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支教日记
题记
我记得之前组织要求说要将日记上交,而我虽说也一直有记录,也有想过是否直接发送原始文件好了,但实际情况是一直以各种理由未上交。对于这一点,我是颇感歉意的。不过,话虽如此,却仍未能抱着正儿八经的心态予以直接交付,倒不是因为它是日记,是隐私,而是因为对我而言,每一篇日记的回归整理,都是一次极大的消耗与挑战。几年过去了,面对他们的苦难,而我似乎能做的,也只能是袖手旁观。他就像是一个人,有期盼,有期待,但同时也是越在乎,越是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更多可看文末信息,关注微信公众号:止戈(zhigetitingliu)
时间:2012年11月7日
地点:泰北清莱健群中学
“你们此趟泰北支教,不单代表的是你们自己,而且代表的是ovct这个支教组织,是中国人,中国大陆的形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谨言慎行,为人师表……”老张在临走时曾这样子慎重其事嘱咐说。而我们为此也经过了几个月的准备,今天,即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在课堂上的相遇。有点兴奋、有点期待,同时也有几分小紧张。而且,对于昨天进校门时初见面的场景,不觉时浮现于眼前,淳朴、真挚、可爱的面容,渴盼、期待的眼神难以不印象深刻。
华文学校办学在泰国早先年代是被予以明文禁止的,后来,因为泰北华人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子女,经过不断的努力争取,以及国际关系的逐步改善而得以被允许开办。但,这也仅仅是属于泰北华人自发组织,定性为华文的补习场所,也只有在不影响泰文教学的情况之下的可以学习,因此,它各种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与泰文学校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我们所在的健群中学面积不大,各方面设施也是非常简单,而且我们的课程也比较少,除了周六全天的六节课,周一至周五都只有下午五点至七点的两节课。不过,即便是只有区区的补习时间,但是它的学风也不禁让我们为之惊叹。
就拿昨天来说,校长亲自驾车几个小时到山下接我们,虽然说在连绵不绝的险山峻岭间我们是一路驰骋,马不停蹄,但是从中午出发,在到达山上时已经是满天星辰。但是,虽然天已经黑了,而且山上的气温也有些低,但是感情的温度却一点也没降,反而有成倍升温之势,以至于最后让几百人都热泪盈眶。
在这上山的一路上,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伴随我们的除了山,就是云和星。稀稀落落出现的村落也是散落在群山间。而就在我们快到达所教学的村庄时,虽然一开始也同样没有看到屋舍,但是远远就感觉前面有人,并且隐隐地感觉到有学生还在等我们。不过,转念一想,今天似乎是周日,应该是没有学生在学校的,况且也没有听校长说这个时候还会有学生在学校。
不过很快,事实证明我们的预感是对的。
在我们快到学校时,出现在眼前的一幕着实让我们惊呆了!百名学生身着校服,手持黄花,从学校大门一直排长队到了村口大路上。在见到我们的瞬间,同学们齐声唱起了欢迎歌,“真正高兴地见到你,满心欢喜的欢迎你……”刹那间,爱与歌声在寂静的山林间久久回荡,响彻夜空,照亮整个泰北。
……
余热未散,感触再次升温。
早上六点,睡梦中隐隐听到不远处泰文学校所响起的音乐声,同学们的奔走交谈声,以及泰文学校的操场上,吴主任挥洒扫帚的声。
虽然说我们所在的华文学校今天上午没有课,但是,吴主任因为离学校比较近,因此,为了让学校保持整洁的环境,也经常是早上先将学校清理一遍后再回家干其他自己家的活。后来我们发现,其实不仅吴主任,像其他老师、校长、学生也是时时刻刻都维护、爱护着学校。像桌椅板凳的修护,水电等的安装,学生的接送……为了节省开支,点点滴滴都是校长在亲力亲为,学生也会从自家带着各种动物粪便给学校的草木施肥,给花草浇水……
