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谈诗歌1
经常看到有关诗歌的理论,好像最受刺激的是王家新对后现代诗歌的说法。诗性在这个本质性的世界上的存在显得非常荒诞,所以才有了诗人之死。诗歌既不能描述诗性,又不必描述世界,甚至不屑于描述诗人的内心,所有的路好像都堵死了。好嘛,只有去死。
但,好像又是需要诗歌的,特别是现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反而更适合诗歌。诗歌的特点难道不就是碎片化吗?以后的文学,我觉得长篇会越来越成为恐龙,短篇还有机会,中篇成为较量的主战场,诗歌成为文学的主要承载形式。这跟早些年对文学的文学性的追问与文学的泛社会化之间的悖论有点关联,结论是,文学性的追求有其价值,泛社会化的文学也有价值,碎片化的诗歌成为碎片化时代的“时代之光”。
所以,不再纠结于诗歌的理论,只问诗歌的好与不好。什么是好?感动或者触动,或者理性或者感性,只要跟你关联,或者在文学性上有创新,都有价值。
偶尔读叶嘉莹的文字,讲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非常好,好像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讲演记录,那时候的气氛里讲诗歌,这种细读的讲法,真是了不起。而且,很适合文艺学专业的同学看,里边很多理论都是我们读研究生时候学的东西,可惜每一样理论其实都很博大,没有深入下去,现在几乎都忘得差不多了。《甄嬛传》里的主题曲就是这首词,全是描物,就物说物的美,很单纯,很落地,有烟火气。叶嘉莹讲出来的“CODE”,也有意思,但不影响对这首诗的理解。在经历过CODE遍地的时代以后,所谓语言本身的“陌生化”,或者从诗歌对物的描摹的角度,就物说物,其实也很不错。比如你能否写一篇关于现代建筑的诗,而且不带任何CODE?挺难的吧。
最近对王维和杜甫感兴趣。对王维感兴趣也是因为他的诗歌描物,有很多其实很朴素的东西,像相机一样的忠实描述的东西,只是更精妙。有些描物出了一般描写的范围,但所用的材料还是很常见的物的材料,很有意思。对杜甫感兴趣是因为最近做杜甫草堂的一个杜诗展示的项目,发现我之前对杜甫一直不了解,而杜甫和我都是河南人,都流寓成都,还多少有点他乡遇老乡的赶脚。因为杜甫一直被塑造成爱国主义诗人,沉重压抑,年纪轻的时候读也读不出来多少沉痛,现在再来读“城春草木深”就觉得泪要下来。杜诗到底是什么样子,怎么理解杜诗,而杜诗如何处理描物,以及如何描述事实(类似另外一种物),是我感兴趣的。
但,好像又是需要诗歌的,特别是现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反而更适合诗歌。诗歌的特点难道不就是碎片化吗?以后的文学,我觉得长篇会越来越成为恐龙,短篇还有机会,中篇成为较量的主战场,诗歌成为文学的主要承载形式。这跟早些年对文学的文学性的追问与文学的泛社会化之间的悖论有点关联,结论是,文学性的追求有其价值,泛社会化的文学也有价值,碎片化的诗歌成为碎片化时代的“时代之光”。
所以,不再纠结于诗歌的理论,只问诗歌的好与不好。什么是好?感动或者触动,或者理性或者感性,只要跟你关联,或者在文学性上有创新,都有价值。
偶尔读叶嘉莹的文字,讲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非常好,好像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讲演记录,那时候的气氛里讲诗歌,这种细读的讲法,真是了不起。而且,很适合文艺学专业的同学看,里边很多理论都是我们读研究生时候学的东西,可惜每一样理论其实都很博大,没有深入下去,现在几乎都忘得差不多了。《甄嬛传》里的主题曲就是这首词,全是描物,就物说物的美,很单纯,很落地,有烟火气。叶嘉莹讲出来的“CODE”,也有意思,但不影响对这首诗的理解。在经历过CODE遍地的时代以后,所谓语言本身的“陌生化”,或者从诗歌对物的描摹的角度,就物说物,其实也很不错。比如你能否写一篇关于现代建筑的诗,而且不带任何CODE?挺难的吧。
最近对王维和杜甫感兴趣。对王维感兴趣也是因为他的诗歌描物,有很多其实很朴素的东西,像相机一样的忠实描述的东西,只是更精妙。有些描物出了一般描写的范围,但所用的材料还是很常见的物的材料,很有意思。对杜甫感兴趣是因为最近做杜甫草堂的一个杜诗展示的项目,发现我之前对杜甫一直不了解,而杜甫和我都是河南人,都流寓成都,还多少有点他乡遇老乡的赶脚。因为杜甫一直被塑造成爱国主义诗人,沉重压抑,年纪轻的时候读也读不出来多少沉痛,现在再来读“城春草木深”就觉得泪要下来。杜诗到底是什么样子,怎么理解杜诗,而杜诗如何处理描物,以及如何描述事实(类似另外一种物),是我感兴趣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