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光
曾经买过两本笔记簿,封面清一色的牛皮纸,没有任何装饰。回来后翻出以前的电影杂志,想剪贴一些图画,至少让笔记簿的封面显得不那么平淡。我在其中一本上直接覆盖了一整张库布里克电影海报集锦,而另一本上,是《童年往事》中的辛树芬。本来是一张完整的剧照,我仅仅把辛树芬按照她的轮廓剪贴了下来。很安静,很纯净,肤若凝脂,目光低垂,白衬衫,她一贯的古典美,确有树木葳蕤之清凉,亦有“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芬芳——当之无愧的缪斯与银幕情人。正是在这若有若无的“愁怨”中,侯孝贤看到了记忆施加于意识的铭刻力量,继而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怅惘与悲情。对比于舒淇的风情与果敢,辛树芬则美在她的与世无争、细腻内敛。《恋恋风尘》中,这种美与故事所裹挟的深深浅浅的遗憾与创楚交织在了一起,经典的生长也就有了它的甘霖。
我觉得最受用、最受启发的有两点:一方面,谈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他否定了影像相较于文字的直观,影像也是有所掩饰的,有时对一个场面调度的分析甚至会牵涉到比文字分析更多的逻辑、感官、美学考量等因素。拍电影当然是不能靠理论支撑的,对于这一行来说,经验掌握了绝对的控制权,对电影创作的介入不应是被束之高阁的文论设想,而是热情驱使下的实践精神。这里的经验不只是拍电影的经验,还有对人情世故的考察,同时还要加以足够的人文储备来为自省与反思铸就必要的哲学、社会学基座。另一方面,在谈及对好友杨德昌的印象时,侯导指出,由于杨德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思考过程是用英文完成的。不同于汉字方块式的具象,英文作为字母的拼写文字,它是抽象而强调推理的,我认为这为辨识杨德昌电影微妙的“基因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侯孝贤带给我的是平静,那种最踏实的平静,同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平静。有所讲述,有所保留,有所执迷,有所收束。“背对观众”,回归自我,不忘初心。一个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游弋的银幕抒情诗人,一个真挚的导演,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大师。洗尽铅华,方得人生之旨趣。回忆起少年时期的迷影情结,“帮派”之间的挑衅打斗,贪玩和对小说的迷恋,因为把所有第一志愿的专业都填了别人的最后志愿所以上了国立艺专的影剧科,从编剧、副导直到十年后亲执导筒,终于以《聂隐娘》实现了自己的武侠梦——一个走过磕磕绊绊,被岁月锤炼打磨过的人,他性情至真,深知造化的变迁,也会去坚持最宝贵的道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慢慢来,一定会有回报的。当技艺被磨成润泽的美玉,必是蛟龙入海之时。戴锦华认为“就纵向的历史脉络而言,与侯孝贤在亚洲电影中的位置最为接近的”是小津安二郎,我个人认为侯导与小津的生活哲学是非常相近的,他们相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在乎一点一滴的力量,甚至在空镜头的呈现中都会产生出一种默契。
我觉得,与一个导演的缘分其实就是与他的电影的缘分:灵魂的触摸、精神的际会,就像一场伟大的重逢,之所以说是重逢,是因为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其实一直存在于你的心灵角落里,是你性格的一部分。这场重逢在你看电影的时候,在你看过电影一个人行走的路上,甚至在你置身梦境的时候都在轰轰烈烈的上演着。这种因感动与共鸣而产生的带有伟大戏剧性的思辨力量,穿越了空间的幕布,时间的尘埃,使你一瞬间发现了通往心灵之境的渡口。 《最好的时光》是我看的第一部侯孝贤电影,也始终是我最爱的一部侯孝贤电影,尽管它可能没有《恋恋风尘》自内而外、酸涩无奈的情感表达与群像钩沉,或是《悲情城市》疼痛甚至压抑的历史书写与宣泄诉求,但《最好的时光》因其千回百转的浪漫,以及被梦幻与无意识所深深介入的叙事结构而自始至终埋藏在我的心里:难以忘却台球室中由气定神闲的长镜头所营造出的爱恋磁场;难以忘却张震与舒淇在完完全全的沉默中演绎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承诺;难以忘却两人骑着摩托车,穿行于台北街头的大风中,好像在逃离,又好像在奔向青春爱欲的彷徨与单薄。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三段时光,三重梦境,一个化身。玩味着《最好的时光》,自己本身仿佛就已经置身于最好的时光里了。将近两百年前,已身染肺结核的John Keats在休养期间写给远处异地的恋人Fanny Brawne的信中深情款款地说:“I almost wish we were butterflies and liv'd but three summer days - three such days with you I could fill with more delight than fifty common years could ever contain.”(愿我们化茧成蝶,却只活三日——与你相伴的三日所带给我的愉悦,将胜过五十年平淡无奇的岁月。)《最好的时光》的英译名是“Three Times”,倘若与Keats的“three days”联系起来,不免令世人感怀唏嘘,浪漫的东西总因其柔美而脆弱的特质在现实中风一般地消逝,又在形而上的维度中,基于记忆的支撑与理想的延续被塑造为永恒的精神价值、不朽的诗意寄托。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一个人走在路上,阳光从绿荫的罅隙中洒落下来,以一种轻柔的姿态飘落到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在这闷热而朦胧的梦境中,我似乎看到无限的时光以汹涌的影像的方式向我涌来——“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此时此刻,在这半梦不醒的边缘,或许就是属于我的最好的时光。