上午八九点时,校园里响起了像《龙的传人》等极具爱国情怀的华文歌曲,让我们这群身在异国他乡的姑娘们听得是热血澎湃,在备课时,也不自觉跟着旋律哼起。原来,今天会有附近五所华文学校的负责人自发组织来健群中学进行《大学》、《孟子》的朗读会,每个月都会不定期地举行。据了解,其中也不乏有来自台湾的老师,与其共同沟通学习。
这次朗读会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中午十二点才结束。参与朗读会的老师们平均年龄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岁不等。这次,我们四位大陆来的老师也被邀请参与了进去。
对于我们这群身在中国且受十几年先进教育的学子来说,《大学》、《孟子》有且也只有在语文课本以及历史课本中出现过,朗读更多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在这里,异国他乡,像这样一群已经不是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却在始终坚持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其心难得,其情可贵,面对此景,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简单用心过的一天,总是充实而珍贵的,很快就到了下午。校长给了我们老师分配了所要教学课程,以及安排了各自要负责的班级。我负责的是六年级、中一年级和中二年级的数学教学。
在华文学校,课程和国内也并无差异,主要课程也是数学,国语以及英语。每个年级一周会有五节课,也就是说我一个星期会有15节课的教学。另外,就是由我担任的中一年级的级任老师,也就是国内所说的班主任。
下午五点多点,泰文学校就陆续放学了,同学们也陆陆续续地来到华文学校。随着学生的越来越多,想起他们昨晚的热情,老师们的心情也是越发紧张与激动。
我的第一节课被安排的是上初中二年级的数学,地点是在学校大礼堂。说实话,以大礼堂作为与同学们的第一次见面地点,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不过,初中二年级已经是本校的最高年级了,相对而言接触的事物会相对较多,同学应该也比较懂事,所以想想,担心也就不存在了。
不过接下来所出现的实际场景却让人心里不得不有点打鼓了。
在铃声响了之后,其他班级都已经开始上课了,可是我所在中二班的整个礼堂还是空荡荡的。正在我纳闷之际,吴主任经过礼堂时看到没一个同学在,就安慰说中二年级是学校的高年级,泰文学校距离稍微有点远,同学们只是相对晚些到,很快就会来的。
因此,我就将信将疑地等待着,不过,事实却也如此,在过了大概五分钟左右,同学们就陆续都齐了。
在这之前,我曾被告知说这个中二班级是共有六个同学,有一名同学已经退学,还有一名同学因为特殊情况今天不能来上课,因此,我的第一堂课就是与四名同学相互认识开始。
通过课前初步了解,我发现这群孩子虽说是出身贫寒,处在深山,但却是个个才艺满怀。民族也如之前了解的,具有多样性。四个同学由两个民族组成,拉祜族与汉族均各占半数。同学间的年龄差距也是比较玄虚,有15岁,16岁的,也有18岁的。其中,15岁的与18岁的还是一对亲兄妹。不过,听说中二年级的还是算比较均衡的。校长说今天有一位20岁的同学报名上一年级了。
在这里,我真切感觉到学习是不分年龄、不分阶段的,抓住机会、懂得珍惜,才是最重要的。也让我不得不感叹对他们而言,身处异国穷困之地,尚能让中华文化也在这里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即便被大山围困,没有公民证,可能一辈子也不能离开村庄,但是他们懂得坚持与珍惜,知道热爱以及拥抱生活。而我们有家,有国,有爱你的人,还有什么可以抱怨以及不满的呢?
