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机制
当我们教育一个孩子,我们会说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保持房间的干净,就可以得到一个玩具。然后当这个孩子做到了,你也履行了给他一个玩具的承诺,那么这个孩子的大脑可能会形成一个回路。这个回路应该可以影响他一辈子做一个勤劳的人,因为这个回路在他感知能力最强大的童年,让他全身心的明白,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就会有奖励。
这个大家都明白的小故事,与我们中学生物书上训练一只狗形成条件反射很相似。
而作为生物,我们之所以可以形成很多条件反射,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存在奖赏机制,它会鼓励我们继续做下去。我们完成工作,拿到奖金,下一次我们会饱含热情的工作。如果我们辛苦工作却拿不到工钱,那么我们会消极,懈怠。
我们经常会责备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并且将网瘾视为他们堕落的标志。但网瘾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暴雪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应该全部都是软件工程学院的高材生,是软件领域的顶尖人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游戏是由这样的人开发的。然后,我们得明白游戏之所以称之为游戏,是因为这些编程员一直围绕着人类大脑的奖赏机制去策划,他们编出非常完善的奖赏机制让玩家在游戏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并且你每完成一个任务,大脑会兴奋刺激你去完成下一个。而编程员唯一需要的做的就是,每次你完成任务得到奖励时,顺便告诉你下一个任务会难一点但是奖励更丰厚。
让我们回到现实,在我们国家能够教育孩子擦窗户并且给他奖品的家长本来就不多,但是我们人类的大脑真的很喜欢那种奖赏机制,仿佛这是我们生物得到快乐的唯一途径。接着,中国教育的残酷大家都亲身经历过,班级第一只有那么一个,有的孩子努力了很久却依旧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甚至有很多孩子从来就没有在学业中得到过满足,学习这件事根本没有在他大脑中形成过奖赏机制的回路。我们所谓的兴趣其实也就是这个,就像一个孩子没有打扫过房间然后得到玩具的经历,那么他就不会对打扫房间感兴趣;同样的,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考试成绩使自己满意过,那么他自然不会喜欢学习。
当一个孩子不能在学业上形成一种奖赏机制的回路,那么他每天需要上十个小时的学校几乎是煎熬。一定要相信,很多看似无可救药的孩子当初他们也很挣扎。一个挣扎的孩子遇到一个完美编制的网游,他迷恋上虚幻的奖赏机制的概率几乎是百分百,我们的大脑会优先选择那些更有诱惑的奖赏机制。
而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来思考社会上治疗网瘾的措施是否得当:他们把孩子扣在封闭的校区集中管理,如果有孩子不听话要去上网就体罚。似乎他们的原理就是,在网瘾的奖赏机制的回路上,加一个惩罚机制,用来抵消。我们不讨论惩罚机制是否真的有效,即使当时真的戒除了网瘾,但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孩子之所以迷恋上网瘾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孩子心怀名校梦,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的父母给了很好的鼓励,他的同伴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他就不会迷恋网瘾,即使意外接触到了网游,他只需要一次成绩退步的事实就能自我戒除,因为他的大脑更重要的奖赏机制是学业。而那些在现实生活大脑根本无法形成奖赏机制的孩子,他从戒除网瘾的机构回来依然会迷恋上其他虚幻的奖赏机制。从一个医生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误诊。
让我们退出网瘾这个话题,来到成人的世界,再来审视奖赏机制在其他地方出现时的状况。
比如当我们要完成某些艰巨的任务,我们无法一下子完成,我们需要将任务切割,列出一个计划表,每天完成一部分。如果这个任务艰巨到需要很多年去完成,那么我们这个计划表就会显得更加重要,它需要包含一定奖赏机制让我们自我满足,得到快乐,去继续坚持下去。比如有人减肥的计划表,有人考研。
有很多时候,奖赏机制能解释一些让我们郁闷了很久的事。比如你的小伙伴,你们一起复习看书,甚至你比他更用功,但是他最后的考试成绩永远都比你高。你一次次的加重自己的复习强度,却少有胜迹。再比如,李宗伟在羽毛球决赛永远输给林丹。很多运动员同样的刻苦,但是在赛场表现的却大相径庭。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奖赏机制在比赛中也会存在。那么,那些似乎顶着天才光环的人在比赛的时候,或者说是关键时候,他们处在什么状态?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有些紧张,他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上,他们很专注,然后他们完成了比赛的一部分并且表现的很到位。这个时候,只有专注时刻才会出现的奖赏机制就出现了,他们在比赛的上一时刻表现的很好并且觉得自己走在胜利的路上,他们为自己的专注感到骄傲并且更加兴奋,他们感觉舞台似乎就是为他而设立,大脑的奖赏机制让他们更加专注,甚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们自己也更加享受那样的时刻。这样的奖赏机制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我们只会用一句,他超水平发挥带过却忽略了对方比赛时的状态。再看看自己,还没比赛就紧张的有点反胃想上厕所,比赛的时候肌肉僵硬体力透支,考试的时候很少能一直专注的写到最后一题,最后也不会有心气神去挑战最后一个难题。
我们的崇拜的人里就是有很多这样的,天生喜欢关键时刻。有的歌手一拿起麦克风就是会自然而然的投入起来,观众自然会被带动;有的球员像库里那样,天生就是享受自己三分雨带来的球迷呼喊声。
奖赏机制是会让人在关键时刻达到自己最理想的状态。
作为普通人,我们日常里会有哪些奖赏机制?
这个月薪达万才算小康的社会里,依然很多人会为额外一毛钱的菜价砍价,并且买卖双方吵得忘乎所以。
在这个大家对历史多少有些了解的时代,老一辈依然会看战争时期的神剧,明知道夸张不可信却依然愿意看。
我们每天出入同样的房间,周围的人也慢慢一尘不变,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我们依然孜孜不倦。我们生活里的奖赏机制,透露着我们的人情味。
我们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大脑享受着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虽然奖赏机制带给我们快乐,但是同样也会带来安逸,以及不求改变,思维僵硬。
一个成年人的奖赏机制如果稳定了好几年,那么它真的很难改变。想象一个大老板,每天享受着谈生意之道,每年享受着利润,美酒,西装等,这样的人破产了之后,他的奖赏机制也不复存在。这时候上帝让他去学会享受每天去菜市场和人为了一毛钱砍价,享受和邻居交换食物的快乐,享受帮小区的人接孩子,他能学会么?我想一个商人破产最难熬的不是没了存款,而是没了自己原来的奖赏机制的生活。
说白了,一个人他的奖赏机制里有什么元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在尔虞我诈的环境里享受着厚黑学带来的成功的人,那么你一定不可能写出漂亮的诗句。同样的,如果你是一个写着漂亮诗句的诗人,那么进入尔虞我诈的环境里一定呆不下去。
将奖赏机制讨论到这,只剩下最后一个神奇的特殊点需要阐述了。
虽然一个人稳定了很久的奖赏机制很难改变,但不代表它一定改变不了。总有商人会破产,总有学子会落榜,总有才华横溢的作家写的书没人看,总有人得到的与自己付出完全不成正比。这个世界会有人刚适应一种生活,却被上帝赶了出去。他们每天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满足自己,做什么都不能快乐。
我们时常用挫折来形容他们的境遇,但是他们很多人最后都变成史书上的人物,挫折带给了他们什么?挫折带给他们一个与众不同的经历:重建自己的奖赏机制。
拥有自己自豪的奖赏机制,说明你活得很快乐。
而有人如果能重建自己的奖赏机制,他一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