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赵孟頫的古木竹石画(一)
写在前面:题目是为“画”而非“图”,意在表明“古木竹石”是指画的一种题材(亦可简称竹石画)而非指具体某一画作,其描绘的主要对象自然是木、竹、石一类,当然涉及到具体画作则可能是三者集体出镜或排列组合,间或有少量兰、荆条之类的景物出现。赵孟頫在存世数量较多的山水、人物鞍马画之外,亦有少量古木竹石画,这类画向被看作其“书画同源”说的明证,也因此使赵氏成为讨论古木竹石画绕不开的一位重要人物。
01 竹石古木图
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绢本,墨笔,册页,26.6x52.2。无款,钤“赵子昂氏”、“松雪斋”二印。收入《宋元集绘册》第四开。
看起来像是下面被裁了一刀,连地面在哪儿都看不出来。
李铸晋先生认为此图笔法工细但无甚变化,构图也颇简单,属于赵氏早期作品,约成于1280~90年间[1]。 在网上搜了很久,变换各种关键词,才终于搜到如下这图。原因在于这图无款啊,就连李氏所说的二印我也是看了半天才勉强认出(图左下);所以通常是被定为“佚名”的。老实说我也觉得此图赵孟頫的气息(至少成熟画风)不是很明显,比起其他作品,这画的象形意味(尤其是石头,然后居然还画了一棵蒲公英是怎样= =)更重一些,而这一层在赵氏后来的作品中则越来越弱(人家追求的是笔意、古意好嘛,画得像什么的简直不值一提),所以还是存疑待考好了。

02 窠木竹石图
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立轴,99.4x48.2,款“子昂”。钤印有但看不清囧。
画幅上方有张仲寿题跋,当为此画名之由来。文曰:
此竹石窠木,子昂率易之作也。然而天真蕭散之態,復非庸吏所能造也。疇齋。
画右有倪瓒观跋,文曰:
趙榮祿書畫之妙,殆是夙成。早年落筆,便為合作。歲月既久,愈老愈奇耳。宋君仲溫攜此圖相示因題。乙巳三月廿一日。倪瓚觀。
石头飞白明显,但用笔变化较少,且有点软。枯木用了淡墨,相比之下,这幅画的主要看头应该是竹子吧。。。。。。。

03 枯木竹石图
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入李霖燦文中,图版可见《故宫书画图录(三)》。绢本水墨,107.9x51.1。原定为宋人无款;李氏认为此画絶似上面的《窠木竹石图》,故可推为赵孟頫所作[2]。我觉得吧,这两幅画的竹、木的确如出一辙,但是石头的画法却并不相同。一者较柔软,线条又多;另一者则更为方硬,且极简省,石中还上了一层淡墨。即使当作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画作,没道理石头变了这么多竹木却好似今明二日绘就。非要说,我倒觉得此画中石头的画法和上博《兰石图》有点类似,而且二者都有一坨莫名其妙的草(画得也很像)。此处存疑待考。

04 秀石疏林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水墨,手卷,27.5x62.8。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印。另有各代藏印:元“柯氏敬仲”,明何俊良、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等人。(抄自李铸晋)
构图紧凑而老到。石头画得真呀么真好看。而相对于画石头所使用较为粗犷的笔法,小树和幼竹(没办法,为了配合石头的身高,它们也只好都幼齿一些了)都显得润而密,树枝上或是点上小叶子,或是挂上松萝,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草也画得富有变化,还提示了前后空间关系。

此画卷后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哪怕没看过这画,也极有可能见过这首诗:石如飛白木如籀(音“宙”),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子昂重题。钤“赵子昂氏”印。)可见赵氏对此画颇为自信和得意。这也是后世认定赵孟頫为“书画同源”之说的标准之作。
同纸还有柯九思题跋,似是此图命名之所据。文曰:水精宮裏人如玉,窓瞰鷗波可釣魚。秀石疎林秋色滿,時將健筆試行書。丹丘柯九思題。(反正又是毫无创造性地把人家穷夸一番。。。)钤“柯氏敬仲”一印。
另接纸为危素题跋,文曰:叢篁偏映寒雲色,古石猶凝翠蘚痕。曾是碧瀾堂上月,獨臨苕水憶王孫。臨川危素題。钤“世外精赏”(?)一印。

