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骑士团全史》节选·耶路撒冷的危机
1183年,由于病情恶化,鲍德温四世已经无法正常理政,据说他双目失明,双腿亦失去了行走能力。国王不得不任命居伊为他的摄政,并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居伊被证明并非帅才,当萨拉丁入侵加利利之时,居伊率领王国主力,竟然犹豫怯战,按兵不动,贻误了战机。于是萨拉丁顺利地渡过约旦河,开始进攻雷纳德封地的卡拉克城堡(Kerak Castle),而鲍德温的妹妹伊莎贝拉正在那里准备与托隆的汉弗莱四世(老汉弗莱之子)完婚。虽然雷纳德率部顽强抵抗,但无奈数量悬殊,卡拉克城堡已经势如危卵。得知王妹有难,虽然鲍德温已如风中残烛,却依然决定亲自领兵救援。他已经不能骑马,便让亲兵用担架抬着他行军。同时,国王亦与愤愤不平的雷蒙德伯爵达成了和解,后者同时从的黎波里伯国发兵相助。萨拉丁万万没有料到,据说已行将就木的鲍德温四世会再次与自己对垒。考虑到战场风向的转变,他再一次选择了班师。卡拉克城堡之围被顺利解除,这也是鲍德温生前参与的最后一场战役。
卡拉克城堡遗址。
卡拉克城堡战役后,对居伊深感失望的鲍德温四世顶住压力,解除了他的摄政职务,将西比拉之子,8岁的小鲍德温加冕为共治国王(即鲍德温五世)。同时,他也召回了雷蒙德伯爵,并再一次任命他为王国摄政,从而平衡了“贵族党”在国内的权力。由于鲍德温五世看上去似乎体弱多病,国王在他的遗嘱中表示如果鲍德温五世在10岁前去世,耶路撒冷王位的继承者究竟应为西比拉还是伊莎贝拉,则交由西方的四大君主仲裁(即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国王与英格兰国王),此间的政务则交由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管理。在病榻之前,王国的贵族大臣纷纷发誓将履行国王的遗愿。其中便包括刚刚从欧洲归来的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歇,此外还有宗主教希拉克略与新近当选的圣殿骑士团大团长杰拉尔德(摄政雷蒙德的死敌)。医院骑士团团长正式进入了鲍德温托孤重臣的行列,因为国王此时对居伊及其代表的太后党已不再信任,他深深地预感到,如果把王国的未来交至居伊手上,将不啻于一场灾难。
1185年5月16日,“麻风国王”鲍德温四世在高烧中走完了23年的人生历程,虽然他生前励精图治,死后青史留名,但留下的依然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耶路撒冷王国。[17]
1184-1186年萨拉丁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穆斯林对手(他在1183年占据了阿勒颇,1186年发动了对摩苏尔不成功的远征),与耶路撒冷王国大体相安无事。在难得的和平间隙中,王国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贸易得到恢复,岁入也增加了。如果王国的政局保持稳定,并得到西方盟友的支援,它应该还能支撑下去。不幸的是,鲍德温四世对鲍德温五世的担忧最终一语成谶。虽然雷蒙德伯爵尽心竭力地予以辅佐,但小国王在位仅仅一年便夭折了(1186年8月去世于阿卡),耶路撒冷王国再次面临重大危机。如果严格地执行麻风国王的遗嘱,那么应该由西方的四大君主来决定即位人选,而这一时期雷蒙德将继续摄政。
