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观,微洞察力
这是一篇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一书读后感。之所以要写,是因为前辈书里写的东西让我所获颇多,学会了如何思考,深感以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太过简单了,于是遇到问题老有种摸不着、看不透的感觉,究其原因怕是在于不会思考。读完大前的文章,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明悟,直道相见恨晚。遂下决心,记下要点,以备日后记性模糊之时可以随时拿来翻阅提醒自己。
思考也是一门技术,有其正确的方式方法。
大前先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或战略咨询科班出身,从大学到博士都是物理化学专业,典型的理工男,却能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华丽转型,摇身一变成了驰骋日本管理界的风云人物,所写著作颇具预见性,被称为日本策略管理大师,在全球也享有盛誉。能取得如此成绩,怕和他严谨而别具一格的理工男逻辑思维方式以及日复一日的开动脑筋不无关系。这种风格是我们这种常年侵淫在企业管理的科班生所欠缺的——玩理论模型,浮于表面。
前阵子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特别火,叫《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这些年,我也时常会想,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
我的本科院校不差,top3。我离本科毕业至今天刚好7年整,7年前的今天我离开大学大门远赴不列颠留学。这7年间我经历了留学读研再读博的过程,并且边读书边创业,公司规模不大,但在业内已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拿过奖,也创了收,算是志得意满的类型。我的大学同学如今也都天各一方,干着毫不相干的事情,有的人稳扎稳打,已是跨国公司的中层干部,有的在官场施展才华,官居一方要职。也有的人颓废了7年,至今一事无成,甚至蹲了大牢,偶闻事迹,不禁可惜。而那些至今欲求不满、止步不前的同学回过头来看,大多在学生时代也是经常旷课、考试不及格的那一小撮人。应了那句“心比天高”的点评。
大前先生的勤奋透过字里行间跃然纸上,可以看到他经常锻炼大脑的蛛丝马迹。例如,为了锻炼大脑不放过路边的任何一块广告牌,思考自己如果接手会如何策划目标公司的运营。每日坐在横滨去东京上班的JR上也会固定思考半小时具体的管理案例,导出结果。对提案建议结果的要求也一丝不苟,为了获得令人信服的一手数据,化身员工亲自去做调研,怎么折腾怎么来,100%的结果导向。为了提供签约率,合理安排规划提案的结构,并不断演练,抠细节的手段夸张到变态。就这样,非科班出身的mit博士即算在麦肯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著书立说,也被我们认为在情理之中。
相比羡慕大前先生的毅力,我更羡慕他的大格局观和微洞察力,所以那些“无国界”问题、金融问题、政府问题以及并购的问题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并能给出合理的改善建议。我们中国人大多勤奋努力、天资卓越,尤其那些在顶尖院校读过研究生并顺利毕业的学生在逻辑思维上肯定不差。但他们回国后也会遭遇同样的迷茫,经常问我选择什么行业前景大,能赚钱。更多的人是什么热门往哪儿跳,又或哪儿给钱多,活儿少就去哪,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做丝毫的分析和判断,忘记了短暂的繁荣这么回事,全然失去了在高等院校做研究的风采。
回国没几天,我去了趟中关村创业大街,也拜见了几位正在创业的新老朋友,有些项目的确不错,但因为各种原因和自己不匹配,只能婉拒。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借着创业的幌子在耍小聪明,头脑发热,模型简单,不愿为一份大的事业稍微花点耐心,导致很多事情想急于求成,最后的归宿怕是事与愿违、功亏一篑。
几经权衡之后,我加入了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负责战略规划,也和人合伙做传媒老本行。在朋友看来,这是一家毛病繁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虽没有什么丑闻谣言,但也太过普通了,品牌毫无亮点,规模也不大,融资怕是也很困难,因为它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诉说的资本亮点。但和合伙人聊过几分钟后我就答应加入了,因为我看到了它良好的根基以及未来的广阔蓝图,通过合理的操作,这份bluemap是可以实现的,它不夸张,不炫技,是一份有着严密逻辑的发展规划,而非其他所谓高大上的公司合伙人侃侃而谈的早已被投资人锚定的规划——那只是一个壳,一个带了资本血腥却没有灵魂的壳。
