他太多的时间。二是,他不是那种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人,他写得很慢。没有用电脑写作的时候,用铅笔先写草稿,常常是没写几句,又用橡皮擦修改,似乎每一个字都在用心推敲,每一个字都是镌刻出来的。卫卫的文章跟他做人一样,也是实打实的,很少有虚话、套话、大话。这从他的《推开儿童文学之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甚至一步三回头。他把文学的作用看得很重,他是高度认同我的关于文学的意义的,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卫卫说,要么不写,要写就要写好,对读者有益,对未来负责。
2012年春天,江苏《全国优秀作文选》杂志在苏州举办中学生作文比赛颁奖大会,我和卫卫都参加了。在作家和学生互动交流环节,有人问卫卫,读书和写作有什么好处。卫卫说,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如果一个人喜欢读书,在大家眼里,肯定会绝得这个人不会太坏,如果这个人喜欢读一些儿童文学,大家会想到他的纯真,一个喜欢写儿童文学的人,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这是卫卫的切身体会。因为喜欢书,因为创作儿童文学,他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喜欢和看重。
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作家,有的是这种风格,有的是哪种风格,有的写得很快,有的写得很慢,正因为这样,文学才会丰富多彩,显示出不一样的风景。
推开了儿童文学的门,希望卫卫还坚持走自己的路。
希望他写得多一些、集中一些,阅读的范围还可以再广,多读一些国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多读一些哲学和美学的书,包括看似和儿童文学毫不相干的书。这样,他的创作,就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面貌。对读者来说,这是幸事。
张家鸿:梦想照进现实——读《推开儿童文学之门》
《推开儿童文学之门》可以看作是一本别样的传记,像是作者孙卫卫在记录自己身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成长史。“推开”,并不是一个瞬间的动作,而是自年少起一直以来的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进了心目中的文学殿堂。
书分五辑,从“少年印记”到“大学时光”,从“记者生涯”到“鲁院日记”,一直到最后的“朝八晚五”,孙卫卫追溯着自己与儿童文学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人生履历。
孙卫卫很早就尝试写儿童文学作品,在“大学时光”的题记里,他说:“虽然失败多于成功,但我没有放弃,依稀看到了前方的曙光。”让儿童阅读自己
的书,让自己的作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是孙卫卫一直以来的梦想。而拥有梦想,对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是多么美好。
书中“鲁院日记”一节,读他用心记录下的前辈师友的精彩发言,想他用心描摹的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此热爱文学的诚挚之人,如此倾心聆听之人,怎能不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在这些日记里,偶尔可以读到孙卫卫回忆往事的片段。高二时的秋天,为了读到张之路刊于《儿童文学》上的《暗号》,“我骑自行车栽倒在县城的马路上,书摔出去很远,裤子也被擦破”。在我眼中,这番遭遇是有象征意味的,它是年少时追逐梦想的征途中所经历的坎坷与艰辛。摔了就摔了,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看一眼磕破的伤口,继续上路。即使是因工作而缺课,孙卫卫依然告诫自己:“我真的希望如我当初申请时所许下的承诺,做鲁院的好学生。”一颗携壮志前行的心,是不容许自己有丝毫懈怠的。
孙卫卫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片段集合起来,梦想在这里,快乐与悲伤在这里,进步与成绩在这里,不足与差距更在这里,一五一十地具体呈现。
走笔至此,我忽然意识到,这几年之所以喜欢上孙卫卫的文字,原因就在于他通过自己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毫无保留、真挚可感的情感空间与精神世界。我想说,我心目中的孙卫卫,除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在序言中所写的“勤奋”、“踏实”、“懂得感恩”之外,还是坦坦荡荡的。在《小时候的喜欢》的最后,孙卫卫写道:“我要像小时候那样,要真,不要假,不要装。”在假话成风的当下,“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多数人只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
