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真难真好》读书笔记
现代教师首先要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不跪着教书”是他们最基本的信条。“不跪着教书”,关键在于是否有独立的精神。一是独立的批判、怀疑的精神。培养怀疑的精神,是为学生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这个任务只有思想者才能完成。二是独立的创造精神。教育者应当是思想者,也应当是创造者。两者的内在联系是思想的意义、价值和乐趣,全在于创造。
“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作家的写作和农夫耕田、泥匠打墙一样,都是做有益的事,得一点不亏心的糊口之资。
现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
教育应该有的境界:善于等待、善于宽容、善于分享、善于选择。善于等待,意味着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善于宽容,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到广阔的过程,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尽可能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尊重分享,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灌输;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制。我欣赏我的学生,欣赏他人成为分享的一个境界。善于选择,就是在一节课中,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为学生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有问答、互动、讨论等形式,而心灵的悸动才是至高的形式。
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有人情,要体现人道精神。不近人情,就近于野蛮。
现代学校教育在过于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忽略了教养;而德育的形式内容繁多,又偏偏忽略了风度。
教师的天职是保护学生,为她一生的精神成长,生命发展,为她的前途负责。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教师的生命。
一个合格的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他不仅眼界开阔,身有铁骨,而且心细如发,情柔似水。
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一是把竞争机制引入中小学,竞争的目的就是要做人上人。你想做人上人,每个人都想做人上人,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丛林的世界了吗?你要么吃人,要么被人吃,你害怕有一天被人吃,你因此神经紧张,生无所乐,生无所依,你这个样子,还不让人忧虑吗?二是教育产业化,把上学当作消费支出,把学科竞赛当作进入名校的敲门砖。三是办重点校、竞赛班,让小孩从小就知道人分三六九等,特殊在普通之上。社会的功利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
鲁迅所说的“真的知识阶级”,其基本立场有二:一是永远不满足现状,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二是永远站在平民的立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站在弱势群体这一边。
如果做低调的理性的理想主义者,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别做憎恶自己的人。我们不能逃避,不能放弃,永远不要自怨自艾,也永远不要仇恨。这“四不”就是一种理性精神。
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一已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推动力,有着很高的智商、教养,并且惊人的世故老成,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每一个人的生活只能自己去创造。教师的目的只是唤醒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他们自觉地摸索和选择属于自己的生命伦理。
未来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素质的竞争,学养的竞争,一个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世界公民必然是视野开阔、胸襟开阔、智慧、善良、有担当的新人。
爱因斯坦说,认为自己生命无意义的人,不只是不快活,而且根本不适合生活。人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而且需要一定的意义环境,也就是人能够与周围进行意义交换,能够寻求意义,创造意义的条件。教育的作用,在于它创造意义环境,通过文化的传承,进行意义的引导,使学生在意义的追求中实现自己,完成从自然人向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向自为的人的精神的蜕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教育中成长的本质。意义的创造,必须回归日常,回归于平凡的生活,回归日常的实践。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还是小黑奴的时候,他的女主人开始教他读和写。许多年以后,道格拉斯成为美国黑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成为几任美国总统的顾问。这时,他还记得当年男主人怒气冲冲的情形。男主人咆哮着:“要是你教会了他读和写的话,那就留不住他了。他将永远不适合当奴隶了。” 道格拉斯说:“平日里,女主人耐心的教导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动我,倒是这些话深深地打入了我的心。它一下子点亮了我的心灯,触动了我沉睡的感情,一个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原来读和写是奴隶通往自由的通道。”“阅读和写作是通往自由的通道,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意义之所在”。学生精神空虚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是学校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一个人很可能以很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对于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三分之一用在阅读教科书上,三分之二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因为思考习惯的养成,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非必修课的阅读。阅读所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尚未开始的生命和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意义世界之间的联结,这就可能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奠定一个宽广、深厚的精神底子,并使他们自身潜在的生命力量获得健康的引导和高强度的激发,这就是“高峰阅读”所带来的高峰生命体验。这样的高峰体验,所激发的一种自信,对于人、人类文明,更是对自身的自信,以及一种渴望,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者,最广泛地吸收知识、文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充裕、发展自己,并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最终建立起来的,是孕满生命意义的人的主体性。
当学生通过阅读,重构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和话语世界以后,就产生了表达与交流的愿望。这就是写作的意义:通过写作,话语的表达,不仅使自己的意义世界得到沉积、深化,而且通过交流,建立一个我们在前文所说到的意义环境,达到和他人和社会的对话,包括理解、沟通和相互支撑,以实现人的社会性。阅读,与人类文明建立精神联系;通过写作,和他们与社会建立精神联系。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它的阅读与写作,具有打基础的性质,阅读与写作一旦成为习惯,成为发自内心的生命需要,他的一生都将处于阅读和写作的状态中,不断扩大自己与人类文明、他人及社会的精神联系,并且和自身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此而不断更新与发展自己的生命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与快乐的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与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开阔的程度;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鲁迅先生非常怕年轻人把他当导师,他怕他自己不配。鲁迅那样的伟人,尚且有这样的想法,何况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呢?
只有生命才能呼唤生命,只有思想才能激活思想,只有真诚才能呼唤真诚的理解。
语文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应该是可爱的人,有着对学生精神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格魅力;应该是一个杂家,有着专而博的知识结构。
教育的三个纬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
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着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的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相互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针对他的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互相寻找、等待成长,是深知教育奥秒之言。
教育无小事。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情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正如朱熹所说,做事情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
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有四大重建任务,即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生活重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人和环境的经济、社会和精神的长期历史联系中,就必须产生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知识与文化。乡土知识、文化自觉、精神家园,是乡土教材的三大基本理念。
初中生如何写作文?一是写身边的事。平时要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用心去理解体察。二是抒发质朴的情感。质朴和真是联系在一起的,所写之事、所发表的意见,要真实;抒发的情感要真诚;叙述、描写要真切。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三是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