因为玩家太多,不利于生态圈的平衡健康发展。可以肯定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有大的变革,不出意外在1年内将要被整合消灭掉一大半,剩下的大鳄赢家通吃。小鱼小虾要想存活,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被整合收编,要么破茧重生,发现新的蓝海。而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在极少数人心里已有清晰的定义,定义之内的玩家踩中鼓点,大杀四方,定义之外的玩家痛苦难堪,最后死掉。
思考也是一门技术,有其正确的方式方法。
大前先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或战略咨询科班出身,从大学到博士都是物理化学专业,典型的理工男,却能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华丽转型,摇身一变成了驰骋日本管理界的风云人物,所写著作颇具预见性,被称为日本策略管理大师,在全球也享有盛誉。能取得如此成绩,怕和他严谨而别具一格的理工男逻辑思维方式以及日复一日的开动脑筋不无关系。这种风格是我们这种常年侵淫在企业管理的科班生所欠缺的——玩理论模型,浮于表面。
前阵子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特别火,叫《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这些年,我也时常会想,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
我的本科院校不差,top3。我离本科毕业至今天刚好7年整,7年前的今天我离开大学大门远赴不列颠留学。这7年间我经历了留学读研再读博的过程,并且边读书边创业,公司规模不大,但在业内已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拿过奖,也创了收,算是志得意满的类型。我的大学同学如今也都天各一方,干着毫不相干的事情,有的人稳扎稳打,已是跨国公司的中层干部,有的在官场施展才华,官居一方要职。也有的人颓废了7年,至今一事无成,甚至蹲了大牢,偶闻事迹,不禁可惜。而那些至今欲求不满、止步不前的同学回过头来看,大多在学生时代也是经常旷课、考试不及格的那一小撮人。应了那句“心比天高”的点评。
大前先生的勤奋透过字里行间跃然纸上,可以看到他经常锻炼大脑的蛛丝马迹。例如,为了锻炼大脑不放过路边的任何一块广告牌,思考自己如果接手会如何策划目标公司的运营。每日坐在横滨去东京上班的JR上也会固定思考半小时具体的管理案例,导出结果。对提案建议结果的要求也一丝不苟,为了获得令人信服的一手数据,化身员工亲自去做调研,怎么折腾怎么来,100%的结果导向。为了提供签约率,合理安排规划提案的结构,并不断演练,抠细节的手段夸张到变态。就这样,非科班出身的mit博士即算在麦肯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著书立说,也被我们认为在情理之中。
相比羡慕大前先生的毅力,我更羡慕他的大格局观和微洞察力,所以那些“无国界”问题、金融问题、政府问题以及并购的问题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并能给出合理的改善建议。我们中国人大多勤奋努力、天资卓越,尤其那些在顶尖院校读过研究生并顺利毕业的学生在逻辑思维上肯定不差。但他们回国后也会遭遇同样的迷茫,经常问我选择什么行业前景大,能赚钱。更多的人是什么热门往哪儿跳,又或哪儿给钱多,活儿少就去哪,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做丝毫的分析和判断,忘记了短暂的繁荣这么回事,全然失去了在高等院校做研究的风采。
回国没几天,我去了趟中关村创业大街,也拜见了几位正在创业的新老朋友,有些项目的确不错,但因为各种原因和自己不匹配,只能婉拒。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借着创业的幌子在耍小聪明,头脑发热,模型简单,不愿为一份大的事业稍微花点耐心,导致很多事情想急于求成,最后的归宿怕是事与愿违、功亏一篑。
几经权衡之后,我加入了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负责战略规划,也和人合伙做传媒老本行。在朋友看来,这是一家毛病繁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虽没有什么丑闻谣言,但也太过普通了,品牌毫无亮点,规模也不大,融资怕是也很困难,因为它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诉说的资本亮点。但和合伙人聊过几分钟后我就答应加入了,因为我看到了它良好的根基以及未来的广阔蓝图,通过合理的操作,这份bluemap是可以实现的,它不夸张,不炫技,是一份有着严密逻辑的发展规划,而非其他所谓高大上的公司合伙人侃侃而谈的早已被投资人锚定的规划——那只是一个壳,一个带了资本血腥却没有灵魂的壳。
因为玩家太多,不利于生态圈的平衡健康发展。可以肯定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有大的变革,不出意外在1年内将要被整合消灭掉一大半,剩下的大鳄赢家通吃。小鱼小虾要想存活,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被整合收编,要么破茧重生,发现新的蓝海。而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在极少数人心里已有清晰的定义,定义之内的玩家踩中鼓点,大杀四方,定义之外的玩家痛苦难堪,最后死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