临终前守在鲍德温五世病榻旁的权贵为摄政王雷蒙德与王室总管乔斯林。作为“太后党”的骨干之一,乔斯林对雷蒙德怀有很深的成见,他巧舌如簧,游说王国摄政前往太巴列(Tiberias,位于加利利海西岸,以色列历史名城)召开王国会议,以便鲍德温四世的遗嘱能够得以实行,而他自己则负责向首都护送国王的灵柩。沉浸在悲痛中的雷蒙德不知其中有诈,欣然出行。而一旦雷蒙德离开,乔斯林便发动自己的亲兵控制了阿卡、提尔与贝鲁特等重镇,并宣布推举西比拉为耶路撒冷女王。圣殿骑士团火速携带鲍德温五世的遗体进入了耶路撒冷,而沙蒂永的雷纳德也率领自己的部队赶来向西比拉效忠。此举显然违背了鲍德温四世的遗嘱,有政变之嫌。雷蒙德感到自己遭受了愚弄和背叛,怒火中烧。作为的黎波里伯国伯爵和王国摄政,他不乏自己的支持者,包括西比拉的妹妹伊莎贝拉公主与她的丈夫汉弗莱、伊贝林家的巴利安、医院骑士团及大部分昔日鲍德温四世的封建领主。两派剑拔弩张,耶路撒冷王国处于内战的边缘。雷蒙德派出使节劝告西比拉不要擅自登基,而是举行全国贵族会议共商国是。然而,作为阿格尼丝的亲生女儿,西比拉一派已经牢牢掌控了耶路撒冷的大局,不愿意放弃自己到手的果实。在耶路撒冷的权贵中,乔斯林、雷纳德以及他的哥哥,王国统帅阿莫里均表示对西比拉效忠,民间一直有传言说宗主教伊拉克略是阿格尼丝的秘密情人,他支持西比拉也不出意料,唯一持不同意见的重要人物是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歇•德•穆兰。罗歇是个正派的骑士,觉得无法违背当年对鲍德温四世许下的誓言,此外,他与雷蒙德伯爵交情匪浅,对后者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深感不平。然而他过于形单影只,无法扭转大局。雷纳德与伊拉克略派人关闭了耶路撒冷城门,枕戈待旦,以防备雷蒙德一派可能的讨伐。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紧急筹划西比拉的加冕典礼。耶路撒冷王国的王冠按照国王的遗嘱,当时由托孤重臣伊拉克略、罗歇与杰拉尔德共同保管(每人各一把钥匙,需要三把钥匙才能打开王冠的箱子)。伊拉克略和杰拉尔德要求罗歇交出钥匙,后者断然拒绝。圣城中,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的关系高度紧张,火拼似乎一触即发。然而在太后党长时间的软硬兼施之下,罗歇审时度势,终于做出了让步。一方面他考虑到敌众我寡的事实,另一方面,1184年他刚刚在教皇面前许诺同圣殿骑士团重归于好,他无法承担同室操戈的恶名。不过,罗歇并不隐瞒他的愤懑,钥匙是从窗户里扔出去的,医院骑士团上下也拒绝参加加冕庆典。考虑到反对者甚众,尤其是西比拉的丈夫居伊当年遭到鲍德温四世的罢黜和厌恶,声名狼藉,太后党原本也计划在加冕礼上照顾“反对派”的情绪——耶路撒冷宗主教希拉克略表示,他加冕的对象仅仅是西比拉女王,而不包括她的丈夫。如果坚持这一点,或许还能取得贵族党的谅解。然而西比拉的自私注定了一切只是妄想,在宗主教为她加冕之后,她旋即自行拿出第二顶王冠,授予丈夫共治君主的身份。西比拉与居伊,注定会同雷蒙德一派势如水火了。
听闻居伊加冕为共治国王的消息,雷蒙德麾下的贵族们群情激奋。雷蒙德鼓动众人推举伊莎贝拉及其丈夫汉弗莱为国王,他们的确有这样的实力,如果计划成真,必然意味着一场血腥的内战。幸运地是,汉弗莱本人并无称王的雄心壮志,他对内战感到恐惧,私自离开了同伴,策马前往耶路撒冷,面见西比拉女王,将雷蒙德的计划和盘托出,并表达了自己的归顺之意。随着汉弗莱的背叛,贵族党失去了自己的旗帜,领主们纷纷涌向耶路撒冷效忠。雷蒙德感到心灰意冷,拒绝向居伊宣誓,他挂印而去,来到妻子位于加利利附近的封地隐居起来。内战的确是避免了,但王国也失去了它的左膀右臂。贵族们的确宣誓了,但背后已经离心离德。
西比拉和居伊沉浸在喜悦之中,对权力的贪婪蒙住了他们的双眼。居伊国王没有鲍德温四世那样崇高的威信,根本无法驾驭国内桀骜不驯的贵族。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当属以拥立功臣自居的雷纳德。作为国内著名的主战派,此刻他如同脱缰野马,再也不受约束,一心只想撕毁王国与萨拉丁脆弱的停战协定,在战场上建功立业。1186年底,他从自己的卡拉克城堡出发,冒失地袭击了一支阿尤布王朝自开罗出发前往圣地的商队,屠杀了护送士兵,将价值不菲的货物据为己有。