拓展
我所支教的学校名叫“健群中学”,是一所华文学校,它位于泰北清莱边陲美发弄县康兴(挽纳)村,地处深山,距离清莱府约80公里。学校建于民国78年,并于民国93年由台湾侨委会备案。学生大多是本村,以及方圆十里或者几十里,山地民族贫困人家的孩子(中国远征军后代[第三代])。现共包含有:本村傣族,附近回嘎、柏海、大密康、水密康、孟高廊、邦马汉、阿卡、傈僳、拉胡、汉族等的200多学龄儿童,班级设有幼稚园到国中三年级11个班。原有教师12人,由于经费欠缺,现缩减为10人(含校长),现任校长田泰。
田校长如今已经是花甲之年,收入主要来自种茶以及农作物。从抱着木头沿湄公河飘荡到泰国之日起,他已经在泰国生活了近四十余个春秋,二十几年前就开始有办学的念头。那会儿华文学校在泰国是被明文禁止的,自己也是在异域他乡,天沛流离,但是最终他还是创办了一所自已的华文学校,从一人,到两人,到后来的上百人……
不过,因为这里的是地处深山之地,村民们普遍过着近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靠玉米为生。因此,即便是每学期一千多泰铢(人民币200元)的学费,对于这里的许多家庭来说仍然是天文数字。所以,在这里办学基本是属于倒贴时间、经历以及金钱的。
例如,我们所教学的健群中学,有近半的孩子免缴学费,还补助书本费,免费派车接送(实际是校长免费接送),另一半也有近半的学生无法缴清学费。而学校的经费来源就是学费,因此,学校也就经常无法按期发放老师的薪水。老师走了,学校更加困难,几乎倒闭。后来,因受到媒体关注,各界爱心人士紧急资助,才又使得它又得以断断续续维持。所以,健群中学是在爱中开办了起来的,它承载着这里家长和孩子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因为顽强支撑,学校也在困苦中由原来的茅草教室变成了今天的简易瓦房,学生也由原来只是本村的扩大到方圆几十里的村寨。
但是因为地处偏僻,外界对这里知之甚少,而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现有的断断续续的捐助明显已经不足以维持办学的基本费用。所以,学校只有想方设法去募捐善款,或认养老师,尽力能把老师的薪水发出,想方设法把学校办下去,不让孩子失学。就在我们离开泰北那会儿,校长为了挽救学校,不惜将自家的耕牛给卖了,自己女儿在外打工寄回家的钱也是全部投入学校……这么多年,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为异域难胞的孩子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这种执着于坚持,责任与担当,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因此处不好发布图片,所以,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止戈(zhigetitingliu)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c2NTI2MQ==&mid=206613926&idx=1&sn=ad87177613829e4b9e05aa0bcbde2968&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我记得之前组织要求说要将日记上交,而我虽说也一直有记录,也有想过是否直接发送原始文件好了,但实际情况是一直以各种理由未上交。对于这一点,我是颇感歉意的。不过,话虽如此,却仍未能抱着正儿八经的心态予以直接交付,倒不是因为它是日记,是隐私,而是因为对我而言,每一篇日记的回归整理,都是一次极大的消耗与挑战。几年过去了,面对他们的苦难,而我似乎能做的,也只能是袖手旁观。他就像是一个人,有期盼,有期待,但同时也是越在乎,越是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更多可看文末信息,关注微信公众号:止戈(zhigetitingliu)
时间:2012年11月7日
地点:泰北清莱健群中学
“你们此趟泰北支教,不单代表的是你们自己,而且代表的是ovct这个支教组织,是中国人,中国大陆的形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谨言慎行,为人师表……”老张在临走时曾这样子慎重其事嘱咐说。而我们为此也经过了几个月的准备,今天,即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在课堂上的相遇。有点兴奋、有点期待,同时也有几分小紧张。而且,对于昨天进校门时初见面的场景,不觉时浮现于眼前,淳朴、真挚、可爱的面容,渴盼、期待的眼神难以不印象深刻。
