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与画家》
互联网、IT相关是我喜欢的领域,本书的作者就是一名黑客,写他的各种观点。
嗯,思路清晰是一贯的,但文笔能如此流畅风趣,也真的是个不错的IT男(笑)。
虽然书中有大量我看不懂的名词,各种系统名称、术语等,幸而这并不妨碍我基本理解他的想法。
其实看到中后段,也不免觉得他是在布道,为他钟爱的编程语言类型。
如果说是公关书,这难免会有不好的感受。但其实也会在想,别太苛刻,因为正如我分享自己的观点一般,他也不过在分享他所信赖的东西罢了。
任何文章其实都是主观的,不过基于自己的经历所判断所得出的分享罢了。即使是所谓的纪实,基于采访,原素材也不会是纯客观的。倒也是,如果考虑了所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什么都说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书中有句话说得不错:除非设定目标用户,否则一种设计的好坏根本无从谈起。嗯,总得选个立场吧。
作为小创业团队出身的作者,难免出现的就是对大公司的吐槽:大公司就像巨型的古罗马战舰,一千个划船手共同划桨,推动它前进。但是两个因素使它快不起来。一个因素是,每个划船手看不到自己更努力划桨有何不同;另一个因素是,一千人的团队使任何个人的努力都被大大地平均化了。
作为大公司背景的我同意这些说法,作为大企业一般都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因此它不需要冒险地再大幅度扩张,而需要稳定市场。平均化其实能够减少风险,较难出现对公司有致命影响的员工。同时,小公司其实需要突出重围,所以公司需求其实是不完全一样的。同时,对于员工来说,小公司需要100%的工作投入,或许剥夺了所有的私人时间,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并且还很可能失败),这种不安全感和劳累,其实也是在小公司工作的弊端。
热爱科技世界的人大多有一种乐观精神,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因为深信科技能够改变世界。作者毫无疑问拥有这股乐观精神,但文中没有具体说明改变生活的科技,而是立足于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他看来,贫富差距的是不断在缩小的,不是从金钱绝对值衡量,而是从相对的生活水平。其实货币从来都不过是一个媒介。举个例子就是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能使用手机进行信息交换,不同的可能只是用的牌子,这和消费不起,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观点延伸出来,感觉品牌突然有个好处,就是缩小贫富差距(笑)。因为富人可能需要花上好几千购买一件衣服,因为社交需要、生活追求等,而穷人没有这个需求,几十元的衣服既能满足。而这两件衣服本质上差异其实不大,与其说是用料上的不同,更多不过是品牌的差别。如此一来,在差异较大的可支配收入下,两种人都能各得其所。而不像古代,富人能够拥有马车,穷人则无法享受。现在越来越多人能买车,只是车的品牌不同罢了。
除了幽默的吐槽、乐观精神外,互联网思维还有一种行动精神:先做、再优化。这是我看了关于科技的书都不免提及的工作方式。或许因为和传统工业不同,打造出来的实物无法改变。而一个网站,可以先搭出来再不断优化;一台手机,可以先推出来,再不断升级版本,软件同样。其实这里还隐含了一种类似众包的概念,先推出市场接受市场的反馈,再作优化,甚至是用户进行优化。而这种方式其实是比较容易收获成就感的,因为很快就能收到反馈,而无需经历十分长的计划期。当然,这并不适应全行业。作者举了个例子,就像画油画那样,你画个轮廓,再不断添色,每天都能看到画作完善,如果从一个角开始慢慢画,很可能最后整幅画都歪掉,他认为编程也是如此。而最后其实没有所谓的完成,只不过是不想再画,不想再写,因为优化永远做不完。
最后再分享一点,作者说:在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难的路走,这样能够建立壁垒,让其他人无法轻易跟进。这种理念很符合我的价值观,容易的路太多,人的惰性太强,一不小心就从简单、舒适处入手了。当然,每个人追求不同。而从我的角度,如果你20来岁就过上3、40岁的生活,那么当你30多岁的时候,将马上被新来的20多岁的小孩赶上,届时能做的不过是抱怨不过是自怨自艾,怨上天不公、怨对方比你年轻。所以,请相信很多难熬的时刻其实都是在塑造更好的自己,每一分付出都有它的价值所在。