得知这一消息的萨拉丁,出于对停战协定的尊重,派使节拜会他熟悉与尊重的“前摄政”雷蒙德,希望以外交手段解决纠纷。然而,后者正处于自我放逐之中,闭门谢客,甚至,雷蒙德内心深处还渴望萨拉丁能给居伊一些“教训”。使者随后前往耶路撒冷觐见国王,居伊表现出同情的姿态,并要求雷纳德做出赔偿;可是雷纳德明白居伊的政权离不开自己的鼎力支持,对此置若罔闻。居伊无可奈何,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萨拉丁,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克里斯托法诺•德尔•阿尔蒂西莫(Cristofano dell'Altissimo,1525-1605)绘制。
由此,萨拉丁看出了耶路撒冷国王的孱弱以及王国内部的分崩离析。他所痛恨的雷纳德提供了重启战端的绝佳口实,这一次,他不打算放过。如果十字军国家团结一致,萨拉丁还不能不有所忌惮。然而此时由于居伊的上台充满了欺骗与诡计,诸多贵族早已心生怨怼,在萨拉丁的离间之下,他们纷纷表示与耶路撒冷国王划清界限。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1144-1201)明知战事将启却紧急与萨拉丁签署了和平条约。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也如法炮制,他甚至走得更远——萨拉丁对伯爵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甚至暗地许诺未来将扶持雷蒙德称王,这一表态正中后者下怀,作为回报,雷蒙德同意当耶路撒冷王国同萨拉丁发生冲突时作壁上观。尽管雷蒙德的处境值得同情,并且在政治上比居伊更适合国王之位,但此举的确是叛国行为,算得上他人生的污点。居伊听说了雷蒙德的通敌传闻,他的回应是与圣殿骑士团一道出兵讨逆。内战似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关键时刻,伊贝林家的巴利安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来到居伊的营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陈内战的灾难性后果,并且直言不讳地表示既然雷蒙德获得萨拉森人的支持,国王此次亲征毫无胜算。随后他又前往雷蒙德的驻地,劝说他不要忘记对鲍德温四世的承诺,放弃叛乱。在巴利安不懈的调停之下,双方态度有所松动,均愿意谈判。
1187年4月29日,一支使团从耶路撒冷启程,由医院骑士团护送,前往雷蒙德所在的太巴列。使团规格极高,成员包括提尔大主教若西亚斯(Josias)、医院骑士团团长罗歇•德•穆兰、圣殿骑士团团长杰拉尔德•德•雷德福特以及伊贝林的巴利安。他们怀揣化干戈为玉帛的使命,责任重大,也忧心忡忡。罗歇的心情尤为复杂,作为医院骑士团团长,他有义务保卫圣城,守护圣墓,但在内心深处,他同样对雷蒙德伯爵充满同情。在居伊即位的危机中,骑士团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为了王国的团结殚精竭虑。自医院骑士团第一代大团长杰拉尔德以来,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他们一直与耶路撒冷共呼吸同命运。然而这一次,罗歇并不知道,他本人与耶路撒冷王国的末日,即将到来。[18]
注释:
[17]参见:Bernard Hamilton,The Leper King and his Heirs: Baldwin IV and the Crusader Kingdom of Jerusalem,pp.161-210. Steven Runcima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and the Frankish East 1100-1187 ,pp.436-444.
