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上海电影节,欢迎回到现实世界
![]() |
当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到临近结束的前1,2天时,史无前例地在心中双手合十祈祷: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请快快过去吧。长达一周白天精神涣散,晚上呵欠连天的日子总算是望到了天,泡在电影节里的日子就放佛是把自己藏匿在树海中无人知晓岩洞里,与世隔绝地耕种缺氧的思维花朵,看完最后一部电影的这一天,一束光照进来大赦天下,谢谢,欢迎把我拉回阳光四溢的现实世界。
SIFF就好比是每年6月固定来一回的大姨妈,适逢上海的梅雨季节。每年这位拎着大包小包电影来串门的姨妈在伺候影迷的服务质量上就像当季的天气一样,给人不爽气的印象。然而电影节也是一本书,常读常新。经历了六年电影节,从囊中羞涩的学生子到经济独立的社会人,对电影节的看法与认知也在逐年变化,看问题的角度也开始变得多元化。
1.谁的电影节?
起初作为影迷参加上海电影节时,我把电影节定义为一个“电影展览会”,它对我们的功能而言就是播放优秀电影的平台。我们与电影节的关系就是服务商与消费者的关系。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定义还是片面了一些。或许是因为今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以相关产业链条工作者的身份加入到上海电影节,所以我断然没有办法如往年一样单纯以评价电影播映质量,竞赛片水准,购票是否便利等因素来给电影节画上句号。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成功的设立与举办少不了来自政府的支持,所以对上海而言,电影节是张文化名片;对亚洲年轻电影人来说,这是项目创投的平台;对国内电影而言,是个吸引国际买手的交易市场;竞赛单元,电影市场,电影论坛,特别项目这些主体活动都是为了推动以上的目的,上海电影节首先是为了自我电影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我的同学T小姐就读于温哥华电影学院与上海某本地高校联合办学的电影技术学院,学习电影工业技术,也有幸参与了亚洲新人奖的取材活动,而她所在院校的师资团队也参与到本届动画奖的选片与评审工作中;本届电影节着重宣扬了对中国电影工业专门人才教育的重视,从开幕式红毯中多为国际视觉特效电影人的登场与主持人提词卡的内容就可见一斑,虽然T小姐一再吐槽红毯某眼镜主持人市侩俗气,在技术人员到达红毯时只顾着采访国内真人秀明星。虽然只是一个合作开端,但对T小姐这样的年轻电影技术新人而言,很高兴看到电影节对资源的融合,无疑仍然是目前上海乃至国内最好的学习与展示的媒介平台。
而说到国际电影展映,仅仅是电影节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不对公众售票的戛纳电影节,上海电影节显然是懂得天时地利人和。但话说回来,电影展映部分虽然只是电影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整个电影节热闹景象的“具象化”化身,毕竟这骨子沸腾劲儿是实实在在蔓延在上海大大小小电影院中的。
2.我们为什么选择电影节?
如果说第十八届业已成年的上海电影节身上有一层虚荣的新衣,那这层新衣恰恰就是影迷给它披上的,每年开票日新闻报道中镜头对准的熬夜排队影迷被戏谑为人肉道具。我常揶揄自己,诶?每年6月钱包就大幅度缩水了呢?没关系,这是我们这些文艺装逼青年应该做的。(胸前红领巾鲜艳飘扬,配以三好学生脸。)爱之深恨之切,热情的投入与回报的不成正比,往往是影迷与组委会矛盾的根源。
每年电影节展映部分的最大矛盾就是电影放映的质量问题,涉及到:购票放座的非透明不公开,由于工作粗糙外行引起字幕的低级翻译错误,胶片电影卡壳情况,画幅比例错误,还有就是岁岁年年花相似的影院纪律性问题,盗摄,闲聊等问题在电影节期间被放大,今年更是出现了影迷自发在电影开场前走到台上宣读ground rule的情况,又被戏谑为上海观众历史性地开创了影迷自我维护观影秩序的先例。诚然如个别影迷大V所言:影迷观众和赠票普通市民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
那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为什么我们还是选择上海电影节?就我个人而言,会选择观看具有历史价值的经典老片朝圣,或者观看国际首映/国内无资源的海外新片。这样的观影诉求无非还是因为国内审查制度与限额制度的关系,以及对于院线商业电影之外文艺资源太少而被压抑的大银幕欲望。上海电影节无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以前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开眼界,现在SIFF则是上海文艺青年必修课,一年一度装逼这件事,耽误不得。这是以我母亲观念为代表的口中念叨“电影么电视里看看就行了,进电影院干什么。”的阿姨妈妈所无法体会的。再者,电影节对电影人而言是个party,对于一些在线上互动的影迷圈子也是一次小小的喜乐会,我常常感念于和这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在电影院的偶遇也是是电影节美丽的瞬间。
在电影节的一天又一天中,虚拟世界里的口诛笔伐也是此起彼伏。坊间有这么一句话:上海有两个电影节,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自己的。我欣赏那些主动总结豆瓣,微信,微博网友观影心得汇报成贴的义务电影节劳动者。他们的目的是呈现事实,促成良性互动。当然,每天会看到一些误报,以及锱铢必较的过分吐槽。比起电影放映事故更有趣的,我想是各色影迷的嘴脸吧。个别极端的影迷甚至没有参加过上海电影节的豆瓣大V,海外留学工作的国外电影节参与者借着上海电影节放映质量这块荫头,在虚拟世界里大放厥词,抱胸挖苦。似乎是有拿电影节撒气的嫌疑。上海电影节作为一个文化热点,也成了被各色人群多方位消费的一个对象,不管是花钱看电影消费,还是旁观者看笑话消费。
ANYWAY,被关注至少是件好事。作为SIFF故土的人民,不管他怎么不完美,瘌痢头儿子,自己喜欢。我们可以像训儿子一样逼他成长。然而并不曾认识他的人,我们也请你们收回唾沫星子。
3.未来的机会
在商业合作上,今年SIFF最大的一个动作是和淘宝连续三年的独家票务合作。众所周知,虽然是国际A类电影节,但电影节组委会的实际策展与行政人员是很少的。在今年某些媒体场的见面会上,也看到了淘宝旗下娱乐宝的工作人员辛苦的身影。淘宝的资源对于电影节的商业化进程起到的作用会日益明显。
当然,对于影迷而言,这会不会是件好事呢?今年的开票偷跑事件暂且不谈,我们期待明年吧。
烂木头这篇半吐槽半正式的总结帖也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