嗯,思路清晰是一贯的,但文笔能如此流畅风趣,也真的是个不错的IT男(笑)。
虽然书中有大量我看不懂的名词,各种系统名称、术语等,幸而这并不妨碍我基本理解他的想法。
其实看到中后段,也不免觉得他是在布道,为他钟爱的编程语言类型。
如果说是公关书,这难免会有不好的感受。但其实也会在想,别太苛刻,因为正如我分享自己的观点一般,他也不过在分享他所信赖的东西罢了。
任何文章其实都是主观的,不过基于自己的经历所判断所得出的分享罢了。即使是所谓的纪实,基于采访,原素材也不会是纯客观的。倒也是,如果考虑了所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什么都说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书中有句话说得不错:除非设定目标用户,否则一种设计的好坏根本无从谈起。嗯,总得选个立场吧。
作为小创业团队出身的作者,难免出现的就是对大公司的吐槽:大公司就像巨型的古罗马战舰,一千个划船手共同划桨,推动它前进。但是两个因素使它快不起来。一个因素是,每个划船手看不到自己更努力划桨有何不同;另一个因素是,一千人的团队使任何个人的努力都被大大地平均化了。
作为大公司背景的我同意这些说法,作为大企业一般都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因此它不需要冒险地再大幅度扩张,而需要稳定市场。平均化其实能够减少风险,较难出现对公司有致命影响的员工。同时,小公司其实需要突出重围,所以公司需求其实是不完全一样的。同时,对于员工来说,小公司需要100%的工作投入,或许剥夺了所有的私人时间,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并且还很可能失败),这种不安全感和劳累,其实也是在小公司工作的弊端。
热爱科技世界的人大多有一种乐观精神,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因为深信科技能够改变世界。作者毫无疑问拥有这股乐观精神,但文中没有具体说明改变生活的科技,而是立足于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他看来,贫富差距的是不断在缩小的,不是从金钱绝对值衡量,而是从相对的生活水平。其实货币从来都不过是一个媒介。举个例子就是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能使用手机进行信息交换,不同的可能只是用的牌子,这和消费不起,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观点延伸出来,感觉品牌突然有个好处,就是缩小贫富差距(笑)。因为富人可能需要花上好几千购买一件衣服,因为社交需要、生活追求等,而穷人没有这个需求,几十元的衣服既能满足。而这两件衣服本质上差异其实不大,与其说是用料上的不同,更多不过是品牌的差别。如此一来,在差异较大的可支配收入下,两种人都能各得其所。而不像古代,富人能够拥有马车,穷人则无法享受。现在越来越多人能买车,只是车的品牌不同罢了。
除了幽默的吐槽、乐观精神外,互联网思维还有一种行动精神:先做、再优化。这是我看了关于科技的书都不免提及的工作方式。或许因为和传统工业不同,打造出来的实物无法改变。而一个网站,可以先搭出来再不断优化;一台手机,可以先推出来,再不断升级版本,软件同样。其实这里还隐含了一种类似众包的概念,先推出市场接受市场的反馈,再作优化,甚至是用户进行优化。而这种方式其实是比较容易收获成就感的,因为很快就能收到反馈,而无需经历十分长的计划期。当然,这并不适应全行业。作者举了个例子,就像画油画那样,你画个轮廓,再不断添色,每天都能看到画作完善,如果从一个角开始慢慢画,很可能最后整幅画都歪掉,他认为编程也是如此。而最后其实没有所谓的完成,只不过是不想再画,不想再写,因为优化永远做不完。
最后再分享一点,作者说:在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难的路走,这样能够建立壁垒,让其他人无法轻易跟进。这种理念很符合我的价值观,容易的路太多,人的惰性太强,一不小心就从简单、舒适处入手了。当然,每个人追求不同。而从我的角度,如果你20来岁就过上3、40岁的生活,那么当你30多岁的时候,将马上被新来的20多岁的小孩赶上,届时能做的不过是抱怨不过是自怨自艾,怨上天不公、怨对方比你年轻。所以,请相信很多难熬的时刻其实都是在塑造更好的自己,每一分付出都有它的价值所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