Alan V. Murray (ed.), The Crusades. An Encyclopedia,p.1046.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Ecco Press,2010,pp.323-332. Malcolm Barber, The Crusader States, pp.284-8.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2005年的电影《天国王朝》( Kingdom of Heaven)涉及了这段历史,对鲍德温四世、萨拉丁等历史人物的刻画较为传神,不过影片情节与史实出入较大。
[18] Steven Runcima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and the Frankish East 1100-1187 ,pp.446-451.Helen Hicholson,the Knight Hospitaller,p.23. Stephen Dafo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Knights Hospitaller, pp.40-1. Malcolm Barber, The Crusader States, pp.289-298.
![]() |
卡拉克城堡遗址。
卡拉克城堡战役后,对居伊深感失望的鲍德温四世顶住压力,解除了他的摄政职务,将西比拉之子,8岁的小鲍德温加冕为共治国王(即鲍德温五世)。同时,他也召回了雷蒙德伯爵,并再一次任命他为王国摄政,从而平衡了“贵族党”在国内的权力。由于鲍德温五世看上去似乎体弱多病,国王在他的遗嘱中表示如果鲍德温五世在10岁前去世,耶路撒冷王位的继承者究竟应为西比拉还是伊莎贝拉,则交由西方的四大君主仲裁(即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国王与英格兰国王),此间的政务则交由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管理。在病榻之前,王国的贵族大臣纷纷发誓将履行国王的遗愿。其中便包括刚刚从欧洲归来的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歇,此外还有宗主教希拉克略与新近当选的圣殿骑士团大团长杰拉尔德(摄政雷蒙德的死敌)。医院骑士团团长正式进入了鲍德温托孤重臣的行列,因为国王此时对居伊及其代表的太后党已不再信任,他深深地预感到,如果把王国的未来交至居伊手上,将不啻于一场灾难。
1185年5月16日,“麻风国王”鲍德温四世在高烧中走完了23年的人生历程,虽然他生前励精图治,死后青史留名,但留下的依然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耶路撒冷王国。[17]
1184-1186年萨拉丁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穆斯林对手(他在1183年占据了阿勒颇,1186年发动了对摩苏尔不成功的远征),与耶路撒冷王国大体相安无事。在难得的和平间隙中,王国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贸易得到恢复,岁入也增加了。如果王国的政局保持稳定,并得到西方盟友的支援,它应该还能支撑下去。不幸的是,鲍德温四世对鲍德温五世的担忧最终一语成谶。虽然雷蒙德伯爵尽心竭力地予以辅佐,但小国王在位仅仅一年便夭折了(1186年8月去世于阿卡),耶路撒冷王国再次面临重大危机。如果严格地执行麻风国王的遗嘱,那么应该由西方的四大君主来决定即位人选,而这一时期雷蒙德将继续摄政。
临终前守在鲍德温五世病榻旁的权贵为摄政王雷蒙德与王室总管乔斯林。作为“太后党”的骨干之一,乔斯林对雷蒙德怀有很深的成见,他巧舌如簧,游说王国摄政前往太巴列(Tiberias,位于加利利海西岸,以色列历史名城)召开王国会议,以便鲍德温四世的遗嘱能够得以实行,而他自己则负责向首都护送国王的灵柩。沉浸在悲痛中的雷蒙德不知其中有诈,欣然出行。而一旦雷蒙德离开,乔斯林便发动自己的亲兵控制了阿卡、提尔与贝鲁特等重镇,并宣布推举西比拉为耶路撒冷女王。圣殿骑士团火速携带鲍德温五世的遗体进入了耶路撒冷,而沙蒂永的雷纳德也率领自己的部队赶来向西比拉效忠。此举显然违背了鲍德温四世的遗嘱,有政变之嫌。雷蒙德感到自己遭受了愚弄和背叛,怒火中烧。