![]() |
《恋恋风尘》 |
我觉得最受用、最受启发的有两点:一方面,谈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他否定了影像相较于文字的直观,影像也是有所掩饰的,有时对一个场面调度的分析甚至会牵涉到比文字分析更多的逻辑、感官、美学考量等因素。拍电影当然是不能靠理论支撑的,对于这一行来说,经验掌握了绝对的控制权,对电影创作的介入不应是被束之高阁的文论设想,而是热情驱使下的实践精神。这里的经验不只是拍电影的经验,还有对人情世故的考察,同时还要加以足够的人文储备来为自省与反思铸就必要的哲学、社会学基座。另一方面,在谈及对好友杨德昌的印象时,侯导指出,由于杨德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思考过程是用英文完成的。不同于汉字方块式的具象,英文作为字母的拼写文字,它是抽象而强调推理的,我认为这为辨识杨德昌电影微妙的“基因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侯孝贤带给我的是平静,那种最踏实的平静,同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平静。有所讲述,有所保留,有所执迷,有所收束。“背对观众”,回归自我,不忘初心。一个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游弋的银幕抒情诗人,一个真挚的导演,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大师。洗尽铅华,方得人生之旨趣。回忆起少年时期的迷影情结,“帮派”之间的挑衅打斗,贪玩和对小说的迷恋,因为把所有第一志愿的专业都填了别人的最后志愿所以上了国立艺专的影剧科,从编剧、副导直到十年后亲执导筒,终于以《聂隐娘》实现了自己的武侠梦——一个走过磕磕绊绊,被岁月锤炼打磨过的人,他性情至真,深知造化的变迁,也会去坚持最宝贵的道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慢慢来,一定会有回报的。当技艺被磨成润泽的美玉,必是蛟龙入海之时。戴锦华认为“就纵向的历史脉络而言,与侯孝贤在亚洲电影中的位置最为接近的”是小津安二郎,我个人认为侯导与小津的生活哲学是非常相近的,他们相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在乎一点一滴的力量,甚至在空镜头的呈现中都会产生出一种默契。
![]() |
《最好的时光》 |
我觉得,与一个导演的缘分其实就是与他的电影的缘分:灵魂的触摸、精神的际会,就像一场伟大的重逢,之所以说是重逢,是因为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其实一直存在于你的心灵角落里,是你性格的一部分。这场重逢在你看电影的时候,在你看过电影一个人行走的路上,甚至在你置身梦境的时候都在轰轰烈烈的上演着。这种因感动与共鸣而产生的带有伟大戏剧性的思辨力量,穿越了空间的幕布,时间的尘埃,使你一瞬间发现了通往心灵之境的渡口。 《最好的时光》是我看的第一部侯孝贤电影,也始终是我最爱的一部侯孝贤电影,尽管它可能没有《恋恋风尘》自内而外、酸涩无奈的情感表达与群像钩沉,或是《悲情城市》疼痛甚至压抑的历史书写与宣泄诉求,但《最好的时光》因其千回百转的浪漫,以及被梦幻与无意识所深深介入的叙事结构而自始至终埋藏在我的心里:难以忘却台球室中由气定神闲的长镜头所营造出的爱恋磁场;难以忘却张震与舒淇在完完全全的沉默中演绎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承诺;难以忘却两人骑着摩托车,穿行于台北街头的大风中,好像在逃离,又好像在奔向青春爱欲的彷徨与单薄。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三段时光,三重梦境,一个化身。玩味着《最好的时光》,自己本身仿佛就已经置身于最好的时光里了。将近两百年前,已身染肺结核的John Keats在休养期间写给远处异地的恋人Fanny Brawne的信中深情款款地说:“I almost wish we were butterflies and liv'd but three summer days - three such days with you I could fill with more delight than fifty common years could ever contain.”(愿我们化茧成蝶,却只活三日——与你相伴的三日所带给我的愉悦,将胜过五十年平淡无奇的岁月。)《最好的时光》的英译名是“Three Times”,倘若与Keats的“three days”联系起来,不免令世人感怀唏嘘,浪漫的东西总因其柔美而脆弱的特质在现实中风一般地消逝,又在形而上的维度中,基于记忆的支撑与理想的延续被塑造为永恒的精神价值、不朽的诗意寄托。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一个人走在路上,阳光从绿荫的罅隙中洒落下来,以一种轻柔的姿态飘落到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在这闷热而朦胧的梦境中,我似乎看到无限的时光以汹涌的影像的方式向我涌来——“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此时此刻,在这半梦不醒的边缘,或许就是属于我的最好的时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