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孩子学习爱
我在家养花半年了,第一次面对花谢,我很伤感。第一次花被扔到垃圾桶里后,我下班回来,枯萎的花又被妥妥地摆到了桌子的正中间。我问何故,姥姥答:果果看到花在垃圾桶里,伤感地说,妈妈看到该多伤心啊!于是妥妥地给捡回,摆好。从此以后,每次花谢,我都会认真地请果果和它们告别,果果通常会抱着它们,用脸贴着它们,亲一亲,然后说:再见,我舍不得你们。之后,她会平静地看着花被放置在垃圾桶里面。 我有时,甚至想,这样的场面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 会不会太过残酷了。果果从此已经开始体会衰老和死亡。后来,有一次,她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不希望你衰老,也不想你死。我想她可能真的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含义。
有的时候,我会带着她取下几片花瓣做标本,夹在她心爱的小本子里。然后和她一起和凋零告别。
有的时候,果果会追问我,妈妈 ,花去哪了? 我会告诉她,花去找它的妈妈了。
有的时候,花被放置到垃圾桶里后,我会小心地不在丢任何垃圾,因为我想给死亡留些尊重。
经历过这许多次地衰老和告别,果果似乎更加从容地面对它们了。
最近一次告别,是上周的芍药花。花早已开过荼蘼,衰老地被插在瓶子里, 我还是每天照样给它们换水,剪枝,每次都要问果果, 我们该和它们告别了, 果果不同意,我就还给它们放回瓶子里,仿佛它们不曾老去。我问果果为什么,她说舍不得。 我并不催促她,也不想给她讲什么道理。我很珍惜孩子这份天然的慈悲与善良。
养花的过程其实是静静地欣赏一个生命的成长, 包括我自己的。
论语说,食色性也。我越来越喜欢这句话。食(饮食),色(古文译为 美好),性(天性 ),追求生存和美好是人的天性。可我觉得,这个色,不仅仅指美好。美就是爱,爱就是美。爱是人的天性。因为追求生存,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但婴儿并没有能力伤害任何生命。他们仅仅是自我,谈不上自私。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心里的另一个天性也在成长,美这个天性,可以使人在追求自我时,懂得爱。所以人慢慢长大,心里的爱也慢慢长大。
父母这个角色大概是人一生中最值得投入的角色,因为这正是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孩子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能帮助父母看到内心的小孩和成长中的伤痛。作为父母,能够看到,并且不去破坏孩子内心自然发生的美,其实是很难的。面对孩子,我们要先放下自己内心的优越感,放下判断和评论,放下自己根深蒂固的正确念头和教导的冲动,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爱一个自由的空间,去自然地成长。作为父母,我们也借此再一次获得成长的机会,向孩子学习爱,那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阻断和伤害的美好和爱,我们再一次使它们得以成长。
有的时候,我会带着她取下几片花瓣做标本,夹在她心爱的小本子里。然后和她一起和凋零告别。
有的时候,果果会追问我,妈妈 ,花去哪了? 我会告诉她,花去找它的妈妈了。
有的时候,花被放置到垃圾桶里后,我会小心地不在丢任何垃圾,因为我想给死亡留些尊重。
经历过这许多次地衰老和告别,果果似乎更加从容地面对它们了。
最近一次告别,是上周的芍药花。花早已开过荼蘼,衰老地被插在瓶子里, 我还是每天照样给它们换水,剪枝,每次都要问果果, 我们该和它们告别了, 果果不同意,我就还给它们放回瓶子里,仿佛它们不曾老去。我问果果为什么,她说舍不得。 我并不催促她,也不想给她讲什么道理。我很珍惜孩子这份天然的慈悲与善良。
养花的过程其实是静静地欣赏一个生命的成长, 包括我自己的。
论语说,食色性也。我越来越喜欢这句话。食(饮食),色(古文译为 美好),性(天性 ),追求生存和美好是人的天性。可我觉得,这个色,不仅仅指美好。美就是爱,爱就是美。爱是人的天性。因为追求生存,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但婴儿并没有能力伤害任何生命。他们仅仅是自我,谈不上自私。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心里的另一个天性也在成长,美这个天性,可以使人在追求自我时,懂得爱。所以人慢慢长大,心里的爱也慢慢长大。
父母这个角色大概是人一生中最值得投入的角色,因为这正是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孩子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能帮助父母看到内心的小孩和成长中的伤痛。作为父母,能够看到,并且不去破坏孩子内心自然发生的美,其实是很难的。面对孩子,我们要先放下自己内心的优越感,放下判断和评论,放下自己根深蒂固的正确念头和教导的冲动,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爱一个自由的空间,去自然地成长。作为父母,我们也借此再一次获得成长的机会,向孩子学习爱,那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阻断和伤害的美好和爱,我们再一次使它们得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