作为的黎波里伯国伯爵和王国摄政,他不乏自己的支持者,包括西比拉的妹妹伊莎贝拉公主与她的丈夫汉弗莱、伊贝林家的巴利安、医院骑士团及大部分昔日鲍德温四世的封建领主。两派剑拔弩张,耶路撒冷王国处于内战的边缘。雷蒙德派出使节劝告西比拉不要擅自登基,而是举行全国贵族会议共商国是。然而,作为阿格尼丝的亲生女儿,西比拉一派已经牢牢掌控了耶路撒冷的大局,不愿意放弃自己到手的果实。在耶路撒冷的权贵中,乔斯林、雷纳德以及他的哥哥,王国统帅阿莫里均表示对西比拉效忠,民间一直有传言说宗主教伊拉克略是阿格尼丝的秘密情人,他支持西比拉也不出意料,唯一持不同意见的重要人物是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歇•德•穆兰。罗歇是个正派的骑士,觉得无法违背当年对鲍德温四世许下的誓言,此外,他与雷蒙德伯爵交情匪浅,对后者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深感不平。然而他过于形单影只,无法扭转大局。雷纳德与伊拉克略派人关闭了耶路撒冷城门,枕戈待旦,以防备雷蒙德一派可能的讨伐。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紧急筹划西比拉的加冕典礼。耶路撒冷王国的王冠按照国王的遗嘱,当时由托孤重臣伊拉克略、罗歇与杰拉尔德共同保管(每人各一把钥匙,需要三把钥匙才能打开王冠的箱子)。伊拉克略和杰拉尔德要求罗歇交出钥匙,后者断然拒绝。圣城中,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的关系高度紧张,火拼似乎一触即发。然而在太后党长时间的软硬兼施之下,罗歇审时度势,终于做出了让步。一方面他考虑到敌众我寡的事实,另一方面,1184年他刚刚在教皇面前许诺同圣殿骑士团重归于好,他无法承担同室操戈的恶名。不过,罗歇并不隐瞒他的愤懑,钥匙是从窗户里扔出去的,医院骑士团上下也拒绝参加加冕庆典。考虑到反对者甚众,尤其是西比拉的丈夫居伊当年遭到鲍德温四世的罢黜和厌恶,声名狼藉,太后党原本也计划在加冕礼上照顾“反对派”的情绪——耶路撒冷宗主教希拉克略表示,他加冕的对象仅仅是西比拉女王,而不包括她的丈夫。如果坚持这一点,或许还能取得贵族党的谅解。然而西比拉的自私注定了一切只是妄想,在宗主教为她加冕之后,她旋即自行拿出第二顶王冠,授予丈夫共治君主的身份。西比拉与居伊,注定会同雷蒙德一派势如水火了。
听闻居伊加冕为共治国王的消息,雷蒙德麾下的贵族们群情激奋。雷蒙德鼓动众人推举伊莎贝拉及其丈夫汉弗莱为国王,他们的确有这样的实力,如果计划成真,必然意味着一场血腥的内战。幸运地是,汉弗莱本人并无称王的雄心壮志,他对内战感到恐惧,私自离开了同伴,策马前往耶路撒冷,面见西比拉女王,将雷蒙德的计划和盘托出,并表达了自己的归顺之意。随着汉弗莱的背叛,贵族党失去了自己的旗帜,领主们纷纷涌向耶路撒冷效忠。雷蒙德感到心灰意冷,拒绝向居伊宣誓,他挂印而去,来到妻子位于加利利附近的封地隐居起来。内战的确是避免了,但王国也失去了它的左膀右臂。贵族们的确宣誓了,但背后已经离心离德。
西比拉和居伊沉浸在喜悦之中,对权力的贪婪蒙住了他们的双眼。居伊国王没有鲍德温四世那样崇高的威信,根本无法驾驭国内桀骜不驯的贵族。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当属以拥立功臣自居的雷纳德。作为国内著名的主战派,此刻他如同脱缰野马,再也不受约束,一心只想撕毁王国与萨拉丁脆弱的停战协定,在战场上建功立业。1186年底,他从自己的卡拉克城堡出发,冒失地袭击了一支阿尤布王朝自开罗出发前往圣地的商队,屠杀了护送士兵,将价值不菲的货物据为己有。得知这一消息的萨拉丁,出于对停战协定的尊重,派使节拜会他熟悉与尊重的“前摄政”雷蒙德,希望以外交手段解决纠纷。然而,后者正处于自我放逐之中,闭门谢客,甚至,雷蒙德内心深处还渴望萨拉丁能给居伊一些“教训”。使者随后前往耶路撒冷觐见国王,居伊表现出同情的姿态,并要求雷纳德做出赔偿;可是雷纳德明白居伊的政权离不开自己的鼎力支持,对此置若罔闻。居伊无可奈何,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 |
萨拉丁,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克里斯托法诺•德尔•阿尔蒂西莫(Cristofano dell'Altissimo,1525-1605)绘制。