华文学校办学在泰国早先年代是被予以明文禁止的,后来,因为泰北华人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子女,经过不断的努力争取,以及国际关系的逐步改善而得以被允许开办。但,这也仅仅是属于泰北华人自发组织,定性为华文的补习场所,也只有在不影响泰文教学的情况之下的可以学习,因此,它各种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与泰文学校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我们所在的健群中学面积不大,各方面设施也是非常简单,而且我们的课程也比较少,除了周六全天的六节课,周一至周五都只有下午五点至七点的两节课。不过,即便是只有区区的补习时间,但是它的学风也不禁让我们为之惊叹。
就拿昨天来说,校长亲自驾车几个小时到山下接我们,虽然说在连绵不绝的险山峻岭间我们是一路驰骋,马不停蹄,但是从中午出发,在到达山上时已经是满天星辰。但是,虽然天已经黑了,而且山上的气温也有些低,但是感情的温度却一点也没降,反而有成倍升温之势,以至于最后让几百人都热泪盈眶。
在这上山的一路上,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伴随我们的除了山,就是云和星。稀稀落落出现的村落也是散落在群山间。而就在我们快到达所教学的村庄时,虽然一开始也同样没有看到屋舍,但是远远就感觉前面有人,并且隐隐地感觉到有学生还在等我们。不过,转念一想,今天似乎是周日,应该是没有学生在学校的,况且也没有听校长说这个时候还会有学生在学校。
不过很快,事实证明我们的预感是对的。
在我们快到学校时,出现在眼前的一幕着实让我们惊呆了!百名学生身着校服,手持黄花,从学校大门一直排长队到了村口大路上。在见到我们的瞬间,同学们齐声唱起了欢迎歌,“真正高兴地见到你,满心欢喜的欢迎你……”刹那间,爱与歌声在寂静的山林间久久回荡,响彻夜空,照亮整个泰北。
……
余热未散,感触再次升温。
早上六点,睡梦中隐隐听到不远处泰文学校所响起的音乐声,同学们的奔走交谈声,以及泰文学校的操场上,吴主任挥洒扫帚的声。
虽然说我们所在的华文学校今天上午没有课,但是,吴主任因为离学校比较近,因此,为了让学校保持整洁的环境,也经常是早上先将学校清理一遍后再回家干其他自己家的活。后来我们发现,其实不仅吴主任,像其他老师、校长、学生也是时时刻刻都维护、爱护着学校。像桌椅板凳的修护,水电等的安装,学生的接送……为了节省开支,点点滴滴都是校长在亲力亲为,学生也会从自家带着各种动物粪便给学校的草木施肥,给花草浇水……
上午八九点时,校园里响起了像《龙的传人》等极具爱国情怀的华文歌曲,让我们这群身在异国他乡的姑娘们听得是热血澎湃,在备课时,也不自觉跟着旋律哼起。原来,今天会有附近五所华文学校的负责人自发组织来健群中学进行《大学》、《孟子》的朗读会,每个月都会不定期地举行。据了解,其中也不乏有来自台湾的老师,与其共同沟通学习。
这次朗读会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中午十二点才结束。参与朗读会的老师们平均年龄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岁不等。这次,我们四位大陆来的老师也被邀请参与了进去。
对于我们这群身在中国且受十几年先进教育的学子来说,《大学》、《孟子》有且也只有在语文课本以及历史课本中出现过,朗读更多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在这里,异国他乡,像这样一群已经不是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却在始终坚持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其心难得,其情可贵,面对此景,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简单用心过的一天,总是充实而珍贵的,很快就到了下午。校长给了我们老师分配了所要教学课程,以及安排了各自要负责的班级。我负责的是六年级、中一年级和中二年级的数学教学。
在华文学校,课程和国内也并无差异,主要课程也是数学,国语以及英语。每个年级一周会有五节课,也就是说我一个星期会有15节课的教学。另外,就是由我担任的中一年级的级任老师,也就是国内所说的班主任。
下午五点多点,泰文学校就陆续放学了,同学们也陆陆续续地来到华文学校。随着学生的越来越多,想起他们昨晚的热情,老师们的心情也是越发紧张与激动。
我的第一节课被安排的是上初中二年级的数学,地点是在学校大礼堂。说实话,以大礼堂作为与同学们的第一次见面地点,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不过,初中二年级已经是本校的最高年级了,相对而言接触的事物会相对较多,同学应该也比较懂事,所以想想,担心也就不存在了。