但这份“真”在孙卫卫身上,却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小孩的春天》《喜欢书》到《书香,少年时》,再到《推开儿童文学之门》,这几年,作为他的忠实读者,我翻开一本又一本他的书,欢喜并轻盈地读下来,与其说熟悉孙卫卫的文字,倒不如说是熟悉文字背后的那个孙卫卫。所以,每次等候一本他的新书,心中都是喜悦的。
![]() |
《推开儿童文学之门》书摘 “少年印记”之 小时候的喜欢
我小时候,喜欢唱秦腔。每天下午放学快要到家时,都要唱“王朝马汉吼一声”,奶奶听到我的喊叫,就知道我回来了。晚上,我还和表妹躺在炕上唱,她唱秦香莲,我演包公,她常常是唱着唱着没声了,一会儿变为轻轻的鼾声,而我一点也不瞌睡,还想唱。
我小时候,喜欢看皮影。只要在家附近演,我都跑去看,在幕帐的前面看,也在后面看。有一年夏天,我特别想偷一个皮影回去,但是,有贼心没贼胆,就用硬纸片自己做“皮影”。“手脚”连接处要用细线绾一下,我不会,让妈妈帮我。我妈妈放下手头的活,一会绾一个,一会绾一个,一点也不烦我。我做“皮影”的技术,是从表哥那里学来的,他没教过我,我们也从不交流,他可能根本看不上我的皮影。
我小时候,喜欢做木工活。爸爸是木匠,爸爸有不少徒弟,他没想到要收我做徒弟,也根本没想让我继承他的手艺。我就跟他的徒弟学,我会锯锯子,会推刨子、抡斧头,还会做小小的盒子,没有盖子的那种,有盖子的我不会。我做木工活,爸爸的徒弟老说我,不好好学习,做它干什么?我说喜欢呀。有一次听写生词,我把
“徒弟”写成“陡弟”,老师说,你爸爸收的是“徒弟”,不是“陡弟”。我后来再也没写错。
我小时候,喜欢哭,经常脸红,不管面对表扬还是批评,我都会脸红,很不好意思。被别人欺负了,受委屈了,要求得不到满足,也会哭出来。我妹妹是干哭没眼
泪,还经常在夜里哭,我妈妈说她如果还哭下去会把狼叫来。我是眼泪流下来,哭声也出来,发自内心的。不过,我一般晚上不哭,我怕狼来,我妈妈说狼一来就要
吃小孩。
我小时候,喜欢玩具手枪,但是爸爸总不给买,爸爸说小孩玩手枪不好,用枪对着人更不好。爸爸迷信,演电视演电影的人,不都是用枪瞄准人吗,一枪还能把人“打死”,他们怎么没事?现在才知道,是家里没钱,爸爸不舍得给我买。
我小时候,喜欢当老师。我有三个学生,弟弟、妹妹和表妹。弟弟最听话,其次是我表妹,最不听话是我妹妹。我经常批评她,有时还打她(现在一想起来就后
悔),她一边哭,一边骂我。我的课堂老是哭哭啼啼。我不懂得循循善诱。每次上课,我都用复写纸印试卷,考他们,最认真的是弟弟,表妹和妹妹觉得我是在跟她
们做游戏,正式不起来。我说上课了,上课要严肃,要遵守纪律,不要嘻嘻哈哈乱笑。
我小时候,喜欢淘气,没大没小。奶奶看电视,电视里说普通话,奶奶听不懂,我说狗看星星。冬天,我故意小便在表妹的鞋上,她拿到炉子上烤,烤着火了。妈妈说我是七岁八岁猪狗见不得。我说到九岁就好了。结果,九岁还是淘,他们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怎么办呀!
我小时候,喜欢买笔,喜欢买本子。我的笔总用不完,本子总写不完。我还喜欢买书包,不过都不贵。喜欢逛文具用品商店。我还买香烟,自己不抽,送给奶奶,谁也没让我买,拿着钱,在代销店里,我突然想给奶奶买一包烟,是两毛多一包带锡纸的小雁塔牌香烟。奶奶和妈妈夸我孝顺,奶奶放在柜子里,不舍得抽,直到发霉不能再抽。
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在本子上画,在书上画,在装粮食的口袋上画,一个很干净的口袋留下了我的作品:一个人张着嘴巴哈哈笑。爷爷并不批评我。哈哈笑的口袋来到乡粮站公粮收购站,爸爸扛着它去仓库,我歪着头看着它笑,它也一直对我笑。
我小时候,喜欢吃水果,不喜欢吃饭。步行去七八里的地方买杏,两元钱只够买五六个,还没回到家,都被我吃光了,连核也砸着吃了,还想吃。我喜欢吃西瓜,不喜欢吃甜瓜,但爸爸总买甜瓜,他说甜瓜可以和瓜子一起吃进去,而西瓜有那么多皮,太不划算了!
我小时候,喜欢我们数学老师(女)。数学老师结婚了,我挺难过,见她不知道说什么好。长大了,有一天,做梦梦到她,一早起来,赶紧给她写信,我说,王老师,我挺想念你的,你一切都好吧?
小时候有很多喜欢,很多喜欢现在还在喜欢着,影响着我。小时候有很多毛病和缺点,现在好像也没改正好,制约着我的进步。我要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我还要像小时候一样真,不要假。
我知道真很难,但要争取,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多好!
关注“海豚出版社”微信,微信回复想读理由+姓名+联系方式地址,随机抽5位免费赠书。
http://www.douban.com/event/24609017/ 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安武林: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北京同城活动 7月4日 点击链接报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