由此,萨拉丁看出了耶路撒冷国王的孱弱以及王国内部的分崩离析。他所痛恨的雷纳德提供了重启战端的绝佳口实,这一次,他不打算放过。如果十字军国家团结一致,萨拉丁还不能不有所忌惮。然而此时由于居伊的上台充满了欺骗与诡计,诸多贵族早已心生怨怼,在萨拉丁的离间之下,他们纷纷表示与耶路撒冷国王划清界限。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1144-1201)明知战事将启却紧急与萨拉丁签署了和平条约。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也如法炮制,他甚至走得更远——萨拉丁对伯爵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甚至暗地许诺未来将扶持雷蒙德称王,这一表态正中后者下怀,作为回报,雷蒙德同意当耶路撒冷王国同萨拉丁发生冲突时作壁上观。尽管雷蒙德的处境值得同情,并且在政治上比居伊更适合国王之位,但此举的确是叛国行为,算得上他人生的污点。居伊听说了雷蒙德的通敌传闻,他的回应是与圣殿骑士团一道出兵讨逆。内战似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关键时刻,伊贝林家的巴利安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来到居伊的营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陈内战的灾难性后果,并且直言不讳地表示既然雷蒙德获得萨拉森人的支持,国王此次亲征毫无胜算。随后他又前往雷蒙德的驻地,劝说他不要忘记对鲍德温四世的承诺,放弃叛乱。在巴利安不懈的调停之下,双方态度有所松动,均愿意谈判。
1187年4月29日,一支使团从耶路撒冷启程,由医院骑士团护送,前往雷蒙德所在的太巴列。使团规格极高,成员包括提尔大主教若西亚斯(Josias)、医院骑士团团长罗歇•德•穆兰、圣殿骑士团团长杰拉尔德•德•雷德福特以及伊贝林的巴利安。他们怀揣化干戈为玉帛的使命,责任重大,也忧心忡忡。罗歇的心情尤为复杂,作为医院骑士团团长,他有义务保卫圣城,守护圣墓,但在内心深处,他同样对雷蒙德伯爵充满同情。在居伊即位的危机中,骑士团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为了王国的团结殚精竭虑。自医院骑士团第一代大团长杰拉尔德以来,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他们一直与耶路撒冷共呼吸同命运。然而这一次,罗歇并不知道,他本人与耶路撒冷王国的末日,即将到来。[18]
注释:
[17]参见:Bernard Hamilton,The Leper King and his Heirs: Baldwin IV and the Crusader Kingdom of Jerusalem,pp.161-210. Steven Runcima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and the Frankish East 1100-1187 ,pp.436-444.
Alan V. Murray (ed.), The Crusades. An Encyclopedia,p.1046.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Ecco Press,2010,pp.323-332. Malcolm Barber, The Crusader States, pp.284-8.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2005年的电影《天国王朝》( Kingdom of Heaven)涉及了这段历史,对鲍德温四世、萨拉丁等历史人物的刻画较为传神,不过影片情节与史实出入较大。
[18] Steven Runcima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and the Frankish East 1100-1187 ,pp.446-451.Helen Hicholson,the Knight Hospitaller,p.23. Stephen Dafo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Knights Hospitaller, pp.40-1. Malcolm Barber, The Crusader States, pp.28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