05 疏林秀石图
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纸本,水墨,54.1x28.3。右上角款“大德三年(1299)七月廿六日为楊安甫作。子昂”。钤“赵子昂氏”印。又称《乔柯竹石图》。
图上有陈琳题跋。文曰:浮玉攤前放舟去,山鳥鳴煙隔大樹。碧瀾堂上憶王孫,白石叢篁帶秋雨。陳琳。钤印“仲美”。
另有柯九思题跋,看来又是根据他这段话起的名字,真是随便。文曰:碧浪湖頭雲色,苕溪晚岫煙羅。一逕疎林秀石,水精宮裏婆娑。丹丘柯九思題。钤印“柯敬仲氏”。
幅上另有收藏印记:“守道”、“伯敷”、“邢侗之印”、“張孝思賞鑒印”、“史鑑秘玩”、“西亭(半印)”、“張則之”。(抄江兆申)
李铸晋氏写此幅同收于《宋元集绘册》,是为第十一开;但图片说明却写是“轴”。李霖燦先生则径称《疏林秀石册》。曾在二玄社《宋元明名画巨册选》中见过此画,似是装成册页的,江兆申释文同李前说,定为《宋元集绘册》第十一开。
看了北京故宫的《秀石疏林图》再来看此画,不免觉得树枝和松萝也画得啰嗦、拖沓,草画得也过于整齐,有些傻呵呵。而且,整个像不像从上图截下来的?呵呵~可惜放在一起看,未免笔力也太弱了。再者由于变卷为轴,使得画面下方过于拥挤、上方过多留白(简直就像是为了给他们仨题跋用的。。。),因此也失去了平衡。


06 古木竹石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墨笔,立轴,108.2x48.8。款“松雪斋”,钤“赵子昂氏”、“松雪斋印”二印。
相比前几作几乎都是以石头作为主角、其他枯木丛竹作为点缀的构思,此画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占据画幅中上部位的枯木了。以枯笔拖出的姿态真是美极。而画面下方的石头、竹子和草丛画得也一点不放松,与枯木形成极为和谐而平衡的视觉效果,一如优秀的园林小品。

07 兰石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绢本,墨笔,立轴,44.6×33.5,图右署款“子昂为心德作”,钤“赵子昂氏”、“松雪斋图画印”二朱文印。款、印俱为后添。
石头的飞白画得纯熟而用笔硬气,画面左右像是都被裁过,现在的构图显得有些局促。右下又出现一坨奇怪的不知是什么草(上文有说到)。兰花的插入也不够自然(还是被裁害的!)。
高居翰《画家生涯》一书引用此图,题为《兰竹石图》(P7)。

08 兰竹石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纸本,墨笔,手卷,25.2×98.2。图左款“大德六年(1302)八月十八日子昂作”。钤印“赵子昂氏”。
对于这画我比较纠结。仔细看石头的画法,好像有飞白啊,可是反复涂画的迹象又不似前几幅不管怎样都用笔简省,而笔力却并不很弱。石头中的那些线条也有些乱糟糟。若说构图的纯熟程度、兰竹的潇洒程度,无疑又接近北京故宫《秀石疏林图》。
补记:近日读王连起《赵孟頫书画论稿》[3],其对此画的评价与我类似:
兰画得最好,石则未达其意。


附记: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下)》[3]记赵孟頫墨笔《兰石》、倪瓒墨笔《竹枝》二段合卷,今藏上博。徐氏认为该卷艺术水平不高,但从款识内容(“至大四年九月八日与行道人从维扬回越作此纸与之。子昂”)正与其“行状”相合,判断此图为有来历的临摹本。惜无图版,姑记于此。
参考文献
[1] 李铸晋,赵氏一门三竹图卷,收入《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2] 李霖燦,古木竹石画系的研究,收入《中国名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3]王连起,谈赵孟頫画竹题材问题,收入《赵孟頫书画论稿》,故宫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
[4]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 文字部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