不过接下来所出现的实际场景却让人心里不得不有点打鼓了。
在铃声响了之后,其他班级都已经开始上课了,可是我所在中二班的整个礼堂还是空荡荡的。正在我纳闷之际,吴主任经过礼堂时看到没一个同学在,就安慰说中二年级是学校的高年级,泰文学校距离稍微有点远,同学们只是相对晚些到,很快就会来的。
因此,我就将信将疑地等待着,不过,事实却也如此,在过了大概五分钟左右,同学们就陆续都齐了。
在这之前,我曾被告知说这个中二班级是共有六个同学,有一名同学已经退学,还有一名同学因为特殊情况今天不能来上课,因此,我的第一堂课就是与四名同学相互认识开始。
通过课前初步了解,我发现这群孩子虽说是出身贫寒,处在深山,但却是个个才艺满怀。民族也如之前了解的,具有多样性。四个同学由两个民族组成,拉祜族与汉族均各占半数。同学间的年龄差距也是比较玄虚,有15岁,16岁的,也有18岁的。其中,15岁的与18岁的还是一对亲兄妹。不过,听说中二年级的还是算比较均衡的。校长说今天有一位20岁的同学报名上一年级了。
在这里,我真切感觉到学习是不分年龄、不分阶段的,抓住机会、懂得珍惜,才是最重要的。也让我不得不感叹对他们而言,身处异国穷困之地,尚能让中华文化也在这里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即便被大山围困,没有公民证,可能一辈子也不能离开村庄,但是他们懂得坚持与珍惜,知道热爱以及拥抱生活。而我们有家,有国,有爱你的人,还有什么可以抱怨以及不满的呢?
拓展
我所支教的学校名叫“健群中学”,是一所华文学校,它位于泰北清莱边陲美发弄县康兴(挽纳)村,地处深山,距离清莱府约80公里。学校建于民国78年,并于民国93年由台湾侨委会备案。学生大多是本村,以及方圆十里或者几十里,山地民族贫困人家的孩子(中国远征军后代[第三代])。现共包含有:本村傣族,附近回嘎、柏海、大密康、水密康、孟高廊、邦马汉、阿卡、傈僳、拉胡、汉族等的200多学龄儿童,班级设有幼稚园到国中三年级11个班。原有教师12人,由于经费欠缺,现缩减为10人(含校长),现任校长田泰。
田校长如今已经是花甲之年,收入主要来自种茶以及农作物。从抱着木头沿湄公河飘荡到泰国之日起,他已经在泰国生活了近四十余个春秋,二十几年前就开始有办学的念头。那会儿华文学校在泰国是被明文禁止的,自己也是在异域他乡,天沛流离,但是最终他还是创办了一所自已的华文学校,从一人,到两人,到后来的上百人……
不过,因为这里的是地处深山之地,村民们普遍过着近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靠玉米为生。因此,即便是每学期一千多泰铢(人民币200元)的学费,对于这里的许多家庭来说仍然是天文数字。所以,在这里办学基本是属于倒贴时间、经历以及金钱的。
例如,我们所教学的健群中学,有近半的孩子免缴学费,还补助书本费,免费派车接送(实际是校长免费接送),另一半也有近半的学生无法缴清学费。而学校的经费来源就是学费,因此,学校也就经常无法按期发放老师的薪水。老师走了,学校更加困难,几乎倒闭。后来,因受到媒体关注,各界爱心人士紧急资助,才又使得它又得以断断续续维持。所以,健群中学是在爱中开办了起来的,它承载着这里家长和孩子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因为顽强支撑,学校也在困苦中由原来的茅草教室变成了今天的简易瓦房,学生也由原来只是本村的扩大到方圆几十里的村寨。
但是因为地处偏僻,外界对这里知之甚少,而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现有的断断续续的捐助明显已经不足以维持办学的基本费用。所以,学校只有想方设法去募捐善款,或认养老师,尽力能把老师的薪水发出,想方设法把学校办下去,不让孩子失学。就在我们离开泰北那会儿,校长为了挽救学校,不惜将自家的耕牛给卖了,自己女儿在外打工寄回家的钱也是全部投入学校……这么多年,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为异域难胞的孩子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这种执着于坚持,责任与担当,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因此处不好发布图片,所以,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止戈(zhigetitingliu)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c2NTI2MQ==&mid=206613926&idx=1&sn=ad87177613829e4b9e05aa0bcbde2968&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